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元朝交通路线图,了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及新发展。(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盛况,从政府管理、对外政策和交通状况等方面,分析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外文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2.难点:分析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7、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交通: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到中国居住了17年,回国后讲述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2.海路交通:
(1)条件: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②指南针的运用;③经济重心南移;④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2)航线:宋代的海路可通往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进入鼎盛时期。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日本,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速记点18、繁荣的海外贸易
1.市舶司: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这一时期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2.规模: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其中,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来南宋的商船,每年多达四五十艘。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贸易货物:在海外贸易中,中国以输出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珠宝等。香料等多来自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到南宋激增至300余种。
速记点19、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1.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元朝还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中记载了治疗骨折的方法。
2.中国文化影响西方: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外销瓷器、丝绸深受外国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的瓷器,器型、花纹和色彩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名师点拨】
1.由于国家不统一,战乱频繁,北方陆路贸易受阻,宋代的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2.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方面: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
商业城市兴起,如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的商业环境成熟,有完善的贸易设施和商业服务。
(2)技术方面:造船技术先进,能够制造出规模大、抗风浪能力强的海船,如福船、沙船等。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使航海更加安全和准确,有利于远洋航行。
(3)政策方面: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包括征税、检查船只货物等,同时也为外国商人提供便利和保护。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宋元时期,海船已能远航至南洋、北印度洋、地中海等地,还开辟了诸多航路,像横渡北印度洋抵达西亚与非洲东岸航线,以及南北远距离海运航线等。材料着重体现宋元时期(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造船技术的高超
C.航海技术的先进 D.海上交通的繁盛
2.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北宋时期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中原与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据此可知,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北方并立政权影响
C.市舶司设置并发展 D.航海技术不断进步
3.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他复习的单元主题是( )
契丹货币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忽必烈像 元朝交通路线图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元朝的陆上交通以大都为中心辐射全国,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通过陆路和海路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数学也传到中国。可见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 )
A.是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载体 B.见证了元朝辽阔的疆域
C.服务于行省制度 D.促进了回回的形成
5.下图为《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从图中可以直接明确的历史信息是( )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
A.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期 B.指南针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
C.贸易范围远达非洲西海岸 D.政府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6.宋朝政府重视海上贸易,南宋每年的贸易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期的总和,中国商人基本控制着从中国沿海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主要港口。每年创造的海关关税成为南宋的重要收入来源。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表现是(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设立了市舶司
C.派郑和下西洋 D.开设广州十三行
7.“回回炮亦名襄阳炮,机发石重百余斤……西域人亦思马因所献。”材料中“回回炮”的传入反映元代哪一领域的技术交流( )
A.农业灌溉 B.军事器械 C.纺织机械 D.建筑工艺
8.“(日本)禅僧荣西携茶种归国,著《吃茶养生记》,谓‘茶乃养生之仙药’。”材料体现宋代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 )
A.佛教禅宗与饮茶习俗 B.科举制度与儒家经典
C.火药武器与军事战术 D.活字印刷与书籍传播
二、材料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辽宋夏金之间的经济联系,虽因政权对峙而时有阻隔,但通过榷场、走私和使节贸易,南北物资得以互补。宋以茶叶、丝绸、瓷器换取辽的马羊、西夏的青盐、金的毛皮,形成“茶马互市”“绢盐交易”等固定模式。……与此同时,佛教经典、医药典籍随商队传播,西夏效仿宋制铸币,金人吸收中原农耕技术,皆可见经济交流对文化的深远影响。
——《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元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政府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元朝时期,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元代民族经济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绘制南宋、金、西夏政权并立局面的简要示意图。这一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归纳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政府为“改善交通条件”采取的措施。元朝在东南地区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据材料指出元朝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的特点,并概括“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出自《义务教育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宋朝与海外国家通过海上航路所进行的商业活动,无论在海舶的航程、活动范围,还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元朝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规模空前。与前代相比,元朝与外国的联系有显著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摘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往西远至哪里?结合所学,这一时期陆上主要交通要道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宋朝设立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概括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新变化。列举这一时期“文化交流”活跃的表现。
(3)综上所述,概述中外交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
【详解】据材料“海船已能远航至南洋、北印度洋、地中海等地,还开辟了诸多航路”可知,材料中提到海船能远航至多个地区,还开辟了诸多航路,着重体现了宋元时期海上交通的繁盛,D项正确;世界市场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终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详细描述海船的构造、材质等造船技术方面的内容,无法体现造船技术的高超,排除B项;航海技术包括航海仪器的使用、航海知识等,材料中没有提及相关信息,不能突出航海技术的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
【详解】据题干“北宋时期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中原与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辽、西夏等政权控制北方;南宋时期,金、蒙古等政权进一步压缩中原王朝的版图。这些政权阻断了北宋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南宋更失去中原与西北地区,导致陆上丝绸之路无法通行。这是陆路衰落、海路崛起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中后期,至南宋完成。虽然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需求,但题目核心是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因。经济重心南移是长期背景,而非直接导致陆路受阻的关键因素,排除A项;市舶司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其设立反映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但属于政府应对海上丝路崛起的举措,而非导致陆路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朝航海技术(如指南针、造船术)确实推动了海上贸易,但若陆路畅通,两者可并存。技术进步是海上丝路发展的助力,但非陆路衰落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纸币的出现及作用、辽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开创海路交通新局面
【详解】据题干“契丹货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忽必烈像、元朝交通路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代表辽(契丹)政权的经济形态,反映了辽与北宋等政权并立,体现多民族政权间的交流与互动。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纸币“交子”的出现说明商业和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属于社会经济的显著变化。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推行行省制、促进民族融合,标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元朝拓展驿道、海运,加强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联系,体现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因此,图片资料反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元朝开创海路交通新局面、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入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创造发明通过陆路和海路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数学也传到中国”可知,中国的发明外传,西方商品和文化的传入,反映了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是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载体,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是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载体,“见证了元朝辽阔的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度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并非服务于行省制度,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是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载体,“促进了回回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市舶司的建立
【详解】据题干“《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可知,图中标示了“市舶司”所在位置,说明宋代政府在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专门机构以管理并推动对外贸易,这是可以从该示意图上直接得到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期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指南针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在图中无法直接体现,排除B项;从图中可知,宋朝贸易范围可到达非洲东海岸,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市舶司的建立
【详解】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为加强海外贸易管理,设立市舶司,负责征收关税、检查货物、发放贸易许可等,是直接推动和规范海上贸易的机构,南宋时期,市舶司的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符合题干中“海关关税成为重要收入”的描述,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已经开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事件,排除C项;广州十三行是清朝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入
【详解】根据题干“回回炮亦名襄阳炮,机发石重百余斤”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回回炮”是一种投石机,用于攻城时抛射巨石破坏敌方防御工事,属于军事武器。西域人亦思马因将其技术传入元代,体现了元代在军事器械领域的技术交流,B项正确;农业灌溉工具通常是用于引水、提水、灌溉农田等,如翻车、筒车等,回回炮不具备这些功能,排除A项;纺织机械是用于纺织生产的设备,如纺车、织机等,主要作用是将纤维加工成纱线,再将纱线织成布匹。回回炮与纺织生产的工艺和功能完全不同,不是纺织机械,排除C项;建筑工艺涉及到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回回炮是一种武器,不是用于建筑施工的工具或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中国科技与文化对亚欧地区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日本)禅僧荣西携茶种归国,著《吃茶养生记》,谓‘茶乃养生之仙药’。”可知,日本禅僧荣西在宋代将茶种带回日本,并著书推广饮茶,称茶为“养生之仙药”,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与饮茶习俗对日本的影响,禅宗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并通过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同时,宋代的茶文化(如点茶法)也随禅宗僧侣传播至日本,形成日本茶道的雏形,A项正确;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与饮茶无关,排除B项;火药武器用于战争,与饮茶无关,排除C项;活字印刷主要用于书籍的印刷,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题
9.【答案】(1)示意图:
结束标志:1279年元朝统一。
交流领域:经济、文化领域。
(2)改善交通措施: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
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
交往特点:内地与边疆地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影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难度】0.65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民族融合、元朝开创海路交通新局面
【详解】(1)示意图: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金、西夏政权并立,在地理方位上,金在东北方向,南宋在南方,西夏在西北方向,所以画出简单呈现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标志: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崛起后,不断进行统一战争。1271年元朝建立,之后元军持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这就意味着南宋、金、西夏政权并立局面的终结。
民族交流主要领域:据材料“通过榷场、走私和使节贸易,南北物资得以互补。宋以茶叶、丝绸、瓷器换取辽的马羊、西夏的青盐、金的毛皮,形成‘茶马互市’‘绢盐交易’等固定模式” 可知,材料描述了经济领域的交流方式和内容;据材料“佛教经典、医药典籍随商队传播,西夏效仿宋制铸币,金人吸收中原农耕技术”可知,在文化、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交流。
(2)举例: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各地联系,大力发展交通。驿道和驿站是其重要举措,驿站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驿道则是交通线路,方便人员和物资流动。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
机构: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管理,在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特点:据材料“元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可知,这一时期民族经济交往的特点是内地与边疆地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影响:据材料“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可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趋势:从材料一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间通过经济贸易、文化传播等方式相互交流,到材料二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内地与边疆地区频繁的经济往来,促进民族联系,可以看出民族交融在不断加强。同时通过各种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10.【答案】(1)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欧洲、地中海等亦可);丝绸之路
(2)市舶司。对外交往范围大;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商品贸易频繁,商品种类多、数量大;政府强化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任两点);印刷术、火药等输往西方,西方天文、历法等也传到中国(体现双向交流,任2点)
(3)中外交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或体现相互影响)
【难度】0.65
【知识点】市舶司的建立、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宋元时期的商港与进出口商品、中国科技与文化对亚欧地区的影响
【详解】(1)地区: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可知,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往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欧洲、地中海等),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要道: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2)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在政府鼓励下,海外贸易得到巨大发展。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
新变化:据材料二“宋朝与海外国家通过海上航路所进行的商业活动,无论在海舶的航程、活动范围,还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并结合所学宋元对外交往的知识可知,对外交往范围大,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商品贸易频繁,商品种类多、数量大;结合所学市舶司的知识可知,政府强化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据材料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可知,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表现: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等输往西方,西方天文、历法等也传到中国。
(3)内在联系:强调中外交通发展的意义以及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如据材料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可知,中外交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