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文、分析史料,了解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感受中国先贤们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难点】1.重点: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2.难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原因。【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辽宋夏金时刻书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2.弊端:刻板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一种书籍。3.活字印刷术:①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用胶泥刻字。②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③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④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4.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5.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速记点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1)发明发展:①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②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③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④后来人们又制成了罗盘。(2)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3)传播影响: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2.火药(1)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2)应用: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制成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宋金战争,蒙古灭金、灭宋战争)。南宋初,竹管火枪;南宋后期,有弹丸的突火枪(突火枪是枪炮的始祖,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③元代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突破)。(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速记点3、天文学的发展1.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他著有《梦溪笔谈》一书,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苏颂:北宋科学家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3.郭守敬: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研制出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他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的公历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速记点4、理学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因此理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程颢和程颐:他们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3.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这一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官方的统治思想。朱熹的思想还传到日本、朝鲜半岛乃至欧洲。4.对理学的评价: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速记点5、宋词和元曲(一)宋词1.兴起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2.定义和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3.内容:开始多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变化较大,风格多样,内容广泛。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1)苏轼:北宋文学家,①改进了词的创作,②扩大了词的境界,③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2)李清照:两宋时期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①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②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元曲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关汉卿:金末元初,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与之齐名)。速记点6、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概况: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16个朝代。2.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3.地位:《资治通鉴》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不朽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被称为“史学两司马”(西汉司马迁,著有纪传体通史《史记》,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名师点拨】1.元杂剧不等同于元曲,而是元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是元代文学的代表。2.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3.四大发明中直接促进文化传播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为航海活动提供条件的是指南针,改变作战方式的是火药。4.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与国家统一(宋局部统一,元全国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宋代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B.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C.司南的发明和使用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A.唐朝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3.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5世纪传到欧洲。1460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据此可知,活字印刷术(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B.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C.拓宽了中外交往的方式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4.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评价的是( )A.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先进 B.我国科举选官制度的影响C.宋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 D.欧洲市民阶层的阶级力量5.在中世纪早期,欧洲船只往往只能在沿岸航行,难以冒险进入海洋深处,然而,指南针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使航海者能够准确地判断船只的方向,摆脱了对于天文导航的依赖。这说明指南针( )A.改变了中西方交往方式 B.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C.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D.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6.考察文化现象或相关事件,寻找其中的共性,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加速了元朝统一的进程 D.促进了宋代外贸的繁荣7.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了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宋朝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历法“十二气历”,用于安排农事。中国农历至今仍能指导农业生产。其发展历程印证了中华文化( )A.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B.源远流长,继承创新C.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D.成就辉煌,价值独特8.“水运仪象台高约十二米,分三层:上设浑仪,中置浑象,下藏枢轮报时木阁。”材料中“浑仪”的主要功能是( )A.模拟天体运行 B.实际观测天体坐标C.自动敲击时辰钟鼓 D.计算历法节气9.元代郭守敬在《授时历》中,采用以万分为日法的制度,改变了古代的历法计算中繁杂的通分运算的状况,使天文数据的表达方式趋于简洁合理。据此可知,郭守敬( )A.具有科学革新精神 B.测定的数据领先世界C.发明了万分为日法 D.是农学的集大成者10.“二程斥佛教为‘自私之学’,谓其‘绝伦类,外世间’。”材料反映二程理学与佛教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因果报应 B.对世俗伦理的态度C.修行是否需持戒 D.宇宙生成论差异11.钱穆评价程朱理学“上承孔孟,下启近世,为中国文化之脊梁”。现代学者如何重新认识程朱理学的意义( )A.彻底否定其历史价值 B.仅视为封建统治工具C.肯定其文化整合作用 D.认为其阻碍现代化进程12.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评价唐太宗:“太宗英睿冠古,精核治道,然晚年稍失刚断,渐生矜夸”;成书于开元、天宝之际的《贞观政要》则称其“虚心纳谏,克己修身,致贞观之隆,三代以下未之有也”。由此可以看出( )A.历史评价受编撰者立场与时代背景影响B.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C.《贞观政要》的史料价值高于《资治通鉴》D.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二、材料题13.梁启超在评述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时说:中国文明发展经历了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之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 【亚洲之中国】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世界之中国】15世纪的欧洲,正热烈地追求新知识、探索新世界,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适应了人们的求知欲……印刷术鼓励了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学、语言和思想的发展,这些不同的文学、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成了许多新兴国家建立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是使欧洲科学、文化大发展,并带来了文艺复兴,从而使欧洲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黑夜的重要动力。此后,又是借助于印刷术的力量,西方文明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进步。——摘编自邹登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印刷术》(1)根据材料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谁?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被称为什么?请再列举一例唐朝吸收域外文化的史实。(3)材料三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印刷术对欧洲及世界产生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文明得以多元发展的原因。14.唐宋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曲辕犁 这种犁改直辕为曲辕;直辕前及牛肩,曲辕只要连接到牛身后的犁盘上就行了。它可以回转自如,而且只用一头牛牵引……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摘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材料二 宋代民营手工业普遍崛起,而且日趋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例如陶瓷业,除钧窑、汝窑等少数官窑以外,绝大多数均属民窑性质,南宋江西景德镇有瓷窑300余座,全部都是民营企业。众多手工业不再依附农业而存在,其产品是专为销售而生产的。为了打开销路,当时不少产品出现了类似商标的标记。——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材料三 宋朝发生了一场涵盖农业、水运、货币、都市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经济革命”。宋朝具有极其发达的漕运系统,水网分布全国,水路取代陆路成为主要的货运方式。此时出口商品的供给地移至东南地区,宋代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并且重心完全转移到海上。——摘编自高雅婷、代谦《河流上的繁荣:宋朝水路运输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用途。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并且重心完全转移到海上”的原因。(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详解】根据材料“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可知,材料强调了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汉朝,排除A项;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末,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的相关内容,与司南的发明和使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指南针发明与使用、火药发明与使用、元朝开创海路交通新局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详解】据所学可知,思维导图中提到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得到重要发展,而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也十分繁盛,故与“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这一主题最相符,C项正确;唐朝时期并未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是在元朝时期,排除B项;明清时期逐步开始闭关锁国,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详解】根据材料“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它在欧洲的传播使得书籍印刷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大量书籍得以广泛传播。这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交流,对欧洲的教育、思想、科技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欧洲各国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进而推动了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题目重点在于阐述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能表明活字印刷术在传入欧洲这一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排除A项;题目中讨论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主要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技术革新,与骑士阶层衰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目中仅描述了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情况,没有体现出活字印刷术对中外交往方式拓宽的具体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指南针发明与使用、火药发明与使用【详解】根据题干“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可知,题干中学者列举了火药、指南针、天文时钟、水力纺织机等宋代出现的科技发明,这些均属于宋代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因此材料所述学者评价的是宋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C项正确;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宋代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度属于政治领域,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欧洲市民阶层与题干中的中国宋代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指南针发明与使用【详解】据题干“在中世纪早期,欧洲船只往往只能在沿岸航行,难以冒险进入海洋深处,然而,指南针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指南针使航海者能准确判断方向、摆脱对天文导航依赖,这对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C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指南针在航海方面的作用,未提及对中西方交往方式的改变,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指南针对航海业的影响,题干未涉及指南针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指南针在航海方向判断上对航海事业的作用,未体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火药发明与使用、指南针发明与使用【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这些均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只有指南针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火药增强元朝的军事力量,加速其统一步伐,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无关,排除C项;宋代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活字印刷术、火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沈括与《梦溪笔谈》、陶寺古城、农学成就【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了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宋朝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历法‘十二气历’,用于安排农事”可知,这些信息表明,中华文化中的历法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因此选项“源远流长,继承创新”符合题意,B项正确;“兼收并蓄”强调吸收不同文化或思想,“博采众长”强调广泛采纳优点。题干未体现吸收其他文化或历法的内容,排除A项;虽然历法与自然(天象、节气)相关,但题干重点在历法的发展历程,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成就辉煌”和“价值独特”虽可描述中华文化,但题干强调的是历法的历史延续性和发展过程,而非成就或独特性,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苏颂与水运仪象台【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等人创制的综合性天文仪器。其上层为“浑仪”,主要功能是实际观测天体的位置和坐标(如赤道坐标),属于观测工具,B项正确;中层“浑象”用于模拟天体运行,概括不全,排除A项;下层“枢轮报时木阁”通过机械装置自动报时,排除C项;“计算历法节气”需结合观测数据,并非浑仪的直接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郭守敬与《授时历》【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郭守敬在编制《授时历》时,改变了古代历法计算中繁杂的通分运算状况,采用以万分为日法的制度,让天文数据表达方式更简洁合理。这种对传统历法计算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他具有科学革新精神,A项正确;题干中只是强调了郭守敬在历法计算方式上的改进,并没有提及他所测定的数据在世界上的领先情况,排除B项;题干仅表明郭守敬在《授时历》中采用了以万分为日法的制度,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他发明了这种方法,有可能是借鉴或改良已有的方法,排除C项;郭守敬的主要成就是在天文历法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二程的思想主张【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二程斥佛教为‘自私之学’,谓其‘绝伦类,外世间’”可知,材料中二程批评佛教为“自私之学”,认为其“绝伦类,外世间”。“绝伦类”指佛教主张出家修行,断绝君臣、父子、夫妇等世俗人伦关系;“外世间”则指佛教追求超脱现实世界,忽视社会责任。二程理学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强调维护人伦纲常和积极入世,而佛教的出世思想与之形成根本对立。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世俗伦理的态度,B项正确;因果报应指事物的发展遵循“有因必有果”的规律,即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招致恶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持戒 是指遵行戒律的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宇宙生成论是指对宇宙起源和形成的理论解释,而题干反映了二程理学与佛教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世俗伦理的态度,表述宇宙生成论,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程朱理学的影响与意义【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上承孔孟,下启近世,为中国文化之脊梁”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重要发展,融合了儒家经典与佛道思想,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钱穆的评价强调其承前启后的作用,而现代学者在重新认识程朱理学时,多从辩证视角出发,既批判其后期僵化对社会的束缚,也肯定其对中华文化的整合作用(如统一伦理观念、强化文化认同),并承认其在哲学思辨和道德教育上的积极意义,C项正确;彻底否定其历史价值,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视为封建统治工具、认为其阻碍现代化进程仅强调消极面,不符合现代学者“重新认识”的全面态度,排除BD项。故选C项。12.【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贞观之治”、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详解】根据材料“太宗英睿冠古,精核治道,然晚年稍失刚断,渐生矜夸”“虚心纳谏,克己修身,致贞观之隆,三代以下未之有也”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编写,强调唐太宗晚年不足,意在总结历史教训以警示后人,《贞观政要》成书于唐开元年间,突出其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功绩,旨在为当时统治者树立典范,两者评价差异反映了编撰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A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绝对,排除B项;但从评价的内容无法判定《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哪个更高,排除C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题13.【答案】(1)特点:方式多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双向性。(答一点)(2)人物:鉴真;名称:遣唐使;史实:玄奘西行。(3)发明者:毕昇;影响:印刷术使欧洲科学、文化大发展,并带来了文艺复兴,使欧洲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的黑夜。推动了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进步。(任写两点得)(4)原因:中国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等。【难度】0.65【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东渡、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样,包含政治上的政策推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举措促进民族融合)、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各民族在贸易往来等经济活动中交流 )、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也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等多种方式。根据材料“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文化给汉族文化带来新元素,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刻影响少数民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融合不是少数民族单方面向汉族学习,而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比如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艺术等在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汉族的生活和文化;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礼仪制度等也被少数民族吸收借鉴,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文化传播的双向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是方式多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双向性。(2)人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建筑技艺、医药知识等 。他在日本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对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名称:根据材料“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派遣人员到唐朝学习,这些人就是遣唐使。遣唐使规模庞大,成员包括官员、学者、僧人等,他们来唐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先进知识,回国后推动了日本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积极吸收域外文化,玄奘西行是典型例子。玄奘前往天竺(今印度等地 )取经,在天竺研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他的经历不仅丰富了唐朝的佛教文化,还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积极吸收域外文化的态度。(3)发明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在当时是印刷技术的重大革新。相较于之前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更加灵活、高效,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影响:根据材料“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适应了人们的求知欲…… 是使欧洲科学、文化大发展,并带来了文艺复兴,从而使欧洲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黑夜的重要动力。此后,又是借助于印刷术的力量,西方文明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进步”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印刷术对欧洲及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印刷术使欧洲科学、文化大发展,并带来了文艺复兴,使欧洲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的黑夜。推动了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进步。(4)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可知,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补充,为中国文明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元素,比如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融入汉族文化,汉族的农耕技术、典章制度等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共同推动中国文明发展。以唐朝为例,材料二体现唐朝与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材料中日本深受唐文化浸染,同时唐朝也有玄奘西行吸收天竺文化等。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得中国文明积极吸收域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内涵,促进多元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如印刷术)传播到世界,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中国文明在与世界文明互动中多元发展。中国文明得以多元发展的原因是中国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等。14.【答案】(1)用途: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进步性: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奠定了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等。(2)民营手工业占主导;手工业品商品化,脱离农业发展;商标的出现等。(3)造船业发达,水路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基础;政府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等。(4)生产工具的改进;政府的政策;交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难度】0.65【知识点】指南针发明与使用、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市舶司的建立【详解】(1)用途:据材料“这种犁……可以回转自如,而且只用一头牛牵引”和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耕作工具。进步性:据材料“回转自如”可知,相较于之前的犁,操作更灵活,省力便捷,在小块田地等复杂地形也能高效作业;据材料“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可知,其在农具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确立了后世步犁的基本样式;从农业生产角度,操作灵活和省力使得农民能更精细地耕作土地,有利于精耕细作,进而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曲辕犁的进步性体现在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奠定了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等。(2)新现象:据材料“宋代民营手工业普遍崛起,而且日趋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可知,民营手工业在宋代手工业领域地位的变化,成为主导力量;据材料“众多手工业不再依附农业而存在,其产品是专为销售而生产的”可知,宋代手工业与农业关系的改变,从依附于农业到独立发展,产品以销售为目的,体现了商品化特征;据材料“当时不少产品出现了类似商标的标记”可知,宋代手工业者已有品牌和市场意识,通过商标标记产品,以区别于其他产品,利于打开销路。宋代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是民营手工业占主导;手工业品商品化,脱离农业发展;商标的出现等。(3)原因:据材料“宋朝具有极其发达的漕运系统,水网分布全国,水路取代陆路成为主要的货运方式”可知,宋朝水路交通便利,发达的造船技术能建造大型海船,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交通和运输工具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如材料一中曲辕犁的使用提高农业产量;手工业方面如材料二民营手工业发达,陶瓷业等兴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丰富,有更多商品可供出口,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这是宋代重视海外贸易的政策体现,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给予政策支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繁荣,东南地区成为出口商品的供给地,如材料三所述“此时出口商品的供给地移至东南地区”,为海外贸易规模扩大提供了经济支撑;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使船只能够远航,拓展了海外贸易范围;宋代北方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使得对外贸易不得不寻求新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得到发展。(4)因素:材料一中曲辕犁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而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说明生产工具改进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宋代政府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体现了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材料三中宋朝发达的漕运系统和水路交通,为商品运输和贸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业流通和经济交流,表明交通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农业生产中使用曲辕犁进行耕作,还是手工业者进行生产制造,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劳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