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2.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重难点】1.重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难点: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政策: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核查土地: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垦荒与兴修水利: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引进农作物与农产品商品化: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速记点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明朝时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2.商业发展(1)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2)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同时还有在全国存贷款业务的“票号”。速记点3、人口的增长1.增长: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2.问题:①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曾用10余年时间,反复试验,培育出早熟的优良稻种“御稻米”。此举( )A.促进了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B.解决了我国北方饥荒问题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D.标志着古代农学发展到顶峰2.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朝出现了北京和南京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根据材料可提炼的主题是( )A.明朝经济的发展 B.明朝农业品种众多C.明朝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明朝商业繁荣3.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这表明明清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A.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B.全球性的经济互动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世界性的人口增长4.学者孙机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梳理了许多农作物的传入时间。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葡萄 大宛 西汉 白薯(番薯) 美洲 明西瓜 非洲 五代 辣椒(蕃椒) 美洲 明玉米 美洲 明 西红柿(番茄) 美洲 明A.西周的诸侯国君觐见周王时普遍进贡葡萄B.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瓜在我国南方大量种植C.表中的农作物均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D.白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有助于人口增长5.下列一组文物图片说明古代中国( )人面鱼纹彩陶盆 利簋 南朝青瓷莲花尊 明代青花扁壶A.手工业发达 B.农业领先 C.海外贸易兴盛 D.商业繁荣6.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可见( )A.唐朝时期农业发展 B.宋朝时期手工业发展C.明朝时期商业发展 D.清朝时期对外贸易发展7.明朝每年大量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西方以美洲白银支付。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这说明( )A.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驿传制度长盛不衰C.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环 D.一条鞭法成效显著8.下表是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从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可以看出,当时该地区(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A.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工场手工业成为主要经济形式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职业结构9.朝中后期,《华夷风物商程一览》等读物以阐述商业规范、经商经验、水陆交通指南等为主要内容,以商人为主要阅读群体,在民间大规模刊印并广为流传。这种“商书现象”的出现适应了( )A.海防意识的增强 B.商帮发展的需求C.政治制度的完备 D.冶炼技术的发展二、综合题10.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乃立国之本,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简表朝代 手工业部门 典型成就/现象汉代 冶铁、纺织 长安东市“工匠千室”,官营作坊为主。宋代 制瓷、造船 景德镇民窑达300座,广州船坞可造万石船。明代中后期 丝织业、棉纺织业 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松江布“衣被天下”。(2)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三 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至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4)从以上三则材料的关系入手,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拟定的论题进行阐释说明。11.某校集邮兴趣社团开展“方寸间·觅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探究任务。任务一【邮票上寻中医之发展】张仲景任务二【邮票上觅古代科技成就】以上邮票为中国邮政定于2025年3月14日发行《数学之美》特种邮票之“圆周率”。“圆周率”作为广为人知的数学,贯穿于几何、物理等众多学科。邮票元素包含了π的本质定义,以极细线表现早期经典割圆法,并将圆周率小数点后996位以缩微文字的方式呈现于画面,特别通过橘色设计突出了前7位。任务三【邮票上睹旧时社会风貌】上图邮票为《姑苏繁华图》(局部),原名《盛世滋生图》,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盛清时期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1)根据任务一结合所学,从人物事迹及贡献的角度为这组纪念张仲景的特种邮票写出简介。(2)根据任务二,推断此枚邮票特别通过橘色设计突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前7位的意义。(3)任务三邮票所呈现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反应出盛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4)数字化时代,邮票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明清农业生产的恢复【详解】根据材料“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曾亲自在宫中用10余年时间,反复试验,培育出早熟的优良稻种‘御稻米’”分析可知皇帝重视农业,因此此举促进了社会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解决了我国北方饥荒问题,表述绝对,饥荒问题复杂不可能单靠一个稻种就完全解决,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水稻品种的改良,并没有说明粮食是用于流通还是自己使用,无法得出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排除C项;古代农学发展有很多成就,比如《齐民要术》等,御稻米可能是一个成就,但顶峰可能夸大其词,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难度】0.85【知识点】明清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出现【详解】据题干“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朝出现了北京和南京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农业(美洲作物的引进)、手工业(苏州丝织业、景德镇制瓷业)、商业(商贸城市和商帮)三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了明朝经济在多个领域的进步与繁荣,A项正确;材料提到美洲作物的引进,确实体现了农业品种的丰富,但仅聚焦农业,未涵盖手工业、商业等其他经济领域,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工业技术”一词通常指近代机械化生产,而明朝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仍属于手工业范畴,虽工艺精湛,但未达到“工业技术”的高度。且材料未提及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此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提到商贸城市和商帮,说明商业发展显著,但同样忽略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无法完整覆盖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新作物的引进与改良【详解】据题干“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朝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国外高产作物的传入,这说明全球性经济互动促进了清朝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玉米、甘薯从美洲传入中国这一跨地区的交流事件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并未提及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主要围绕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及其影响展开,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题干是说玉米、甘薯传入中国后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有影响,而不是说明清经济发展得益于世界性的人口增长,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新作物的引进与改良【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传入的白薯(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压力,直接推动了人口增长,尽管过度种植导致生态问题,但其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确的,D项正确;葡萄传入中国的时间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2世纪),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葡萄尚未传入中原,诸侯不可能普遍进贡葡萄,排除A项;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为五代时期(10世纪),南宋时引种至南方。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时西瓜尚未传入,南方更无“大量种植”,排除B项;汉唐时期农作物(如小麦、葡萄)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明清时期白薯、玉米等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青铜器 、江南开发的表现、影响、手工业的发展【详解】根据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利簋、南朝青瓷莲花尊、明代青花扁壶”和结合所学知识,半坡先民使用人面鱼纹彩陶盆,利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代表,明代青花扁壶反映了制瓷业的发展程度,都属于古代的手工业,A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利簋、南朝青瓷莲花尊、明代青花扁壶”都属于古代的手工业,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海外贸易指的是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排除C项;商业繁荣属于商业信息,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的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发展【详解】据题干“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景德镇制瓷业在明朝达到鼎盛,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发达,南方工商业城市数量远超北方,烟草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C项正确;题干所述是明朝商业上的表现,与唐朝农业无关,排除A项;宋朝手工业虽发达但未普遍使用银,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清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发展【详解】根据题干“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C项正确;贸易入超是指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与题目“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不符,排除A项;驿传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通信和交通制度,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与题目中中外经济往来无关,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与题目中中外经济往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发展【详解】从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看,工场工人和工场主、商人占一定比例,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职业结构,D项正确;农业人口占比不到一半,不能说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排除A项;仅从职业结构无法看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排除B项;明代时期工场手工业不是主要经济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商帮的出现【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帮兴起,如徽商、晋商等。商帮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商业规范来约束行为,需要经商经验来指导业务拓展,也需要水陆交通指南来便利贸易往来。这些商书以商人为主要阅读群体,满足了商帮发展在商业知识、贸易信息等方面的需求,B项正确;海防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沿海军事防御、抵御外敌(如倭寇等 )方面的重视,与阐述商业规范、经商经验等内容的商书无关,排除A项;明朝政治制度完备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的加强,如废除丞相、设立三司等举措。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商书的刊印和流传,排除C项;冶炼技术发展主要涉及金属冶炼的工艺、产量等方面,与商业规范、经商经验以及水陆交通指南等商书内容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10.【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从简单粗糙向精细高效发展,材质由石器、骨器过渡到青铜器、铁器,动力从人力逐渐转向畜力、自然力。原因:技术的进步,铁器农具和牛耕普及;政策的支持,重农抑商政策保障农业优先发展;水利兴修;土地制度的调整;作物引进与改良。(2)特点:官营与民营并存;手工业分工细化,技术专业化;部门多样化,手工业门类逐渐丰富,规模扩大;明代出现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3)表现:商业城市增多;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出现工商业市镇;商帮出现。(4)论题: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论述: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如铁器普及、占城稻推广,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手工业部门,如纺织、制瓷等产品通过商业渠道流通,促进市场繁荣。例如,宋代瓷器通过海外贸易出口,成为“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商业繁荣整合资源,商帮和市镇网络将农业、手工业产品纳入全国市场,刺激生产专业化。清代晋商将北方皮毛、南方茶叶整合贩运,带动区域经济联动;重农抑商政策虽限制商业扩张,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进步仍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资本积累,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结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相互依存,农业奠基、手工业提质、商业扩需,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多元一体格局,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难度】0.65【知识点】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及作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发展【详解】(1)趋势: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使用石器、骨器(如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战国后铁器广泛使用;汉代二牛抬杠犁到唐代曲辕犁,结构优化节省人力,由此可见生产工具从简单粗糙向精细高效发展,材质由石器、骨器过渡到青铜器、铁器,动力从人力逐渐转向畜力、自然力。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强调“农业乃立国之本”,结合所学可知,历代统治者通过政策、技术和制度保障农业发展。铁犁牛耕的普及、曲辕犁等工具的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这属于技术方面进步;重农政策,如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政策上的支持,保障农业优先发展;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属于土地政策的调整;占城稻、棉花等新品种的推广适应了不同地区需求,作物引进与改良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特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官营为主,宋代民营手工业崛起(如景德镇民窑),体现了官营与民营并存;从冶铁、纺织到制瓷、造船、丝织、棉纺织,手工业门类逐渐丰富,说明部门多样化,手工业门类逐渐丰富;景德镇瓷器分工精细,技术精湛,说明手工业分工细化,技术专业化;“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出明代出现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3)根据材料三“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可得出,商业城市增多;据材料“……宋代……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和所学知识,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可得出,出现了纸币;据材料“……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可得出,海外贸易繁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可得出,出现工商业市镇;根据材料三“……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可得出,商帮出现。(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三则材料中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结合宋朝、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得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等论题,如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论述时结合史实,史论结合,首先阐述农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发展对手工业的促进作用,接着阐述手工业繁荣对商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如: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如铁器普及、占城稻推广,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手工业部门,如纺织、制瓷等产品通过商业渠道流通,促进市场繁荣。例如,宋代瓷器通过海外贸易出口,成为“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商业繁荣整合资源,商帮和市镇网络将农业、手工业产品纳入全国市场,刺激生产专业化。清代晋商将北方皮毛、南方茶叶整合贩运,带动区域经济联动;重农抑商政策虽限制商业扩张,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进步仍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资本积累,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观点,如: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相互依存,农业奠基、手工业提质、商业扩需,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多元一体格局,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11.【答案】(1)简介:左侧面值6元邮票中的人物是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右上方“坐堂行医”邮票,描绘了张仲景在公堂为百姓诊病的场景。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打破官府常规,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为民众诊病施药,此为“坐堂医生”的由来,体现其心系百姓、普济众生的医者仁心。右下方“撰书立著”邮票,刻画了张仲景著书的情景。他收集民间方剂,结合临床实践,撰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对中医理论与实践发展影响深远,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组邮票通过生动画面,展现了张仲景在医学实践与理论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2)意义:展现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发达;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与钻研精神;对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3)特点: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种类丰富;展现出繁华的市井风貌;市民文化有所发展。(4)观点一:邮票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理由:邮票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历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邮票具有艺术价值,其设计精美,融合了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邮票还具有收藏价值,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邮票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收藏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兴趣爱好与投资需求 。观点二:邮票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理由: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便捷,邮票作为传统通信时代的产物,其通信功能已基本丧失;现代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邮票的制作、发行和使用需要一定的成本,在数字化时代,从经济和效率角度看,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降低。【难度】0.4【知识点】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科学家祖冲之、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的发展【详解】(1)简介: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给邮票写简介时,应先指出邮票人物身份,明确是张仲景。接着点明其所处时代为东汉末年,强调他在医学领域的地位是著名医学家,“医圣” 的尊称突出他在中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然后分别介绍另外两张邮票,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右上方“坐堂行医”邮票,描绘了张仲景在公堂为百姓诊病的场景,体现出的张仲景的品质——心系百姓、普济众生的医者仁心。右下方“撰书立著”邮票,刻画了张仲景著书的情景。他收集民间方剂,结合临床实践,撰写成《伤寒杂病论》 。接着重点介绍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强调它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点明这一原则在中医临床及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灵魂所在” 突出其重要性。最后说明该著作对中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奠基作用,深入剖析张仲景这一贡献的重大意义。具体示例如下:左侧面值6元邮票中的人物是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右上方“坐堂行医”邮票,描绘了张仲景在公堂为百姓诊病的场景。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打破官府常规,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为民众诊病施药,此为“坐堂医生”的由来,体现其心系百姓、普济众生的医者仁心。右下方“撰书立著”邮票,刻画了张仲景著书的情景。他收集民间方剂,结合临床实践,撰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对中医理论与实践发展影响深远,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组邮票通过生动画面,展现了张仲景在医学实践与理论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2)意义:根据“邮票以极细线表现早期经典割圆法,并将圆周率小数点后996位以缩微文字的方式呈现于画面,特别通过橘色设计突出了前7位”及结合所学可知,突出的前7位展现了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就,这表明中国古代数学在圆周率推算上达到的高度发达水平;这一精确推算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如祖冲之等的智慧与钻研精神;从学科发展角度,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推算对数学及相关几何、物理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推动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进步。(3)特点:根据“描绘了盛清时期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可知,“商贾辐辏”反映出商业活动频繁,“百货骈阗”表明商品种类丰富;“描绘了……市井风情”体现出展现出繁华的市井风貌;从文化与经济关系角度结合所学,《姑苏繁华图》描绘市井风情,反映当时市民阶层壮大,进而表明市民文化有所发展,这是经济繁荣在文化层面的体现。(4)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任选一个观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可以选择观点一:邮票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理由如下:从文化价值角度,根据任务一、二、三可知邮票承载着中医发展、古代科技成就、旧时社会风貌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从艺术价值看,结合常识邮票设计往往融合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设计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收藏价值来说,在集邮领域,邮票对于集邮爱好者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收藏品,能满足人们兴趣爱好,同时也具备一定投资需求价值。也可以选择观点二:邮票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理由如下:从通信功能变革看,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便捷,邮票作为传统通信时代用于邮资支付等的产物,其通信功能已基本丧失;从文化展示方式变化角度,现代数字技术提供了如网络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相比之下邮票在文化传播方面局限性凸显;从经济与效率层面,结合实际邮票的制作、发行和使用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定成本,在追求高效经济的数字化时代,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