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绘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构建包括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元七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灭亡时间等完整的知识体系,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阅读教材,概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再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其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史料实证)3.通过阅读教材和绘制时间轴,构建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比知识点,经小组合作探究,概述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体会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难点】1.重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2.难点:体会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元朝的建立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2.蒙古政权建立: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为成吉思汗。3.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还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新增)4.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元世祖)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①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②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速记点2、元朝的统一1.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速记点3、元朝的统治1.概况: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2.内容:(1)在中央:①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④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3)在边疆地区:统治原则--因地制宜。 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速记点4、元朝的民族交融1.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还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 的开发与治理。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2.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名师点拨】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2.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3.灭掉西夏和金的是蒙古政权,灭掉南宋的是元朝。4.文天祥抗元是反对蒙古贵族掠夺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之举,与反侵略无关。5.南宋灭亡的时间是1276年,元朝完成全国统一的时间是1279年。6.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而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7.元朝设置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统辖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管理西域的机构是北庭都元帅府。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8.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开始于元朝;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西汉。【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2世纪蒙古草原上,“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材料描述的社会局面结束于( )A.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B.蒙古军队灭金C.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D.元朝定都大都2.中国人民银行在1989年发行的成吉思汗纪念币,彰显着他的历史地位。以下和成吉思汗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是( )成吉思汗纪念币A.宋夏和约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元朝建立3.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文帝和忽必烈共同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 )A.都大力推行行省制度 B.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C.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D.都为创立科举制作出贡献4.有同学在搜集史料中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5.某校在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举办了相关图书阅读活动,并推荐了书目如下图。据此可知该学习主题是( ) 推荐书目书名 作者 出版社《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葛志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汉代郡县制的展开》 纸屋正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元代行省制度》 李治安 中华书局A.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 B.边疆治理的不断完善C.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D.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6.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是( )A.三国时期 B.隋朝 C.元朝 D.清朝7.元朝时云南行省的长官教当地人民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巡行劝农使向他们传授内地先进的养蚕方法,“(当地人)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这些做法( )A.推动了教育公平 B.开创了户籍管理系统C.削弱了君主权力 D.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8.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边疆地区的管理很感兴趣,当了解到西藏在不同时期都与中央政权关系紧密时,他特别想知道元朝因地制宜管辖西藏的独特措施。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设立宣政院 B.设立驻藏大臣 C.创立行省制 D.文成公主入藏9.唐代科举命题较为随意;北宋科举对命题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金代科举也规定“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元代科举只考古赋。这说明,科举制度( )A.重视实用人才选拔 B.随统治需要而调整C.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二、材料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执大政”的宰相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之长官、副长官或其他高官。决策与行政权责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有明确分工(右图)。这样可以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乱,既加强了皇权,又可以在皇权削弱时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材料二 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大臣吕中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的哪一行政制度?归纳此制度的作用。(2)材料二内容反映了宋代的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政策的施行有何益处。(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它的建立者是谁?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并在海南岛设立琼州路,隶属湖广行省,加强对南海诸岛及贸易航线的控制。——据网络资料整理材料二: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材料三: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为有效治理辽阔的疆域,创立了什么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将海南岛纳入琼州路管辖,并重视南海诸岛的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意义。(2)材料二中的“秦半两钱”和“唐开元通宝”均为圆形方孔设计,而契丹、西夏货币虽形制相似,却带有本民族文字。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怎样的特点。(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难度】0.85【知识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详解】据题干“12世纪蒙古草原上,‘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蒙古草原处于部落混战状态。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结束了长期分裂和争斗的局面。题干描述的混乱社会局面正因统一而终结,A项正确;蒙古灭金发生于1234年,属于对外扩张阶段,此时蒙古早已统一,内部混战已结束。此事件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标志元朝建立,但此时距蒙古统一已过去半个多世纪。题干中的混乱局面在成吉思汗时期已解决,故此选项错误,排除C项;1272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属于政权巩固的举措,时间远晚于蒙古统一,与结束12世纪的混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的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宋夏和约发生在北宋和西夏之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金对峙发生在南宋和金两个政权之间,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建立,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隋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详解】据题干“关于隋文帝和忽必烈共同的历史功绩”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结束南北朝分裂,统一中国,建立隋朝;忽必烈灭南宋,终结宋金对峙,完成全国统一。两者均终结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C项正确;忽必烈是元朝开国皇帝,创立了行省制度以管理庞大疆域;而隋文帝(杨坚)的隋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未推行行省制度,排除A项;隋文帝是汉族,建立的隋朝为汉族政权;忽必烈是蒙古族,元朝为少数民族政权,两者并不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B项;科举制始于隋文帝时期(其子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而元朝初期忽必烈曾废除科举,后期虽恢复但非其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中南方士人前往北方考察的广泛活动,正是元朝统一后南北联系加强的生动体现。通过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和实地考察,南北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得以加深,所以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B项正确;史料中并未提及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反而描述了南方士人前往北方考察的广泛活动。此外,从历史常识来看,南方地区同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排除A项;“国内民族矛盾完全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史料中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南方士人前往北方的游历活动,没有涉及社会地位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行省制度、郡县制、西周的政治制度【详解】根据题干“《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汉代郡县制的展开》《元代行省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郡县制和行省制度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因而该学习的主题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项正确;皇帝制度始建于秦朝,与题干“周代”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对地方的治理制度,有部分也适用于边疆治理,但是元朝时期针对边疆地区采取了更多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如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体现在察举制度、科举制等,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没有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排除A项;隋朝到达过流求(今台湾),没有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排除B项;清朝先设台湾府,后将台湾设立行省,不是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详解】据材料“(当地人)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可知,元朝行省长官教当地人民耕种、兴修水利、传授先进养蚕方法等,促进了云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使当地人民富庶,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题干中提到创建孔子庙等,但未涉及教育公平相关内容,如不同阶层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户籍管理系统的描述,如人口登记、户籍分类等,排除B项;行省长官在地方发展农业、传播技术等举措,是在履行职责加强地方管理,与削弱君主权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对西藏的管辖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其核心措施是设立宣政院,宣政院作为中央政府直属机构,直接统辖西藏的军政事务,并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有效整合了宗教与行政权力,巩固了中央对西藏的治理,A项正确;驻藏大臣为清朝制度,与元朝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属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但未直接施行于西藏,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属唐朝和亲政策,与元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贞观之治”、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科举制度的改革【详解】根据题干“唐代科举命题较为随意;北宋科举对命题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金代科举也规定“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元代科举只考古赋。”可知,题干中列举了唐、北宋、金、元四朝科举命题范围的变化:唐代较随意,北宋开始规范,金代限定“五经、三史”,元代仅考古赋。这些调整反映了不同朝代统治者根据自身政治需求对科举内容进行改革,B项正确;重视实用人才选拔与题干“唐代科举命题较为随意”“元代科举只考古赋”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不同时期命题要求,未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C项;促进教育虽与科举相关,但题干未提及教育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题10.【答案】(1)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维持国家治理正常运转;加强了中央的统治。(2)政策:崇文抑武的政策。益处: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建立者:忽必烈。①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②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③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难度】0.4【知识点】“贞观之治”、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详解】(1)制度:根据图片信息“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可知,皇帝之下设立了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在三省之下又设立了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材料“这样可以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乱,既加强了皇权,又可以在皇权削弱时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可得出,此政治制度的作用是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维持国家治理正常运转;加强了中央的统治。(2)政策:根据材料二“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可得出,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益处:结合所学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可知,宋朝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建立者:根据材料三地图信息“元、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说明:根据材料三地图信息“中书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陕西行省、云南行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三地图信息“琉球”和所学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三地图信息“宣政院辖地”和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11.【答案】(1)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有利于南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地区发展。(2)特点: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各民族在文化上有共性,又保持本民族特色。(3)因素: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如行省制等);经济的发展(包括货币统一等经济交流活动);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对国家统一的重视和努力。【难度】0.65【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行省制度、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在海南岛设立琼州路,隶属湖广行省,加强对南海诸岛及贸易航线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有效治理辽阔疆域,创立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由中央直接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地方管理、巩固统一、民族交融等角度作答。元朝将海南岛纳入琼州路管辖,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有利于南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地区发展。(2)特点:材料二中的“秦半两钱”和“唐开元通宝”均为圆形方孔设计,而契丹、西夏货币虽形制相似,却带有本民族文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在文化上有共性,同时又保持着本民族特色。(3)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如行省制等)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的发展(包括货币统一等经济交流活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对国家统一的重视和努力也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如行省制等);经济的发展(包括货币统一等经济交流活动);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治者对国家统一的重视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