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芸芸众生》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学 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 讲述一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两茎灯草》一文中,作者选取了严监生临死还惦记 着节省灯油的典型事例,突出了他无比吝啬的形象,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多件 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 《我的朋友容容》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容容一天没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和“容容寄一片树叶给‘我’这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容容的天真、可爱。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和“容容寄一片树叶给‘我’ 这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容容的天真、可爱。
技法二:学 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多种写人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正面 细致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 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中,作者细致描写了车夫 祥子结实健美的身体,表现出他旺盛的生命力。《摔跤》一文中,作者直接描写小嘎子摔跤时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小嘎子的机灵。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 描写典型事例中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高超技艺的。 《刷子李》一文中对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声音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刷墙这件事看似平常,但刷子李做得 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刷墙过程中的细节突出了他刷墙的技艺高超。这也是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
3.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 他人的反应,介绍他人对人 物的评价,侧面烘托人物的 与众不同的。 《刷子李》一文中,作者通过写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子李刷墙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读完文章,你觉得………(谁)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件典型事例中,我知道……(谁)是个……的人。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方法 写出了……(谁)怎样的特点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出了……(谁)……的特点。
【精选阅读】
1.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给加点字注音。
两个人走马灯似 shì  的转了三圈
(2)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 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而是不断变换摔跤动作与方式  。
(3)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 不是真正的武器枪与鞭,在这里表示特殊的含义  。
(4)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 精神抖擞  ,后来 沉不住气  。
(5)在这里,作者是通过 动作  描写和 心理  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分析】语段选自《小兵张嘎》。这段话描写的是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的情景,展现了嘎子的机灵敏捷,聪明伶俐。
【解答】(1)考查了对多音字的认识与理解。似:[sì]相类,像。[shì][~的]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根据语义应读“shì”。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可知答案。
(3)考查了考查了对标点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这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游戏,所以不是拿真的武器,所以这里的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小嘎子的摔跤过程:起初精神抖擞,后来沉不住气。
(5)考查了写作手法。从“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动作,从“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心理。
故答案为:
(1)shì;
(2)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而是不断变换摔跤动作与方式;
(3)不是真正的武器枪与鞭,在这里表示特殊的含义;
(4)精神抖擞 沉不住气;
(5)动作 心理。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张纸条
上初中,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  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②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2)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①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 痴迷 梦寐以求 
②“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  父母似乎没发现“我”拿钱的事  。
③“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  像上次 一样,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  。
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  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
(3)“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是父母留在抽屉的。  。
【分析】考查了语文阅读综合运用能力,短文以“一张纸条”为线索贯穿全文,主要写了“我”为了买自己喜欢的《格林童话》从抽屉里偷了2元的纸币,被父母知道后,父母没有责怪“我,而是通过一张纸条告诉了”我“,为”我“留下了尊严。阅读短文,体会父母对”我“的爱。
【解答】(1)考查了解释词语的能力。①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②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2)考查了短文内容填空,细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答案。①痴迷:极度迷恋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②风平浪静的本义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结合短文内容可知在短文中指”我“偷了抽屉的钱买《格林童话》,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③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结合作者”我“第二次拿钱可知”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像上次 一样,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④通读全文,从”我“两次从抽屉拿钱作答此题。即: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3)考查了句子筛选能力,结合“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可知纸条是父母留在抽屉的。结合“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回答第二问。
故答案为:
(1)①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②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2)①痴迷 梦寐以求
②父母似乎没发现“我”拿钱的事。
③像上次 一样,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
④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3)是父母留在抽屉的。“从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条的尊严”这句话看出的。
【点评】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3.
《两茎灯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把文中加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一声连着一声 是不是 所以 顿时 
(2)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揩揩眼泪: 擦擦眼泪  。
②两茎: 两根  。
③登时: 顿时,立刻  。
(3)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分析】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解答】(1)考查了学生词语替换的能力。结合词义和自己的积累,正确替换即可,如“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是一声连着一声,故可以“一声连着一声”替换;“莫不是”的意思是不是,故可以“是不是”替换;“故此记念”的意思是所以,故可以“所以”替换;“登时”的意思是不是,故可以“顿时”替换。
(2)考查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即可,①揩揩眼泪:擦擦眼泪;②两茎:两根;③登时:顿时,立刻;
(3)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结合语段内容,用简介通顺的语言合理评价即可,从“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可以看出,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我的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故答案为:
(1)一声连着一声 是不是 所以 顿时;
(2)①擦擦眼泪。②两根。③顿时,立刻;
(3)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点评】通过学习本文,要学习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要注重神态的描写,做到不但详细,还要生动,不仅要写出样子,还要写出人物的心情,写出人物表情和心理上的典型特征。
4.课外阅读。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语未了(liǎo lē),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zēng céng)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 都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不同 异乎寻常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用“√”给多音字选择恰当的读音。
(2)为画“ ”的字词写一个近义词,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3)“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怎么样?
 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短文通过哪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请你结合对人物的描写,试着评价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分析】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衣着和语言,使同学们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解答】(1)考查了多音字的辨析,“了”读liǎo时意思是完结,结束。如一语未了;读le时意思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如看了;故选“liǎo”。
“曾”读céng时意思是表示从前经历过。如不曾。读zēng时意思是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父。故选“céng”。
“系”读xì时意思是。如系谁。读jì时意思是结,扣。如系鞋带。故选“xì”。
“朝”读zhāo时意思是早晨。如朝霞。 读cháo时意思是向着、对着。如朝阳。故选“cháo”。
(2)考查了对近义词的理解。皆:都。故近义词为“都”。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故近义词为“别出心裁”。
(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从“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考查了学生辨析描写方法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从“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可知,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考查了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写出即可,如: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故答案为:
(1)liǎo céng xì cháo;
(2)都 异乎寻常;
(3)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
老师的腰围
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胖胖的,40来岁。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讲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①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黑板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的话显然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表现欲,她不失时机地问:“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小女孩已开始往黑板前跑了。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知道了。”②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③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子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④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我听过的一节漂亮的数学测量课  。
(2)文中的“翻”“爬”“量”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3)文中有四处写到老师笑了,细细品味,老师为什么笑了?选择一处谈谈:我选定的是第 ①  处(填序号)。我的理解是: 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测量腰围要求的默许和赞许,以及对同学们可爱的要求的欣喜之情  。
(4)“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这句话中两个漂亮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胖胖的女老师上数学课,她让学生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有个学生提议量她的腰围,老师答应了,她启发同学们想出不同的办法测量她的腰围,表现了这位老师的亲切和蔼、豁达与乐观以及出色的教学,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师的赞美之情。
【解答】(1)考查概括能力,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胖胖的女老师上数学课,她让学生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有个学生提议量她的腰围,老师答应了,她启发同学们想出不同的办法测量她的腰围,表现了这位老师的亲切和蔼、豁达与乐观,这节数学课在作者看来:那位老师虽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他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所以这篇文章可简练概括为:我听过的一节漂亮的数学测量课。
(2)考查对字词的品析能力,文中的“翻”“爬”“量”相比“爬”更好,因为“爬”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用手测量老师腰围的动作,表现了小姑娘的可爱。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选定的是第①处,我的理解是: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测量腰围要求的默许和赞许,以及对同学们可爱的要求的欣喜之情
(4)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第一个漂亮,是相貌上的漂亮。第二个漂亮就是指老师的课上得漂亮。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之情。
故答案为:
(1)我听过的一节漂亮的数学测量课。
(2)爬 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用手测量老师腰围的动作,表现了小姑娘的可爱。
(3)①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测量腰围要求的默许和赞许,以及对同学们可爱的要求的欣喜之情。
(4)第一个漂亮,是相貌上的漂亮。第二个漂亮就是指老师的课上得漂亮。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之情。
【点评】做阅读题时,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6.
只是一个普通人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选自《梦想的阳光早餐》)
(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选文的标题的含义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2)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
【 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老妇人乘车 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 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3)选文第1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渲染凄凉的气氛。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4)选文第9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5)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停止”“僵”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6)选文人物众多,请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分析】文中写了一位老妇人在大雪纷飞的圣诞节赤脚行走,而路上的人们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公交车上的人们大发议论,有商人慷慨解囊给了她20元钱,却并不能立即解决她赤脚的困境。直到一位年轻人上车,发现了老人的窘况,立即脱下自己的鞋袜给她穿上。当他下车后,人们议论他一定是一位“圣徒”“天使”,只有一个男孩明确地说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文章批判了冷漠虚伪的人心,歌颂了善良真诚的人性。
【解答】(1)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选文的标题的含义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的故事情节为: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乘车 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可知,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渲染凄凉的气氛。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4)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可知,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5)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阅读句子“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可知,“停止”“僵”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6)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故答案为:
(1)选文的标题的含义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2)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3)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渲染凄凉的气氛。
(4)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5)“停止”“僵”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6)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7.
剃头周的平庸人生
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碎发是随手清扫的。笨重的黑皮转椅,角落里绽开细缝,露出细密的衬布甚至微黄的海绵来,但踩着脚踏板调整高度时,照样灵活得很。三五把闪亮的小剪子,尖尾巴的细齿梳子,几瓶印着明星头像的发胶,一盒儿童痱子粉,方块的海绵,摆在镜子前窄窄的台面上,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慢慢地流淌。
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首先他不瘦,圆鼓鼓的脸蛋洋溢着很有营养的光泽,壮实的身材,微腆的肚子,头发也梳得整齐。他还善谈,对客人的每句话都报以认真的倾听和体贴的应和。
谈笑归谈笑,他剃起头来一丝不苟,哪怕椅子上已坐了一排人,必须不时点着各人名号,安抚大家。到这里来剃头的,以男人和小孩居多,墙角并没有一般美发店必备的宇航员头盔式的烫发设备——讲究的女人不来这里,小孩愿意来,是因为剃头周会制造出动画片里人物的声调,有效抵消了电推子在其后颈上行驶的惊恐。虽说男人们的发型大同小异,但不能因此质疑剃头周的手艺,像我弟,一个时髦青年,凡事注重品质,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
人活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喜欢哼哼唧唧地抱怨,有的人天生精气神十足,剃头周便是后一类人。他从早站到晚,嘴也不闲着,累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
(1)第一自然段中的“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  B  。
A.有暖气
B.温馨
C.光线亮
(2)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D  。
A.描写简陋的工作条件,呈现画一样的美感。
B.交代人物生活环境,让读者眼前呈现画面。
C.简陋但整洁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公的性格。
D.告知读者,剃头周的小店破旧但理发便宜。
(3)剃头周的手艺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剃头周的手艺很好,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连时髦青年都经常光顾他的店可以看出来。 
(4)下列选项中, C  一词最能概括剃头周的人生态度。
A.知足常乐
B.无可奈何
C.乐观向上
D.甘于平淡
【分析】本文写了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表现了剃头周是个干净、利索的人,他乐观向上,手艺不错,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剃头周的赞美之情。
【解答】(1)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慢慢地流淌”,可知“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温馨。故选B。
(2)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A、B、C正确。D.有误,告知读者,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故选D。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剃头周的手艺很好,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连时髦青年都经常光顾他的店可以看出来。
(4)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等可知,剃头周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
(1)B;
(2)D;
(3)剃头周的手艺很好,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连时髦青年都经常光顾他的店可以看出来。
(4)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8.课外阅读。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C  。
A.“我”
B.“我”的儿子
C.送报少年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不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A 
A.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B.不要“我”了解他爸爸的身体状况。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 语言  描写、 动作  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为了反衬送报少年的性格,使人物显得更加鲜明丰满。 
【分析】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的送报少年品学兼优,令人敬佩。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我”儿子的无知、自私突出了送报少年的懂事明理。文章虽短,但在情节上却波澜起伏。文章在结尾升华了主题。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主要赞颂的是送报少年,因此主人公应该是送报少年;
(2)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从画线句可以看出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工作强度大,任务重。作者对送报少年的情况非常了解;
(3)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送报少年知道父亲的不易,希望“我”能谅解父亲,表明送报少年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4)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门没开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从“轻轻地、塞进”可以看出送报少年为他人着想;从礼貌的语言可以看出送报少年的文明懂礼貌;从“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可以看出他爱父亲,为父亲着想;
(5)考查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要赞美的是送报少年,之所以把“我”儿子也写出来,是为了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送报少年的美好品质,并且突出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
(1)C;
(2)B;
(3)A;
(4)语言 动作;
(5)为了反衬送报少年的性格,使人物显得更加鲜明丰满。
【点评】阅读是高年级常见题型,要多读多练,总结答题技巧,做到厚积薄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芸芸众生》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学 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 讲述一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两茎灯草》一文中,作者选取了严监生临死还惦记 着节省灯油的典型事例,突出了他无比吝啬的形象,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多件 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 《我的朋友容容》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容容一天没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和“容容寄一片树叶给‘我’这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容容的天真、可爱。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和“容容寄一片树叶给‘我’ 这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容容的天真、可爱。
技法二:学 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多种写人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正面 细致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 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中,作者细致描写了车夫 祥子结实健美的身体,表现出他旺盛的生命力。《摔跤》一文中,作者直接描写小嘎子摔跤时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小嘎子的机灵。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 描写典型事例中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高超技艺的。 《刷子李》一文中对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声音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刷墙这件事看似平常,但刷子李做得 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刷墙过程中的细节突出了他刷墙的技艺高超。这也是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
3.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 他人的反应,介绍他人对人 物的评价,侧面烘托人物的 与众不同的。 《刷子李》一文中,作者通过写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子李刷墙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读完文章,你觉得………(谁)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件典型事例中,我知道……(谁)是个……的人。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方法 写出了……(谁)怎样的特点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出了……(谁)……的特点。
【精选阅读】
1.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给加点字注音。
两个人走马灯似    的转了三圈
(2)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    。
(3)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    。
(4)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    ,后来    。
(5)在这里,作者是通过    描写和    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张纸条
上初中,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    
②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2)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①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   
②“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     。
③“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     。
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     。
(3)“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
3.
《两茎灯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把文中加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2)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揩揩眼泪:    。
②两茎:    。
③登时:    。
(3)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课外阅读。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语未了(liǎo lē),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zēng céng)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不同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用“√”给多音字选择恰当的读音。
(2)为画“ ”的字词写一个近义词,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3)“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怎么样?
   
(4)短文通过哪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请你结合对人物的描写,试着评价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5.
老师的腰围
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胖胖的,40来岁。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讲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①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黑板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的话显然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表现欲,她不失时机地问:“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小女孩已开始往黑板前跑了。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知道了。”②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③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子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④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
(2)文中的“翻”“爬”“量”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3)文中有四处写到老师笑了,细细品味,老师为什么笑了?选择一处谈谈:我选定的是第    处(填序号)。我的理解是:    。
(4)“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这句话中两个漂亮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只是一个普通人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选自《梦想的阳光早餐》)
(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
【    】【老妇人乘车 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    】【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3)选文第1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9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6)选文人物众多,请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7.
剃头周的平庸人生
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碎发是随手清扫的。笨重的黑皮转椅,角落里绽开细缝,露出细密的衬布甚至微黄的海绵来,但踩着脚踏板调整高度时,照样灵活得很。三五把闪亮的小剪子,尖尾巴的细齿梳子,几瓶印着明星头像的发胶,一盒儿童痱子粉,方块的海绵,摆在镜子前窄窄的台面上,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慢慢地流淌。
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首先他不瘦,圆鼓鼓的脸蛋洋溢着很有营养的光泽,壮实的身材,微腆的肚子,头发也梳得整齐。他还善谈,对客人的每句话都报以认真的倾听和体贴的应和。
谈笑归谈笑,他剃起头来一丝不苟,哪怕椅子上已坐了一排人,必须不时点着各人名号,安抚大家。到这里来剃头的,以男人和小孩居多,墙角并没有一般美发店必备的宇航员头盔式的烫发设备——讲究的女人不来这里,小孩愿意来,是因为剃头周会制造出动画片里人物的声调,有效抵消了电推子在其后颈上行驶的惊恐。虽说男人们的发型大同小异,但不能因此质疑剃头周的手艺,像我弟,一个时髦青年,凡事注重品质,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
人活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喜欢哼哼唧唧地抱怨,有的人天生精气神十足,剃头周便是后一类人。他从早站到晚,嘴也不闲着,累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
(1)第一自然段中的“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     。
A.有暖气
B.温馨
C.光线亮
(2)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描写简陋的工作条件,呈现画一样的美感。
B.交代人物生活环境,让读者眼前呈现画面。
C.简陋但整洁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公的性格。
D.告知读者,剃头周的小店破旧但理发便宜。
(3)剃头周的手艺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下列选项中,    一词最能概括剃头周的人生态度。
A.知足常乐
B.无可奈何
C.乐观向上
D.甘于平淡
8.课外阅读。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
A.“我”
B.“我”的儿子
C.送报少年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不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A.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B.不要“我”了解他爸爸的身体状况。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    描写、    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第5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给加点字注音。
两个人走马灯似 _____ 的转了三圈
(2)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 __________ ,后来 __________ 。
(5)在这里,作者是通过 _____ 描写和 _____ 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
shì
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而是不断变换摔跤动作与方式
不是真正的武器枪与鞭,在这里表示特殊的含义
精神抖擞
沉不住气
动作
心理
【解析】(1)考查了对多音字的认识与理解。似:[sì]相类,像。[shì][~的]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根据语义应读“shì”。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可知答案。
(3)考查了考查了对标点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这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游戏,所以不是拿真的武器,所以这里的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小嘎子的摔跤过程:起初精神抖擞,后来沉不住气。
(5)考查了写作手法。从“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动作,从“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心理。
故答案为:
(1)shì;
(2)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而是不断变换摔跤动作与方式;
(3)不是真正的武器枪与鞭,在这里表示特殊的含义;
(4)精神抖擞 沉不住气;
(5)动作 心理。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张纸条
上初中,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
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
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①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
②“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痴迷 梦寐以求
父母似乎没发现“我”拿钱的事
像上次 一样,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
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是父母留在抽屉的。
【解析】(1)考查了解释词语的能力。①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②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2)考查了短文内容填空,细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答案。①痴迷:极度迷恋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②风平浪静的本义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结合短文内容可知在短文中指”我“偷了抽屉的钱买《格林童话》,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③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结合作者”我“第二次拿钱可知”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像上次 一样,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④通读全文,
从”我“两次从抽屉拿钱作答此题。即: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3)考查了句子筛选能力,结合“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可知纸条是父母留在抽屉的。结合“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回答第二问。
故答案为:
(1)①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②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2)①痴迷 梦寐以求
②父母似乎没发现“我”拿钱的事。
③像上次 一样,打开写字台的抽屉,私自拿出里面的钱去买书。
④不让父母知道,私自打开抽屉,拿父母的钱买书。
(3)是父母留在抽屉的。“从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条的尊严”这句话看出的。
3.
《两茎灯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
······
···
····
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把文中加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揩揩眼泪: __________ 。
②两茎: _____ 。
③登时: ____________ 。
(3)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
一声连着一声 是不是 所以 顿时
擦擦眼泪
两根
顿时,立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学生词语替换的能力。结合词义和自己的积累,正确替换即可,如“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是一声连着一声,故可以“一声连着一声”替换;“莫不是”的意思是不是,故可以“是不是”替换;“故此记念”的意思是所以,故可以“所以”替换;“登时”的意思是不是,
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故可以“顿时”替换。
(2)考查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即可,①揩揩眼泪:擦擦眼泪;②两茎:两根;③登时:顿时,立刻;
(3)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结合语段内容,用简介通顺的语言合理评价即可,从“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可以看出,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我的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故答案为:
(1)一声连着一声 是不是 所以 顿时;
(2)①擦擦眼泪。②两根。③顿时,立刻;
(3)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4.课外阅读。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语未了(liǎo lē),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zēng céng)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 ____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不同 __________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
·
·

·
异乎寻常
·
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用“√”给多音字选择恰当的读音。
(2)为画“”的字词写一个近义词,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3)“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通过哪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对人物的描写,试着评价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多音字的辨析,“了”读liǎo时意思是完结,结束。如一语未了;读le时意思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如看了;故选“liǎo”。
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曾”读céng时意思是表示从前经历过。如不曾。读zēng时意思是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父。故选“céng”。
“系”读xì时意思是。如系谁。读jì时意思是结,扣。如系鞋带。故选“xì”。
“朝”读zhāo时意思是早晨。如朝霞。 读cháo时意思是向着、对着。如朝阳。故选“cháo”。
(2)考查了对近义词的理解。皆:都。故近义词为“都”。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故近义词为“别出心裁”。
(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从“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考查了学生辨析描写方法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从“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可知,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考查了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写出即可,
·
如: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故答案为:
(1)liǎo céng xì cháo;
(2)都 异乎寻常;
(3)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很高。
(4)短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5)
王熙凤是一个俗气、狡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从王熙凤满身珠宝可以看出她很俗气,她的容貌显示了她的刁钻和狡黠。她夸奖林黛玉的丰姿,表面是在称赞林黛玉,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贾母的亲孙女,说林黛玉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安慰了贾母的亲孙女,也夸奖了她们。
5.
老师的腰围
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胖胖的,40来岁。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讲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
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①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黑板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的话显然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表现欲,她不失时机地问:“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小女孩已开始往黑板前跑了。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知道了。”②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③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片刻之后,
前排的一个小孩子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④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中的“翻”“爬”“量”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3)文中有四处写到老师笑了,细细品味,老师为什么笑了?选择一处谈谈:我选定的是第 ____ 处(填序号)。我的理解是:
我听过的一节漂亮的数学测量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这句话中两个漂亮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考查概括能力,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胖胖的女老师上数学课,她让学生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有个学生提议量她的腰围,老师答应了,她启发同学们想出不同的办法测量她的腰围,表现了这位老师的亲切和蔼、豁达与乐观,这节数学课在作者看来:那位老师虽不算漂亮,
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测量腰围要求的默许和赞许,以及对同学们可爱的要求的欣喜之情
但这节课却是他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所以这篇文章可简练概括为:我听过的一节漂亮的数学测量课。
(2)考查对字词的品析能力,文中的“翻”“爬”“量”相比“爬”更好,因为“爬”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用手测量老师腰围的动作,表现了小姑娘的可爱。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选定的是第①处,我的理解是: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测量腰围要求的默许和赞许,以及对同学们可爱的要求的欣喜之情
(4)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第一个漂亮,是相貌上的漂亮。第二个漂亮就是指老师的课上得漂亮。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之情。
故答案为:
(1)我听过的一节漂亮的数学测量课。
(2)爬 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用手测量老师腰围的动作,表现了小姑娘的可爱。
(3)①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测量腰围要求的默许和赞许,以及对同学们可爱的要求的欣喜之情。
(4)第一个漂亮,是相貌上的漂亮。第二个漂亮就是指老师的课上得漂亮。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之情。
6.
只是一个普通人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
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
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
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选自《梦想的阳光早餐》)
(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人乘车 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3)选文第1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选文的标题的含义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9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渲染凄凉的气氛。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人物众多,请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选文的标题的含义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停止”“僵”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的故事情节为: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乘车 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可知,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渲染凄凉的气氛。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4)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可知,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
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5)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阅读句子“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可知,“停止”“僵”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6)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故答案为:
(1)选文的标题的含义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
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2)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3)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衬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渲染凄凉的气氛。
(4)这句话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5)“停止”“僵”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6)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7.
剃头周的平庸人生
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碎发是随手清扫的。笨重的黑皮转椅,角落里绽开细缝,露出细密的衬布甚至微黄的海绵来,但踩着脚踏板调整高度时,照样灵活得很。三五把闪亮的小剪子,尖尾巴的细齿梳子,几瓶印着明星头像的发胶,一盒儿童痱子粉,方块的海绵,摆在镜子前窄窄的台面上,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慢慢地流淌。
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首先他不瘦,圆鼓鼓的脸蛋洋溢着很有营养的光泽,壮实的身材,微腆的肚子,头发也梳得整齐。他还善谈,对客人的每句话都报以认真的倾听和体贴的应和。
谈笑归谈笑,他剃起头来一丝不苟,哪怕椅子上已坐了一排人,必须不时点着各人名号,安抚大家。到这里来剃头的,以男人和小孩居多,墙角并没有一般美发店必备的宇航员头盔式的烫发设备——讲究的女人不来这里,小孩愿意来,是因为剃头周会制造出动画片里人物的声调,有效抵消了电推子在其后颈上行驶的惊恐。虽说男人们的发型大同小异,但不能因此质疑剃头周的手艺,像我弟,一个时髦青年,凡事注重品质,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
人活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喜欢哼哼唧唧地抱怨,有的人天生精气神十足,剃头周便是后一类人。他从早站到晚,嘴也不闲着,累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
(1)第一自然段中的“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 ____ 。
B
A.有暖气
B.温馨
C.光线亮
(2)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____ 。
A.描写简陋的工作条件,呈现画一样的美感。
B.交代人物生活环境,让读者眼前呈现画面。
C.简陋但整洁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公的性格。
D.告知读者,剃头周的小店破旧但理发便宜。
(3)剃头周的手艺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 ____ 一词最能概括剃头周的人生态度。
A.知足常乐
B.无可奈何
C.乐观向上
D.甘于平淡
【解析】(1)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慢慢地流淌”,
剃头周的手艺很好,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连时髦青年都经常光顾他的店可以看出来。
C
可知“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温馨。故选B。
(2)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A、B、C正确。D.有误,告知读者,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故选D。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剃头周的手艺很好,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连时髦青年都经常光顾他的店可以看出来。
(4)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等可知,剃头周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
(1)B;
(2)D;
(3)剃头周的手艺很好,从第三自然段剃头的顾客很多,连时髦青年都经常光顾他的店可以看出来。
(4)C。
8.课外阅读。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____ 。
A.“我”
B.“我”的儿子
C.送报少年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不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____
C
B
A
A.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B.不要“我”了解他爸爸的身体状况。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 _____ 描写、 _____ 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主要赞颂的是送报少年,因此主人公应该是送报少年;
(2)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从画线句可以看出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工作强度大,
语言
动作
为了反衬送报少年的性格,使人物显得更加鲜明丰满。
任务重。作者对送报少年的情况非常了解;
(3)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送报少年知道父亲的不易,希望“我”能谅解父亲,表明送报少年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4)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门没开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从“轻轻地、塞进”可以看出送报少年为他人着想;从礼貌的语言可以看出送报少年的文明懂礼貌;从“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可以看出他爱父亲,为父亲着想;
(5)考查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要赞美的是送报少年,
之所以把“我”儿子也写出来,是为了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送报少年的美好品质,并且突出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
(1)C;
(2)B;
(3)A;
(4)语言 动作;
(5)为了反衬送报少年的性格,使人物显得更加鲜明丰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