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及背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理解科举考试的变化,认识到文化专制的危害。(历史解释、唯物史观)4.了解明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家国情怀)【重难点】1.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影响。2.难点:认识到文化专制的危害。【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明朝的建立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4.迁都: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速记点2、强化皇权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为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2.具体措施:(1)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③“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2)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速记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3.危害:①对现实:禁锢了士人思想,缺乏对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中举者成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忠实奴仆,不利于选贤用能;②对后世:脱离了社会发展大势,对中国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速记点4、明朝的民族关系(新增)1.与东北女真族关系: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袤土地,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2.与北方蒙古关系: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名师点拨】1.政治制度:易混淆三司和三省六部制,明朝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司法、军政,与隋唐三省六部制不同。同时,要明确内阁是皇帝顾问机构,无决策权,不是法定中央机构,与宰相有本质区别。要明确锦衣卫等厂卫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负责监视臣民,不是正常的司法机构,其存在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也造成了社会恐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在明朝的特殊形式,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僵化,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不能促进文化创新,与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差异。3.明朝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但明朝强化皇权等措施也埋下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隐患,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清朝的统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据下图可知,明朝时( ) 明朝形势图(1433年)A.中国的现代版图已完全形成 B.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C.长城成为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2.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在南海进行活动,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南海统称)崎头(南海岛礁),水浅而多磁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南至大海,东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海千里。”明朝设立巡海备倭官河海南卫,负责南海海疆巡视。对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文献史料是一手史料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达C.汉朝和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3.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载,废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材料说明( )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4.《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5.明清时期,广东许多有技艺之人难以入仕。地方学子多苦读八股,轻视实学与技艺,科技人才屡遭埋没。从材料看,明清时期广东科举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A.提倡格物致知 B.促成实学风气 C.压制技术创新 D.完善教育体系6.明朝来华传教士利玛窦说:“由于皇帝不在那里,南京已逐渐衰微,像是一个没有精神的躯壳,而北京则由于有皇帝在而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带来此变化的原因是( )A.废除丞相 B.八股取士 C.靖难之役 D.清军入关7.“永宁寺碑记载,明廷多次派遣官员至奴儿干地区巡视,并建寺立碑。”永宁寺碑的历史意义是( )A.证明明朝对东北实施有效管辖 B.反映佛教在东北的传播C.记录女真部落反叛事件 D.体现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8.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多次修筑长城。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这反映出隆庆和议(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南北沟通 C.具有屈辱性质 D.促进民族交流二、综合题9.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材料一 汉朝至唐朝选官制度简表制度 时间 内容①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令各郡国向朝廷推举孝廉、茂才和贤良方正等人才,经考察授以官职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在地方设置中正官,综合评判士人资品。后期被上层权贵掌控,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学② 隋炀帝大业年间 ③唐太宗贞观年间 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材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4% 17.2% 24.5% 46.1%注释:入仕指做官;寒门子弟指没有显赫家庭背景的普通士人——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由童生、生员、再到举人、进士、翰林,科举可谓层层精选人才。然而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译文(1)请结合所学完成上表中的填空。(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至唐朝选官标准的变化。(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及缺陷。三、材料题10.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体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材料二:“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事实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政权。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的什么问题?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哪一措施巧妙解决了这一困扰?(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一,说出唐朝的中央机构的政治制度名称。并对比图2和图1,明朝的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趋势。一、选择题1.【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明朝的建立【详解】根据地图可知,南海诸岛、小琉球等在地图上清晰可见,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D项正确;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清朝完全形成,排除A项;根据地图可知,明朝时期存在建州女真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明朝建立时,元朝已经灭亡,排除B项;通过地图左下角图标可知,长城与政权部族界是两条不同的线,所以长城并不是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东汉建立、唐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地方历史【详解】根据材料“涨海(南海统称)崎头(南海岛礁),水浅而多磁石”“振州(今海南三亚)……南至大海,东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海千里”“明朝设立巡海备倭官河海南卫,负责南海海疆巡视”可知,材料有力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说明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D项正确;文献史料可以是第一手史料,也可以是经过后人加工的第二手史料,具体取决于文献史料的性质和来源,材料中的文献史料不是一手史料,排除A项;材料说明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领土,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比如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加强君权的措施(明)【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之后造成皇帝工作量加大,B项正确;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后增加皇帝工作量,没有体现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A【难度】0.85【知识点】加强君权的措施(明)【详解】根据题干“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结合所学可知,为监视官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A项正确;明成祖成立东厂特务机构,排除B项;康熙帝、乾隆帝是清朝的皇帝,曾大兴文字狱,与锦衣卫的设立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5.【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详解】据题干“明清时期,广东许多有技艺之人难以入仕。地方学子多苦读八股,轻视实学与技艺,科技人才屡遭埋没。”可知,明清时期广东科举制度重八股,轻视实学与技艺,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科技人才遭埋没,压制技术创新,C项正确;据题干“地方学子多苦读八股,轻视实学与技艺”可知,明清时期广东科举制度并不提倡格物致知,排除A项;据题干“轻视实学与技艺”可知,明清时期广东科举制度并未促成实学风气,排除B项;题干材料“明清时期,广东许多有技艺之人难以入仕。地方学子多苦读八股,轻视实学与技艺,科技人才屡遭埋没。”与完善教育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靖难之役【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来,发生靖难之役,朱棣夺得帝位,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C项正确;废除丞相、八股取士是为了加强统治,和首都变迁无关,排除AB二项;清军入关将清朝的首都由沈阳迁到北京,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明朝对东北的管理【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宁寺碑是明朝在奴儿干地区(今黑龙江下游)设立的实物证据。明朝为加强边疆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多次派遣官员巡视、建寺立碑。此举表明明朝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对东北地区实施有效管辖,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官员巡视和立碑,属于行政管辖,与佛教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明朝官员巡视和立碑,与女真叛乱无关,排除C项;奴儿干地区位于东北,与朝鲜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难度】0.85【知识点】明朝与蒙古的关系【详解】据题干“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和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之后,明朝与蒙古俺答汗之间实现了通贡,蒙古向明朝进贡,同时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与“隆庆和议”无关,排除A项;隆庆和议加强了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系,与南北交通无关,排除B项;“隆庆和议”中明朝没有向蒙古进行割地赔款,不具有屈辱性,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9.【答案】(1)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建立。(2)变化:从重视道德、才能到看重门第、轻视才能,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积极影响:加强了朝廷的权力;扩大了社会阶层流动及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缺陷:禁锢思想;脱离实际。【难度】0.65【知识点】“贞观之治”、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的影响、评价、科举考试的变化【详解】(1)填空:根据材料一“令各郡国向朝廷推举孝廉、茂才和贤良方正等人才,经考察授以官职”并结合所学察举制的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确立,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根据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年间”和“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太宗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因此答案为: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建立。(2)变化:根据材料一“令各郡国向朝廷推举孝廉、茂才和贤良方正等人才”和“后期被上层权贵掌控,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学”可知,经历了重视道德、才能到看重门第、轻视才能;根据材料一中②反映的科举制可知,科举制重视才能,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因此可得出变化是:从重视道德、才能到看重门第、轻视才能,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可知,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故可得出积极影响是:加强了朝廷的权力;扩大了社会阶层流动及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缺陷:根据材料三“然而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故缺陷是:禁锢思想;脱离实际。三、材料题10.【答案】(1)不同: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诸侯王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3)三省六部制。从唐朝的相权分割到明朝废除了丞相,表明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强化。(4)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强化。【难度】0.65【知识点】削弱地方势力、“贞观之治”、加强君权的措施(明)、西周的政治制度【详解】(1)根据材料一,由“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体禄,概不世袭”,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在于分封制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根据材料二“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事实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的诸侯王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一,可知是唐朝的中央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由图2是明朝的中央机构,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对比图2和图1,可知从唐朝的相权分割,到明朝废除了丞相,表明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强化(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趋势,是先由世袭到中央任命,从唐朝的相权分割到明朝废除了丞相,君主专制加强。因此认识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