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5张PPT)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9.屈原列传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屈原志洁行廉、忠贞不阿的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怀;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司马迁把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4.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精湛的叙事艺术;理解屈原个人身世的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感受屈原的人格风采。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个英雄,经历千年的沧桑巨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雄图壮志,更是一位爱国赤子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样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他用血肉诠释了心存百姓的胸襟,在那样朝秦暮楚的年代,他用生命回答了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同辉。不做亡国奴的他,怀着赤诚的火热爱国之心和无尽的愤恨,抱石沉入汨(mì)罗江,留给人们一个永恒的高尚灵魂。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操守坚定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但仍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作品]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评价]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念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诗作的基调。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屈原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说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屈原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探寻背景“楚辞”与《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题材称为“骚体”。《楚辞》:西汉时期,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史记》简介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不仅是一部完备的古代史书,也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基础梳理一、通假释义“指”同“旨”,含义“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内”同“纳”,接纳“质”同“贽”,见面礼“详”同“佯”,假装二、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 ( )(2)不闻六百里( )(3)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名词,学识动词,听说动词,使……听到动词,懂得,明白2.明(1)明于治乱( )(2)谗谄之蔽明也( )(3)明道德之广崇(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 )(5)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 )动词,明白名词,君主的明智动词,阐明形容词,明亮动词,照明3.志(1)博闻强志(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 )(5)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 )(6)项脊轩志( )名词,记忆名词,志趣名词,志愿名词,志气,志向动词,做标记名词,文体的一种4.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4)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 )5.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撰写动词,连接动词,嘱托动词,属于动词,隶属,管辖动词,类似动词,自夸,炫耀动词,讨伐6.见(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2)信而见疑( )(3)靡不毕见(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动词,看见介词,表被动,被动词,表现动词,看出动词,遇见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通婚效法,继承(2)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在内政上在外交上像客人那样一天天地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听闻,指听到的活动或听到的内容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使……离开使……保全使……丢失(3)动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君主的)明智寻常事物忠臣贤才(2)形容词作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阐明使……竭,使……尽使……灭亡,使……破败四、古今异义古义: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______;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第二年脸色外貌,模样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古义:______;今义:无理狡辩。委婉得体假话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3)此不知人之祸也( )2.倒装句(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者……也……者……也……也状语后置状语后置3.被动句(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是以见放( )……于…………见…………见……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1)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2)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①降职。如:坐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史,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去,罢免。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屈原列传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沉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影响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任务一分析屈原人物形象1.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答: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感情: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2.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答: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文学才能 主要著作:《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政治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任务二赏析艺术特色1.第三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答: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2.文章第十一段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答:写出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这一段寓评于叙,将宋玉、唐勒、景差这些楚辞的后继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对楚国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3.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情不自禁地发出议论,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答: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4.司马迁为何采用这种叙议结合的方式来为屈原立传?答:(1)囿于相关材料的数量。最早说起屈原的作品大概是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第二篇是西汉刘安奉汉武帝之命作的《离骚传》(现已失传)。因此,要单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几乎是不可能的。(2)寄寓自己的“政治幽愤”。司马迁和屈原同样中介耿直,同样遭君王打击和小人排挤,同样才华横溢留下皇皇巨著,同样影响深远。他书写着屈原,也是在写他自己的经历,写他自己的绝望与选择,荣耀与信念。5.结合以前学过的《史记》中的其他几篇人物传记(《鸿门宴》)等,分析本文的特色。答:(1)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附:【译注·古今对译】屈原列传段解: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段解:怀王因上官大夫进谗言,怒而疏远了屈原。段解: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等方面介绍《离骚》。段解:写了受骗绝齐,兵败丹、淅两件事。段解:写了复释张仪一事。段解:概括交代诸侯攻楚杀唐眜一事。段解:写怀王赴秦身死一事。段解:写屈原流放在外心系国家,不忘欲返楚国扭转衰败局面。段解:写屈原因触怒权贵而遭顷襄王放逐远地。段解:写屈子与渔父对话,揭示屈子悲剧是时代所致:现实黑暗,奸小肆虐,高洁者必遭厄运。而不同流合污,不苟且偷生,且美政无望,国家濒亡,屈子只有以死殉志。段解:写楚辞后继有人,但不像屈原那样直谏,而后终被秦灭——不用屈子之故也。段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赞扬。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屈原的高洁之处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道:“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陷害,但他总是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请运用屈原的素材,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示例:你的灵魂顺随你的信仰漂流,让人们看到你的正义与气节、你的哀丽与豪壮。那天,五月五日,你立于江畔,刚毅的脸上写满了无畏,大风吹开了你的三千愁丝,你腾舞飞扬的衣衫宛若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黑色的江水狂傲地在你脚下翻滚,你握紧了手中的青铜剑,万千感慨澎湃胸头。曾经,你在一首诗中把风、雨、雪、电、云、月作为自己的侍从,让凤凰和龙为你拉车,在太空中任意驰骋,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物非人是,所有的一切梦想全都已破灭,冥冥之中,哪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呢?或许自己本不该踏出茅庐,或许平静稳定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而自己也应该守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为人们、为历史创作精华,繁衍文化。贼兵的呼喊声由远及近,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一江乌水折射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空虚与充实、肮脏与华丽。你的思想定格:如果真理和信念需要流血牺牲,那么我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实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却裹满了虱子。于是,你就把自己作为一个高洁的化身呈现给世人:无论遇到了怎样的状况,正义与气节是最神圣的,是最值得去维护的。吊屈原赋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作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作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汨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君沉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点评】 这篇作文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此文作者即以“贾公”开头,贴切而自然,而“我”的作赋,则顺理成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以感情亲疏作为用人的标准,必将造成历史悲剧”这一中心,纵论历史,深入剖析,很具说服力。娴熟的文言笔法,读来韵味十足。文中随处可见课文的影子,足见考生对语文课本是熟悉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运用灵活,相关历史知识掌握也很不错。夹叙夹议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写法指导】夹叙夹议“三要点”(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2)以“议”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迁移运用】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答: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小人当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学习传记一般特点《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典型的传记类作品,通过屈原事迹的记叙和议论抒情,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知识讲解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官吏,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技法点拨1.厘清脉络,锁定时间节点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字号、籍贯、官职升迁,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任职地点及变动、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厘清文章脉络,抓住表现人物经历节点(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2.辨析褒贬,明晓“春秋笔法”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事迹中蕴含了对人物的评价——往往以道德评价为主,常常一字寓褒贬,即“春秋笔法”。概括分析题中,常常对传主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和评价,因此,明晓春秋笔法,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利于答题。3.依据选项,扫清阅读障碍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三正一误),基本上按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阅读中遇到“难解”或“不解”之处可先读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史传类文言文的行文思路有一定的模式,显示在结构方面的特点也相对稳定。典例剖析[真题文本]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阅读指导]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文章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姓名、籍贯、家族背景和字号);第二层,叙述主要事迹;第三层,交代传主去世、享年及追赠名。(可用“∥”在文中标示层与层之间的分界)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文章叙述了鲁芝生平中的哪几件重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鲁芝怎样的品性?(1)鲁芝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对应第12题A项)(2)鲁芝任天水太守时,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对应第12题B项)(3)鲁芝在曹爽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对应第12题C项)(4)鲁芝因为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被判处死罪,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于是赦免了他。(5)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对应第12题D项)(6)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84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第三步 宏观着眼,微观品析从整体上看,鲁芝有哪些优秀品格?鲁芝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秀品格:能吃苦,勤于学习;有革新精神,治理政务卓有成效;面对危局,能审时度势,作出决断;品性坚贞,下狱也不申辩是非曲直;清廉忠诚,居高位并无私产;不贪权位,有功时提出告老还乡。鲁芝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典范,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第四步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所断句子涉及哪些人物?人物行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涉及人物:曹爽、鲁芝、宣帝。主要人物性格:鲁芝品性坚贞,即使下狱也不申辩是非曲直。人物之间的活动:①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建议,于是被杀;②鲁芝也因为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被判处死罪,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③宣帝很欣赏鲁芝,于是赦免了他,不久起用为并州刺史。第五步 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1)“刺史”“骑都尉”“太守”“光禄大夫”为官职。(2)“泰始”属于皇帝年号,“宣帝”“明帝”“武帝”属于帝王谥号。(3)《三坟》《五典》称“坟典”,后为古代典籍通称;“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阼”: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践阼”,指古代帝王即位。[即时巩固][文本见上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也因为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所以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而口不讼直”的意思是“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再从句式来看,“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形成对仗,所以应在“志”前断开,可排除B项。【答案】 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籍,《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践阼”原意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所以“践阼”一词确实有皇帝登基的意思,但并不只指用武力夺取帝位。【答案】 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答案】 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特别注意重点字词。比如第(1)句中的“以”“先驱”等,第(2)句中的“履正”“素无”等。【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17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古代典籍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当时)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他为孝廉,授他为郎中。后来鲁芝担任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右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城市,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郡百姓包括少数民族人民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都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任命为司马。鲁芝常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部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而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一样执掌朝政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再过悠闲自得的日子都不可以了,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用羽檄征用天下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建议,于是束手就擒被杀。鲁芝也因为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被判处死罪,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又调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岁,请求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允许在家门口放上行马。羊祜任车骑将军,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从事公职至年迈华发,始终在尽为臣之礼(效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拿什么来阻挡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鲁芝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84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第三单元 9.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C.举贤以自佐 佐:辅佐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解析】 D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意思是“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祖:效法。【答案】 D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③以,介词,用。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形容枯槁【解析】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答案】 C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解析】 A项,被动句,“被”表被动;B项,被动句,“于”表被动;C项,被动句,“见”表被动;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察察之身”。【答案】 D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3)其文约 其辞微6.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答案】 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受刑,世传《史记》。可见,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相反,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①身处逆境,未必就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有了美好的愿望,未必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③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未必就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材料一: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尝君曰:“有。”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节选自《战国策·齐四》)材料二: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曰:“臣可以入秦,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造之。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秦齐雄雌之国也,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驩曰:“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尽委之秦。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未可知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夫秦齐雄雌之国,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秦为雄而齐为雌。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而益与之邑以谢之?”齐王乃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秦之使者闻,还车而去矣。齐王毁废孟尝君,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解析】 “今君失位” 是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宾客皆去”是主谓结构,故D处断开;“而”字连接“怨士”和“徒绝宾客之路”,中间不断开,宾语“宾客之路”后G处断开。【答案】 BDG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无,恐怕之意,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的“得无”词义相同。B.币,指钱币、货币,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词义相同。C.跽,即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D.遇,指对待、款待,与《鸿门宴》“不如因而厚遇之”中的“遇”词义相同。【解析】 B项,文中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币”均指礼物。句意: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驩上了路。/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答案】 B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尝君身处逆境的时候,冯驩主动请缨,请求前往秦国,说这样能让他在齐国更加富贵。孟尝君做好准备后送冯驩前往。B.冯驩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秦齐两国实力接近,无法双雄并立,引发了秦王对称雄问题的兴趣,自然而然引出孟尝君的话题。C.冯驩劝秦王趁着孟尝君对齐王心怀怨恨,且齐国尚未觉悟而没有起用孟尝君,大张旗鼓地把孟尝君接到秦国,掌握齐国国情。D.材料二和材料一都是以记言为主,但前者的人物语言更详细,记事成分更多且有一定的曲折,人物形象也更丰满、更生动。【解析】 C项,“大张旗鼓地把孟尝君接到秦国”错误,原文是“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即偷偷地把孟尝君接过来。【答案】 C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2)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答案】 (1)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自然的形态或规律,您了解吗?(2)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的蛊惑(被秦国和楚国的毁谤蛊惑),认为孟尝君独揽齐国大权,于是罢免孟尝君的官职。12.冯驩游说秦王和齐王而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 ①秦王齐王都有称雄的野心。②孟尝君的确是有价值之人。③能够巧妙利用时间差。【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孟尝君说:“有的。”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自然的形态或规律,您了解吗?”孟尝君说:“不了解。”谭拾子说:“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并不是人们早晨喜欢市场,晚上就厌恶市场,只是因为人们想找需要的东西,所以就前往,没有东西了,所以就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孟尝君于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材料二: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的蛊惑(被秦国和楚国的毁谤蛊惑),认为孟尝君独揽齐国大权,于是罢免孟尝君的官职。宾客们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都离开了他。冯驩说:“我可以去秦国,一定让您在齐国更加被看重,食邑更加宽广。”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驩上了路。冯驩于是向西游说秦王说:“秦国齐国是决一雌雄的国家,雄武之国得天下。”秦王挺直身子长跪着问冯驩说:“要使秦国避免成为软弱无力的国家该怎么办才好呢?”冯驩回答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因为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怨愤,如果离开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则谁是雌谁是雄还是个未知数。”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驩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秦国与齐国是两个决一雌雄的国家,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那么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齐王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相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秦国的使者听说,就调转车头回去了。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孟尝君,后来召回并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冯驩去迎接他。孟尝君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宾客们看到我一时被罢官,都背弃我而离去。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冯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驩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为您的话说错了。事物有必然达到某个阶段的,情况有本来如此的,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驩说:“活着的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事物必然达到的阶段;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情况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像过去一样对待宾客。”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听了先生的话,怎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材料一: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材料二: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解析】 “隰朋可”是主谓结构,是对齐桓公“然则孰可?”的回答,意思完整,“其为人”作下一句的主语,B处断开;“也”放在主语后表停顿,是判断句的标志,后面D处断开;“坚中而廉外”为并列结构,“少欲而多信”也是并列结构,二者结构一致,共同作谓语部分,陈述主语“其为人”,中间G处断开。【答案】 BDG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解析】 C项,“迁,指调动官职”错,本文中的“迁”指“变动、变更”。句意:政事移交给谁呢?/我被贬职去当九江郡司马。【答案】 C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解析】 B项,“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错,管仲认为齐桓公把曹沫杀了,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而不是认为诛杀曹沫一事可速决。【答案】 B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2)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答案】 (1)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2)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17.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 得天下的原因:①得管仲辅佐;②对诸侯讲信用。灭亡的原因: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一意孤行。【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已经得到了管仲,(管仲)与鲍叔牙、隰(xí)朋、高傒(xī)整顿齐国的政治,制定了连五家之兵法,设置了钱制和捕鱼、煮盐法,(从中所得之利)用于救济贫穷(的百姓),俸禄给予贤良和有才能的人,齐国的人都十分高兴。(桓公)二年,(齐国)出兵伐郯,把郯灭了,郯子(郯国的国君)逃到了莒国。(因为)当初,齐桓公(小白)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所以(齐桓公)要出兵讨伐郯国。(桓公)五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鲁国兵败,鲁庄公请求(向齐国)献出遂邑城来媾和。齐桓公答应了他,与鲁国在柯地相会结盟。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鲁国名将)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答应了他。过了一会儿,曹沫收好匕首,面向北坐在臣子的位置上。(后来,)齐桓公觉得很懊悔,想不归还鲁国的土地,还要把曹沫杀了。管仲说:“他劫持你时,你就答应了他,而今你违背信义把他杀了,(这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然而(你)对于诸侯却失去了信用,(这就)失掉了天下的援助,这是不行的。”于是(齐国)把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统统归还给鲁国。各国诸侯听说此事,都十分信任齐国而想归附它。(桓公)七年,诸侯在甄地与齐桓公会盟,齐桓公从这时开始称霸天下。材料二:什么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过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天下安定下来,成为五霸的首领,(是因为)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齐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您不妨试着按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吧。”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心地坚贞,就足以做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重任;少有私欲,就能驾驭属下;多能守信,就能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齐桓公说:“好吧。”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齐桓公便不用隰朋而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齐桓公向南去堂阜游玩,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作乱。齐桓公被关在南门寝宫的守卫房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齐桓公)身为五霸之首,最终为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从管仲忠告的过错。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便是丧失好名声,被人耻笑的开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9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9屈原列传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