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北京一零一中高二(下)期中历 史命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审核:高二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共 40 分。1.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块”(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 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 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2.《周礼·大宗伯》中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 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3.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4.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匠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 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5.如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第1页/共14页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6.“汉变秦治”是指汉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所制定的大政方针。以下措施属于“汉变秦治”的是A.郡县制度、尊崇儒术 B.察举制、转运司C.黄老无为、轻徭薄赋 D.推恩令、政事堂7.魏晋南北朝时,大批北方流民南移江南虽是主流,但流民“回迁”北归现象也时有发生,“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据此可知,当时的“回迁”A.缓解了江南的人口压力 B.催生了孝文帝汉化政策C.加剧了北方战乱的发生 D.是南北文化趋同的结果8.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C.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D.有利于儒学的复兴9.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10.据晚唐陆龟蒙《耒耜经》记载,适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东犁由 11 个部件构成,与前代相比,其犁辕改直为曲,犁重减轻,单牛可牵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块,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评,可调节入土的深浅。据此可知,江东犁的出现A.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趋发展 B.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C.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11.“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材料表明宋初A.放松社会管控 B.机构权力分散 C. 加强地方控制 D. 边防压力减轻12.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第2页/共14页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加强了宰相权力 C.削弱了监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现象13.右图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东京城门税卡。房屋内中间所坐人物是税官,门前手拿纸笔的税吏正在登记客商的货物。门税是宋代在城门征收的商业税,有别于此前官府在“市”中向商人征收的“市税”。门税的征收意味着宋朝城市中商业活动的范围从以前特定的“市”扩大到了整个城区。门税的征收A.说明政权并峙导致宋代关卡林立B.表明宋代限制商品和人口的流动 《清明上河图》(临摹,局部)C.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加重了宋代城市平民的赋税负担14.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主要内容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的特点有①受儒家思想影响 ②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③强调乡里的自治 ④乡约替代政府的基层治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北宋的冶铁中心集中在河北、河东和京东地区。金都城阿城东南部的缓坡上,广泛分布着冶铁遗址。辽的铁制农具与当时华北地区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契丹鞍、西夏剑被称为“天下第一”。这说明A.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中国古代冶铁中心均在都城附近C.北宋、辽和西夏都有较发达的冶铁业 D.铁制农具是榷场上的主要交易品16.元朝建立后设立司农司,1274 年司农司官员编辑《农桑辑要》并颁行于民。该书详尽记载北方蚕桑生产的经验,还记载了以往农书中未曾见到的作物,如棉花、菠菜、甘蔗、西瓜等,这些作物是唐宋以来由边疆地区或国外传入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元朝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②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农业生产③开创了中国古代农书编撰的先河 ④反映了高产粮食作物的传播推广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7.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了有息存款。到了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中国古代当铺功能的变化A.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是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体现了古代农耕为本的经济形态18.元朝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下列记载体现了当时海运优势的是第3页/共14页A.“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B.“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C.“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D.“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19.下列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序号 材料 结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①品者,非公侯之子,则当涂之弟也 力强大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②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官员均由中央任命明朝司法特别重视实践中“例”,《问刑条例》多次修明朝法律体现了律例合③订,最终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编的特点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多为康熙“圣谕十六条”、雍正《圣谕乡约为政府利用、与法④广训》,并常常援引《大清律例》 律合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以下材料为古代不同时期的监察情况,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谏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职”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③“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④“章奏之下,又经六科,六科可封驳,纠正违失”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21.洪武十五年(1382 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2.《明史·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第4页/共14页23.《大明混一图》(右图)是奉明太祖旨意绘制,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欧洲、非洲,南至爪哇,北抵蒙古,明朝位居中央,并被刻意放大。图中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该地图①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成果②反映了明朝统治者的天下观念③有助于明代对地方的管理④展现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明代出现了对宋代版刻书籍的追捧,不少书商翻刻、仿造宋版书并以高价售卖;许多城市的民间书坊也刊刻小说、医书、科举用书等书籍。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印刷技术实现质的飞跃③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④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26.设置机构或职官是古代中央王朝管理边疆的重要举措。下列机构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西域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驻藏办事大臣 ④奴尔干都司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27.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措施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②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设四监司和通判监督制约知州 ④地方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28.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由此可见乡饮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 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第5页/共14页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 14 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A.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C.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30.下列史料描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②“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③“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④“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31.下图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由此可知A.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早期农牧业产生 B.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于欧亚大陆C.各地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 D.人类从定居形成聚落过渡到经常迁徙32.《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国王权杖的浮雕,下部则是 3500 行、282 条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石柱上刻写的是楔形文字 ②法典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③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 ④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资料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3.印度种姓制度的起因之一是雅利安征服者的种族优越感,他们禁止同被征服的“黑皮肤的”所谓下等民族通婚。在这种情况下,区分种姓的标准是肤色(瓦尔纳);后来,职业等因素也成为划分种姓的标准。种姓制度①促进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②产生于印欧人的迁徙和征服第6页/共14页③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④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4.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5.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A.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②③36.“腓尼基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这些城市居民发明了一种更加简单的书写系统。这些字母文字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这表明A.腓尼基字母为当地商人和工匠们所独创B.各地的文字均因商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C.商人比其他人更多地推动了文化的创新D.腓尼基字母因实用性强被其他文明借鉴37.公元前 6 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38.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39.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 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 300 余人。至 14 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 30 余人,15 世纪只有 7 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A.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封建王权不断强化C.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货币贬值日益加重40.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实行自治。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10—11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时,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传统第7页/共14页是A.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治理 B.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C.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古时期城市治理以王权为中心二、解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0 分。41.张家口的兴起与发展(20分)材料一 古代时期张家口的历史沿革(部分)时期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 北部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和代国秦朝 南部属代郡、北部属上谷郡汉朝 汉初属代国,部分属上谷郡;汉武帝时属并州代郡唐朝 北属突厥地,南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宋朝 先后属辽之西京道、金之西京路元朝 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宁府与顺宁府明朝 封皇子朱穗为谷王,就藩宣府,张家口为长城防线九边重镇之一清朝 隶属直隶省材料二 “俺答封贡”之后,明政府在九边设置互市 11 处,张家口为其一。由张家口至蒙古库伦(现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的张库商路逐渐畅通。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廷给噶尔丹的敕书规定可在张家口等处贸易。康熙三十年,清政府开张家口、杀虎口等五口,内地商人可到蒙古地区贸易。《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商执有“路票”者可往来贸易。此后逐渐形成了一条由恰克图(现属俄罗斯)—库伦—张家口至北京的贸易路线。乾隆末年的《闻见瓣香录》记载:“张家口为南北交易之所,凡内地之牛马驼羊多取给于此。贾多山右人(山西人),率出口以茶布兑换而归。又有直往恰克图地方交易者,所货物多紫貂、猞猁、银针、海貂……以及哈喇明镜、阿敦绸等物。”——摘编自《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等(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相邻朝代或同一朝代的两个时期),结合张家口的历史沿革,说明中央对地方治理的变化。(4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清代前期张家口商贸枢纽地位形成的原因(6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 分)材料三 内阁大库档案指贮存在内阁大库中的档案文献,内容涉及“历朝政府所奉之硃谕,臣工缴进之敕谕、批折、黄本、题本、奏本,外藩属国之表章,历科殿试之大卷”。如图所示,内阁大库由文渊阁和藏书楼改建而成,包括红本库和实录库等两座库房。红本为京内外官员汇报经办政务之题本,因经皇帝批阅或代皇帝以朱笔批示,故名为红本。其中的清代内阁秘本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第8页/共14页——摘编自《中国典籍博物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为内阁大库档案撰写一份解说词。(6 分)42.史料研习(19 分)材料 明清经济史料选摘序号 史料 出处① (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 《明史 食货志》② (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③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 《明史 食货志》官。④ 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 [明]张燮《东西洋考》自银钱外,无他携来。⑤ 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榨甘蔗汁熬糖的设备)一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⑥ 山主矿主……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炉聚集(雇佣)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⑦ (甘薯)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 [清]周亮工《闽小记》⑧ 据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 《清圣祖实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⑨ 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 《清史稿 食货志》⑩ 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铜钱),数多则用银。 [清]张廷玉编《皇朝文献通考》 (玉米)延山漫谷……皆恃此为终岁之粮。 《霍山县志》(清乾隆) (景德镇)每窑一座需工数十人,一有所拂(争执),辄哄 《浮梁县志》(清乾隆)然停工。(1)结合所学,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明清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说明。(8 分)要求:选择史料,概括 2 个特点;分别列出与该特点相关的史料(写出序号即可),并加以说明。材料二 (10 分)经世致用顾炎武(1613-1682 年)主张“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力图造就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治学风气。他认为“国”是一姓的王朝,“天下”是民众的天下,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遍游北方各省,每至一地“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著成《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还力主“均田”“垦荒”和轻赋。颜元(1635-1704 年)提出“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一事不学,则一事不能”,他的格言就是“讲解千卷不如习行一二也”。他认为如果天下人皆以“读书、著述、静坐”为务, 势必“灭弃士农工商之业……天下之用不惟不利,且将无用;天下之生不惟不厚,且将无生”。 他主张“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第9页/共14页之”,提出“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2)依据材料二,归纳顾炎武与颜元经世致用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11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 分)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44~200 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 1/2。10 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 300 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 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3~4 倍。14、15 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6 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8 分)材料三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 12 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 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香槟集市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7 分)第10页/共14页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A B D C C D D A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A C A C A C D C B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A C C B B C B A C C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C A D B B D D C B B41.(1)答案要点:春秋战国时期,在分封制下张家口分属于诸侯国燕国和代国;(2 分)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此地分属代郡和上谷郡管辖,纳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版图。(2 分)汉朝沿用秦郡县制,同时分封若干侯国,张家口部分属代国,部分属上谷郡,后诸侯国权力不断被削弱;(2 分)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此地属并州代郡,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此地归并州;(2 分)唐朝沿用隋制,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2 分)宋朝沿用,后改道为路,而北方少数民族仿汉制,张家口先后属辽之西京道和金之西京路;(2 分)元朝统一后推行行省制度,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为中书省直辖,河北也在此范围内;(2 分)明朝初年,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封藩王镇守边防;(2 分)清朝时沿用省制,张家口隶属直隶省。(2 分)(2)答案要点:原因:张家口地理位置独特,明朝时张家口是九边重镇之一,清朝时是中俄贸易路线的必经之路;(2第11页/共14页分)随着明朝汉蒙民族和好,张家口成为汉蒙等族互市之地,为商贸枢纽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 分)清朝时,对内平定噶尔丹叛乱,实行蒙旗制度、联姻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对外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疆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汉蒙、中俄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2 分)商帮的推动作用(2 分)等。(每个角度 2 分,3 个角度即可满分)影响:促进张家口城市的发展与职能的转变;(1 分)丰富了中俄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两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分);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中国版图(1分);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交融(1分);推动中俄文化的交流与扩散(1 分)。(每个角度 1 分,4 个角度即可满分)(3)参考示例:贮存在内阁大库中的档案文献被称为内阁大库档案。(1 分)明朝时内阁是辅助皇帝政务的中枢机构(1 分),清朝时处理一般公文,各地的政令文书通过庞大的流转体系上传下达,成为皇帝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1 分)。为了收藏这些涉及国家治理和对外关系等诸多内容的档案,政府改建了文渊阁和藏书楼(1分)。这些档案是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为政府施政发挥了参考作用,保留至今成为研究明清史的档案史料(1 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1 分)。42.(1)答案示例特点 1 分 相关史料 说明 1 分1 分白银货币化 ①④⑩ 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经济作物种植和多②⑤ 随着粮食总产量的大幅提高,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经营(可替换: 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收入。农产品商品化)人丁税的逐渐废弛 ③⑧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康(可替换:赋役合 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简化/从税丁到 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人头税彻底废除,国税产的转变) 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手工工场兴起和雇⑥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手工业中出现了开设工场,使佣劳动 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现象。这一状况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引种高产作物 ⑦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可替换:农作物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作物品种增加/外来作 种植和多种经营的发展。物普及)特点与史料和说明不符:第12页/共14页·特点正确给 1 分;·特点表述有瑕疵,史料和说明分析准确给 2分;·特点内容不正确,史料和说明分析准确给 1分;·特点不正确,史料和说明分析有问题不给分。(2)主张读书做学问应该有实际用处,应与国家的兴亡治理相结合;反对土地兼并,主张开垦荒地。背景:明清君主专制;思想文化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兴盛;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陆王心学带有主观主义倾向(宋明理学的流弊);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 共同之处:主张读书做学问应该有实际用处/重视实学(1 分)应与国家的兴亡治理相结合/与国计民生相关/强调与国家有关(1 分);反对兼并/主张平均分配土地(1 分),主张开垦荒地。(1 分)照抄材料:只写均田、垦荒得 1 分,对均田有所解释如“平均分配土地或耕者有其田”得 2分主张社会实践(不得分)主张均田制(不得分)● 背景明清君主专制;思想文化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兴盛;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陆王心学带有主观主义倾向(宋明理学的流弊)。(6 分)(共 4 点,2+2+1+1)43.(1)中国: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多种作物轮作;注重水利建设;耕地类型多样,如圩田、梯田等。(3分)西欧:以轮作制为基本特征;三圃耕作制流行;敞地制作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与畜牧业结合。(3 分)(2)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中国长期领先世界农业水平。(1 分)这种农业模式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吃苦耐劳的品格(1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分);发达的农业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1 分)。(每点 1分,有 3 点即可满分)西欧:古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 分),同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1分);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 分);西欧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变化与进步(1 分)。(每点 1 分,有 3 点即可满分)(3)背景:①封建社会稳定;②封建经济发展,农业进步;③工商业繁荣和复兴。(3 分)影响:①有利于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推动了城市的繁荣;②促进了欧洲城市的自治和发展,巩固了第13页/共14页封建王权;③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3 分)第14页/共1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