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计划课题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 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0.地球系统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7~9年级:⑦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科学观念:通过读图、类比等方式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特点及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模型构建、读图、绘图等,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及它们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形成空间观念。科学思维:通过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绘制并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建构模型、制作模型并应用模型解释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究实践:通过图片对比观察,学习绘制地形图,并能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完成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态度责任: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中能乐于思考、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初步形成避循自然、因地制宜开发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学情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通过平常的观察及前面的学习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认识,并且知道地球内部结构及常见的地形,此时学习地球内部的神秘性和外部环境的多样性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但本节内容中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应按照由具体到抽象、抽象回到具体,以及从三维投影到二维、二维还原到三维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模型建构过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本节内容是在回顾小学科学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形特征及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与理解,旨在从宏观视角引领学生审视地球环境系统,加深对地形特征的认识,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也为后续土壤学、生物地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过程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学习活动 周末同学们想去爬大罗山的哨子 教学活动 出示温州大罗山景区风景照片墩,但又不太熟悉路线,你有什么好的办 并介绍基本的地形地貌。法 展示手机导航地图和景区路线图。 学生讨论后发现景区路线图和手机导航到哨子墩有不同的路线,同学们想轻松地 地图都无法看出路线的陡缓程度。游玩,则需选择一条比较平缓的登山路线请问选择哪条路线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呢过程诊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并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基础。学校任务② 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学习活动 上述照片中的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教学活动 展示祖国各地或本地的锦绣山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态,地势是指地表形态 河照片并作简单介绍。高低起伏的态势。同时根据教材第138 展示杭嘉湖平原、北雁荡山、青藏高原、页图4.1-2归纳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柴达木盆地、梅家坞茶园照片,并出示根据归纳出的不同地形的特征来判断大 相关数据,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地罗山的地形。思考:我们的家乡属于哪 形,分组讨论,完成种地形 这种地形特点对本地经济发展 下表(提示:基本特征有什么影响(提示:从交通、旅游、特 主要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产等角度进行分析) 两个角度分析)。过程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城的地形地貌,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地形分类,培养观察能力和分类思想。通过讨论家乡地形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过程学习任务③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学习活动 展示并评价学生绘制的剖面 教学活动 活动1:分小组观察教材第140图,确定剖面图虽能呈现海拔及起伏 页图4.1-4的陶土模型,教师说明海情况,但无法完整地展示山峰各个方 拔相等点的连线叫等高线。让学生用向的地形地貌。 画图的方式将地形起伏状况、海拔等引导学生用两根牙签固定陶土山峰并 表示出来。刺穿瓦楞纸,从下往上分别把肉土模 启发学生,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山峰,型在不同高度上的轮廓(等高线)画在 比如俯视 讨论用什么办法将观察到瓦楞纸上,并标记相应的高度。 的现象绘到瓦楞纸上。过程诊断对照模型图,如何表示山峰各个方向的地形地貌以及缓陡情况 等高线是一段闭合曲线,同一等高线上的点海拔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大。尝试标记出山顶、鞍部、峭壁、 山脊、山谷。再分组讨论:如何将上述模型快速地画到平面图上 学校任务④ 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活动 展示大罗山的照片 教学活动 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形成与什找出照片中的主要事物,如山、云、 么因素有关 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外河流、草、树、木等,按照大气圈、 力作用都有关系。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构模型,并与纵切过的煮熟的鸡蛋进这些事物与地球的外部圈层有着怎样 行类比。回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各圈层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功 从内到外即地核、地幔和地壳,并说能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 明地球内部软流层的活动等是地壳变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自然环境 动的主要原因。过程诊断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与外部图层对地形形成的形响,建构四大图层关系困,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有初步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强化科学即生活的观念,落实探究实践素养。达标检测如图为浙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讨论:要从图示A 、B 、C 、D四地中选择 一处修建水电站,请你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 选择一处最合适建造水电站大坝的,并说明理由。课堂小结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