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 《责任担当》主题阅读【语文要素】语文要素:通过文章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阅读要素方法点拨】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技法一:抓住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抓住描写人物异常举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第四句中“漫卷”这一动作就是诗人反常的举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消息后的欣喜若狂。2.抓住描写他人动作表现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清贫》一文中,方志敏被俘时,冷眼旁观国民党兵士搜身时的“摸”“捏”“搜”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被俘时的毫不畏惧,这恰恰也是对敌人的强烈讽刺和轻蔑。3.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 《军神》一文中“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的动作表现了病人正在承受手术中的剧烈疼痛,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在想:“不能吭声,要坚持住!技法二:抓住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抓住人物的神态写,结合人物的身份,体会人物的内心。 《青山处处理忠骨》一文中“毛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眷恋”表现了毛主席面对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爱子逝世的无限哀伤。2.抓住人物神态的变化,结合当时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 《军神》一文中“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平时的“从容镇定”与这次的“颤抖”“汗珠滚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沃克医生因担心病人受不了痛苦而紧张的心理。技法三:抓住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把语言描写放进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军神》一文中,“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从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手术时病人可能在想:“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刀,三刀………”【语文要素解题技巧】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读文中画“ ”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通过句子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我体会到/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态度/情感/精神)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文中画“ ____”的句子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精选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被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首振奋人心的歌词,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②(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①我国的国歌是《 》,由 作词, 作曲。②我国国歌的开头是“ ”,结尾是“ ”。(3)聂耳是怎样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4)“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中“最强音”指的是 A.这首歌中有许多的强拍。B.唱这首歌要用最高的音。C.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体现出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5)唱一唱国歌,说说你唱国歌时的感受。 2.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①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青山处处埋忠骨》)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 长征》)③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毛主席在花山》)④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开国大典》)(1)读上面几个文段,结合其中一个文段,写写你从中看到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选择文段①中的一两句话,先用“ ”画出来,再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在人物描写方面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从中学到了什么)? (3)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如何搜集资料。你搜集了毛泽东的哪些资料?试着写一条吧。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老军人初春的一天,我在车站几乎是被人流拥上了公共汽车。一上车,我的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地燃烧着。车到了五一广场站,我终于轮到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直的双腿得到了解脱。这时,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尖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孩子的让个座!”我是个年轻人,本想站起来,可又感到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位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口了:“请到这里坐吧!”他扶着椅背吃力地站起来,让妇女坐到那个座位上。那军人头顶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厢里闪闪发光。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了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于是我就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我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老军人的脚背上,可是他竟一点儿反应也没有。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此时,我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发出“咯吱”的响声。啊,原来那是假腿!我脸上突然涌上来一种热辣辣的感觉,不由得站定了脚步,望着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①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②形容声音高而清脆。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老军人外貌的句子。(3)文中画“ ”的句子,把 比作 ,赞美了老军人 的精神。(4)读文中画“ ”的句子,说说这段描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如果你当时就在车厢里目睹了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外阅读。军号申志远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1)军号的主人先后是 、 。(2)短文第3~7自然段属于(顺叙 倒叙 插叙) 。(3)短文两次写到了军号声,这两次军号声分别想要传达怎样的意思? (4)短文以“军号”为题,有什么作用? 5.美文来欣赏。死也不倒下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 (2)“从容不迫”的近义词是 。(3)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 ,第二个“休息”指 。(4)在文中用“ ”画出三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5)这篇短文主要讲 ,表现了吉鸿昌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6.谢谢你,老师①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②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做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③人生有许多东西令人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惟有老师,惟有老师呵,教你真诚。④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丑恶、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⑤也许,你的一生,( )过许多坎坷,( )过无数道台阶,终于( )辉煌,( )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生的风景。⑥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⑦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这世上倘没了老师,人类将永远陷入混沌。老师是擎天的柱,润泽大地的春雨,人类绵延不绝的大军,假如人世上有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那便是老师,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⑧不管是华发满头,还是青春年少,让我们手牵起手,躬下身,向所有老师虔诚地祝福,含泪说一声:“谢谢啦,谢谢你们,老师!”(1)第⑤段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超越 踏上 步入 攀上 B.越过 登上 走进 爬上C.踏上 超越 登上 攀上 D.跨过 踏上 进入 爬上(2)用“ ”画出一句比喻句,用“ ”画出一句排比句。(3)第⑦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想一想,还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请回答。 (4)从全文来看,哪些理由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试回答(至少说三条理由)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 ,“五千仞岳”指的是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 和很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多选)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 《责任担当》主题阅读【语文要素】语文要素:通过文章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阅读要素方法点拨】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技法一:抓住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抓住描写人物异常举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第四句中“漫卷”这一动作就是诗人反常的举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消息后的欣喜若狂。2.抓住描写他人动作表现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清贫》一文中,方志敏被俘时,冷眼旁观国民党兵士搜身时的“摸”“捏”“搜”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被俘时的毫不畏惧,这恰恰也是对敌人的强烈讽刺和轻蔑。3.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 《军神》一文中“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的动作表现了病人正在承受手术中的剧烈疼痛,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在想:“不能吭声,要坚持住!技法二:抓住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抓住人物的神态写,结合人物的身份,体会人物的内心。 《青山处处理忠骨》一文中“毛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眷恋”表现了毛主席面对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爱子逝世的无限哀伤。2.抓住人物神态的变化,结合当时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 《军神》一文中“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平时的“从容镇定”与这次的“颤抖”“汗珠滚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沃克医生因担心病人受不了痛苦而紧张的心理。技法三:抓住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把语言描写放进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军神》一文中,“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从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手术时病人可能在想:“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刀,三刀………”【语文要素解题技巧】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读文中画“ ”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通过句子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我体会到/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态度/情感/精神)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文中画“ ____”的句子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精选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被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首振奋人心的歌词,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油然而生 ②(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简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①我国的国歌是《 义勇军进行曲 》,由 田汉 作词, 聂耳 作曲。②我国国歌的开头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结尾是“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3)聂耳是怎样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4)“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中“最强音”指的是 C A.这首歌中有许多的强拍。B.唱这首歌要用最高的音。C.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体现出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5)唱一唱国歌,说说你唱国歌时的感受。 唱起国歌,就想起革命前辈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国歌,心中激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唱起国歌,振奋了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分析】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油然而生:多指某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②简陋:指简单粗陋;不完备。(2)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歌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识记。阅读文章可知,①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②我国国歌的开头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结尾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重点刻画。阅读文章,结合句子“他把自己关子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可知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和文章主旨的理解,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在这里“最强音”指的是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体现出来了。(5)本题虽然是主观题,但是考查的是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本着受到激励鼓舞的关键词回答即可,或者也可以表达自己产生的联想。即为:唱起国歌,就想起革命前辈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国歌,心中激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唱起国歌,振奋了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故答案为:(1)①油然而生; ②简陋;(2)①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聂耳;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3)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4)C;(5)唱起国歌,就想起革命前辈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国歌,心中激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唱起国歌,振奋了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点评】把握文章的中心,整体领悟句子的意义。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2.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①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青山处处埋忠骨》)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 长征》)③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毛主席在花山》)④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开国大典》)(1)读上面几个文段,结合其中一个文段,写写你从中看到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着常人情怀、伟人胸怀的人。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选择文段①中的一两句话,先用“ ”画出来,再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在人物描写方面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从中学到了什么)?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毛主席无限悲痛的心情。启示我们写作时要恰当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如何搜集资料。你搜集了毛泽东的哪些资料?试着写一条吧。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写出了《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等不朽的诗词作品。 【分析】这是几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文段内容都与毛泽东主席有关,表现了他的伟人胸怀和常人的情怀。【解答】(1)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文段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的描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个有着常人情怀、伟人胸怀的人。(2)考查了文段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知,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毛主席无限悲痛的心情。启示我们写作时要恰当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3)考查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平时的积累和查阅资料可知,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写出了《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等不朽的诗词作品。故答案为:(1)有着常人情怀、伟人胸怀的人。(2)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毛主席无限悲痛的心情。启示我们写作时要恰当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3)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写出了《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等不朽的诗词作品。【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老军人初春的一天,我在车站几乎是被人流拥上了公共汽车。一上车,我的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地燃烧着。车到了五一广场站,我终于轮到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直的双腿得到了解脱。这时,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尖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孩子的让个座!”我是个年轻人,本想站起来,可又感到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位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口了:“请到这里坐吧!”他扶着椅背吃力地站起来,让妇女坐到那个座位上。那军人头顶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厢里闪闪发光。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了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于是我就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我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老军人的脚背上,可是他竟一点儿反应也没有。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此时,我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发出“咯吱”的响声。啊,原来那是假腿!我脸上突然涌上来一种热辣辣的感觉,不由得站定了脚步,望着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①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不由自主 ②形容声音高而清脆。 尖脆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老军人外貌的句子。(3)文中画“ ”的句子,把 红五星 比作 鲜红的云霞 ,赞美了老军人 乐于助人 的精神。(4)读文中画“ ”的句子,说说这段描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体现了“我”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的心理,表现出“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应该向老军人学习。 (5)如果你当时就在车厢里目睹了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我非常佩服老军人。也为“我”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高兴。 【分析】《老军人》这篇短文讲了“我”又一次坐公共汽车,人特别多,“我”在车上站了好久,好不容易坐下了,有一个抱孩子的妇女上车,“我”因怕站立的滋味难受没让座,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军人却站起来让座,“我”很难受、惭愧。下车时,“我”发现老军人的腿是假肢,更加惭愧,赞扬了老军人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解答】(1)考查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根据“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这个意思,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与其意思相符合的词语是“不由自主”。②根据“形容声音高而清脆”这个意思,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与其意思相符合的词语是“尖脆”。(2)考查人物描写。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这句话是描写老军人外貌的句子。(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那军人头顶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厢里闪闪发光”这句话个比喻句,句子中把“红五星”比作“鲜红的云霞”,赞美了老军人乐于助人的精神。(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了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于是我就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这段描写,体现了“我”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的心理,表现出“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应该向老军人学习。(5)考查扩展写话。如果我当时就在车厢里目睹了这一切,会有这样的感受:我非常佩服老军人。也为“我”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高兴。故答案为:(1)①不由自主;②尖脆;(2)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3)红五星鲜红的云霞乐于助人;(4)体现了“我”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的心理,表现出“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应该向老军人学习;(5)我非常佩服老军人。也为“我”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高兴。【点评】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4.课外阅读。军号申志远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1)军号的主人先后是 阿贵 、 陆青 。(2)短文第3~7自然段属于(顺叙 倒叙 插叙) 插叙 。(3)短文两次写到了军号声,这两次军号声分别想要传达怎样的意思? 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 (4)短文以“军号”为题,有什么作用? “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 【分析】这篇短文以“军号”为线索,讲了两位号手为了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赞颂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解答】(1)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知,军号的主人先是阿贵,再是陆青。(2)考查文章的写法。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短文第3~7自然段具体写了军号的来历以及怎样由阿贵传到陆青手里的,属于插叙写法。(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中两次写到了军号声,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4)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这篇短文以“军号”为线索,讲了两位号手为了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赞颂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其作用是:“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故答案为:(1)阿贵 陆青;(2)插叙;(3)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4)“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5.美文来欣赏。死也不倒下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2)“从容不迫”的近义词是 镇定自若 。(3)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 休养精神 ,第二个“休息”指 死亡 。(4)在文中用“ ”画出三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5)这篇短文主要讲 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 ,表现了吉鸿昌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 的思想感情。【分析】《死也不倒下》这篇短文主要讲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表现了吉鸿昌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吉鸿昌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解答】(1)考查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2)考查了近义词的理解。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故近义词是 镇定自若。(3)考查了词语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有人劝他休息一下的“休息”是“休养精神”,我就要永远‘休息’了,是“死亡”。(4)考查了描写方法。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读短文可知,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有“平静”“从容不迫”“把眼睛一瞪”。(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结综和即可。这篇短文主要讲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表现了吉鸿昌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吉鸿昌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张着嘴说不出话来。(2)镇定自若(3)休养精神 死亡(4)平静 从容不迫 把眼睛一瞪(5)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结综和即可。6.谢谢你,老师①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②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做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③人生有许多东西令人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惟有老师,惟有老师呵,教你真诚。④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丑恶、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⑤也许,你的一生,( )过许多坎坷,( )过无数道台阶,终于( )辉煌,( )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生的风景。⑥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⑦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这世上倘没了老师,人类将永远陷入混沌。老师是擎天的柱,润泽大地的春雨,人类绵延不绝的大军,假如人世上有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那便是老师,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⑧不管是华发满头,还是青春年少,让我们手牵起手,躬下身,向所有老师虔诚地祝福,含泪说一声:“谢谢啦,谢谢你们,老师!”(1)第⑤段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A.超越 踏上 步入 攀上 B.越过 登上 走进 爬上C.踏上 超越 登上 攀上 D.跨过 踏上 进入 爬上(2)用“ ”画出一句比喻句,用“ ”画出一句排比句。(3)第⑦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想一想,还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请回答。 老师是粉笔,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 (4)从全文来看,哪些理由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试回答(至少说三条理由) 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 【分析】这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老师这份职业的特点、老师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解答】(1)考查词语的恰当运用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与句子后面词语的搭配,所填词语应该是:( 超越 )过许多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终于(步入)辉煌,( 攀上 )了顶峰,故选A。(2)考查对比喻和排比的认识,“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如文中的“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如文中的“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3)考查运用恰当的比喻,第⑦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还可以把老师比作粉笔,因为:老师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全文来看,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的理由有: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5)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老师这份职业的特点、老师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故答案为:(1)A;(2)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3)老师是粉笔,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4)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5)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点评】课内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阅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不能光着眼于本语段,要结合所学课文的全文及所表达的主题完成。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 黄河 ,“五千仞岳”指的是 华山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 长 和很 高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BD 的修辞方法。(多选)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解答】(1)考查了对诗句中字词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三万里河”指的是黄河,“五千仞岳”指的是华山。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长和很高。(2)考查了修辞的运用。诗歌前两句对仗十分工整,“三万里”对“五千仞”,“河”对“岳”,“东”对“上”,“入”对“摩”,“海”对“天”,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三万里”“五千仞”夸大事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故选BD。(3)考查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A、B、D正确,C.错误,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并没有表现出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4)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译文可知,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故答案为:(1)黄河 华山 长 高;(2)BD;(3)C。(4)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8.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分析】《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诗。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A、C、D正确。B.错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2)考查了诗歌的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从”“穿”“便下”“向”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3)考查了诗歌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故答案为:(1)B;(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第4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被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首振奋人心的歌词,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__________②(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_____(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油然而生简陋①我国的国歌是《 _______________ 》,由 _____ 作词, _____ 作曲。②我国国歌的开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聂耳是怎样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4)“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中“最强音”指的是 ____A.这首歌中有许多的强拍。B.唱这首歌要用最高的音。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CC.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体现出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5)唱一唱国歌,说说你唱国歌时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油然而生:多指某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②简陋:指简单粗陋;不完备。(2)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歌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识记。阅读文章可知,①唱起国歌,就想起革命前辈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国歌,心中激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唱起国歌,振奋了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②我国国歌的开头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结尾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重点刻画。阅读文章,结合句子“他把自己关子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可知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和文章主旨的理解,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在这里“最强音”指的是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体现出来了。(5)本题虽然是主观题,但是考查的是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本着受到激励鼓舞的关键词回答即可,或者也可以表达自己产生的联想。即为:唱起国歌,就想起革命前辈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国歌,心中激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唱起国歌,振奋了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故答案为:(1)①油然而生; ②简陋;(2)①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聂耳;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3)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4)C;(5)唱起国歌,就想起革命前辈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国歌,心中激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唱起国歌,振奋了精神,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2.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①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青山处处埋忠骨》)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 长征》)③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毛主席在花山》)④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开国大典》)(1)读上面几个文段,结合其中一个文段,写写你从中看到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选择文段①中的一两句话,先用“”画出来,再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在人物描写方面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从中学到了什么)? (3)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如何搜集资料。你搜集了毛泽东的哪些资料?试着写一条吧。 【解析】(1)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文段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的描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个有着常人情怀、伟人胸怀的人。(2)考查了文段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知,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毛主席无限悲痛的心情。启示我们写作时要恰当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3)考查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平时的积累和查阅资料可知,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写出了《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等不朽的诗词作品。故答案为:(1)有着常人情怀、伟人胸怀的人。(2)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毛主席无限悲痛的心情。启示我们写作时要恰当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3)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写出了《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 雪》等不朽的诗词作品。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老军人初春的一天,我在车站几乎是被人流拥上了公共汽车。一上车,我的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地燃烧着。车到了五一广场站,我终于轮到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直的双腿得到了解脱。这时,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尖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孩子的让个座!”我是个年轻人,本想站起来,可又感到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位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口了:“请到这里坐吧!”他扶着椅背吃力地站起来,让妇女坐到那个座位上。那军人头顶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厢里闪闪发光。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了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于是我就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我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老军人的脚背上,可是他竟一点儿反应也没有。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此时,我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发出“咯吱”的响声。啊,原来那是假腿!我脸上突然涌上来一种热辣辣的感觉,不由得站定了脚步,望着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①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__________②形容声音高而清脆。 _____(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老军人外貌的句子。(3)文中画“”的句子,把 ________ 比作 _____________ ,赞美了老军人 __________ 的精神。(4)读文中画“”的句子,说说这段描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你当时就在车厢里目睹了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不由自主尖脆红五星鲜红的云霞乐于助人体现了“我”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的心理,表现出“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应该向老军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考查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根据“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这个意思,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与其意思相符合的词语是“不由自主”。②根据“形容声音高而清脆”这个意思,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与其意思相符合的词语是“尖脆”。(2)考查人物描写。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这句话是描写老军人外貌的句子。我非常佩服老军人。也为“我”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高兴。(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那军人头顶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厢里闪闪发光”这句话个比喻句,句子中把“红五星”比作“鲜红的云霞”,赞美了老军人乐于助人的精神。(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了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于是我就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这段描写,体现了“我”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的心理,表现出“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应该向老军人学习。(5)考查扩展写话。如果我当时就在车厢里目睹了这一切,会有这样的感受:我非常佩服老军人。也为“我”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高兴。故答案为:(1)①不由自主;②尖脆;(2)他的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3)红五星鲜红的云霞乐于助人;(4)体现了“我”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的心理,表现出“我”已经领悟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应该向老军人学习;(5)我非常佩服老军人。也为“我”能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高兴。4.课外阅读。军号申志远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1)军号的主人先后是 _____ 、 _____ 。阿贵陆青(2)短文第3~7自然段属于(顺叙 倒叙 插叙) _____ 。(3)短文两次写到了军号声,这两次军号声分别想要传达怎样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以“军号”为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知,插叙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军号的主人先是阿贵,再是陆青。(2)考查文章的写法。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短文第3~7自然段具体写了军号的来历以及怎样由阿贵传到陆青手里的,属于插叙写法。(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中两次写到了军号声,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4)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这篇短文以“军号”为线索,讲了两位号手为了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赞颂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其作用是:“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故答案为:(1)阿贵 陆青;(2)插叙;(3)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4)“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5.美文来欣赏。死也不倒下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容不迫”的近义词是 __________ 。(3)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 __________ ,第二个“休息”指 _____ 。(4)在文中用“”画出三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张着嘴说不出话来。镇定自若休养精神死亡(5)这篇短文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吉鸿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解析】(1)考查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2)考查了近义词的理解。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故近义词是 镇定自若。(3)考查了词语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有人劝他休息一下的“休息”是“休养精神”,我就要永远‘休息’了,是“死亡”。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对吉鸿昌无比敬佩(4)考查了描写方法。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读短文可知,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有“平静”“从容不迫”“把眼睛一瞪”。(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结综和即可。这篇短文主要讲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表现了吉鸿昌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吉鸿昌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张着嘴说不出话来。(2)镇定自若(3)休养精神 死亡(4)平静 从容不迫 把眼睛一瞪(5)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6.谢谢你,老师①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②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做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③人生有许多东西令人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惟有老师,惟有老师呵,教你真诚。④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丑恶、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⑤也许,你的一生,( )过许多坎坷,( )过无数道台阶,终于( )辉煌,( )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生的风景。⑥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⑦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这世上倘没了老师,人类将永远陷入混沌。老师是擎天的柱,润泽大地的春雨,人类绵延不绝的大军,假如人世上有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那便是老师,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⑧不管是华发满头,还是青春年少,让我们手牵起手,躬下身,向所有老师虔诚地祝福,含泪说一声:“谢谢啦,谢谢你们,老师!”(1)第⑤段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超越 踏上 步入 攀上 B.越过 登上 走进 爬上C.踏上 超越 登上 攀上 D.跨过 踏上 进入 爬上(2)用“”画出一句比喻句,用“”画出一句排比句。(3)第⑦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想一想,还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请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老师是粉笔,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4)从全文来看,哪些理由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试回答(至少说三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考查词语的恰当运用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与句子后面词语的搭配,所填词语应该是:( 超越 )过许多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终于(步入)辉煌,( 攀上 )了顶峰,故选A。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2)考查对比喻和排比的认识,“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如文中的“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如文中的“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3)考查运用恰当的比喻,第⑦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还可以把老师比作粉笔,因为:老师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全文来看,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的理由有: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5)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老师这份职业的特点、老师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故答案为:(1)A;(2)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3)老师是粉笔,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4)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5)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二.古诗词赏析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 _____ ,“五千仞岳”指的是 _____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 ____ 和很 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____ 的修辞方法。(黄河华山长高BD多选)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考查了对诗句中字词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三万里河”指的是黄河,“五千仞岳”指的是华山。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长和很高。(2)考查了修辞的运用。诗歌前两句对仗十分工整,“三万里”对“五千仞”,“河”对“岳”,“东”对“上”,“入”对“摩”,“海”对“天”,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三万里”“五千仞”夸大事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故选BD。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3)考查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A、B、D正确,C.错误,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并没有表现出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4)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译文可知,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故答案为:(1)黄河 华山 长 高;(2)BD;(3)C。(4)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8.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____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A、C、D正确。B.错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头发白了、疏了,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2)考查了诗歌的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从”“穿”“便下”“向”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3)考查了诗歌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故答案为:(1)B;(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pptx 第4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学生版).docx 第4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