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学习目标】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分析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了解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等基本史实,知道明朝最终在双重夹击下走向崩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重难点】1.重点: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2.难点: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分析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新增)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②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②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3.张居正改革(新增):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张居正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气象随之消失。速记点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财政危机严重,国家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3.概况: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4.李自成起义过程:①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制定严明军纪。②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③挥师北上,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速记点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①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②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速记点12、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从沈阳)迁都北京,实现了清王朝由东北地方政权向全国政权的转变。2.统一: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的反清力量,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3.措施:①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②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统治。【名师点拨】1.明朝灭亡原因:常把某一因素当主因。政治上,君主专制致腐败,权臣、宦官乱政;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灾荒频发,赋税重;军事上,军队战斗力下降,难以应对后金和农民起义,是多因素交织导致灭亡。2.李自成起义:常误认“均田免赋”全面落实,实际因政权短、局势乱,并未充分实施。其入京后迅速失败,不只是腐化,还有战略失误,没处理好与吴三桂、清军关系。3.清朝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实现全国统治,这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易混淆。【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嘉靖末年,太仓银库存粮不足支一年之用,九边军饷拖欠严重,官吏俸禄常折色发放。”这一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的何种危机( )A.财政危机 B.宦官专权 C.商业繁荣 D.科举腐败2.“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完全依赖商税收入3.“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这强调其根本局限在于( )A.个人道德缺陷 B.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C.忽视农业生产 D.过度依赖海外贸易4.下图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据此推论,最合理的是( )A.生产力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B.南北经济格局逐渐改变C.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技术革新推动社会发展5.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下列内容中,推翻了当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6.“明朝在此战中抽调辽东精锐,导致对建州女真控制力下降。”这一后果与明末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A.土木堡之变 B.努尔哈赤起兵C.李自成起义 D.郑和下西洋7.下图是某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画的时间轴,它反映的事件是( )A.明朝统一全国 B.倭寇烧杀抢掠 C.明清两朝易代 D.清朝巩固统一8.有学者认为,清朝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首先他是满族的首领,其次他又是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因声称手中握有元朝玉玺而成为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后来又成为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描述体现了清朝( )A.官僚机构控制的强化 B.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奠定C.文化政策的开放多元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二、综合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桀搜刮民财,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商王纣整日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他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经过公元前1046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材料二:秦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在大泽乡举行起义。汉高祖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相应减免徭役和兵役,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这种政策,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材料三:唐朝前期,社会安定。唐太宗采取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唐朝末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只有纷纷起来反抗。农民起义军在一位领袖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材料四: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民众怨声载道……起义过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这面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欢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义军于1644年攻战占北京城,明朝灭亡。(1)依据材料一指出夏、商末代君主的统治有什么共同之处?材料一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涉及的起义有什么历史地位?材料涉及的是西汉初年实行的什么政策?(3)材料三中唐朝皇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请写出东汉时期出现的类似的统治局面。材料中涉及的农民起义有什么影响?(4)材料四涉及的是哪次起义?依据材料四指出“均田免赋”口号起到的作用。(写出一点)(5)以上古代王朝的兴衰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10.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包容性,延续性等承接历史,影响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艺术品鉴】领域 作者 作品书法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戏剧 汤显祖 《牡丹亭》【诗歌赏析】《忆昔》 《题临安邸》唐·杜甫 南宋·林升忆昔开元全盛日, 山外青山楼外楼,小邑犹藏万家室。 西湖歌舞几时休 稻米流脂粟米白, 暖风熏得游人醉,公私仓廪俱丰实。 只把杭州作汴州。【遗迹探寻】(1)结合所学和表格内容,写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地位。将表格中的★处补充完整。(2)上面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3)古迹见证历史发展。结合所学,请分别简述上面两处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要求:写出修建时期,并从地位或影响等方面作答)(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张居正改革的背景【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嘉靖末年,太仓银库存粮不足支一年之用,九边军饷拖欠严重,官吏俸禄常折色发放。”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太仓银库存粮不足支一年之用”说明国库空虚;“九边军饷拖欠严重”反映边防军费短缺;“官吏俸禄常折色发放”表明政府无力全额支付官员薪资,需用实物抵充。这些问题均直接指向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管理困难的局面,属于典型的财政危机,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宦官专权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商业繁荣与财政困境矛盾,排除C项;科举腐败与俸禄、军饷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张居正改革的内容【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可知,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将原本分散的田赋、徭役及杂税合并为一项,统一按土地面积(计亩)折算为白银征收。这一改革简化了税制,减少了官吏盘剥,同时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趋势,C项正确;“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强调实物劳役为主,与“征银”矛盾,排除A项;一条鞭法以田亩为依据,与人口无关,排除B项;完全依赖商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张居正改革的意义【详解】根据题干“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为“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说明改革在既有封建体制内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但“未能突破传统框架”则指出其根本局限: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核心(如土地所有制、君主专制等),仅通过行政手段调整而非制度性变革,B项正确;张居正改革主要围绕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如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等,改革成效显著,并非因个人道德缺陷而存在根本局限,排除A项;忽视农业与史实矛盾(张居正重视赋税改革),排除C项;依赖海外贸易不符合明代中后期海禁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难度】0.4【知识点】秦灭六国、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盛世局面的出现、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详解】据题干“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知,秦汉、唐宋等时期生产力呈上升趋势,这些时期大多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秩序良好;而魏晋、元朝、明末清初等生产力下降阶段,往往伴随着战乱、朝代更迭等不稳定因素。由此可以推断出,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力提升,C项正确;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魏晋、元朝和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下降的,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排除A项;图中所展示的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状况,并没有关于南北经济格局相关的信息体现,无法得出南北经济格局逐渐改变的结论,排除B项;图中主要呈现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没有直接涉及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内容,不能得出技术革新推动社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末发生了李自成起义,他提出“均田免赋”,壮大了起义力量,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均没有推翻当朝的统治,排除ABC项。故选D项。6.【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因对外战争(如万历朝鲜战争)或内部危机频繁抽调辽东兵力,导致东北防御空虚。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趁此机会整合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起兵反明,直接动摇了明朝对东北边疆的控制。题干中“抽调辽东精锐”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关键原因,B项正确;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瓦剌军队的事变,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战争,在起义的过程中,在牛金星等人的辅佐下,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为明初外交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详解】根据题干时间轴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缢而明朝灭亡;随后清军入关并于当年(顺治元年)迁都北京。这些关键事件说明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正是明清两朝更替的历史过程,C项正确;时间轴反映了明朝的灭亡,排除A项;题干时间轴未涉及倭寇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时间轴反映了清朝的建立,与清朝巩固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详解】据材料“首先他是满族的首领,其次他又是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因声称手中握有元朝玉玺而成为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后来又成为藏传佛教的大施主”可知,清朝皇帝作为满族首领,可团结满族势力;作为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能获得汉族士人和民众的认同;声称是成吉思汗继承人,可加强与蒙古族的联系;成为藏传佛教大施主,可增进与藏族的关系。通过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中扮演相应角色,清朝统治者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D项正确;材料没有任何信息提及清朝官僚机构的设置、管理、权力分配等与官僚机构控制强化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时期领土开拓、边界划定等与疆域版图确定相关的内容,没有展现清朝在奠定中国现代疆域版图方面所做的努力或成果,排除B项;材料虽体现皇帝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中的角色,但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化政策开放多元,文化政策还涉及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等多方面,材料未全面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9.【答案】(1)统治残暴。牧野之战。(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休养生息政策。(3)贞观之治。光武中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4)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的欢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一点即可)(5)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的重要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发展生产等。(符合题意即可)【难度】0.65【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贞观之治”、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详解】(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 “夏桀搜刮民财,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商王纣整日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他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可得出夏桀和商纣王作为末代君主,其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反抗;战役:根据材料一“经过公元前1046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因此材料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指的是牧野之战。(2)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在大泽乡举行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由于遇上大雨,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该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政策:根据材料“汉高祖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相应减免徭役和兵役,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这种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了治世局面的形成。(3)局面:根据材料三“唐朝前期,社会安定。唐太宗采取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唐朝治世局面,即贞观之治;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影响:根据材料“农民起义军在一位领袖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4)起义:根据材料四“起义过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因此材料四涉及的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作用:根据材料“举着这面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欢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5)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光武中兴等都是因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爱护百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使社会稳定,逐渐出现了治世局面,而夏桀、商纣王统治残暴,最终国家灭亡,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的重要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并且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发展生产等。10.【答案】(1)地位: 天下第一行书;★处:绘画(2)状况:《忆昔》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情景(或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题临安邸》描述的是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状态。(3)大运河——修建时期:隋炀帝时期;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影响: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沈阳故宫——修建时期:清朝初年;地位: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4)培养自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进行宣传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录制小视频宣传等)等。【难度】0.4【知识点】明灭亡和满清兴起、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开通大运河、书法艺术【详解】(1)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吴道子是唐朝杰出的画家,因此“★”处应填:绘画。(2) 状况: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的诗句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开元年间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可知,林升的诗句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知收复中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3) 理由:图1: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图2:结合所学可知,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4) 措施: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学习传统文化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