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学习目标】1.了解女真族崛起,知道金灭辽和北宋、岳飞抗金及南宋偏安的史事。(史料实证)2.了解女真族崛起,知道金灭辽和北宋、岳飞抗金及南宋偏安的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3.感悟岳飞的精神品质,涵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重难点】1.重点:金与南宋对峙。2.难点:分析金与南宋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金的建立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受辽控制压迫。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3.建国:12世纪初起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4.统治措施:①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②颁行女真文字,③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速记点2、金灭辽与北宋1.背景:女真崛起时,辽和北宋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2.灭辽:宋金夹击攻辽,宋败。1125年,辽被金灭亡。3.灭宋(不战而败):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速记点3、岳飞抗金与南宋偏安1.建立:1127年,宋钦宗弟弟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东京),史称南宋。2.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3.议和: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4.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5.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名师点拨】1.岳飞抗金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不是抵抗外来侵略,所以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而是抗金将领。2.女真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3.宋金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2.根据如图的文物材料推断其历史价值( )这块碑位于吉林松原,用女真文和汉文记载了阿骨打誓师抗辽的史实。A.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 B.见证契丹政权建立的历史史实C.研究金对辽战争的第一手史料 D.真实地再现了北宋抗辽的史实3.据史料记载,宋与辽、西夏、女真等之间都设有榷场,从事边境贸易。宋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等换取辽、西夏、女真的马、羊、药材等。据此推断,榷场的设立( )A.解决了宋朝财政危机 B.实现了北方经济繁荣C.促进了各族经贸往来 D.结束了政权并立状态4.学会运用历史地图获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图1图2解读最准确的是( )A.造成藩镇割据局面重现 B.形成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C.加强对吐蕃诸部的管辖 D.导致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金朝崛起后,通过“海上之盟”与北宋联合灭辽,但随后南下攻宋,导致北宋灭亡”。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澶渊之盟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B.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以战为主C.契丹族建立的金朝灭了女真族建立的辽朝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些两宋时期文学作品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A.南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先南后北,消灭割据政权C.收复河山,渴望国家统一 D.消灭南宋,结束对峙局面7.对下图所示历史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下可以作为研究素材的是(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岳飞抗金 D.行省制度8.“高宗(赵构)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失旧物之半”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丰饶 B.靖康之变 C.南宋建立 D.宋金和议9.从下面的《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可以看出( )政权 大规模交战时间 和平时间北宋与辽 40余年 100多年北宋与西夏 约6年 近100年南宋与金 约14年 近100年合计 约60年 约300年A.频繁的战争给各民族带来灾难 B.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共同繁荣C.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战争导致民族对峙局面的形成二、材料题10.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不断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指少数民族)皆依朕如父母。——《贞观政要》材料二 (如图)材料三 司马光在治平二年(1065年)和治平四年对宋英宗的上书中曰:“臣愚窃惟真宗皇帝亲与契丹约为兄弟,仁宗皇帝敕赵元昊背叛之罪,册为国王,岁损百万之财,分遗二虏。岂乐此为之哉?诚以屈己之愧小,爱民之仁大故也。”材料四 《金史·世宗纪》记载:“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1265年,中原学者许衡向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1)材料一体现了“朕”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其赢得了怎样的称号?(2)看到材料二中这组图片,你会想到唐朝民族交往中的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的“真宗皇帝亲与契丹约为兄弟”和“仁宗皇帝敕赵元昊背叛之罪,册为国王”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4)请结合史实说明,司马光为什么说宋朝皇帝“屈己之愧小,爱民之仁大”?(5)历史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北宋与西夏战:多次交战 和:宋夏和议 和议之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 北宋与辽战:澶州之战 和: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长时段的和平局面北宋与金战:金灭北宋 和:宋金海上之盟,合力灭辽 南宋与金战:岳飞抗金 和:宋金维持对峙局面备注: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2)举例:观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先战后和,和是主流。 史实:宋夏和议、澶渊之盟。补充:宋金和议。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各民族政权之间利益交织,冲突不断。 北宋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宋真宗之间发生澶州之战,战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长时间段的和平局面; 北宋与西夏在最初不断交战,宋屡战屡败,但因西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签订宋夏和议,促进了边贸的兴盛。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不断抗金,保卫家国,在郾城大捷后,岳飞被害,此后南宋与金签订宋金和议,双方维持对峙局面。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交战不断,但因双方力量的均衡,最终选择签订和议,维持和平局面。【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南宋于1127年建立,在此之前,辽于1125年、北宋于1127年被金所灭,所以南宋、金、西夏处于并立时期,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分别排除AB项;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因此南宋与辽不可能同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详解】据材料“用女真文和汉文记载了阿骨打誓师抗辽的史实”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比较典型的是实物史料,如遗址、遗迹、遗物等。题干中的大金得胜陀颂碑是实物史料,据“用女真文和汉文记载了阿骨打誓师抗辽的史实”可知,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研究金对辽战争的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金对辽战争属于民族关系,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女真族建立了金,契丹族建立了辽,大金得胜陀颂碑不是见证契丹政权建立的历史史实,排除B项;据“用女真文和汉文记载了阿骨打誓师抗辽的史实”可知,大金得胜陀颂碑真实地再现了金对辽战争的史实,而不是北宋抗辽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详解】根据“宋与辽、西夏、女真等之间都设有榷场,从事边境贸易。宋用丝织品、粮食和茶叶等换取辽、西夏、女真的马、羊、药材等”可知,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各族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间交往,C项正确;“解决了宋朝财政危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各族经贸往来,并不能说明实现了北方经济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各族经贸往来,并不能结束政权并立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详解】据题干“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汉族政权并立,所以这一时期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局势,与图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格局不符,排除A项;据题干“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其体现了民族政权并立,未体现加强对吐蕃诸部的管辖,排除C项;图2导致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与图1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详解】依据材料“金朝崛起后,通过‘海上之盟’与北宋联合灭辽,但随后南下攻宋,导致北宋灭亡”和所学可知,金灭辽之后南下攻宋,想统一全国,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澶渊之盟以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并没有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排除A项;在辽宋金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排除B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了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详解】据题干信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追忆抗金军旅生涯,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核心是对收复中原的渴望;“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出自岳飞《满江红》,直指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誓言收复失地、重归一统,体现强烈的家国情怀,因此反映的时代最强音是指“收复河山,渴望统一”,C项正确;“南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是指589年隋灭陈,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先南后北,消灭割据政权”是北宋初年赵匡胤统一策略,与题干诗词反映的是南宋抗金背景下的诉求不符,排除B项;“消灭南宋,结束对峙局面”与元朝统一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地点“上京”“临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分别是金和南宋的都城,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与图示一致,C项正确;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与图示不符,排除A项;1005年,北宋和辽达成澶渊之盟,与图示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元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详解】根据材料“高宗(赵构)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故“失旧物之半”的主要原因是靖康之变,B项正确;江南地区丰饶是“足以裕国”的原因,排除A项;南宋建立是“失旧物之半”的结果,并不是原因,排除C项;宋金和议是南宋建立后与金达成的合议,并不是“失旧物之半”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详解】据题干“《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与辽、西夏、金大规模交战的时间总计约60年,和平时间总计约300年,和平时间远远长于战争时间,这表明在两宋时期,尽管存在民族之间的战争,但和平交往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C项正确;频繁的战争给各民族带来灾难在表格中并未体现,表格主要呈现的是战争与和平的时间对比,而非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在表格中没有相关信息,表格没有涉及民族交融和民族繁荣的内容,排除B项;战争导致民族对峙局面的形成与表格主旨不符,表格重点强调的是战和时间对比,体现和平是主流,而不是战争导致的民族对峙,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题10.【答案】(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称号:天可汗。(2)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事件:澶渊之盟;宋夏议和。(4)原因:宋辽、宋夏和议,北宋每年要送出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议和以后,宋辽、宋夏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5)标志:宋金和议。(或宋金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难度】0.65【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详解】(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主张平等对待各民族,打破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政策被称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称号: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2)事件:看到材料二《步辇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画描绘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反映的是唐朝民族交往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事件;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3)事件:根据材料三“真宗皇帝亲与契丹约为兄弟”和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北宋以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根据材料三“仁宗敕赵元昊背叛之罪,册为国王”和所学知识可知,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故“仁宗皇帝敕赵元昊背叛之罪,册为国王”指宋夏议和这一历史事件。(4)原因:可从经济负担、和平发展角度辩证分析作答,如:宋辽、宋夏和议,北宋每年要送出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议和以后,宋辽、宋夏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5)标志:据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所以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宋金和议(或宋金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11.【答案】(1)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2)举例:观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先战后和,和是主流。 史实:宋夏和议、澶渊之盟。补充:宋金和议。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各民族政权之间利益交织,冲突不断。 北宋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宋真宗之间发生澶州之战,战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长时间段的和平局面; 北宋与西夏在最初不断交战,宋屡战屡败,但因西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签订宋夏和议,促进了边贸的兴盛。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不断抗金,保卫家国,在郾城大捷后,岳飞被害,此后南宋与金签订宋金和议,双方维持对峙局面。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交战不断,但因双方力量的均衡,最终选择签订和议,维持和平局面。【难度】0.65【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为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例如,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后,双方保持长时段的和平局面;南宋与金的战争中,也有和议,双方维持对峙局面。(2)论述:根据材料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论结合。如根据北宋与西夏之间多次交战,最终达成宋夏和议;北宋与辽之间经过澶州之战,最终达成澶渊之盟,可以得出观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先战后和,和是主流。可以补充的史实是南宋与金之间达成的宋金和议。关于论述:根据观点和所学知识可从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例如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各民族政权之间利益交织,冲突不断。 北宋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宋真宗之间发生澶州之战,战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长时间段的和平局面; 北宋与西夏在最初不断交战,宋屡战屡败,但因西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签订宋夏和议,促进了边贸的兴盛。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不断抗金,保卫家国,在郾城大捷后,岳飞被害,此后南宋与金签订宋金和议,双方维持对峙局面。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交战不断,但因双方力量的均衡,最终选择签订和议,维持和平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