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C
3.(3分)A
4.(4分)①阐述人文学者不能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要追求人文情怀:②表明人文性自古中外都
有,是人文学者本来就应该具有的。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赋分。
5.(6分)①要对知识的工具性保持清醒的头脑:②要明确“道进平技”:③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的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
7.(3分)A
8.(4分)①叶祥和梁卓相约一起去献金,都有淳朴的爱国之情,是好邻居:②民众为支持抗日踊跃
献金,社会各界团结在一起,成为“好邻居”。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赋分。
9.(6分)①能塑造以叶祥为代表的支援抗战的人物群像,具有普遍性:②能赞美普通民众为支援抗
战倾其所有、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③能激发广大民众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身到抗战洪流中去。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EG
11.(3分)C
12.(3分)D
13.(1)(4分)于是鲁哀公高兴地笑着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接受(或“遵循”)先生的教海吧。”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敏”“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比自已贤能的人,向他询问来消除自已的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
自己。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焉”“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①问无止境:②为道博问:③以问为美德(不耻下问)。
评分建议:一点】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的情赋分。
语文答案第1页(共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
16.(6分)①诗人奔波仕途,渴求建功立业,和张祜的处境、志向相近:②陆游委婉批评杜牧不能真
正理解张祜,实际上感叹世人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报国之情。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的情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示例: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A:酣畅淋漓;B:慕名而来;C:络绎不绝。
评分建议: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②将“所”删去:⑤将“一直”调至“致力于”前面。
评分建议:每处2分,修改正确即可。
20.(6分)甲:加人对诗的行列:乙:对诗是最受欢迎的:丙:而是文化(或“诗词”)的魅力。
评分建议:每处2分,符合语境即可。
21.(4分)示例:得意时,我会想起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平静面对现实,激越向上,这是诗词
给予我的精神鼓舞。
评分建议:句式2分:符合语境2分。
22.(3分)示例:薛宝钗笔墨纸砚展芳华(贾宝玉风花雪月蕴真情、史湘云诗词歌赋显豪情…)
评分建议:格式相似1分:内容与人物相符2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根据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语文答案第2页(共2页)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
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史上长期争论不断的命题,究其实质,这也是一个关乎工具与文明的问
题。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但如何使用工具则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价值尺度。在人工智能成
为热门话题的当下,一个更为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也再度摆在我们面前:在智能超强的A1时代,人文
学者需要有怎样的操守或者说坚守?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秉持着这样的传统认知:知识的拥有量是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核心
标准。于是,他们倾尽毕生精力博闻强识,以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在A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苹,尽管人的天赋、身世、机遇以及勤勉等在知识的拥有上还起着作用,但人工智
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史无前例的最大化平等拥有知识的可能。在此前提下,人文学者或许更能看清传
统认知的局限,辩明人文方向,从而去追寻本来就属于自己却一直被湮没的心灵“绿洲”一人文情怀。
至今,一直传颂着这样一个人文细节,具有强烈“仁道”情怀的孔子,在马厩失火时不问马只问
人,这体现了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他“君子不器”的论断更是对这一细节所蕴含精神的进一
步阐发。君子,不应该是僵化、教条的器具,而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士人,由此才能拥有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情怀。如果君子像器县那样,直愣愣地杵在那
里,不仅会丧失道义精神,甚至还会滋生偏狭、短视的一己之私。这一人文理念,其实在西方人文主
义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阿拉伯有句谚语叫“驮经的驴”,是说一头驴即使驮满了经典,它也不能
真正地吸收经典中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载体,所载知识对他人有益,对自身却毫无益处。“器”“驴”这
类东西可以作为文化的承载之物,但永远只能是工具。
不可否认,知识具有工具性,但人文学者绝不能只在工具性上发力而丢掉知识的人文性,更不
能让知识成为将人异化为工县的理由。进而言之,人文学者要认识到,作为探究“物事”的科学与作
为寻求“人事”的人文,尽管在求“真”方面高度一致,但在“善”“美”的层面上毕竟存在落差。如果说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