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13 溶液中离子的平衡考向一 影响四大平衡的因素1.能促进水的电离,且水溶液呈酸性的是A. B.HClO C. D.2.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向溶液中加水,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B.若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减小C.若向溶液中通入过量气体,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增大D.若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3.将足量AgCl(s)溶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已知:AgCl(s)Ag+(aq)+Cl-(aq) ΔH>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加热悬浊液,使其温度升高,则Ksp(AgCl)增大B.加少量水稀释,上述平衡正向移动,c(Ag+)不变C.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Q(AgCl)D.加入NaCl固体,则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AgCl)也减小4.对浓度均为0.1mol·L-1的①Na2CO3溶液,②NaHCO3溶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中的离子种类相同B.两种溶液中c(Na+):①=②C.两种溶液的c(OH-)大小:①>②D.①、②均有5.室温下,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的醋酸和盐酸混合液中,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VmL,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V=0时:c(H+)>c(Cl-)=c(CH3COOH)B.V=10mL时:c(OH﹣)+c(CH3COO﹣)=c(H+)C.V=20mL时:c(Na+)D.加入NaOH溶液至pH=7时,V>20mL6.将溶液与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混合溶液中B.混合后的水解常数增大C.混合溶液中D.混合后加入适量固体,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考向二 四大平衡的相关计算1.足量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如下: ,该悬浊液达到平衡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减小B.加少量水稀释,上述平衡正向移动,不变C.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固体,减小D.向悬浊液中滴入盐酸,,导致平衡正向移动2.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B.将CH3COONa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增大C.常温下,pH为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pH增大D.0.1molAgCl和0.1molAgI混合后加入1L水中,所得溶液中3.向工业废水中加入硫化物可以获得CuS、FeS纳米粒子[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eS固体不能用于去除工业废水中的B.向和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当两种沉淀共存时,C.向CuS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CuS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滤液中一定存在D.已知溶液中,可判断CuS易溶于稀盐酸4.草酸()是二元弱酸。某小组做如下两组实验:实验I: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实验Ⅱ: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已知:的电离常数,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I可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反应终点B.实验I中时,存在C.实验Ⅱ中发生反应D.实验Ⅱ中时,溶液中5.碳酸钙是常见难溶物,将过量碳酸钙粉末置于水中达到溶解平衡:[已知,,的电离常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层清液中存在B.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最主要以形式存在C.向体系中通入气体,溶液中保持不变D.通过加溶液可实现向的有效转化6.下图为和在水中达沉淀溶解平衡时的关系图(;可认为离子沉淀完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点可求得B.时的溶解度为C.浓度均为的和可通过分步沉淀进行分离D.混合溶液中时二者不会同时沉淀7.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废水中的甲酸及其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含固体活性成分,R为烷基)因静电作用被吸附回收,其回收率(被吸附在树脂上甲酸根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废水初始关系如图(已知甲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性成分在水中存在平衡:B.的废水中C.废水初始,随下降,甲酸的电离被抑制,与作用的数目减少D.废水初始,离子交换树脂活性成分主要以形态存在8.处理某铜冶金污水(含)的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①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如下表所示:物质开始沉淀 1.9 4.2 6.2 3.5完全沉淀 3.2 6.7 8.2 4.6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沉渣Ⅰ”中含有和B.溶液呈碱性,其主要原因是C.“沉淀池Ⅱ”中,当和完全沉淀时,溶液中D.“出水”经阴离子交换树脂软化处理后,可用作工业冷却循环用水考向三 对数相关图像1.室温时,用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相等的、和混合溶液,通过电位滴定法获得与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沉淀对离子的吸附作用。若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有白色沉淀生成B.原溶液中的浓度为C.当沉淀完全时,已经有部分沉淀D.b点:2.已知:MOH的碱性比NOH强。常温下,用HCl分别调节浓度均为的MOH溶液和NOH溶液的pH(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与溶液的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Ⅰ表示与pH的关系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YC.溶液中:Y>ZD.常温时,反应的平衡常数3.25℃时,用0.10mol/L的氨水滴定10.00mL0.05mol/L二元酸溶液,滴定过程中加入氨水的体积(V)与溶液中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二元弱酸B.O点溶液中,C.N点溶液中,水电离D.P点溶液中,4.锂辉石是锂的重要来源,其焙烧后的酸性浸出液中含有和杂质离子,可在0~14范围内调节对其净化(即相关离子浓度)。时,与关系见下图(碱性过强时和会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被净化的区间最大B.加入适量,可进一步提升净化程度C.净化的先后顺序:D.5.工业上以为原料生产,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现有含的、溶液,含的、溶液。在一定pH范围内,四种溶液中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的平衡常数B.C.曲线④代表含的溶液的变化曲线D.对含且和初始浓度均为的混合溶液,时才发生沉淀转化6.某废水处理过程中始终保持H2S饱和,即,通过调节pH使和形成硫化物而分离,体系中与关系如下图所示,c为和的浓度,单位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③为与的关系曲线C. D.考向四 PH与溶液体积关系图像1.常温下,用0.2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一定浓度的一元酸HR溶液时,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点为滴定终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x=7B.常温下,HR的电离常数Ka=5.0×10-5C.a点溶液中: c(R-)+ c(OH-)- c(H+)=0.1 mol·L-1D.b点溶液中: c(Na+)> c(R-)> c(OH-)> c(H+)2.向5mL 0.10mol·L-1 H2A溶液滴加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pH和温度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Z点为第二反应终点,可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B.从W至Z点,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Kw不变C.当=1.5时,c(H2A) > c(A2 ) c(HA )D.25 ℃时,H2A的电离常数Ka1=10-2.3,Ka2=10-9.73.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的NaOH溶液,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 B.b点时,C.c点时, D.c点时,4.25 °C时,用0.5 mol·L-1 NaHCO3溶液滴定25.00 mL0.25 mol·L-1 CaCl2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H随滴加NaHCO3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当滴加25mLNaHCO3溶液时出现较为明显的白色沉淀[已知:Ksp (CaCO3) =3.5 ×10-9、Ka1(H2CO3) =4.4 ×10-7、Ka2(H2CO3) =4.5×10-11、100.8≈6.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固体,溶液pH不变B.的电离程度:c点大于b点C.d点溶液中c(Ca2+) D.d点溶液中c(Ca2+)· c( )的值约为4.9×10-65.0.1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入20 mL 0.1 mol·L HX溶液与20 mL 0.1 mol·L HCl溶液中,其pH随滴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 B.c点:C.a、d点溶液混合后为酸性 D.水的电离程度:d>c>b>a6.某水样中含一定浓度的CO、HCO和其他不与酸碱反应的离子。取10.00mL水样,用0.01000mol L-1的HCl溶液进行滴定,溶液pH随滴加HCl溶液体积V(HCl)的变化关系如图(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水样中c(CO)=0.01mol L-1B.a点处c(H2CO3)+c(H+)=c(OH—)C.当V(HCl)≤20.00mL时,溶液中c(HCO)基本保持不变D.曲线上任意一点存在c(CO)+c(HCO)+c(H2CO3)=0.03mol L-1考向五 分布系数与溶液PH的关系图像1.甘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在时,、和的分布分数【如】与溶液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甘氨酸具有两性B.曲线c代表C.的平衡常数D.2.利用氧化回收单质硫,涉及反应如下:①;②,③。25℃时,溶液中含硫微粒分布系数随pH变化如图1,溶液的初始浓度为,其初始pH与剩余硫化物及单质硫的含量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溶液中B.水溶液中C.初始pH由6升至9,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反应③D.初始pH由6降至5,单质S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转化为3.为某邻苯二酚类配体,其,。常温下构建溶液体系,其中,。体系中含Fe物种的组分分布系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分布系数,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体系中B.pH在9.5~10.5之间,含L的物种主要为C.的平衡常数的lgK约为14D.当时,参与配位的4.常温下,0.1mol·L-1H2R 溶液中H2R、HR-、R2-三者所占物质的量分数(分布系数δ )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向0.1mol·L-1Na2R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与P[P=lg 或lgc ]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M点即为图2中N点,反应H2R+R2-2HR-的平衡常数K=100B.水的电离程度c=d>b> aC.d点时,3c (HR-) -c (OH- ) D.曲线L1表示lg)随pH的变化5.室温下,滴加NaOH溶液改变0.1 RCOOH溶液的pH,溶液中RCOOH、的微粒分布分数,甲酸(HCOOH)与乙酸()中酸分子的分布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B.pH=3的溶液中:C.室温下D.将1L浓度均为1的和HCOOH溶液混合后,加入80g NaOH固体充分反应并恢复至室温后,所得混合溶液中:6.草酸(H2C2O4)为二元弱酸,其电离过程为:,。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混合溶液中H2C2O4、和的物质的量分数(δ)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酸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B.曲线I表示的物质的量分数C.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关系:D.a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关系: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可能大量共存的是A.含有的溶液中:、、、B.的溶液中:、、、C.的溶液中:、、、D.水电离出的的溶液中:、、、2.关于常温下pH=2的草酸(H2C2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A.1L溶液中含H+为0.02molB.c(H+)=2c(C2O)+c(HC2O)+c(OH-)C.加水稀释,草酸的电离度增大,溶液pH减小D.0.1molH2C2O4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等于0.lmol3.室温下,甲、乙两烧杯均盛有20mLpH=4的醋酸溶液,向乙烧杯中加水稀释至pH=5,对此时两烧杯中溶液描述正确的是A.溶液体积:10V甲>V乙B.水电离出的H+浓度:c(H+)甲=10c(H+)乙C.若分别用pH=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的pH:甲>乙D.若分别与10mLpH=10的NaOH溶液反应,所得溶液的pH:甲>乙4.时,水中存在电离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水加热,增大,不变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增大,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平衡逆向移动,降低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平衡正向移动,增大5.在相同温度时100mL 0.01mol/L的醋酸溶液与10mL 0.1mol/L的醋酸溶液相比较,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A.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 B.溶液的导电能力C.H+的物质的量 D.CH3COOH的物质的量6.时,苯酚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等的和溶液中,B.将浓度均为的和溶液加热,两种溶液的均变大C.时,溶液与溶液混合,测得,则此时溶液中D.时,的溶液中加少量固体,水的电离程度变小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则该溶液一定显碱性B.室温下,中和pH和体积均相等的氨水、NaOH溶液,后者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多C.氨水和盐酸混合后,若溶液呈中性,则D.相同温度下,pH相等的盐酸、CH3COOH溶液中,8.常温下,将稀盐酸滴加到等浓度的弱碱AOH溶液中,测得混合液的pH和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点表示未加盐酸时的数据,e点表示HCl和AOH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的水解平衡常数为B.e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浓度为C.c点溶液中:D.d点溶液中:9.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各点对应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等于点B.点大于点C.点降温过程中有2个平衡发生移动D.点10.室温下,用含少量的溶液制备的过程如题图所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B.“除镁”得到的上层清液中:C.溶液中:D.“沉锰”后的滤液中:11.25℃下,水溶液的pH随其浓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溶液中B.水解程度随其浓度增大而减小C.在水中的D.的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溶液12.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已知:i.图1中曲线表示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的关系。ii.2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注:起始,不同下由图1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1,B.由图2,初始状态,无沉淀生成C.由图2,初始状态,平衡后溶液中存在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发生反应:13.常温下,用浓度为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约为B.点a:C.点b:D.水的电离程度:14.室温下,用溶液滴定盐酸酸化的溶液的pH-t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①室温时②A.的水解平衡常数B.若b点,则x=3.2C.ab段仅发生反应:D.从a到c点,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在减小15.室温下,将0.1 mol·L NaOH溶液滴入10 mL 0.1 mol·L HCl和0.1 mol·L HA()的混合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H随滴加的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 B.b点时, mol·LC.c点时, D.a→d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关系为:c>b>a>d16.时,利用的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和的混合溶液,其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两溶液中的浓度相同,时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定溶液至终点时,B.曲线Ⅱ只出现一个突跃点其原因可能是与的值相差不够大C.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降低D.混合溶液滴定至点时,已经参与反应17.常温下,三种金属硫化物XS、YS、ZS的饱和溶液中pM[pM= -lgc(M2+)]与pS[pS= -lgc(S2-)]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sp(XS) > Ksp(YS) > Ksp (ZS)。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直线③代表ZSB.Ksp (XS) =1 ×10-36C.向c点饱和溶液中加少量Na2S,c点向b点迁移D.YS(s) +Z2+(aq) ZS(s) +Y2+ (aq) K=1 ×10818.时,向浓度均为的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的溶液(醋酸的;用的溶液滴定等浓度的盐酸,滴定终点的突跃范围4.3~9.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恰好中和时,溶液呈碱性B.滴加溶液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滴定过程中,D.时,19.常温下,一元酸的。在某体系中,与离子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可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 设溶液中,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Ⅰ中B.溶液Ⅱ中的HA的电离度为C.溶液Ⅰ和Ⅱ中的不相等D.溶液Ⅰ和Ⅱ中的之比为20.25℃时,用NaOH调节CH3COOH溶液的pH,保持体系中。粒子浓度的对数值(lgc)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25℃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B.t=0.5时,C.P1所示溶液:D.P2所示溶液: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时,将pH=5的醋酸溶液与pH=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pH>5B.25℃时,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稀释后溶液pH:盐酸<醋酸C.25℃时,等体积、等pH的盐酸与醋酸分别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盐酸消耗NaOH溶液多D.25℃时,pH=3的一元酸HA溶液与pH=11的一元碱M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则HA是强酸22.某温度下,将pH和体积均相同的HCl和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其pH随加水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稀释前溶液的浓度: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C.从b点到d点,溶液中逐渐增大D.在d点和e点均存在:(酸根阴离子)23.实验测得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的pH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时,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B.后,溶液的p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的挥发C.升高温度,溶液中减小,增大,pH减小D.溶液中存在:24.一定温度下,饱和AgX和Ag2Y溶液中,-lg[c(Ag+)]与-1g[c(X-)]、-lg[c(Y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Ksp(Ag2Y)=10-11.95B.图中a代表AgX溶液C.Q点溶液对应AgX生成沉淀,而Ag2Y不产生沉淀D.将AgNO3溶液加入NaX和Na2Y混合溶液中至产生两种沉淀,此时溶液中=102.2025.已知:向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难溶物溶解度增大的效应称为盐效应。常温下,在含大量BaSO4固体的浊液中加入0.01mol下列物质(忽略体积变化),溶液中c(Ba2+)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的是①BaSO4 ②Na2SO4 ③KNO3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26.常温时,碳酸钙和硫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酸根离子)(酸根离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Ⅱ为沉淀溶解曲线B.加入适量的氯化钙固体,可使溶液由c点变到a点C.b点对应的硫酸钙溶液不饱和D.向碳酸钙饱和溶液中通入气体,溶液中不变27.AgCl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各点对应的c(H )相同B.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a)=Ksp(b)>Ksp(c)C.升高温度,b点饱和溶液的组成由b点向c点方向移动D.a点已达平衡状态,向a点溶液加入NaCl固体,饱和溶液的各微粒浓度不变28.实验测得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溶液的pH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溶液变化曲线B.C点之前,升高温度两条曲线pH均减小,说明水解程度减弱C.D点时的溶质为D.若将D点降温至25℃,其pH范围为8.6229.25℃时,难溶盐CaSO4、CaCO3、MnCO3溶液中阳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和阴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5℃,B.向A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固体CaCl2,可得到Y点对应的溶液C.25℃,三种物质的溶解度:MnCO3D.25℃,向100mLMnCO3饱和溶液中加入0.01mol CaCl2(s),有CaCO3沉淀生成30.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1L0.02mol·L-1的NaCl溶液和2L0.01mol·L-1NaCN溶液中的离子总数相等B.常温下,将pH=2的一元酸HA溶液与pH=12的一元碱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7C.25℃时,向10mL0.1mol·L-1HA溶液中加入0.1mol·L-1的NaOH溶液,当水电离出的c(H+)=1.0×10-7mol·L-1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则HA为弱酸D.将冰醋酸加水稀释,冰醋酸的电离度逐渐增加,但电离常数Ka不变,c(H+)逐渐增大,导电性逐渐增强。31.25℃时,用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mol·L-1HA溶液,体系中-lgc(A-)、-lgc(HA)、NaOH溶液的体积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①表示-lgc(A-)与pH的关系B.25℃时,HA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C.a点溶液中,c(H+)+c(HA)=c(A-)+c(OH-)D.b点时,V[NaOH(aq)]=20mL32.常温下,用0.1000 mol L-1的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 L-1的溶液,获得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滴定分数(w),滴定分数是指滴定过程中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忽略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 mol L-1B.b点溶液中,C.b点到c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若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则时溶液显红色33.常温下,用盐酸滴定M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的数量级为B.X→Y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及均逐渐增大C.当滴定至溶液呈中性时,D.Y点溶液中:34.电位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滴定终点时电极电位发生突变。常温下,利用盐酸滴定某溶液中磷酸钠的含量,其电位滴定曲线与pH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磷酸Ka1=6.9×10-3、Ka2=6.2×10-8、Ka3=4.8×10-13A.a点溶液中存在:c(Cl-)>c()>c(OH-)>c(H+)B.b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c(H+)+c(H3PO4)=c(OH-)+c()+2c()C.c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c(H+)=c()+2c()+3c()+c(OH-)D.水的电离程度:a35、25 ℃时,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CH3COONa溶液从20 ℃升温至30 ℃,溶液中增大B.分别向1 mL pH=3的盐酸和pH=3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两溶液pH均增大C.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pH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NaOH>Na2CO3> (NH4)2SO4>NaHSO4D.0.2 mol·L-1 HCOOH与0.1 mol·L-1 NaOH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HCOO-)+2c(OH-)=c(HCOOH)+2c(H+)36.25℃时,用NaOH溶液分别滴定弱酸HA、CuSO4、FeSO4三种溶液,pM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p表示负对数,M表示c(HA)/c(A-)、c(Cu2+)、c(Fe2+)等】,已知Ksp【Cu(OH)2】A.Ksp (Fe(OH)2)=10-15 B.调整溶液的pH=7,可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C.a点对应的p(M)=3 D.Fe(OH)2固体难溶解于HA溶液37.常温下,CaCO3和CaF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 pX=-lgc(Xn-)、pCa=-lgc( Ca2+)],已知Ksp( CaCO3)>Ksp( Ca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M为CaF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B.常温下,CaCO3(s) +2F-(aq) CaF2(s) + (aq)的化学平衡常数K= 10-2.05C.在CaCl2溶液中加碳酸钠溶液,当溶液中c()的浓度大于1. 0 ×10-3时,可以确定Ca2+沉淀完全D.a点为悬浊液,过滤可得固体38.25℃时,某酸(结构简式为 )溶液中含元素X微粒的浓度之和为0.1mol L-1,溶液中各含元素X微粒的pX随pO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pX=-lgc(X),pOH=-lgc(OH-);x、y两点的坐标:x(7.4,1.3)、y(12.6,1.3);Ka1、Ka2分别表示H3XO3的一级、二级电离常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H2XO3溶液中,c(Na+)>2c(H3XO3)+c(H2XO)+c(OH-)-c(H+)B.z点时,pH=C.该体系中,c(H3XO3)<D.Na2HXO3溶液显碱性,是因为HXO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39.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Ⅲ表示随的变化曲线B.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C.反应的平衡常数为D.完全溶解,至少需要含有的氨水40.常温下,二元弱酸H3PO3溶液中含磷物种的浓度之和为0.1mol L﹣1,溶液中各含磷物种的pc﹣pOH关系如图所示。图中pc表示各含磷物种的浓度负对数(pc=﹣lgc),pOH表示OH的浓度的负对数[pOH=﹣lgc(O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反应+H3PO32可以发生,其平衡常数值为10﹣5.3B.在浓度均为0.1mol/L的NaH2PO3和Na2HPO3混合溶液中c(Na+)>c()>c()>c(H+)>c(OH﹣)C.b点时,x=9.95D.d点溶液中存在关系式c(H+)=0.1+c()+c(OH﹣)41.Al(OH)3.在水中存在平衡:和在25℃时,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或浓度的负对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甲代表与pH的关系B.曲线乙经过点C.的D.向溶液中加入NaOH至pH=6时,Al元素主要以存在42.25C时,0.1mol/LK2Cr2O7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①,②,随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中:B.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O4固体,溶液的pH不变C.溶液中D.当溶液pH=9.0时,HCrO的平衡浓度:43.某研究小组利用电位滴定法研究盐酸滴定亚磷酸钠()溶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得到电极电位U和溶液pH随盐酸滴加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①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在化学计量点附近,被测离子浓度发生突跃,指示电极j电位也发生了突跃,进而确定滴定终点。②亚磷酸()是二元弱酸,其电离常数分别是,] A.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和NaCl,pH>7B.第二次电极电位突跃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水的电离程度:D.c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存在:44.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I可视为溶解度随浓度变化曲线B.的溶度积常数C.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D.时,溶液中45.25℃时,用NaOH溶液分别滴定HX、CuSO4、FeSO4三种溶液,PM[PM=-lgM,M表示、c(Cu2+)或c(Fe2+)]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③的M代表。已知Ksp[Cu(OH)2]<Ksp[Fe(OH)2](不考虑Fe2+的氧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Ksp[Cu(OH)2]的数量级为10-19B.①代表滴定FeSO4溶液的变化关系C.a点时,②的溶液中存在关系:c(H+)=10-5c(M)D.Fe(OH)2、Cu(OH)2固体均易溶解于HX溶液46.已知MSO4和MCO3是两种难溶性盐。常温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sp(MCO3)=9.0×10-10B.c点的纵坐标为0.33C.将1L含1molMSO4的悬浊液中分散质完全转化为MCO3,需要加1molNa2CO3固体D.反应MCO3+SOMSO4+CO的化学平衡常数K=947.为研究用溶液将混合溶液中的和沉淀分离,绘制了25℃时AgCl和两种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平衡曲线。其中,,其余离子类推。两条相交的溶解平衡曲线把图像分成了X、Y、Z、M四个区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约为,的数量级为B.M区域内可析出沉淀,而不析出AgCl沉淀C.向、均为0.1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硝酸银溶液,先析出AgCl沉淀D.向、AgCl混合固体和水的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少量水,增大48.某温度下,向10mL0.10mol/LBaCl2溶液中滴加0.10mol/LNa2CO3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c(Ba2+)与Na2CO3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sp(BaSO4)=1.1×10-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温度下Ksp(BaCO3)=10-8.6B.a、c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C.b点溶液中:c(CO)+c(HCO)+c(H2CO3)=c(Na+)D.若把Na2CO3溶液换成等浓度Na2SO4溶液,则曲线变为I49.℃时,、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X表示Cl或B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代表AgCl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曲线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N点会向P点移动C.在水中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同D.向溶液中加入3~4滴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滴加0.1mol/LNaBr溶液,出现浅黄色沉淀,可以证明50.T℃下,三种硫酸盐(M表示或或)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转化为B.X点和Z点分别是和的饱和溶液,对应的溶液中C.T℃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D.T℃时,用溶液滴定浓度均为和的混合溶液,先沉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13 溶液中离子的平衡考向一 影响四大平衡的因素1.能促进水的电离,且水溶液呈酸性的是A. B.HClO C. D.【答案】C【解析】A.NH3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为弱碱,溶液显碱性,抑制水的电离,故A错误;B.HClO是弱酸,抑制水的电离,溶液显酸性,故B错误;C.(NH4)2SO4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溶液显酸性,故C正确;D.CH3CH2ONa是强碱弱酸盐,醋酸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故选:C。2.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向溶液中加水,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B.若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减小C.若向溶液中通入过量气体,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增大D.若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答案】B【解析】A.加水稀释,促进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减小,A错误;B.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发生反应,减小,生成强电解质HCl,平衡向左移动,溶液酸性增强,pH减小,B正确;C.通入二氧化硫发生反应,过量时将完全消耗且溶液中存在,亚硫酸的酸性比强,但的通入量未知,过量的产生的未知,故不能确定溶液pH变化情况,C错误;D.加入固体,发生反应,溶液中增大,D错误;故选B。3.将足量AgCl(s)溶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已知:AgCl(s)Ag+(aq)+Cl-(aq) ΔH>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加热悬浊液,使其温度升高,则Ksp(AgCl)增大B.加少量水稀释,上述平衡正向移动,c(Ag+)不变C.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Q(AgCl)D.加入NaCl固体,则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AgCl)也减小【答案】D【解析】A.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Ksp(AgCl)增大,故A正确;B.加入少量水,平衡右移,但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所以Ag+浓度不变,故B正确;C.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形成银铵络离子,消耗银离子,导致Q(AgCl)D.加入NaCl,温度不变,AgCl的溶解度不变,Ksp(AgCl)不变,故D错误;答案选D。4.对浓度均为0.1mol·L-1的①Na2CO3溶液,②NaHCO3溶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中的离子种类相同B.两种溶液中c(Na+):①=②C.两种溶液的c(OH-)大小:①>②D.①、②均有【答案】B【解析】A.NaHCO3和Na2CO3溶液中都存在、、OH-、H+、Na+,离子种类相同,A不符合题意;B.0.1mol·L-1的Na2CO3溶液中c(Na+)=0.2 mol·L-1,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c(Na+)=0.1 mol·L-1,B符合题意;C.同浓度时,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的水解程度,故溶液中c(OH-)前者大于后者,C不符合题意;D.根据碳原子守恒,两溶液中的碳原子总浓度均为0.1mol·L-1,故均有,D不符合题意;故选B。5.室温下,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的醋酸和盐酸混合液中,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VmL,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V=0时:c(H+)>c(Cl-)=c(CH3COOH)B.V=10mL时:c(OH﹣)+c(CH3COO﹣)=c(H+)C.V=20mL时:c(Na+)D.加入NaOH溶液至pH=7时,V>20mL【答案】B【解析】A.V=0时,由于盐酸全部电离,醋酸部分电离,因此c(H+)>c(Cl-)>c(CH3COOH),故A错误;B.V=10mL时,盐酸全部反应完,而醋酸没有反应,溶质为醋酸和氯化钠,根据电荷守恒得到:c(OH﹣)+c(CH3COO﹣)=c(H+),故B正确;C.V=20mL时,溶质为醋酸钠和氯化钠,根据物料守恒和醋酸根水解,则有c(Na+)>c(CH3COO﹣)+c(Cl﹣),故C错误;D.V=20mL时,溶质为醋酸钠和氯化钠,溶液显碱性,因此加入NaOH溶液至pH=7时,V<20mL,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6.将溶液与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混合溶液中B.混合后的水解常数增大C.混合溶液中D.混合后加入适量固体,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答案】D【解析】】溶液与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0.05mol/L的NaCl、和溶液。A。醋酸为弱酸,故0.05mol/L的NaCl、和溶液中,故A错误;B.温度不变,水解常数不变,故B错误;C.在等浓度的NaCl、和溶液中,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钠的水解程度,故有,故C错误;D.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可以结合氢离子,则氢离子浓度降低,促进醋酸的电离,故D正确;故选D。考向二 四大平衡的相关计算1.足量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如下: ,该悬浊液达到平衡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减小B.加少量水稀释,上述平衡正向移动,不变C.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固体,减小D.向悬浊液中滴入盐酸,,导致平衡正向移动【答案】C【解析】A.CaCO3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当温度升高时,CaCO3溶解溶解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左移动,Ksp [ CaCO3] 会变小, A正确;B.加水稀释,CaCO3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但Ca2+浓度不变,因为加水稀释后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正确;C.加入少量NaHCO3固体,,且 水解大于电离,故,,且c(OH-)增大,c(Ca2+)减小,故比值增大,C错误;D.当,平衡正向移动,D正确;故答案为:C。 2.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B.将CH3COONa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增大C.常温下,pH为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pH增大D.0.1molAgCl和0.1molAgI混合后加入1L水中,所得溶液中【答案】C【解析】A.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c(H+)=c(OH-),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H+)+c()=c(OH-)+c(Cl-),则溶液中c()=c(Cl-),即=1,A项错误;B.CH3COONa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H3COO-+H2OCH3COOH+OH- ΔH>0,该水解反应的水解平衡常数Kh=,温度从20℃升温到30℃,该水解平衡正向移动,Kh增大,增大,则减小,B项错误;C.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向其中加入醋酸钠固体,c(CH3COO-)增大,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H+)减小,溶液的pH增大,C项正确;D.AgCl、AgI都难溶于水,0.1molAgCl和0.1molAgI混合后加入1L水中,AgCl和AgI都不能完全溶解,相同条件下AgCl的溶度积大于AgI的溶度积,所得溶液中c(Cl-)>c(I-),D项错误;答案选C。3.向工业废水中加入硫化物可以获得CuS、FeS纳米粒子[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eS固体不能用于去除工业废水中的B.向和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当两种沉淀共存时,C.向CuS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CuS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滤液中一定存在D.已知溶液中,可判断CuS易溶于稀盐酸【答案】C【解析】A.根据可知,FeS固体能用于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故A错误;B.向和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当两种沉淀共存时,,故B错误;C.CuS存在溶解平衡,向CuS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铜离子浓度增大,因此CuS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根据溶度积常数得到滤液中一定存在,故C正确;D.若要溶解,则,平衡常数很小,反应几乎不能发生,可判断CuS难溶于稀盐酸,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4.草酸()是二元弱酸。某小组做如下两组实验:实验I: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实验Ⅱ: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已知:的电离常数,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I可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反应终点B.实验I中时,存在C.实验Ⅱ中发生反应D.实验Ⅱ中时,溶液中【答案】D【解析】A.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到终点时生成显碱性的草酸钠溶液,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要选用变色范围在碱性范围的指示剂,因此,实验I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指示反应终点,故A错误;B.实验I中时,溶质是、且两者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草酸氢根的电离程度大于草酸根的水解程度,因此存在,故B错误;C.实验Ⅱ中,由于开始滴加的氯化钙量较少而过量,因此该反应在初始阶段发生的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因为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当完全消耗后,再和发生反应,故C错误;D.实验Ⅱ中时,溶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为,溶液中,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5.碳酸钙是常见难溶物,将过量碳酸钙粉末置于水中达到溶解平衡:[已知,,的电离常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层清液中存在B.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最主要以形式存在C.向体系中通入气体,溶液中保持不变D.通过加溶液可实现向的有效转化【答案】B【解析】A.上层清液为碳酸钙的饱和溶液,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因此,A错误;B.根据Ka2=4.7×10-11可得,则碳酸根的水解平衡常数为,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较大,则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主要为碳酸氢根离子,B正确;C.向体系中通入CO2,,c()减小,CaCO3(s) Ca2+(aq)+CO(aq)正向移动,溶液中钙离子浓度增大,C错误;D.由题干可知,,,则的平衡常数K,故通过加溶液不可实现向的有效转化,D错误;故答案选B。6.下图为和在水中达沉淀溶解平衡时的关系图(;可认为离子沉淀完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点可求得B.时的溶解度为C.浓度均为的和可通过分步沉淀进行分离D.混合溶液中时二者不会同时沉淀【答案】C【解析】A.由点a(2,2.5)可知,此时pH=2,pOH=12,则===,故A错误;B.由点(5,6)可知,此时pH=5,pOH=9,则===,时的溶解度为=10-3,故B错误;C.由图可知,当铁离子完全沉淀时,铝离子尚未开始沉淀,可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分步沉淀和,故C正确;D.由图可知,沉淀完全时,,pM5,此时pH约为4.7,在此pH下刚开始沉淀的浓度为,而题中>,则会同时沉淀,故D错误;答案选C。7.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废水中的甲酸及其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含固体活性成分,R为烷基)因静电作用被吸附回收,其回收率(被吸附在树脂上甲酸根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废水初始关系如图(已知甲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性成分在水中存在平衡:B.的废水中C.废水初始,随下降,甲酸的电离被抑制,与作用的数目减少D.废水初始,离子交换树脂活性成分主要以形态存在【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故A正确;B.由电离常数公式可知,溶液中=,当溶液pH为5时,溶液中==18,故B正确;C.由图可知,溶液pH为2.4时,废水中的甲酸及其盐回收率最高,当溶液中pH小于2.4时,随溶液pH下降,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甲酸的电离被抑制,溶液中甲酸根个离子浓度减小,与作用的数目减小,故C正确;D.由图可知,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当废水初始pH大于5时,平衡向左移动,离子交换树脂活性成分主要以R3N形态存在,故D错误;故选D。8.处理某铜冶金污水(含)的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①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如下表所示:物质开始沉淀 1.9 4.2 6.2 3.5完全沉淀 3.2 6.7 8.2 4.6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沉渣Ⅰ”中含有和B.溶液呈碱性,其主要原因是C.“沉淀池Ⅱ”中,当和完全沉淀时,溶液中D.“出水”经阴离子交换树脂软化处理后,可用作工业冷却循环用水【答案】D【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氢氧化铁当pH=1.9时开始沉淀,氢氧化铝当pH=3.5时开始沉淀,当pH=4时,则会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即“沉渣I”中含有Fe(OH)3和Al(OH)3,A正确;B.硫化钠溶液中的硫离子可以水解,产生氢氧根离子,使溶液显碱性,其第一步水解的方程式为:S2-+H2O HS-+OH-,B正确;C.当铜离子和锌离子完全沉淀时,则硫化铜和硫化锌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则,C正确;D.污水经过处理后其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以及没有除净的铝离子,故“出水”应该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软化处理,达到工业冷却循环用水的标准后,才能使用,D错误;故选D。考向三 对数相关图像1.室温时,用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相等的、和混合溶液,通过电位滴定法获得与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沉淀对离子的吸附作用。若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有白色沉淀生成B.原溶液中的浓度为C.当沉淀完全时,已经有部分沉淀D.b点:【答案】C【解析】向含浓度相等的 Cl-、 Br-和 I-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根据三种沉淀的溶度积常数,三种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为I-、Br-、Cl-,根据滴定图示,当滴入4.50mL硝酸银溶液时,Cl-恰好沉淀完全,此时共消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4.50mL×10-3L/mL×0.1000mol/L=4.5×10-4mol,所以Cl-、 Br-和 I-均为1.5×10-4mol。A.I-先沉淀,AgI是黄色的,所以a点有黄色沉淀AgI生成,故A错误;B.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为1.5×10-4mol,则I-的浓度为=0.0100mol L-1,故B错误;C.当Br-沉淀完全时(Br-浓度为1.0×10-5mol/L),溶液中的c(Ag+)==5.4×10-8mol/L,若Cl-已经开始沉淀,则此时溶液中的c(Cl-)==3.3×10-3mol/L,原溶液中的c(Cl-)= c(I-)=0.0100mol L-1,则已经有部分Cl-沉淀,故C正确;D.b点加入了过量的硝酸银溶液,溶液中的I-、Br-、Cl-全部转化为沉淀,则Ag+浓度最大,根据溶度积可知,b点各离子浓度为:,故D错误;故选C。2.已知:MOH的碱性比NOH强。常温下,用HCl分别调节浓度均为的MOH溶液和NOH溶液的pH(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与溶液的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Ⅰ表示与pH的关系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YC.溶液中:Y>ZD.常温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答案】D【解析】A.,图像中X和Y点对应的溶液中,,pH大的碱性强,所以曲线Ⅰ代表与pH的关系,故A错误;B.溶液中来自水的电离,Y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X点,故B错误;C.由电荷守恒和可知,两点对应的溶液pH相同,相同,由图中,则有,故C错误;D.,X、Y点对应的溶液中,,故,故D正确;答案选D。3.25℃时,用0.10mol/L的氨水滴定10.00mL0.05mol/L二元酸溶液,滴定过程中加入氨水的体积(V)与溶液中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二元弱酸B.O点溶液中,C.N点溶液中,水电离D.P点溶液中,【答案】D【解析】起点M点=-12,根据c(H+)c(OH-)=KW,得出c(H+)=0.1mol/L,说明二元酸为强酸,P点是加入10ml的氨水,氨水正好中和了一半的酸,O点=0,说明正好溶液呈中性A.从M点分析,c(H+)=0.1mol/L,0.05mol/L二元酸应该为强酸,故A错误;B.O点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有,c(H+)=c(OH-),得出,故B选项错误;C.N点酸过量,水电离受到抑制,水电离的H+浓度小于mol/L,故C错误;D.P点加氨水为10ml,酸碱正好完全中和生成正盐,=-3,再根据c(H+)c(OH-)=KW,得出c(H+)=,c(OH-)=,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即,得出,故D正确;答案选D。4.锂辉石是锂的重要来源,其焙烧后的酸性浸出液中含有和杂质离子,可在0~14范围内调节对其净化(即相关离子浓度)。时,与关系见下图(碱性过强时和会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被净化的区间最大B.加入适量,可进一步提升净化程度C.净化的先后顺序:D.【答案】B【解析】A.对离子净化时,相关离子浓度c<10-5mol/L,则lgc<-5,由图可知,可作净化的pH区间最大的是Fe3+,A错误;B.加入适量H2O2,可将Fe2+氧化为Fe3+,提高净化程度,B正确;C.由图可知,净化的先后顺序为,C错误;D.对离子净化时,相关离子浓度c<10-5mol/L,lgc<-5,,由图可知,Fe3+完全沉淀的pH约为2.5,c(H+)=10-2.5mol/L,c(OH-)=10-11.5mol/L,,Al3+完全沉淀的pH约为4.5,c(H+)=10-4.5mol/L,c(OH-)=10-9.5mol/L,,Fe2+完全沉淀的pH约为8.5,c(H+)=10-8.5mol/L,c(OH-)=10-5.5mol/L, ,则有,D错误;故选B。5.工业上以为原料生产,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现有含的、溶液,含的、溶液。在一定pH范围内,四种溶液中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的平衡常数B.C.曲线④代表含的溶液的变化曲线D.对含且和初始浓度均为的混合溶液,时才发生沉淀转化【答案】D【解析】溶液pH变化,含硫酸锶固体的硫酸钠溶液中锶离子的浓度几乎不变,pH相同时,溶液中硫酸根离子越大,锶离子浓度越小,所以曲线①代表含硫酸锶固体的0.1mol/L硫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曲线②代表含硫酸锶固体的1mol/L硫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碳酸是弱酸,溶液pH减小,溶液中碳酸根离子离子浓度越小,锶离子浓度越大,pH相同时,1mol/L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浓度大于0.1mol/L碳酸钠溶液,则曲线③表示含碳酸锶固体的0.1mol/L碳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曲线④表示含碳酸锶固体的1mol/L碳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A.反应SrSO4(s)+COSrCO3(s)+SO的平衡常数K===,A正确;B.由分析可知,曲线①代表含硫酸锶固体的0.1mol/L硫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则硫酸锶的溶度积Ksp(SrSO4)=10—5.5×0.1=10—6.5,温度不变,溶度积不变,则溶液pH为7.7时,锶离子的浓度为=10—6.5,则a为-6.5,B正确;C.由分析可知,曲线④表示含碳酸锶固体的1mol/L碳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C正确;D.曲线②代表含硫酸锶固体的1mol/L硫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曲线④表示含碳酸锶固体的1mol/L碳酸钠溶液的变化曲线,曲线交点是(6.9,a),就可以发生沉淀转化,D错误;故选D。6.某废水处理过程中始终保持H2S饱和,即,通过调节pH使和形成硫化物而分离,体系中与关系如下图所示,c为和的浓度,单位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③为与的关系曲线C. D.【答案】D【解析】已知H2S饱和溶液中随着pH的增大,H2S的浓度逐渐减小,HS-的浓度增大,S2-浓度逐渐增大,则有-lgc(HS-)和-lg(S2-)随着pH增大而减小,且相同pH相同时,HS-浓度大于S2-,即-lgc(HS-)小于-lg(S2-),则Ni2+和Cd2+浓度逐渐减小,且,即当c(S2-)相同时,c(Ni2+)>c(Cd2+),则-lgc(Ni2+)和-lg(Cd2+)随着pH增大而增大,且有-lgc(Ni2+)小于-lg(Cd2+),由此可知曲线①代表Cd2+、②代表Ni2+、③代表S2-,④代表HS-,据此分析结合图像各点数据进行解题。A.由分析可知,曲线①代表Cd2+、③代表S2-,由图示曲线①③交点可知,此时c(Cd2+)=c(S2-)=10-13mol/L,则有,A错误; B.由分析可知,③为与的关系曲线,B错误;C.由分析可知,曲线④代表HS-,由图示曲线④两点坐标可知,此时c(H+)=10-1.6mol/L时,c(HS-)=10-6.5mol/L,或者当c(H+)=10-4.2mol/L时,c(HS-)=10-3.9mol/L,,C错误;D.已知Ka1Ka2==,由曲线③两点坐标可知,当c(H+)=10-4.9mol/L时,c(S2-)=10-13mol/L,或者当c(H+)=10-6.8mol/L时,c(S2-)=10-9.2mol/L,故有Ka1Ka2===10-21.8,结合C项分析可知Ka1=10-7.1,故有,D正确;故答案为D。考向四 PH与溶液体积关系图像1.常温下,用0.2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一定浓度的一元酸HR溶液时,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点为滴定终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x=7B.常温下,HR的电离常数Ka=5.0×10-5C.a点溶液中: c(R-)+ c(OH-)- c(H+)=0.1 mol·L-1D.b点溶液中: c(Na+)> c(R-)> c(OH-)> c(H+)【答案】C【解析】0.2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一定浓度的一元酸HR溶液,a点是滴定终点,消耗NaOH20ml,说明酸的浓度也是0.2mol/L,起点的pH值为3,说明该酸是一元弱酸。A.a点完全中和生成强碱弱酸正盐,显示碱性,pH>7,故A错误;B.起点时,Ka=,故B错误;C.根据电荷守恒c(R-)+ c(OH-)= c(H+)+c(Na+),c(R-)+ c(OH-)- c(H+)= c(Na+)=0.1mol/L,故C正确;D.b点是NaR和NaOH以物质的量之比1:1共存,应该是c(OH-) > c(R-),故D错误;答案选C。2.向5mL 0.10mol·L-1 H2A溶液滴加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pH和温度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Z点为第二反应终点,可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B.从W至Z点,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Kw不变C.当=1.5时,c(H2A) > c(A2 ) c(HA )D.25 ℃时,H2A的电离常数Ka1=10-2.3,Ka2=10-9.7【答案】C【解析】向5mL 0.10mol·L-1 H2A溶液滴加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由图知,X点为第一反应点,则X点发生反应NaOH+H2A=NaHA+H2O恰好完全,溶质为NaHA,其横坐标为,可见NaOH溶液为0.10mol·L-1,Z点温度最高,则为第二反应点,Z点发生反应NaOH+NaHA=Na2A+H2O恰好完全,溶质为Na2A。A. Z点为第二反应终点,溶质为Na2A,溶液呈碱性,不能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A错误;B.氢离子被消耗、温度升高均能促使水电离程度增大, 从W至Z点,温度升高使 Kw增大,B错误;C.由图知,当=1.5时,所得溶液为Na2A、NaHA的混合溶液,溶液呈碱性,则得①,根据物料守恒可得②:3c(HA-)+3c(A2-)+3c(H2A)=2c(Na+),根据电荷守恒得③:,三式合并得c(H2A)> c(A2 ) c(HA ),C正确;D.滴定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难以根据W点和Y点计算出 25 ℃时H2A的电离常数, Ka1=10-2.3应为W点溶液对应温度下的电离平衡常数,Ka2=10-9.7应为Y点溶液对应温度下(27°C)的电离平衡常数,D错误;答案选C。3.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的NaOH溶液,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 B.b点时,C.c点时, D.c点时,【答案】D【解析】A.CH3COOH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c(H+)<0.1mol/L,所以a点溶液pH>1,故A错误;B.b点为加入10mLNa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等浓度的CH3COONa和CH3COOH,溶液呈酸性,此时溶液的总体积为30mL,且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水解程度,则溶液中c(CH3COO-)>×≈0.033mol/L,故B错误;C.当加入NaOH溶液为20mL时,恰好生成CH3COONa,醋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则c点时溶液pH>7,故C错误;D.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H+)+c(Na+)=c(CH3COO-)+c(OH-),c点溶液呈中性即c(H+)= c(OH-),故c点时,,D正确;故选D。4.25 °C时,用0.5 mol·L-1 NaHCO3溶液滴定25.00 mL0.25 mol·L-1 CaCl2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H随滴加NaHCO3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当滴加25mLNaHCO3溶液时出现较为明显的白色沉淀[已知:Ksp (CaCO3) =3.5 ×10-9、Ka1(H2CO3) =4.4 ×10-7、Ka2(H2CO3) =4.5×10-11、100.8≈6.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固体,溶液pH不变B.的电离程度:c点大于b点C.d点溶液中c(Ca2+) D.d点溶液中c(Ca2+)· c( )的值约为4.9×10-6【答案】C【解析】a点是氯化钙溶液,pH=7,溶液呈中性,b点是CaCl2溶液和NaHCO3混合溶液,两者之间没有发生反应,碳酸氢根离子水解呈碱性,c点已经有沉淀生成,溶液呈碱性,d点沉淀的量已经不再变化,但溶液仍为碱性,说明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大于电离。A.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固体不会再溶解,浓度不变,pH值不变,故A正确;B.c点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促进了碳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因此c点碳酸氢根电离程度大于b点,故B正确;C.d点溶液显碱性碳酸氢根离子以水解为主,电离的碳酸根离子很少,而且碳酸钙的溶度积比碳酸的第二步电离常数大的多,钙离子浓度大于碳酸根离子浓度,故C错误;D.c(Ca2+)· c()===,故D正确;答案选C。5.0.1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入20 mL 0.1 mol·L HX溶液与20 mL 0.1 mol·L HCl溶液中,其pH随滴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 B.c点:C.a、d点溶液混合后为酸性 D.水的电离程度:d>c>b>a【答案】D【解析】NaOH是一元强碱,HCl是一元强酸,当滴加20mLNaOH溶液时溶液为中性,则N曲线为HCl溶液的滴定曲线,M曲线为HX溶液的滴定曲线且可以判断该酸为弱酸。A.b点的pH=6则,则,故A错误;B.c点是NaX与HX1:1的混合溶液,根据质子守恒可得:,故B错误;C.a、d点溶液混合即30mLNaOH溶液与20 mL 0.1 mol·L HX溶液与20 mL 0.1 mol·L HCl溶液混合,溶质为NaCl 和1:1的NaX与HX,酸碱性等价于c点,由图可知呈碱性,故C错误;D.d点溶质只有NaX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c点NaX与HX1:1的混合溶液,溶液显碱性说明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HCl是一元强酸而HX为弱酸,强酸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更大,所以水的电离程度:d>c>b>a,故D正确;故选D。6.某水样中含一定浓度的CO、HCO和其他不与酸碱反应的离子。取10.00mL水样,用0.01000mol L-1的HCl溶液进行滴定,溶液pH随滴加HCl溶液体积V(HCl)的变化关系如图(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水样中c(CO)=0.01mol L-1B.a点处c(H2CO3)+c(H+)=c(OH—)C.当V(HCl)≤20.00mL时,溶液中c(HCO)基本保持不变D.曲线上任意一点存在c(CO)+c(HCO)+c(H2CO3)=0.03mol L-1【答案】C【解析】向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先后发生如下反应CO+H+=HCO、HCO+H+= H2CO3,则滴定时溶液pH会发生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时碳酸根离子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第二次突跃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碳酸,由图可知,滴定过程中溶液pH第一次发生突跃时,盐酸溶液的体积为20.00mL,由反应方程式CO+H+=HCO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02mol/L,溶液pH第二次发生突跃时,盐酸溶液的体积为50.00mL,则水样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A.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02mol/L,故A错误;B.由图可知,a点发生的反应为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恰好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可溶性碳酸氢盐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为c(H2CO3)+c(H+)=c(OH—)+ c(CO),故B错误;C.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当盐酸溶液体积V(HCl)≤20.00mL时,只发生反应CO+H+=HCO,滴定时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为=0.01mol/L,则滴定时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不变,故C正确;D.由分析可知,水样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之和为0.03mol/L,由物料守恒可知,溶液中c(CO)+c(HCO)+c(H2CO3)=0.03 mol/L,滴定加入盐酸会使溶液体积增大,则溶液中[c(CO)+c(HCO)+c(H2CO3)]会小于0.03 mol/L,故D错误;故选C。考向五 分布系数与溶液PH的关系图像1.甘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在时,、和的分布分数【如】与溶液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甘氨酸具有两性B.曲线c代表C.的平衡常数D.【答案】D【解析】A.中存在和-COOH,所以溶液既有酸性又有碱性,故A正确;B.氨基具有碱性,在酸性较强时会结合氢离子,羧基具有酸性,在碱性较强时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故曲线a表示 的分布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曲b表示的分布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c表示的分布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故B正确;C.的平衡常数,时,根据a,b曲线交点坐标可知,时,,则,故C正确;D.由C项分析可知,,根据b,c曲线交点坐标坐标分析可得电离平衡的电离常数为K1=,,则,即,故D错误;故答案选D。2.利用氧化回收单质硫,涉及反应如下:①;②,③。25℃时,溶液中含硫微粒分布系数随pH变化如图1,溶液的初始浓度为,其初始pH与剩余硫化物及单质硫的含量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溶液中B.水溶液中C.初始pH由6升至9,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反应③D.初始pH由6降至5,单质S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转化为【答案】B【解析】A.水溶液,其实际为,根据图1分析,,,说明亚硫酸氢根是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即,故A正确;B.水溶液,其实际为,根据物料守恒,,故B错误;C.根据已知信息②和③,初始pH由6升至9,发生反应③,则使得,故C正确;D.初始pH由6降至5,酸性增强,发生,即单质S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转化为,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3.为某邻苯二酚类配体,其,。常温下构建溶液体系,其中,。体系中含Fe物种的组分分布系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分布系数,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体系中B.pH在9.5~10.5之间,含L的物种主要为C.的平衡常数的lgK约为14D.当时,参与配位的【答案】C【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Fe(Ⅲ)主要与L2-进行络合,但在pH=1时,富含L的型体主要为H2L,此时电离出的HL-较少,根据H2L的一级电离常数可以简单计算pH=1时溶液中c(HL-)≈5×10-9.46,但pH=1时c(OH-)=10-13,因此这四种离子的浓度大小为c(H2L)>c([FeL]+)>c(HL-)>c(OH-),A错误;B.根据图示的分布分数图可以推导出,H2L在pH≈9.9时HL-的含量最大,而H2L和L2-的含量最少,因此当pH在9.5~10.5之间时,含L的物种主要为HL-,B错误;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当[FeL2]-与[FeL]+分布分数相等时,可以将K简化为K=,此时体系的pH=4,在pH=4时可以计算溶液中c(L2-)=5.0×10-14.86,则该络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10-14.16,即lg K≈14,C正确;D.根据图像,pH=10时溶液中主要的型体为[FeL3]3-和[FeL2(OH)]2-,其分布分数均为0.5,因此可以得到c([FeL3]3-)=c([FeL2(OH)]2-)=1×10-4mol·L-1,此时形成[FeL3]3-消耗了3×10-4mol·L-1的L2-,形成[FeL2(OH)]2-消耗了2×10-4mol·L-1的L2-,共消耗了5×10-4mol·L-1的L2-,即参与配位的c(L2-)≈5×10-4,D错误;故答案选C。4.常温下,0.1mol·L-1H2R 溶液中H2R、HR-、R2-三者所占物质的量分数(分布系数δ )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向0.1mol·L-1Na2R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与P[P=lg 或lgc ]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M点即为图2中N点,反应H2R+R2-2HR-的平衡常数K=100B.水的电离程度c=d>b> aC.d点时,3c (HR-) -c (OH- ) D.曲线L1表示lg)随pH的变化【答案】B【解析】随着pH增大,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的物质的量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增大,减小,所以图1中1代表,2代表,3代表,图2中L1表示,L2表示。A.根据图1得到,,根据图2N点得到,则有,,解得即M点即为图2中N点,反应H2R+R2-2HR-的平衡常数,故A错误;B.、都是抑制水的电离,是促进水的电离,根据pH增大,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的物质的量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d、c两点pH相等,为同一溶液,两者水的电离程度相等,因此水的电离程度:,故B正确;C.d点时,电荷守恒有,,得到,再根据d点对应pH=3,根据图1信息得到,则有,故C错误;D.由分析可知,曲线L2表示lg)随pH的变化,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5.室温下,滴加NaOH溶液改变0.1 RCOOH溶液的pH,溶液中RCOOH、的微粒分布分数,甲酸(HCOOH)与乙酸()中酸分子的分布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B.pH=3的溶液中:C.室温下D.将1L浓度均为1的和HCOOH溶液混合后,加入80g NaOH固体充分反应并恢复至室温后,所得混合溶液中:【答案】B【解析】A.根据可知当分布系数为0.5时,pH分别是2.8、3.75,所以,,酸性:,A项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pH=3时,,结合电荷守恒可知,B项正确;C.室温下,C项错误;D.将1L浓度均为1的和HCOOH溶液混合后,加入80g NaOH(2mol)固体充分反应并恢复至室温后,所得混合溶液是醋酸钠和甲酸钠,混合溶液中起始,水解程度更大,则,D项错误。答案选B。6.草酸(H2C2O4)为二元弱酸,其电离过程为:,。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混合溶液中H2C2O4、和的物质的量分数(δ)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酸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B.曲线I表示的物质的量分数C.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关系:D.a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关系:【答案】A【解析】A.据图I线为H2C2O4,II线为,III为,据图(1.2,0.5)可知c()=c(H2C2O4),=10-1.2,所以草酸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A正确;B.曲线I表示H2C2O4的物质的量分数,B错误;C.当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时,恰好得到草酸氢钠溶液,由于Ka2(H2C2O4)=10-4.2>Kh()=,水解程度小于其电离程度,则此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浓度,C错误;D.在a点,c()=c(),pH=4.2,c(H+)>c(OH-),根据电荷守恒,2c()+c(OH-)+c()=c(Na+)+ c(H+),则c(Na+)=3 c()+c(OH-)- c(H+)<3 c(),D错误;故选A。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可能大量共存的是A.含有的溶液中:、、、B.的溶液中:、、、C.的溶液中:、、、D.水电离出的的溶液中:、、、【答案】B【解析】A.与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二者不能共存,A不合题意;B.的溶液显碱性,碱性条件下,该组离子均能共存,B符合题意;C.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能氧化,二者不能共存,C不合题意;D.常温下,水电离出的的溶液既可以为酸性溶液又可以为碱性溶液,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2.关于常温下pH=2的草酸(H2C2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A.1L溶液中含H+为0.02molB.c(H+)=2c(C2O)+c(HC2O)+c(OH-)C.加水稀释,草酸的电离度增大,溶液pH减小D.0.1molH2C2O4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等于0.lmol【答案】B【解析】A.pH=2的草酸(H2C2O4)溶液中c(H+)=0.01mol/L,故1L溶液中含H+为0.01mol,A错误;B.根据电荷守恒可知,草酸(H2C2O4)溶液中有c(H+)=2c(C2O)+c(HC2O)+c(OH-),B正确;C.加水稀释,由于c()和c(H+)均减小,导致草酸的电离度增大,则溶液pH增大,C错误;D.已知H2C2O4是一种二元弱酸,故0.1molH2C2O4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的方程式为:H2C2O4+2NaOH=Na2C2O4+2H2O,则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等于0.2mol,D错误;故答案为:B。3.室温下,甲、乙两烧杯均盛有20mLpH=4的醋酸溶液,向乙烧杯中加水稀释至pH=5,对此时两烧杯中溶液描述正确的是A.溶液体积:10V甲>V乙B.水电离出的H+浓度:c(H+)甲=10c(H+)乙C.若分别用pH=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的pH:甲>乙D.若分别与10mLpH=10的NaOH溶液反应,所得溶液的pH:甲>乙【答案】C【解析】A.醋酸是弱酸,加水稀释,醋酸电离平衡正向移动,pH=4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稀释后溶液pH<5,若使pH=5,需继续加水稀释,所以溶液体积:10V甲B.甲烧杯中醋酸溶液的pH=4,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0;乙烧杯中醋酸溶液的pH=5,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9;所以水电离出的H+浓度:10c(H+)甲=c(H+)乙,故B错误;C.若分别用pH=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相等,所得溶液的体积甲<乙,醋酸钠的浓度甲>乙,所以pH:甲>乙,故C正确;D.若分别与10mLpH=10的NaOH溶液反应,剩余醋酸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得溶液的体积甲<乙,剩余醋酸的浓度甲>乙,所得溶液的pH:甲<乙,故D错误;选C。4.时,水中存在电离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水加热,增大,不变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增大,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平衡逆向移动,降低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平衡正向移动,增大【答案】B【解析】A.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Kw增大,增大,则pH减小,A错误;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导致增大,平衡逆向移动,Kw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Kw不变,B正确;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O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增大,C错误;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H4Cl,铵根离子会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反应,减小,导致平衡正向移动,c(H+)增大,D错误;答案选B。5.在相同温度时100mL 0.01mol/L的醋酸溶液与10mL 0.1mol/L的醋酸溶液相比较,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A.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 B.溶液的导电能力C.H+的物质的量 D.CH3COOH的物质的量【答案】C【解析】A.计算两溶液中醋酸的物质的量,n(前)=c1 V1=0.1 L×0.01 mol L-1=1×10-3 mol,n(后)=c2 V2=0.01 L×0.1 mol L-1=1×10-3 mol,两者相等,因而中和时消耗的NaOH的量相等,故A错误;B.酸的浓度越大,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则导电性越强,故前者小于后者,故B错误;C.醋酸的浓度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小,由A分析可知,两者醋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前者电离程度大,则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大,故C正确;D.由A分析可知,溶液中醋酸的总物质的量相等、但电离程度前者大,故未电离的醋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小,故D错误;故选C。6.时,苯酚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等的和溶液中,B.将浓度均为的和溶液加热,两种溶液的均变大C.时,溶液与溶液混合,测得,则此时溶液中D.时,的溶液中加少量固体,水的电离程度变小【答案】C【解析】A.醋酸的酸性大于苯酚,则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小,则相同温度下,等pH的C6H5ONa和CH3COONa溶液中c(C6H5O-)B.C6H5ONa溶液中,C6H5O-离子水解出氢氧根离子,升温促进C6H5O-离子的水解,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pH变大,而升高温度,Kw增大,NaOH溶液中OH-浓度不变,H+浓度增大,pH减小,B错误;C.当pH=10.00时,c(H+)=1.0×10-10,,故c(C6H5O-)= c(C6H5OH),C正确;D.C6H5ONa中的C6H5O-可以水解,会促进水的电离,D错误;故选C。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则该溶液一定显碱性B.室温下,中和pH和体积均相等的氨水、NaOH溶液,后者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多C.氨水和盐酸混合后,若溶液呈中性,则D.相同温度下,pH相等的盐酸、CH3COOH溶液中,【答案】D【解析】A.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3 mol·L-1,水的电离被抑制,若为酸溶液,溶液显酸性,若为碱溶液,溶液显碱性,A错误;B.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室温下,中和pH和体积均相等的氨水、NaOH溶液,前者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多,B错误;C.室温下,盐酸和氨水混合后,若溶液呈中性,c(H+)=c(OH-),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则,C错误;D.盐酸和醋酸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分别为c(H+)=c(Cl-)+c(OH-)、c(H+)=c(CH3COO-)+c(OH-),pH相等的两溶液中c(H+)、c(OH-)不变,所以溶液中c(Cl-)=c(CH3COO-),D正确;故选D。8.常温下,将稀盐酸滴加到等浓度的弱碱AOH溶液中,测得混合液的pH和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点表示未加盐酸时的数据,e点表示HCl和AOH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的水解平衡常数为B.e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浓度为C.c点溶液中:D.d点溶液中:【答案】A【解析】A.由题图可知,a点时,,pH=11,,则的水解平衡常数,A正确;B.由题中信息可知,e点表示HCl和AOH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为ACl,ACl为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来自水的电离,所以e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浓度为,B错误;C.c点溶液pH=7,根据电荷守恒,,,则,C错误;D.d点溶液盐酸过量,水解受到抑制,水解程度微弱,所以d点溶液中:,D错误;故选A。9.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各点对应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等于点B.点大于点C.点降温过程中有2个平衡发生移动D.点【答案】B【解析】A.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则点小于点,A错误;B.升高温度促进铵根离子的电离,且N点铵根离子浓度更大,水解生成氢离子浓度更大,N点酸性更强,故点大于点,B正确;C.点降温过程中有水的电离平衡、铵根离子的水解平衡、硫酸铵的溶解平衡3个平衡发生移动,C错误;D.点为硫酸铵的不饱和溶液,由电荷守恒可知,,D错误;故选B。10.室温下,用含少量的溶液制备的过程如题图所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B.“除镁”得到的上层清液中:C.溶液中:D.“沉锰”后的滤液中:【答案】C【解析】A.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A错误;B.“除镁”得到的上层清液中为的饱和溶液,有,故,B错误;C.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故,C正确;D.“沉锰”后的滤液中还存在F-、等离子,故电荷守恒中应增加其他离子使等式成立,D错误。故选C。11.25℃下,水溶液的pH随其浓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溶液中B.水解程度随其浓度增大而减小C.在水中的D.的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溶液【答案】B【解析】A.由图像可以,时,pH>12.0,溶液中,故A错误;B.盐溶液越稀越水解,水解程度随其浓度增大而减小,故B正确;C.结合图像可知,当,pH=12,碳酸根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则Kh=,则Ka2<,故C错误;D.若的溶液等体积的蒸馏水混合,浓度变为0.1mol/L,由图可知,pH>11.6,得到的溶液,的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OH-)大于与水混合的,故D错误。答案为:B。12.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已知:i.图1中曲线表示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的关系。ii.2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注:起始,不同下由图1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1,B.由图2,初始状态,无沉淀生成C.由图2,初始状态,平衡后溶液中存在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发生反应:【答案】C【解析】A.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从图1可以看出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浓度相同,A项正确;B.从图2可以看出、时,该点位于曲线Ⅰ和曲线Ⅱ的下方,不会产生碳酸镁沉淀或氢氧化镁沉淀,B项正确;C.从图2可以看出、时,该点位于曲线Ⅱ的上方,会生成碳酸镁沉淀,根据物料守恒,溶液中,C项错误;D.时,溶液中主要含碳微粒是,,时,该点位于曲线Ⅱ的上方,会生成碳酸镁沉淀,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项正确;故选C。13.常温下,用浓度为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约为B.点a:C.点b:D.水的电离程度:【答案】D【解析】NaOH溶液和HCl、CH3COOH混酸反应时,先与强酸反应,然后再与弱酸反应,由滴定曲线可知,a点时NaOH溶液和HCl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和水,CH3COOH未发生反应,溶质成分为NaCl和CH3COOH;b点时NaOH溶液反应掉一半的CH3COOH,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H和 CH3COONa;c点时NaOH溶液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Na;d点时NaOH过量,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Na和NaOH,据此解答。A.由分析可知,a点时溶质成分为NaCl和CH3COOH,c(CH3COOH)=0.0100mol/L,c(H+)=10-3.38mol/L,==10-4.76,故A正确;B.a点溶液为等浓度的NaCl和CH3COOH混合溶液,存在物料守恒关系c(Na+)=c(Cl-)=c(CH3COOH)+c(CH3COO-),故B正确;C.点b溶液中含有NaCl及等浓度的CH3COOH和 CH3COONa,由于pH<7,溶液显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则c(CH3COOH)D.c点溶液中CH3COO-水解促进水的电离,d点碱过量,会抑制水的电离,则水的电离程度c>d,故D错误;答案选D。14.室温下,用溶液滴定盐酸酸化的溶液的pH-t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①室温时②A.的水解平衡常数B.若b点,则x=3.2C.ab段仅发生反应:D.从a到c点,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在减小【答案】B【解析】A.Fe3+水解反应为Fe3+(aq)+3H2O Fe(OH)3+3H+(aq),水解平衡常数,故A错误;B.b点生成Fe(OH)3沉淀,Ksp[Fe(OH)3]=c(Fe3+) c3(OH-),若b点c(Fe3+)=10-5mol L-1,则c(OH-)=,c(H+)=,pH=-lgc(H+)=3.2,即x=3.2,故B正确;C.向盐酸酸化的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NaOH先与盐酸反应,后与FeCl3反应,则ab段发生的反应为H++OH-=H2O、Fe3++3OH-=Fe(OH)3↓,故C错误;D.盐酸酸化的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NaOH先与盐酸反应,后与FeCl3反应,酸碱抑制水的电离,Fe3+促进水的电离,所以从a到c点,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故选:B。15.室温下,将0.1 mol·L NaOH溶液滴入10 mL 0.1 mol·L HCl和0.1 mol·L HA()的混合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H随滴加的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 B.b点时, mol·LC.c点时, D.a→d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关系为:c>b>a>d【答案】B【解析】A.a点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HA,且c(HCl)=c(HA),HA是弱酸,氢离子抑制HA的电离,则a点时c(Cl-)>c(HA)>c(A-),A错误;B.b点时溶液总体积为20mL,n(Cl-)=0.01L×0.1mol/L=0.001mol,则c(Cl-)==0.05mol/L,B正确;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A,且c(NaCl)=c(NaA),则物料守恒关系为c(Na+)=2c(A-)+2c(HA),C错误;D.由图可知,a→d过程中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c点恰好反应完全,溶液中溶质为NaCl和NaA,则c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d点NaOH过量,但d点c(NaOH)b>d>a,D错误;故答案选B。16.时,利用的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和的混合溶液,其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两溶液中的浓度相同,时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定溶液至终点时,B.曲线Ⅱ只出现一个突跃点其原因可能是与的值相差不够大C.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降低D.混合溶液滴定至点时,已经参与反应【答案】C【解析】曲线I为滴定HF的pH变化曲线,发生pH突跃时为滴定终点,则消耗9mL NaOH溶液,曲线II为混合酸的滴定曲线,且两溶液中HF浓度相同,所以滴定混合溶液中的HF也需消耗9mLNaOH溶液,曲线II共消耗15mLNaOH溶液,则HNO3消耗6mLNaOH溶液。A.滴定HF溶液至终点时,HF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F,溶液中F-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因此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A正确;B.当两种酸混合溶液被滴定时,如果两者电离程度相差不大,则滴定曲线只出现一个突跃点,B正确;C.HF是弱电解质,滴定时生成NaF是强电解质,因此导电能力也会有增强,不会一直降低,C错误;D.混合溶液滴定时,先反应的是强酸,硝酸只需要6 mL NaOH溶液就反应完全,a点时消耗9mLNaOH溶液,此时HF已经参与反应,D正确;故选C。17.常温下,三种金属硫化物XS、YS、ZS的饱和溶液中pM[pM= -lgc(M2+)]与pS[pS= -lgc(S2-)]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sp(XS) > Ksp(YS) > Ksp (ZS)。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直线③代表ZSB.Ksp (XS) =1 ×10-36C.向c点饱和溶液中加少量Na2S,c点向b点迁移D.YS(s) +Z2+(aq) ZS(s) +Y2+ (aq) K=1 ×108【答案】D【解析】pS一定时,纵坐标pM数值越小,溶度积常数越大,已知:Ksp(XS) > Ksp(YS) > Ksp (ZS),则直线①②③分别代表ZS、YS、XS;A.由分析可知,直线③代表XS,故A错误;B.当pS=0时pX=14,即c(S2-)=1,c(X2+)=10-14mol/L,Ksp (XS) = c(X2+) c(S2-)=1 ×10-14,故B错误;C.向c点饱和溶液中加少量Na2S,c(S2-)增大,而温度不变Ksp (YS) 不变,c(Y2+)减小,pM= -lgc(Y2+)增大,c点不会向b点迁移,故C错误;D.当pS=0即c(S2-)=1时pY=28即c(Y2+)=10-28mol/L,Ksp (YS) = c(Y2+) c(S2-)=1 ×10-28,同理Ksp (ZS) =1 ×10-36,该平衡常数,故D正确;故选:D。18.时,向浓度均为的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的溶液(醋酸的;用的溶液滴定等浓度的盐酸,滴定终点的突跃范围4.3~9.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恰好中和时,溶液呈碱性B.滴加溶液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滴定过程中,D.时,【答案】B【解析】A.恰好中和时,生成氯化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其中醋酸根离子会水解,溶液显碱性,A正确;B.滴加溶液至的过程中,若只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滴加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则根据电离常数,的醋酸中,c(H+)≈c(CH3COO-)= ==>1.0×10-4.3,故用氢氧化钠滴定的过程中,醋酸也参加了反应,则离子方程式为:H++OH-=H2O和CH3COOH+OH-=CH3COO-+H2O,B错误;C.滴定前盐酸和醋酸的浓度相同,故滴定过程中,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正确;D.向浓度均为的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的溶液至pH=7,根据物料守恒有c(Na+)=c(Cl-)+c(CH3COOH)+c(CH3COO-),则有。又由pH=7可得c(H+)=10-7mol/L,根据该温度下Ka(CH3COOH)=,,故有,D正确;故答案为:B。19.常温下,一元酸的。在某体系中,与离子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可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 设溶液中,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Ⅰ中B.溶液Ⅱ中的HA的电离度为C.溶液Ⅰ和Ⅱ中的不相等D.溶液Ⅰ和Ⅱ中的之比为【答案】B【解析】A.常温下溶液I的pH=7.0,则溶液I中c(H+)=c(OH-)=1×10-7mol/L,c(H+)<c(OH-)+c(A-),A错误;B.常温下溶液II的pH=1.0,溶液中c(H+)=0.1mol/L,Ka==1.0×10-3,c总(HA)=c(HA)+c(A-),则=1.0×10-3,解得=,B正确;C.根据题意,未电离的HA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I和II中的c(HA)相等,C错误;D.常温下溶液I的pH=7.0,溶液I中c(H+)=1×10-7mol/L,Ka==1.0×10-3,c总(HA)=c(HA)+c(A-),=1.0×10-3,溶液I中c总(HA)=(104+1)c(HA),溶液II的pH=1.0,溶液II中c(H+)=0.1mol/L,Ka==1.0×10-3,c总(HA)=c(HA)+c(A-),=1.0×10-3,溶液II中c总(HA)=1.01c(HA),未电离的HA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I和II中的c(HA)相等,溶液I和II中c总(HA)之比为[(104+1)c(HA)]∶[1.01c(HA)]=(104+1)∶1.01≈104,D错误;答案选B。20.25℃时,用NaOH调节CH3COOH溶液的pH,保持体系中。粒子浓度的对数值(lgc)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25℃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B.t=0.5时,C.P1所示溶液:D.P2所示溶液:【答案】C【解析】A.从图中可知,c(CH3COOH)和c(CH3COO-)相同时(虚线与实线相交的点),pH=4.75,根据CH3COOHCH3COO-+H+,醋酸浓度和醋酸根离子浓度相同时,K=c(H+)=10-4.75,数量级为10-5,A正确;B.根据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t=0.5时,溶液中溶质为CH3COOH和CH3COONa,假设不发生电离和水解,两者浓度相同,现溶液呈酸性,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因此c(Na+)>c(CH3COOH),再结合电荷守恒的等式可得,B正确;C.P1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有c(Na+)+c(H+)=c(CH3COO-)+c(OH-),因为醋酸根离子浓度等于醋酸浓度,且两者浓度和为0.1mol/L,则醋酸根离子浓度为0.05mol/L,溶液呈酸性,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则要使电荷守恒等式成立,c(Na+)D.根据A中计算可知,醋酸的电离常数K=10-4.75,即,P2点溶液呈中性,c(H+)=10-7mol/L,则,故c(CH3COO-)>100c(CH3COOH),D正确;故答案选C。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时,将pH=5的醋酸溶液与pH=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pH>5B.25℃时,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稀释后溶液pH:盐酸<醋酸C.25℃时,等体积、等pH的盐酸与醋酸分别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盐酸消耗NaOH溶液多D.25℃时,pH=3的一元酸HA溶液与pH=11的一元碱M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则HA是强酸【答案】B【解析】A.pH=5的醋酸溶液与pH=5的盐酸中氢离子浓度相同,都是10-5mol/L,等体积混合后,氢离子浓度不变,故pH为5,A错误;B.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后其浓度依然相同,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氢离子浓度较小,pH大,B正确;C.等体积、等pH的盐酸与醋酸,其中醋酸的浓度大,用氢氧化钠中和时消耗的氢氧化钠较多,C错误;D.混合后溶液呈酸性,说明酸的浓度较大,则酸HA为弱酸,MOH是相对较强的碱,但是不一定是强碱,D错误;故选B。22.某温度下,将pH和体积均相同的HCl和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其pH随加水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稀释前溶液的浓度: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C.从b点到d点,溶液中逐渐增大D.在d点和e点均存在:(酸根阴离子)【答案】C【解析】A.稀释前两溶液的pH值相等,由于醋酸是部分电离,因此溶液的浓度:c(HCl)B.b点pH值小于c点pH值,说明c点酸性弱,抑制水的电离程度小,水的电离程度大,因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c点,故B正确;C.从b点到d点,由于溶液的温度不变,因此溶液中c(H+)·c(OH-)不变,故C错误;D.在d点和e点均存在电荷守恒即c(H+)=c(酸根阴离子)+c(OH-),因此存在:c(H+)>c(酸根阴离子),故D正确;故选:C。23.实验测得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的pH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时,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B.后,溶液的p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的挥发C.升高温度,溶液中减小,增大,pH减小D.溶液中存在:【答案】C【解析】A.时,的pH=a,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故A正确;B.升高温度,促进电离,溶液中增大,后,减小,说明醋酸的浓度降低,的挥发会导致降低,故B正确;C.升高温度,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增大,故C错误;D.根据质子守恒,溶液中,故D正确;选C。24.一定温度下,饱和AgX和Ag2Y溶液中,-lg[c(Ag+)]与-1g[c(X-)]、-lg[c(Y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Ksp(Ag2Y)=10-11.95B.图中a代表AgX溶液C.Q点溶液对应AgX生成沉淀,而Ag2Y不产生沉淀D.将AgNO3溶液加入NaX和Na2Y混合溶液中至产生两种沉淀,此时溶液中=102.20【答案】D【解析】利用P点计算Ksp[Ag2Y]=c2(Ag+)c(Y2-)=10-7.55×(10-2.2)2=10-11.95。同理计算Ksp[AgX]=c(Ag+)c(X-)=10-7.55×10-2.2=10-9.75。当X-和Y2-相同时为1mol/L时,Ag2Y中的Ag+为10-5.95mol/L而AgX中Ag+为10-9.75mol/L,所以a为AgX,而b为Ag2Y。A.由上分析,A项正确;B.由上分析,a为AgX,B项正确;C.对于两条线的左下方均为其过饱和溶液,Q点位于b的右上方为未饱和溶液无沉淀,而Q位于a的左下方为过饱和有沉淀,C项正确;D.由于Ag+浓度未知,无法计算该值,D项错误;故选D。25.已知:向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难溶物溶解度增大的效应称为盐效应。常温下,在含大量BaSO4固体的浊液中加入0.01mol下列物质(忽略体积变化),溶液中c(Ba2+)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的是①BaSO4 ②Na2SO4 ③KNO3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答案】C【解析】在含大量BaSO4固体的浊液中加入0.01mol①BaSO4时,对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不产生任何影响,c(Ba2+)不变;加入0.01mol②Na2SO4时,增大了溶液中的c(),使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Ba2+)减小;加入0.01mol③KNO3时,发生盐效应,使BaSO4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使c(Ba2+)增大。综合以上分析,溶液中c(Ba2+)由大到小的排序③①②,故选C。26.常温时,碳酸钙和硫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酸根离子)(酸根离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Ⅱ为沉淀溶解曲线B.加入适量的氯化钙固体,可使溶液由c点变到a点C.b点对应的硫酸钙溶液不饱和D.向碳酸钙饱和溶液中通入气体,溶液中不变【答案】B【解析】由图像可知,Ⅰ对应的物质Ksp小,Ⅱ对应物中的Ksp大,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曲线Ⅱ为沉淀溶解曲线,曲线Ⅰ为沉淀溶解曲线,。A.曲线Ⅱ为沉淀溶解曲线,A正确;B.加入适量的氯化钙固体,c(Ca2+)增大,CaCO3(s) Ca2+(aq)+CO(aq)溶解平衡向逆方向移动,c(CO)减小,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c点 ,B错误;C.b点对应QD.向碳酸钙饱和溶液中通入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但不变,D正确;故答案选B。27.AgCl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各点对应的c(H )相同B.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a)=Ksp(b)>Ksp(c)C.升高温度,b点饱和溶液的组成由b点向c点方向移动D.a点已达平衡状态,向a点溶液加入NaCl固体,饱和溶液的各微粒浓度不变【答案】C【解析】A.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平衡程度增大,c(H )增大,故图中各点对应的c(H )不相同,故A错误;B.Ksp(AgCl)=c(Ag+)c(Cl-),温度相同,Ksp相同,a、b在同一曲线上,所处温度相同,c点c(Ag+)、c(Cl-)均较大,则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c)>Ksp(a)=Ksp(b),故B错误;C.升高温度,AgCl的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则b点饱和溶液的组成由b点向c点方向移动,故C正确;D.a点已达平衡状态,向a点溶液加入NaCl固体,c(Cl-)增大,AgCl的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故c(Ag+)减小,故D错误;故选C。28.实验测得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溶液的pH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溶液变化曲线B.C点之前,升高温度两条曲线pH均减小,说明水解程度减弱C.D点时的溶质为D.若将D点降温至25℃,其pH范围为8.62【答案】D【解析】A.根据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溶液,的碱性弱于,则曲线①是溶液变化曲线,A项错误;B.水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C点之前,升高温度,pH减小,主要原因是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B项错误;C.对比曲线①和②可知,若D点为溶液,则温度继续升高,曲线变化趋势应该与①一致,C项错误;D.升高温度部分碳酸氢钠发生分解,则将D点溶液降温至25℃,混合液8.62答案为:D。29.25℃时,难溶盐CaSO4、CaCO3、MnCO3溶液中阳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和阴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5℃,B.向A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固体CaCl2,可得到Y点对应的溶液C.25℃,三种物质的溶解度:MnCO3D.25℃,向100mLMnCO3饱和溶液中加入0.01mol CaCl2(s),有CaCO3沉淀生成【答案】B【解析】A. ,,选项A正确;B. 向A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固体,钙离子浓度增大,减小,不可能得到Y点对应的溶液,选项B错误;C. 比较三种物质的Ksp,,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选项C正确;D. 饱和溶液中c()=10-5.3mol L-1,,向饱和溶液中加入,c(Ca2+)= =0.1mol L-1,Qc=c()c(Ca2+)=10-5.3×0.1=10-6.3>10-8.6,有沉淀生成, 选项D正确;答案选B。30.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1L0.02mol·L-1的NaCl溶液和2L0.01mol·L-1NaCN溶液中的离子总数相等B.常温下,将pH=2的一元酸HA溶液与pH=12的一元碱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7C.25℃时,向10mL0.1mol·L-1HA溶液中加入0.1mol·L-1的NaOH溶液,当水电离出的c(H+)=1.0×10-7mol·L-1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则HA为弱酸D.将冰醋酸加水稀释,冰醋酸的电离度逐渐增加,但电离常数Ka不变,c(H+)逐渐增大,导电性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A.NaCN溶液中CN-水解,相同温度下,1L0.02mol·L-1的NaCl溶液中的离子总数大于2L0.01mol·L-1NaCN溶液中的离子总数,故A错误;B.常温下,将pH=2的一元酸HA溶液与pH=12的一元碱BOH溶液等体积混合,若HA为弱酸,所得溶液pH<7;若BOH为弱碱,所得溶液pH>7,故B错误;C.25℃时,向10mL0.1mol·L-1HA溶液中加入0.1mol·L-1的NaOH溶液,当水电离出的c(H+)=1.0×10-7mol·L-1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如图所示 ,则HA为弱酸,故C正确;D.将冰醋酸加水稀释,冰醋酸的电离度逐渐增加,但电离常数Ka不变,c(H+)先增大后减小,导电性先增强后减弱,故D错误;选C。31.25℃时,用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mol·L-1HA溶液,体系中-lgc(A-)、-lgc(HA)、NaOH溶液的体积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①表示-lgc(A-)与pH的关系B.25℃时,HA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C.a点溶液中,c(H+)+c(HA)=c(A-)+c(OH-)D.b点时,V[NaOH(aq)]=20mL【答案】B【解析】A.随着V[NaOH(aq)]的增大,溶液pH增大,c(A)也增大,故-lg(A)减小, 故曲线②表示lgc(A-)与pH的关系,曲线①表示-lgc(HA)与 pH的关系,A错误;B.如图所示,pH=4.76 时,-lgc(A-)=-lgc(HA),,HA的电离平衡常数,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K的数量级为10-5,B正确;C. a点,V[NaOH(aq)]=10mL,此时溶液中n(HA)= n(NaA),根据物料守恒得:,根据电荷守恒得:,两个守恒式联立可得,,C错误;D.由B选项可知,HA为弱酸;b点时,溶液pH=7;若V[NaOH(aq)]= 20mL,所得溶液为NaA溶液,溶液显碱性,故b点时,V[NaOH(aq)]<20mL,D错误;故选B。32.常温下,用0.1000 mol L-1的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 L-1的溶液,获得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滴定分数(w),滴定分数是指滴定过程中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忽略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 mol L-1B.b点溶液中,C.b点到c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若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则时溶液显红色【答案】A【解析】A.a点时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和溶液混合,溶液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则溶液中 mol·L,故A项正确;B.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常温下,b点溶液的,则溶液中,则,故B项错误;C.a点时等物质的量的NaOH和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c点时,参加反应的NaOH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溶液中的溶质是,因此,a点到c点整个阶段中的反应为,故C项错误;D.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时,,若用甲基橙做指示剂,溶液显黄色,故D项错误;答案选A。33.常温下,用盐酸滴定M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的数量级为B.X→Y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及均逐渐增大C.当滴定至溶液呈中性时,D.Y点溶液中:【答案】D【解析】A.由图中X点可知,当中和百分数为50%时,,此时,即,,,因此的数量级为,A错误;B.Y点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MCl,X→Y过程中碱的浓度逐渐减小,盐的浓度逐渐增大,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温度不变,保持不变,B错误;C.当溶液呈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错误;D.根据质子守恒,则Y点溶液中,D正确。故选D。34.电位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滴定终点时电极电位发生突变。常温下,利用盐酸滴定某溶液中磷酸钠的含量,其电位滴定曲线与pH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磷酸Ka1=6.9×10-3、Ka2=6.2×10-8、Ka3=4.8×10-13A.a点溶液中存在:c(Cl-)>c()>c(OH-)>c(H+)B.b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c(H+)+c(H3PO4)=c(OH-)+c()+2c()C.c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c(H+)=c()+2c()+3c()+c(OH-)D.水的电离程度:a【答案】D【解析】0-a发生的反应为,a点的主成分为和NaCl;a-b发生的反应为,b点的主成分为和NaCl;b-c发生的反应为,c点的主成分为和NaCl。A.a点的主成分为和NaCl,,即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故该溶液为碱性,故有c(Cl-)>c()>c(OH-)>c(H+),A项正确;B.b点成分为NaH2PO4,该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为c(H+)+c(H3PO4)=c(OH-)+()+2c(),B项正确;C.c点主成分为和NaCl,由电荷守恒可知c(H+)+c(Na+)=c()+2c()+3c()+c(OH-)+c(Cl-),所以c(H+)=c()+2c()+3c()+c(OH-),故C项正确;D.,即电离大于水解,b点溶液呈酸性,电离出来的H+抑制H2O的电离。而a点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a>b,D项错误;选D。35、25 ℃时,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CH3COONa溶液从20 ℃升温至30 ℃,溶液中增大B.分别向1 mL pH=3的盐酸和pH=3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两溶液pH均增大C.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pH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NaOH>Na2CO3> (NH4)2SO4>NaHSO4D.0.2 mol·L-1 HCOOH与0.1 mol·L-1 NaOH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HCOO-)+2c(OH-)=c(HCOOH)+2c(H+)【答案】A【解析】A.将CH3COONa溶液从20 ℃升温至30 ℃,CH3COO-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c(CH3COO-)减小、c(CH3COOH)增大、c(OH-)增大,所以溶液中 减小,故A错误;B.向1 mL pH=3的盐酸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反应生成氯化钠和醋酸,强酸生成弱酸,液pH增大;向pH=3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CH3COO-)增大,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pH增大,故B正确;C.氢氧化钠是强碱,Na2CO3水解使溶液呈碱性,(NH4)2SO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NaHSO4是强酸的酸式盐,电离出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上述溶液,pH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NaOH>Na2CO3>(NH4)2SO4>NaHSO4,故C正确;D.0.2 mol·L-1 HCOOH与0.1 mol·L-1 NaOH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等浓度的HCOONa和HCOOH,根据物料守恒c(HCOO-)+c(HCOOH)=2c(Na+),根据电荷守恒c(HCOO-)+c(OH-)= c(Na+)+c(H+),所以c(HCOO-)+2c(OH-)=c(HCOOH)+2c(H+),故D正确;选A。36.25℃时,用NaOH溶液分别滴定弱酸HA、CuSO4、FeSO4三种溶液,pM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p表示负对数,M表示c(HA)/c(A-)、c(Cu2+)、c(Fe2+)等】,已知Ksp【Cu(OH)2】A.Ksp (Fe(OH)2)=10-15 B.调整溶液的pH=7,可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C.a点对应的p(M)=3 D.Fe(OH)2固体难溶解于HA溶液【答案】D【解析】Cu(OH)2、Fe(OH)2的结构相似,二者的 pM 随pH的变化曲线应该是平行线,故③代表滴定 HA 溶液的变化关系,根据曲线③pM=0时,溶液的 pH=5.0,可得K(HA)=10-5;根据曲线①pM=0时,溶液的pH=4.2,可得 Ksp=10-19.6;根据曲线②pM =0时,溶液的pH=6.5,可得 Ksp=10-15,Cu(OH)2更难溶,故①②分别代表滴定 CuSO4溶液FeSO4溶液的变化关系,且Ksp(Cu(OH)2)=10-19.6,Ksp(Fe(OH)2)=10-15。A.根据分析可知:Ksp (Fe(OH)2)=10-15,故A正确;B.由分析可知氢氧化铜Ksp=10-19.6,pH=7,则溶液中c(Cu2+)=10-5.6mol/L小于10-5mol/L,故B正确;C.即,可得:,c(OH-)=10-6mol/L,因此,则p(Fe2+)=3,故C正确;D.的K值为,平衡常数较大,故反应能发生,故D错误;故选正确D。37.常温下,CaCO3和CaF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 pX=-lgc(Xn-)、pCa=-lgc( Ca2+)],已知Ksp( CaCO3)>Ksp( Ca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M为CaF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B.常温下,CaCO3(s) +2F-(aq) CaF2(s) + (aq)的化学平衡常数K= 10-2.05C.在CaCl2溶液中加碳酸钠溶液,当溶液中c()的浓度大于1. 0 ×10-3时,可以确定Ca2+沉淀完全D.a点为悬浊液,过滤可得固体【答案】C【解析】,,则 lgKsp(CaF2)=pCa+2pF, lgKsp(CaCO3)=pCa+pCO,根据图中直线的斜率大小关系可知,曲线M为CaCO3的溶解平衡曲线,曲线N为CaF2的溶解平衡曲线,根据b点数值可计算Ksp(CaF2)=c(Ca2+) c2(F )=10 6.65×(10 2.05)2=10 10.75,Ksp(CaCO3)=c(Ca2+) c(CO)=10 6.65×10 2.05=10 8.7,据此分析解答。A.由上述分析可知,曲线M为CaCO3的溶解平衡曲线,曲线N为CaF2的溶解平衡曲线,故A错误;B.常温下,CaCO3(s) +2F-(aq) CaF2(s) + (aq)的化学平衡常数,故B错误;C.在CaCl2溶液中加碳酸钠溶液,当溶液中c()的浓度大于1. 0 ×10-3时,,可以确定Ca2+沉淀完全,故C正确;D.a点,,当a点为CaF2时,,当a点为CaCO3时,,均不形成沉淀,过滤无法可得固体,故D错误;故答案选C。38.25℃时,某酸(结构简式为 )溶液中含元素X微粒的浓度之和为0.1mol L-1,溶液中各含元素X微粒的pX随pO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pX=-lgc(X),pOH=-lgc(OH-);x、y两点的坐标:x(7.4,1.3)、y(12.6,1.3);Ka1、Ka2分别表示H3XO3的一级、二级电离常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H2XO3溶液中,c(Na+)>2c(H3XO3)+c(H2XO)+c(OH-)-c(H+)B.z点时,pH=C.该体系中,c(H3XO3)<D.Na2HXO3溶液显碱性,是因为HXO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答案】D【解析】pO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H3XO3为二元弱酸,则碱性强时,溶液中浓度最大,随着碱性的减弱,酸性的增强,浓度逐渐减小,浓度逐渐增大,最后酸性最强时H3XO3浓度最大,因此①表示,②表示,③表示H3XO3,x点和浓度相同,此时根据可知Ka2=c(H+)=10-14÷c(OH-)=10-6.6。同理Ka1=10-1.4,根据水解方程式。A.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还存在水解平衡:,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关系:,所以,A正确;B.z点时:,则,B正确;C.该体系中,该体系中存在物料守恒关系:,所以,即,C正确;D.H3XO3为二元弱酸,不会发生电离,D错误;故答案选D。39.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Ⅲ表示随的变化曲线B.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C.反应的平衡常数为D.完全溶解,至少需要含有的氨水【答案】D【解析】氯化银饱和溶液中银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相等,向饱和溶液中滴加氨水,溶液中银离子浓度减小,氯离子浓度增大、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继续滴加氨水,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的幅度小于二氨合银离子,则曲线I、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A.曲线Ⅲ表示随的变化曲线,故A错误;B.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定值,随增大,一氨合银离子浓度先增大后不变,先减小后不变,故B错误;C.在=-1时,对应的反应Cl-和二氨合银离子浓度的对数都是-2.35,浓度都是10-2.35,平衡常数为K==,故C错误; D.0.1molAgCl完全溶解生成0.1molCl-和0.1mol的[Ag(NH3)2]+,对于平衡常数为K====10-2.7,得出n(NH3)=100.35mol,反应后应该余下氨气的物质的量为100.35mol,加上0.1molAg+结合的0.2mol氨气生成[Ag(NH3)2]+,共需要,故D正确;答案选D。40.常温下,二元弱酸H3PO3溶液中含磷物种的浓度之和为0.1mol L﹣1,溶液中各含磷物种的pc﹣pOH关系如图所示。图中pc表示各含磷物种的浓度负对数(pc=﹣lgc),pOH表示OH的浓度的负对数[pOH=﹣lgc(O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反应+H3PO32可以发生,其平衡常数值为10﹣5.3B.在浓度均为0.1mol/L的NaH2PO3和Na2HPO3混合溶液中c(Na+)>c()>c()>c(H+)>c(OH﹣)C.b点时,x=9.95D.d点溶液中存在关系式c(H+)=0.1+c()+c(OH﹣)【答案】C【解析】由图示可知,随着碱性增强,即pOH减小,H3PO3浓度减小,浓度先增加后减小,浓度逐渐增大,可知中的氢不可能电离,说明H3PO3是二元弱酸,故H3PO3溶液中含磷物有H3PO3、、,已知H3PO3溶液中含磷物种的浓度之和为0.1mol L﹣1,即c(H3PO3)+c()+c()=0.1mol L﹣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知随着c(OH﹣)的增大,c(H3PO3)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c()逐渐增大,即随着pOH的减小,pc(H3PO3)逐渐增大,pc()先减小后增大,pc()逐渐减小,故曲线①表示pc()随pOH的变化,曲线②表示pc()随pOH的变化,曲线③表示pc(H3PO3)随pOH的变化,点a(7.3,1.3)表示当POH=7.3时,pc()=pc(),点b(x,3.6)表示当POH=x,时pc()=pc(H3PO3),点c(12.6,1.3)表示当pOH=12.6时,pc()=pc(H3PO3)。A. 点c(12.6,1.3),pc()=pc(H3PO3),c()=c(H3PO3),=c(H+)=10﹣(14﹣12.6)=10﹣1.4,点a(5.3,1.2)表示当pOH=7.3时,=c(H+)=10﹣(14﹣7.3)=10﹣6.7,若反应+H3PO3 2可以发生,其平衡常数值K= ,故A错误;B. 二元弱酸H3PO3,则Na2HPO3为正盐,在溶液中只存在水解,在浓度均为0.1mol/L的NaH2PO3和Na2HPO2混合溶液中c(Na+)>c()>c()>c(H+)>c(OH﹣),故B错误;C. b点,是曲线③和曲线①的交点,此时c(H3PO3)=c(),此时的,a点是曲线③和曲线②的交点,此时c()=c(),则=10-(14-7.3)=10-6.7,c点是曲线①和曲线②的交点,此时c(H3PO3)=c(),则=10-(14-12.6)=10-1.4,而=10-1.4×10-6.7=10-8.1,则b点c(H+)=10-4.05,则b点的pH=4.05,则b点的pOH=14-4.05=9.95,所以x=9.95,故C正确;D. d点时,此时pH=0,c(H+)=1mol/L,而二元弱酸0.1mol L﹣1H3PO3提供的氢离子浓度小于0.2mol/L,则d点溶液中:c(H+)>0.1+c()+c(OH﹣),故D错误;故答案选C。41.Al(OH)3.在水中存在平衡:和在25℃时,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或浓度的负对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甲代表与pH的关系B.曲线乙经过点C.的D.向溶液中加入NaOH至pH=6时,Al元素主要以存在【答案】D【解析】A.增大OH-的浓度,逆向移动,平衡正向移动,Al3+的浓度降低、浓度增大,所以曲线甲代表与pH的关系、曲线乙代表与pH的关系,故A正确;B.根据曲线乙,pH=10时,的浓度为,则的平衡常数为,所以pH=14时,的浓度为,故B正确;C.根据曲线甲,pH=5时,Al3+的浓度为,则平衡常数为,的平衡常数为,则的,故C正确;D.平衡常数为,pH=6时,Al3+的浓度为;的平衡常数为,pH=6时,的浓度为,所以向溶液中加入NaOH至pH=6时,Al元素主要以存在,故D错误;选D。42.25C时,0.1mol/LK2Cr2O7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①,②,随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中:B.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O4固体,溶液的pH不变C.溶液中D.当溶液pH=9.0时,HCrO的平衡浓度:【答案】D【解析】A.由物料守恒可知,重铬酸钾溶液中,则溶液中,故A正确;B.向重铬酸钾溶液中加入硫酸钠固体,反应①和②中的各微粒的浓度均不发生变化,平衡不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变,溶液pH不变,故B正确;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的平衡常数K===,故C正确;D.由图可知,溶液pH为9时,溶液中>104,则由物料守恒可知,溶液中,由反应②可知,K2===,解联立方程可知,溶液中,故D错误;故选D。43.某研究小组利用电位滴定法研究盐酸滴定亚磷酸钠()溶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得到电极电位U和溶液pH随盐酸滴加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①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在化学计量点附近,被测离子浓度发生突跃,指示电极j电位也发生了突跃,进而确定滴定终点。②亚磷酸()是二元弱酸,其电离常数分别是,] A.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和NaCl,pH>7B.第二次电极电位突跃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水的电离程度:D.c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存在:【答案】D【解析】A.分析可知,a点为第一次电极电位突跃,恰好完成第一步反应,对应溶质为、NaCl,的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即pH<7,故A错误;B.发生第二次突跃是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是,故B错误;C.水解促进水电离,盐酸抑制水电离,加盐酸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所以水电离,故C错误;D.c点对应溶质为、NaCl、,根据电荷守恒有:,根据物料守恒,所以,故D正确;选D。44.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I可视为溶解度随浓度变化曲线B.的溶度积常数C.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D.时,溶液中【答案】A【解析】氯化银饱和溶液中银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相等,向饱和溶液中滴加氨水,溶液中银离子浓度减小,氯离子浓度增大、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继续滴加氨水,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的幅度小于二氨合银离子,则曲线I、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A.氨的浓度较小时AgCl(s)Ag+(aq)+Cl-(aq),浓度较大时AgCl(s)+2NH3(aq)+Cl-(aq),氯化银的溶解度曲线应与氯离子的曲线吻合,应该为曲线Ⅳ,故A错误;B.由图可知,c(NH3)=10-1mol/L时,c(Cl-)=10-2.35mol/L,c(Ag+)=10-7.40mol/L,则氯化银的溶度积为10-2.35×10-7.40=10-9.75,故B正确;C.由图可知,氨分子浓度对数为-1时,溶液中二氨合银离子和一氨合银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2.35mol/L和10-5.16mol/L,则的平衡常数K===,故C正确;D.由分析可知,曲线I、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则时,溶液中,故D正确;故选A。45.25℃时,用NaOH溶液分别滴定HX、CuSO4、FeSO4三种溶液,PM[PM=-lgM,M表示、c(Cu2+)或c(Fe2+)]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③的M代表。已知Ksp[Cu(OH)2]<Ksp[Fe(OH)2](不考虑Fe2+的氧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Ksp[Cu(OH)2]的数量级为10-19B.①代表滴定FeSO4溶液的变化关系C.a点时,②的溶液中存在关系:c(H+)=10-5c(M)D.Fe(OH)2、Cu(OH)2固体均易溶解于HX溶液【答案】C【解析】已知,则当时,沉淀所需的更小,故①的M代表,②的M代表。当①中,即时,溶液,即,,数量级为;同理,当②中,即时,溶液,即,;③中,即时,,,此时HX的电离平衡常数。A.,数量级为,选项A错误;B.①的M代表,代表滴定CuSO4溶液的变化关系,选项B错误;C.a点时,,②和③的溶液中相等,,故,选项C正确;D.(M代表Fe或Cu)固体溶于HX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和分别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出溶于HX溶液时反应的平衡常数,溶于HX溶液时反应的平衡常数,所以难溶于HX溶液,选项D错误;答案选C。46.已知MSO4和MCO3是两种难溶性盐。常温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sp(MCO3)=9.0×10-10B.c点的纵坐标为0.33C.将1L含1molMSO4的悬浊液中分散质完全转化为MCO3,需要加1molNa2CO3固体D.反应MCO3+SOMSO4+CO的化学平衡常数K=9【答案】C【解析】A.根据图中信息得到,,因此,A正确;B.根据图中信息得到,点,则点,因此点的纵坐标为0.33,B正确;C.,将1悬浊液沉淀需要1固体,若要将1L含1的悬浊液分散质完全转化为,则,因此溶液中c(M2+)==1.0×10-10mol/L,所以需要溶液中的,即还需要加入碳酸钠,因此需要加固体应该大于1,C错误;D.由图中数字可得到,因此反应可进行,反应的平衡常数,D正确;故选C。47.为研究用溶液将混合溶液中的和沉淀分离,绘制了25℃时AgCl和两种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平衡曲线。其中,,其余离子类推。两条相交的溶解平衡曲线把图像分成了X、Y、Z、M四个区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约为,的数量级为B.M区域内可析出沉淀,而不析出AgCl沉淀C.向、均为0.1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硝酸银溶液,先析出AgCl沉淀D.向、AgCl混合固体和水的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少量水,增大【答案】D【解析】A.根据图像,对于Ag2CrO4,Ksp(Ag2CrO4)=c2(Ag+)·c()=(10-4)2×10-4=10-12,对于AgCl,Ksp(AgCl)=c(Ag+)·c(Cl-)=10-8×10-2=10-10,A正确;B.曲线上的点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在M区域,相对于Ag2CrO4来说,相当于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增大Ag+浓度,则Qc>Ksp(Ag2CrO4),不利于Ag2CrO4沉淀溶解,从而析出Ag2CrO4沉淀,而相对于AgCl来说,相当于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减少Ag+浓度,则QcC.对于AgCl,形成沉淀时需要c(Ag+)===10-9mol/L,对于Ag2CrO4,形成沉淀需要c(Ag+)=,显然沉淀AgCl需要的银离子浓度更低,故优先产生AgCl沉淀,C正确;D.向Ag2CrO4、AgCl混合固体和水的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水,,Ksp只随温度改变而改变,D错误;故答案选D。48.某温度下,向10mL0.10mol/LBaCl2溶液中滴加0.10mol/LNa2CO3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c(Ba2+)与Na2CO3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sp(BaSO4)=1.1×10-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温度下Ksp(BaCO3)=10-8.6B.a、c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C.b点溶液中:c(CO)+c(HCO)+c(H2CO3)=c(Na+)D.若把Na2CO3溶液换成等浓度Na2SO4溶液,则曲线变为I【答案】C【解析】A.向10mL0.10mol/LBaCl2溶液中滴加0.10mol/LNa2CO3溶液时,二者恰好反应完全得到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钡沉淀,则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Ba2+) = c(CO),该温度下Ksp(BaCO3)= 10-4.3×10-4.3=10-8.6,A正确;B.a中滴入碳酸钠不足,溶质为强酸强碱盐溶液,室温下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为10-7mol/L、c点溶液中碳酸钠过量,溶液因水解呈碱性、水的电离被促进,则:a、c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B正确;C.b点,滴入的碳酸钠提供的碳酸根主要存在于碳酸钡沉淀中,溶液中碳元素很少:c(CO)+c(HCO)+c(H2CO3)<c(Na+),C不正确;D. 若把Na2CO3溶液换成等浓度Na2SO4溶液:向10mL0.10mol/LBaCl2溶液中滴加0.10mol/L Na2SO4溶液时,二者恰好反应完全得到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钡沉淀,则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Ba2+) = c(SO),该温度下Ksp(BaSO4)= 1.1×10-10,则c(Ba2+) = c(SO)=,>4.3,则曲线变为I,D正确;答案选C。49.℃时,、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X表示Cl或B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代表AgCl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曲线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N点会向P点移动C.在水中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同D.向溶液中加入3~4滴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滴加0.1mol/LNaBr溶液,出现浅黄色沉淀,可以证明【答案】D【解析】由<可知,图中曲线L1为AgBr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曲线L2为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据此分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L1为AgBr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代表AgCl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故A错误;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因溶度积常数不变导致Ag+离子浓度减小,则,点不可能向P点移动,而是沿着线向下移动,故B错误;C.氯化钠溶液中含氯离子、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溶解度减小,故C错误;D.向溶液中加入3~4滴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反应中银离子少量、沉淀完全,再滴加0.1mol/LNaBr溶液,出现浅黄色沉淀,则发生,可以证明,故D正确;答案选D。50.T℃下,三种硫酸盐(M表示或或)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转化为B.X点和Z点分别是和的饱和溶液,对应的溶液中C.T℃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D.T℃时,用溶液滴定浓度均为和的混合溶液,先沉淀【答案】D【解析】已知,,结合C、B、A点数据,则Ksp(BaSO4)= c(Ba2+)c(SO)=10-10,Ksp(PbSO4)= c(Pb2+)·c(SO)=10-7.6,Ksp(SrSO4)= c(Sr2+)·c(SO)=10-6.4。A.因SrSO4、PbSO4、BaSO4为同类型沉淀,再结合题图可知,Ksp(BaSO4)B.由题图可看出,X、Z点对应的溶液中c(M2+)与c(SO)不相等,B错误;C.反应的平衡常数K=,由题图中有关数据可知,Ksp(PbSO4)=c(Pb2+)·c(SO)=10-7.6,Ksp(BaSO4)=c(Ba2+)·c(SO)=10-10,所以K===102.4,C错误;D.上述分析可知,BaSO4的溶度积小于SrSO4,所以Ba2+先沉淀,D正确;故选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1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原卷版).docx 专题1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