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件(30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件(30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发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继建造了一系列极地科学考察站和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为代表的极地科学考察平台。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探索两极奥秘,守护地球家园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区域认知)
任务四:未来科考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实践力)
任务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战(综合思维)
任务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人地协调观)
探索两极奥秘,守护地球家园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地图(图8-50、8-52),标注两极科考站位置,总结建站时间规律。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准确表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范围。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是指南纬 60°以南的区域,包括南极洲大部分以及南太 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水域,亚、 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沿岸和洋中岛屿。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西

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与南极点距离更远
自转方向箭头要在两地间的短弧这侧添加
__________
经线判断法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秦岭站
乘考察船从秦岭站经中山站至长城站进行科考,依次经过的大洋为(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0°经线穿过大西洋
180°经线穿过太平洋
90°E穿过印度洋
任务一:极地定位与建站选址
角色扮演:地理学家、工程师、气象学家,从不同视角讨论建极地科考站可行性。
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
独特的研究价值
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酷寒、狂风、干燥;冰川、冰山;极昼极夜;极光。
南极的企鹅、海豹、磷虾、鲸鱼等动物,以及北极的北极熊等。
独特的区位环境带来独特的科学价值。
建筑设计与施工
施工难度与安全
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采用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以抵御极寒、强风、暴雪等恶劣天气。
如能源供应、供水排水、通讯网络等。
施工条件艰苦,施工时间窗口短,受大风、暴雪、低温、强紫外线等影响,施工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
气象观测与研究
后勤保障影响
气象灾害风险
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选址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恶劣的天气可能会影响破冰船的补给运输,增加物资运输的难度和风险。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自2023年12月中旬开始建设,耗时52天完成施工。秦岭站的选址和建筑造型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建筑造型,从空中俯瞰就像一颗十字星,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从下往上看,秦岭站的主楼被数
十根立柱稳稳托举,形成底层架
空造型。秦岭站上风向矗立着一
座海拔40米的山丘,主体建筑位
于完整基岩之上,并用岩石锚杆
固定数米深,建筑长轴保持与主
导风向一致。左上图示意秦岭站的地理位置,右上图为秦岭站景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候角度说明秦岭站建设面临的困难。
酷寒、狂风、暴雪等频发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自2023年12月中旬开始建设,耗时52天完成施工。秦岭站的选址和建筑造型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建筑造型,从空中俯瞰就像一颗十字星,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从下往上看,秦岭站的主楼被数
十根立柱稳稳托举,形成底层架
空造型。秦岭站上风向矗立着一
座海拔40米的山丘,主体建筑位
于完整基岩之上,并用岩石锚杆
固定数米深,建筑长轴保持与主
导风向一致。左上图示意秦岭站的地理位置,右上图为秦岭站景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在12月-次年2月建设秦岭站的自然原因。
暖季,气温最高、风力最弱、海冰最少;极昼,光照最长。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自2023年12月中旬开始建设,耗时52天完成施工。秦岭站的选址和建筑造型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建筑造型,从空中俯瞰就像一颗十字星,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从下往上看,秦岭站的主楼被数
十根立柱稳稳托举,形成底层架
空造型。秦岭站上风向矗立着一
座海拔40米的山丘,主体建筑位
于完整基岩之上,并用岩石锚杆
固定数米深,建筑长轴保持与主
导风向一致。左上图示意秦岭站的地理位置,右上图为秦岭站景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具体说明秦岭站的选址和建筑造型对环境的适应性。
选址:沿海低地和地质稳定;架空 + 流线型,减少风阻与积雪堆积。
任务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战
任务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战
结合“泰坦尼克号”案例,讨论冰山危害。
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旗下的一艘邮轮,于 1912 年 4 月 2 日完成试航。它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1912 年 4 月 10 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 - 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昆士敦,计划前往美国纽约。
4 月 14 日 23 时 40 分左右,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瞭望员因没有双筒望远镜,且事发当晚天气晴朗但海面平静无月,使冰山难以被肉眼及时发现。
由于船速较快,船身右侧被冰山划开一道大口子,海水大量涌入,船身逐渐倾斜。
4 月 15 日凌晨 2 时 20 分左右,泰坦尼克号完全沉没。
泰坦尼克号上约有 2224 名乘客和船员,由于救生艇数量严重不足,最终只有 705 人获救,超过 1500 人葬身海底。
隐蔽性:“冰山一角” 的致命欺骗;移动性与不可预测性;破坏力:动能与结构冲击。
任务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战
结合课本P73“阅读”材料,解释“南极更冷”的原因。
海陆性质
海拔
南极以陆地为主,而北极以海洋为主
南极海拔非常高
任务二:冰雪世界的生存挑战
结合课本P72“阅读”材料,了解因纽特人的生活,然后假设在南极遭遇极端天气
(-88.3℃、100米/秒大风),小组合作设计生存方案。
别害怕!只要用科学知识和团队合作,从以下四个方面搭建生存方案,就像玩 "极地生存闯关游戏" 一样!
避难
保暖
能源
心理
找个安全的 "避风港":冰丘背风面、雪墙后或冰盖凹陷区。
穿衣服要像 "包粽子" 一样分层;像冬天全班围坐取暖。
省着用 "救命电力",只开 "必要的灯"。
做个勇敢的 "小团队"。
生存闯关口诀
避风先找冰丘后,穿衣三层不漏风;能源省着电灯暖,团队分工乐融融。
任务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
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它们是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的?
任务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
南极
北极
任务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
辩论 “是否应开发极地资源”
强调科考价值
主张生态保护
任务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
小组制定《极地动物保护倡议书》
课后作业
亲爱的朋友们:
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有一片冰雪覆盖的神奇世界 —— 极地。这里生活着一群独特的生命:憨态可掬的企鹅、威风凛凛的北极熊、灵活机敏的海豹…… 它们是极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更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珍贵财富。然而,如今的极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极地动物的生存岌岌可危。
一、极地动物的生存困境
XXX
二、我们的责任与行动
极地动物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保护极地,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 “低碳生活” 的践行者
XXX
(二)做 “生态保护” 的守护者
XXX
(三)做 “文明科考与旅游” 的倡导者
XXX
(四)做 “拒绝消费伤害” 的支持者
XXX
三、让我们共同承诺
XXX 倡议人:×× 学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2025 年 × 月 × 日
任务四:未来科考与可持续发展
任务四:未来科考与可持续发展
阅读课本P77-78页内容,结合时事“雪龙号”新任务,探讨科考意义。
2025年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此次考察实现一系列“首次”——首次在秦岭站开展越冬考察任务,中国南极考察进入“三站越冬”时代;首次在南极成功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体系,新能源利用率超60%;首次在南极内陆区域开展主动源地震勘探,探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①科学研究:填补极地环境数据空白;②技术创新:推动极地科考装备升级;③国际合作:构建极地命运共同体;④战略意义:提升中国极地治理能力;⑤社会影响:激发公众环保意识。
任务四:未来科考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平衡科考与环保的实践路径。
中山站的 “生态修复实验”:针对建站初期车辆碾压形成的 “黑色冰面”,科考队人工铺设反光材料,并移植南极地衣孢子,5年内受破坏区域的生态恢复率达70%。
北极黄河站的 “北极熊预警系统”:安装红外摄像头和气味屏障,当北极熊接近科考站 1 公里时自动预警,既保障人员安全,又避免使用麻醉枪等干扰手段。
“雪龙” 号的 “零排放承诺”:船舶废水经三级过滤后循环使用,厨房油烟通过静电吸附装置处理,2024 年航行期间垃圾回收率达98%。
①遵守国际规则(《南极条约》及《北极环境保护战略》);②技术创新减排,能源自给自足;③划定 “生态敏感区” 与 “科考缓冲区”;④培养科考人员的环保素养。
下次当你看见漫天繁星,不妨想想地球的两端 —— 那里有最寒冷的冰雪,也有最炽热的生命奇迹,等待着我们用科学与热爱去守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