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二课时(教案 分栏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二课时(教案 分栏式)

资源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0.地球系统
10.3岩石和土壤7~9年级:⑤知道土壤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科学观念:认识土壤的成分,初步形成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驱动地球系统演化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土壤成分的猜想和探索活动,培养基于证据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探索活动,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基于证据的科学推理论证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认识土壤成分,关注并参与保护土壤的实践活动,提升责任意识。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土壤的主要成分,但是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认识土壤的成分,特别是对土壤中无机盐和有机物这两种成分并不了解。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基于证据推理验证土壤的主要成分,通过感性认识、实证推理、方案设计、探索活动等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得出正确结论,完善植物与土壤知识体系。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2节《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土壤的形成”的基础上学习土壤成分的识别。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土壤出发,通过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气体等组成的,形成“不同圆层的相互作 用驱动地球系统演化”的科学观念。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认识后一节内容——土壤的结构,在植物与土壤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具有递进的层次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的湿润体 教学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蚯蚓的生活习
表进行呼吸的,呼吸时需要消耗氧气。 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蚯蚓是靠
不下雨时它能生活在地面下的土壤中, 能分泌黏液的湿润体表进行呼吸的,
说明土壤中有供给蚯蚓呼吸的氧气。 下雨时蚯蚓常从土壤中钻到地面,分
下雨时雨水渗人地表,蚯蚓常从土壤 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中钻到地面来呼吸,是因为土壤中供
给呼吸的氧气含量减少,由此说明土壤
里含有氧气。
过程诊断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合作讨论,回忆已有的土壤知识,推理土壤中其他成分,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土壤的成分。 同时通过推理和寻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推理需要基于一定的证据,认识物质可以从物质的性质入手,物质的性质由物质的变化来表现,判断一种物质的存在可以从物质的变化中寻找证据,用证据证实推理这一思想。
学校任务② 寻找土壤中有水的证据
学习活动 土壤中的气体与空气不完全相 教学活动 土壤中除了有气体,还有什么成
同,壤气体绝大部分为来自大气的氮 分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证明它们的存在
气、氧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生物的 寻找土壤中含有水的证据。
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氧化碳和水蒸气 土壤中有植物根系的分布,根的主要
等。 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部分学生
通过仔细观察土壤的成分再结合已有 会列举小学已做过的实验结果作为
认知,阐述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推理 证据)。
依据。
过程诊断
通过基于证据的推理验证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深化认知,帮助学生认清模糊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寻找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推理证据
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告知有机物的 教学活动 教师用课件呈现出土壤中含有的
特点是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 死亡的生物体、生物的排泄物(如牛粪)、
机物。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可以 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指出这些物质中
利用它的特性来证明,那如何来证明 都含有机物。
有机物的存在呢 设计证明有机物存在的实验方案
①对实验土壤应有怎样的要求 并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②应该放在怎样的容器上实验
③实验过程中重点要观察那些现象
过程诊断
通过探索活动认识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成分,引导学生基于科学事实进行推理,再设计实验方案,以实验现象为证据来验证推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探究,发晨理性思维。溶于土壤水分中的无机盐。
学校任务④ 寻找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推理证据
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用基于证据的推理 教学活动 课件出示教材第148页
验证的方法来探索土壤中是否含有无 图4.2-5并讲述:土壤中的有机物
机盐。可通过将土壤浸出液蒸发完水 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
分的方法来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 物体,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这些有
盐,实验原理是水分易蒸发,而溶于 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腐殖质,使
水的无机盐在水分蒸发后会以固体形 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有利于植物生长。
式析出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同时
也丰富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和硫等元素,使土壤更为肥沃。
过程诊断
通过方法引导、知识迁移、搭建支架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有效证拒,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原理、科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建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基于证据与逻辑形成科学理论的意识,形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
达标检测
某校同学在研究土壤成分时,做了如下几个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将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
灯上加热(如图甲)。
实验二:取充分干燥后的土壤,先放在
天平中称得质量为m ,将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乙),待土壤冷却后,再次用天平称量剩余物质质量为m
实验三:取土壤样品100g,放入大烧杯中,向烧杯中倒人足量蒸馏水,将搅拌静置后得到的上层土壤浸出液进行如图丙的操作。
(1)实验一中若出现 的现象,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2)实验二中用充分干燥的土壤,是为了 若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则实验二中m 与m 的大小关系为
(3)实验三的目的是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