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学习目标】
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发展表现,理解生产技术的进步、各族间的交流等因素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知道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2.难点: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
2.表现:
①农业作物: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②经济作物: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粮食运输: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速记点2、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2.制瓷业: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各具特色。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3.采煤业: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煤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4.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速记点3、商业的繁荣
1.商业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商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3.辽、西夏、金的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辽的南京、西夏的凉州和金中都商业都很繁盛。
4.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
【名师点拨】
1.两宋经济在隋唐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地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在金统治下的北方经济也有所发展。
2.宋元时期的商品贸易繁荣,代表城市:开封、临安、大都。新阶层:市民阶层。
3.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经商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制。
4.从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时)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了北方。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汉代耧车 唐代筒车 宋代秧马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水利工程的修建 D.土地制度的变迁
2.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这表明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是( )
A.新品种的引入 B.生产技术的革新 C.政府的高度重视 D.生产工具的改良
3.图片是具象化的历史。下列四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宋元时期( )

图1:宋代《货郎图》 图2:北宋“交子”铜版拓片 图3: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图4:元朝海运示意图
政治制度的发展 B.科技取得的成就
C.手工业发展状况 D.商业贸易的繁荣
4.下面是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分布图,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中心的变化 B.自然环境的不同
C.国家政策的倾向 D.对外交流的需要
5.根据下表所示内容可知,宋代( )
宋代经济发展成就表(部分)
纺织业 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A.政府推动制瓷业的发展 B.南方的手工业尤为兴盛
C.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对外贸易航线遍布世界
6.据统计,宋代书院共203所,其中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实行重文政策 B.文人政治局面形成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占城稻自传入后,于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的传播过程中,又选育出许多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品种,有的品种产量甚至高出粳稻,为当地粮食增产、品种布局的合理化及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爱军《我国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完成“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示意图。(只填写序号)
(2)请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文帝、景帝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分析占城稻传入后对我国农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
(2)措施:文帝--全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景帝--减免田租。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种植面积;农作物品种布局更合理;为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提供条件。
(4)生产工具的改进;统治者的重视;引进优良品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8.宋朝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自宋以来,江南圩田大兴,稻麦复种遍行,苏湖熟则天下足。又有占城稻耐旱早熟,民争引种,亩产倍于往昔。
——摘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南宋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昼夜不绝。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产量对比
类别 北宋初年 南宋中期
铁器(万斤) 800 1800
瓷器(万件) 50 300
丝绸(万匹) 120 450
材料四
宋代货币图片
(1)根据材料一,列举宋代农业发展的两项具体表现。根据材料指出其对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临安的商业活动有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南宋手工业发展的趋势。
(4)图中的货币,反映了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5)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革命性’转型的时期。”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小短文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任选两个角度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加强经济管控、河姆渡遗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原始农耕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汉代耧车是播种工具;唐代筒车是灌溉工具;宋代秧马是插秧工具。这些都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和改进,A项正确;图片中的骨耜、耧车、筒车、秧马均为农业生产工具,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没有关联,排除B项;水利工程主要是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人工修筑的用于灌溉、防洪等的工程设施 ,图片中展示的是生产工具,并非水利工程,排除C项;土地制度变迁涉及井田制、均田制等不同制度的演变,图片内容围绕农业生产工具,和土地制度变迁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难度】0.85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详解】据题干“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所学知识可知,复种技术(如轮作、分季种植)是耕作方法的改进,属于生产技术革新的范畴。宋代通过推广复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直接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农业发展,B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是“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方式,属于同一作物分季节种植,并非引入全新作物品种。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政府政策或措施对农业的推动,无法确定政府是否介入,排除C项;题目未涉及农具或灌溉工具等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山西省临汾市古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及作用、元朝大运河、海运
【详解】根据题干4幅图片“图1:宋代《货郎图》”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图1:宋代《货郎图》”反映的是经商活动,图2和图3中纸币铜版拓片可以看出宋代出现了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图4:元朝海运示意图”反映了元朝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因此四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D项正确;题干四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与政治制度发展无关,排除A项;题干四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不能直接体现科技取得的成就和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BC项。故选D项。
4.【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开通大运河、元朝大运河、海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时,政治中心在洛阳;元朝时首都在大都(今北京),因此运河走向随首都北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与隋朝大运河不同的分布,A项正确;二者的自然环境相同,排除B项;元朝大运河分布的改变主要是因为政治中心北移,与国家政策的倾向无关,排除C项;隋朝和元朝大运河反映的是国内的需求,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纺织业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造船业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经济发展成就表(部分)”分析可知,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都是手工业,宋代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手工业尤为兴盛,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在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在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在国内的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航线,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难度】0.85
【来源】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详解】据题干“宋代书院共203所,其中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和所学知识可知,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代南方经济繁荣,为书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导致长江、珠江流域书院数量远超黄河流域,C项正确;虽然宋代有促进教育的政策(如科举制度完善),但重文政策本身并非书院分布南多北少的根源,而是经济基础影响下的结果,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提升了文人地位,间接促进了书院发展,但这是政治层面的原因,根源仍在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此选项与书院分布无直接关联,属于干扰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7.【答案】(1)
(2)措施:文帝--全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景帝--减免田租。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种植面积;农作物品种布局更合理;为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提供条件。
(4)生产工具的改进;统治者的重视;引进优良品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北京人、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详解】(1)序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因此排序为③④②。
(2)措施:根据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可知文帝采取的措施为全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景帝采取的措施为减免田租。
政策:根据材料二可知文帝采取的措施为全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景帝采取的措施为减免田租体现了休养生息政策。
(3)影响:根据材料三“有的品种产量甚至高出粳稻”可知影响为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种植面积;根据材料三“为当地粮食增产、品种布局的合理化及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知影响为农作物品种布局更合理;为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提供条件。
(4)因素:根据材料一农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可知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二文帝采取全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景帝采取减免田租的政策可知可知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三占城稻的引进对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引进优良品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8.【答案】(1)稻麦复种遍行,引进耐旱早熟的占城稻。影响:亩产倍于往昔,粮食产量倍增。
(2)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每日清晨开市,交易时间灵活,买卖昼夜不绝。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南宋手工业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4)出现了纸质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
(5)示例: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革命性”转型的典型时期论述:从农业看,占城稻的引进与稻麦复种制推广,使粮食产量倍增,为商业繁荣奠定基础。手工业方面,瓷器、丝绸生产规模化,促进宋朝经济的发展。商业领域更颠覆传统:交子作为世界最早纸币,解决了金属货币流通不便的难题;临安等城市打破市和坊界限,出现买卖昼夜不绝的现象。这些变革使宋朝财政收入远超前代。综上所述,宋朝的经济发展堪称古代中国的“经济革命”。
【难度】0.65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纸币的出现及作用、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纺织业的发展
【详解】(1)具体表现:根据材料“自宋以来,江南圩田大兴,稻麦复种遍行,苏湖熟则天下足。又有占城稻耐旱早熟,民争引种,亩产倍于往昔。”可知,宋代农业发达,主要体现在:稻麦复种遍行,引进耐旱早熟的占城稻。
影响:根据材料“稻麦复种遍行,苏湖熟则天下足。又有占城稻耐旱早熟,民争引种,亩产倍于往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发达,引进了越南的占城稻,使得亩产倍于往昔,粮食产量倍增。
(2)特点:根据材料“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昼夜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上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每日清晨开市,交易时间灵活,买卖昼夜不绝。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商业发达,店铺多,街巷热闹,商品种类多,主要原因在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趋势:根据材料“宋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产量对比”可知,从北宋初年到南宋中期,铁器、瓷器和丝绸的产量都明显增长,体现了南宋手工业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4)新变化:根据“宋代货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币的出现,为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商业发展。
(5)论述:开放性回答,围绕“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革命性’转型的时期。”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谨,最后简要总结即可。示例: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革命性”转型的典型时期。论述:从农业看,占城稻的引进与稻麦复种制推广,使粮食产量倍增,为商业繁荣奠定基础。手工业方面,瓷器、丝绸生产规模化,促进宋朝经济的发展。商业领域更颠覆传统:交子作为世界最早纸币,解决了金属货币流通不便的难题;临安等城市打破市和坊界限,出现买卖昼夜不绝的现象。这些变革使宋朝财政收入远超前代。综上所述,宋朝的经济发展堪称古代中国的“经济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