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练习一、单选题1.英国在一战爆发时即宣布关闭外汇兑换市场,行使延期偿还权,要求各国偿还贷款,美元对英镑比值从4.9上升到6.5,美国被迫动用黄金储备维持汇率。到1915年初,美元对英镑的比值恢复到战前水平。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经济危机持续发展 B.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崩溃C.英镑丧失国际货币地位 D.美国成为战需出口基地2.下图所示为1864~1907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相关状况。据此可知( )A.法德竞争削弱了欧洲整体实力 B.大国矛盾促使国际局势日益紧张C.欧洲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D.世界现代化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3.一战后,在对国联盟约修正案的谈判中,英国、法国等国皆有所收获(见下表)。这一切( )国家 收获法国 莱茵兰非军事区和英美的安全保证英国 绝对的海上优势日本 在山东的特权美国 把门罗主义写入国联盟约A.体现了大国间的利益平衡 B.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C.显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D.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前提4.下图所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欧洲主要参战国家的状况。这些状况( )A.反映出战后国际体系的脆弱性 B.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C.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解体 D.助推了战后民族主义的浪潮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国际条约有( )①《凡尔赛条约》 ②《国际联盟盟约》 ③《九国公约》 ④《联合国家宣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国际联盟将战败国殖民地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原属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领土,其暂由受委任国给予“行政之指导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时为止”。第二类包括德国在中非的前殖民地,由受委任国“负地方行政之责”。第三类包括德国过去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和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受委任国可将它们作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该规定( )A.试图掩盖殖民侵略行为 B.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C.实现了殖民地民族独立 D.保障了国际和平与安全7.如表为19世纪后期德国参与或促成的国际结盟(部分)。时间 名称 国家1873年、1881年 两次三皇同盟 奥匈帝国、俄国、德国1881年 奥塞同盟 奥匈帝国、塞尔维亚1882年 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3年 德奥罗秘密防御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1887年 地中海协定 奥匈帝国、意大利、英国由此推知( )A.国际关系体系以欧洲均势为特征 B.各国开始通过达成协议解决争端C.在殖民地问题上列强间冲突加剧 D.德国企图在欧洲孤立和遏制法国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 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能佐证“亚洲本身都变了”的是( )A.一战导致亚洲殖民体系土崩瓦解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C.亚洲资产阶级主导民族解放运动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9.一战前,欧洲列强均潜心研创战略计划。德国制订施里芬计划,计划先用四到六个星期打败法国,再将主力东调打败俄国。法国的第十七号计划和俄国的第十九号计划也都强调进攻,力求在短期内结束战争。由此可见,列强的战争计划( )A.与大战的进程相契合 B.反映了盲目乐观心态 C.成为大战爆发的根源 D.预示了阵地战的模式10.1920年7月,列宁指出:“《国际联盟盟约》一正式公布,布尔什维主义的死敌就不得不背弃了它!盟约一开始生效,极少数最富有的国家,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奥兰多、威尔逊这‘四巨头’,又坐下来磋商建立新关系了!盟约这部机器刚一开动,就完全垮了!”在此,列宁( )A.谴责列强干涉俄国革命 B.反对苏联加入国际联盟C.洞察到国际联盟的本质 D.认清世界大战将会爆发11.如图为1893年创作的漫画《欧洲和平有保障》。该漫画揭示出当时( )漫画背景是天使雕像,手里拿着象征和平的棕榈枝。左边是头戴皇冠的俄国皇帝,法国总统紧贴着俄皇;右边是德意志皇帝,紧随其左右的是意大利首相和奥匈帝国领导人。A.大国结盟促进欧洲和平 B.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国际安全局势面临挑战 D.俄德矛盾成为欧洲的主要矛盾12.下图是一张出自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明信片,画面中拔河的一方是协约国,另一方是同盟国,中间站立者是美国。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美国是交战双方的调停人 B.美国成为战局的关键性因素C.同盟国人多势众占有优势 D.大国间的矛盾正在得到调和13.1912年,德国组建了一个临时委员会来收集农业生产的实时数据,确定工业原料需求并制定食品和原料的存储与分配方案。这表明,德国( )A.进一步完善战时体制 B.为长期作战而准备C.考虑到战时封锁威胁 D.试图摆脱美国威胁14.一战期间,英国政府通过《国土保卫法》,赋予政府征用土地、管控企业、限制民众迁徙等权力;法国将全国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置于国家管制之下;德国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全面干预经济。这些举措反映出(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建立 B.战争推动政府职能发生变化C.政府干预经济逐渐成为常态 D.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同15.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德国赔款无法确定总数,后来在法国支持下规定的德国赔款总额超过了德国的支付能力。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通过对德国提供贷款等方式使德国的经济生活正常化,并且只规定了5年的赔款数额。这就是道威斯计划。这一计划( )A.改变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B.推动了德国国内法西斯运动的兴起C.有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D.解决了英法对德问题上存在的矛盾16.一战后,在美英联合施压下,法国放弃莱茵独立要求,取得萨尔开采权与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左岸联军占领15年,右岸设非军事区;德国东部边界确定,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独立。这一系列安排( )A.是基于战略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B.重新确立了欧洲均势的政治格局C.有效遏制了德国的对外扩张企图 D.开创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言,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同盟体系的僵化是两个重要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实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国对于自身霸权的担忧,英国开始放弃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与俄国结盟,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德国看到自己处于被包围之中,也加强了与奥匈帝国的联盟关系。从国家层次来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是多民族国家,都受到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的威胁。而德国国内的社会问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领袖们的特征。奥皇、俄皇特别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因素,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1)历史研究的视角是多元的,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研究视角。并结合所学,再补充2个其他视角。(2)根据材料二,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蕴含着哪些矛盾 分析这一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18.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每次构建和变动,既是当时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法7年战争之后,英国攫取了海上殖民霸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国家。但现实情况,英国外交却受困于孤立局面,接踵而来的美国独立战争加剧此种外交困境。时任英国首相的小威廉·皮特于1805年正式提出了欧洲战后领土和政治安排纲领“皮特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剥夺法国自大革命后的领土扩张所得,按照欧洲均势需要重构中欧版图。参加维也纳会议的英国全权代表卡斯尔雷深受皮特思想的影响,不但秉承了皮特的基本政策和战略,还将其进一步发展、集中表现在对法和约和维也纳会议中表现出的对法国的宽容。同时,在欧洲内陆选定了奥地利作为其政策支点,打击最大的敌对国——俄国,以实现欧洲大陆体系平衡与稳定。——摘编自丛培影《维也纳体系对国际合作的启示》材料二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胜利者的安全机制”,结果导致了和平的分割、安全的分割,显然是不利于战后和平的。凡尔赛体系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都是战胜国强加于战败国的,是对战败国的掠夺。国际安全机制不排斥共享利益,甚至源于共享利益。然而,主宰凡尔赛体系的西方国家却始终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斥集体安全利益。各国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全局着想,就拿欧洲裁军来说,几大国都纷纷倡导裁军,“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是怀揣完全的诚意而来。”因此,仅仅是“胜利者的和平”是不可能实现集体安全的。——摘自孙启军《论国际体系结构的稳定性因素——以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欧洲大陆体系”的两大重要特征,并说明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相关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确立了“胜利者的安全体制”的凡尔赛体系无法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指出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国际法方面提出的重要主张。19.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何爆发,其根源是什么,迄今史学界依然争论不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备受推崇,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强调竞争是进步的动力,国家必须为生存而战,战争是最佳手段,侵略性战争很容易被描述成自卫或预防性行动。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越来越狂热地进行帝国主义、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事武器中既有蒸汽动力船舶、后装枪、机关枪、自推式鱼雷、地雷以及射程更远且精确度更高的火炮,也有可能带来大规模杀伤的窒息性气体、潜艇和飞机。——据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以大国政治、技术进步与集体安全为视角》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军事数据统计表(部分)国家 军队人数(万人) 海军舰艇总吨位(万吨)1900年 1914年 1900年 1914年英国 60 50 140.5 280法国 70 90 64 93.4德国 50 150 35.4 122.3俄国 110 80 43.5 63.4奥匈 25 35 11.4 24.4——据DavidFerriby《理解现代史》材料三(1)上述材料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探讨大战爆发原因的 (2)有学者认为,一战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走的。结合所学说明该学者的观点。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幅地图与民族国家结合地图,从民族国家角度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D A A D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B C A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一战爆发时即宣布关闭外汇兑换市场,美元对英镑的比值从4.9上升到6.5,1915年初,美元对英镑的比值恢复到战前水平。一战期间,美国成为战需出口基地,通过出口物资获得大量资金,以维持美元汇率,使美元对英镑的比值恢复到战前水平,D项正确;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欧洲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持续发展,排除A项;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英镑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1907年(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表明了欧洲大国之间在领土、霸权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冲突,这些战争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德奥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形成,显示出德国在欧洲政治格局中的崛起以及其积极寻求盟友的战略,这引起了其他大国的警惕和不安,英法协议和英俄协议的达成,表明大国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调整外交策略,而形成不同的阵营,这种阵营的对立使得国际局势更加紧张,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深进而埋下战争隐患,此时,欧洲整体实力依然较强,排除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同时“欧洲各国”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1864~1907年期间,世界现代化模式并未明显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一时期,欧洲仍然是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英国、日本等大国在谈判中都有所收获,而这些利益的获取往往伴随着对他国利益的侵占,如日本在山东的特权就侵害了中国的主权等,即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前提,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各大国所得利益的来源和性质,而不仅仅是大国间的利益平衡,排除A项;材料中的谈判结果更多地反映了大国间的利益争夺和妥协,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并不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国联盟约修正案的谈判更多地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不符合真正的国际合作精神,未体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英、法等国在战争期间工业品转向军工生产,对亚非出口萎缩,导致殖民地经济自主性增强,同时沙俄、奥匈、德意志和奥斯曼帝国因战败或革命而解体,原统治下的民族地区获得独立契机,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这些变化直接刺激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D项正确;战后国际体系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但材料侧重国内政局和经济变化,而非国际体系本身的结构问题,排除A项;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仍以西方工业国为核心,殖民地提供原料,材料中英法出口萎缩只是暂时现象,未改变根本格局,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解体是在二战后,材料中一战后的状况仅是动摇而非终结殖民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5.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签订于巴黎和会,主要内容是对德国的处罚,①符合题意;《国际联盟盟约》签订于巴黎和会,规定了国联的性质、宗旨、任务等,②符合题意;《九国公约》签订于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的协定,③符合题意;《联合国家宣言》签订于二战期间的1942年,此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崩溃,④不符合题意。综上,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6.A【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国际联盟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分类处理,表面上有不同的委任统治方式,但实际上都是将这些殖民地置于其他国家的控制之下,本质上仍是殖民统治。通过这种看似“合理”的分类和规定,试图掩盖其殖民侵略的行为,使其殖民统治“合法化”,A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强调殖民地人民有自主决定自身命运和政治地位的权利,而材料中是由国际联盟将殖民地委任给其他国家统治,并未真正体现民族自决,排除B项;这些规定并没有实现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只是改变了殖民地的宗主国,排除C项;国际联盟的这些规定并没有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委任统治国之间对殖民地利益的争夺等,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德国通过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结盟,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而法国被排除在这些同盟之外,德国企图通过这些同盟在欧洲孤立和遏制法国,以增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参与或促成一系列政治、军事结盟,企图建立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而非欧洲均势,排除A项;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国家都是欧洲国家,包括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民族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根据材料“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 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逐渐主导民族解放运动,是“亚洲本身都变了”的重要体现,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高涨,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排除A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1911年就已推翻君主专制,发生在一战前,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20世纪20年代尚未形成全局性影响,与材料中“过去几年里 ”即一战后初期的变化存在时间差,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一战前(欧洲)。根据材料“计划先用四到六个星期打败法国”、“力求在短期内结束战争”可知,一战前列强普遍认为短期内可结束战争,反映了其盲目乐观的心态,B项正确;一战爆发后,战争很快就成为持久战,战前计划并未与战争进程契合,排除A项;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列强的战争计划,排除C项;战争计划是按短期运动战的形式制订的,并未预示长期的阵地战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列宁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公布后,其死敌背弃它,“四巨头”又私下磋商建立新关系,且联盟机器刚开动就垮了。根据所学知识,国际联盟表面上倡导维护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但实际上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是它们维护自身利益、瓜分世界的工具,列宁的话洞察到了国际联盟这一本质,C项正确;材料中列宁的言论重点并非谴责列强干涉俄国革命,没有围绕列强干涉俄国革命的相关内容展开,排除A项;当时苏联尚未成立,1922年底苏联才成立,不存在反对苏联加入国际联盟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列宁对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的判断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认清世界大战将会爆发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3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漫画描绘了欧洲主要大国领导人围绕象征和平的天使雕像结盟的场景,包括俄国沙皇、法国总统、德意志皇帝、意大利首相和奥匈帝国领导人。这一场景反映了19世纪末欧洲复杂的同盟体系,尤其是三国同盟(德、奥、意)与法俄协约的对立格局。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列强争霸的紧张状态,表面上通过结盟维持“和平”,实则暗藏冲突风险,C项正确;三国同盟(1882年)和法俄协约(1894年)的形成为欧洲埋下了军事对抗的隐患,同盟体系加剧了阵营对立,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因此,结盟并非真正保障和平,而是强化了战争的可能性,排除A项;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列强实力分化(如德国崛起挑战英国霸权),殖民地争夺激化矛盾。漫画中列强的结盟正是这种不平衡的产物,同盟体系成为争夺利益的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893年前后,欧洲的主要矛盾是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和英德矛盾(殖民与海军竞争),俄德关系此时尚未完全恶化,直到一战前才因巴尔干问题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画面中拔河的一方是协约国,另一方是同盟国,中间站立者是美国”、时间“1914”,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一战期间,同盟国集团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但双方力量处于僵持状态。1917年随着美国的加入,德奥集团在战略上进一步处于劣势,整个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说明美国是战局走向的关键性因素,B项正确;美国最终加入了协约国,并不是双方的调停人,排除A项;由画面看出,协约国人多势众占有优势,排除C项;大国之间的矛盾是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所调和,此时处于一战时期,他们之间的矛盾确实还还未得到调和,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德国)。据材料“1912年”“临时委员会”“存储与分配方案”等信息及所学可知,1912年一战尚未爆发,德国组建临时委员会收集相关数据制定方案,说明当时德国考虑到一旦战争爆发,可能面临敌方海上封锁导致食品和原料供应受限的威胁,所以提前做准备,C项正确;1914年一战爆发后,德国才建立了战时体制,排除A项;德国错误地估计了战争可能持续的时间,准备采取的是速战速决战略,排除B项;当时德国的最大威胁是英国,排除D项, 故选C项。14.B【详解】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英、法、德三国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了全面干预,这反映出战争推动政府职能发生变化,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一战期间,英、法、德三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是出于战争的特殊需求,并非成为常态,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情况,不能代表西方所有国家,因此,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由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巴黎和会没有确定德国赔款总数,反映了英、法等战胜国在对德赔款问题上矛盾突出,而美国的道威斯计划实质上是帮助德国复兴,这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增强实力,有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C项正确;1920年建立的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表明国际政治格局的中心仍然在欧洲,排除A项;道威斯计划实质上是帮助德国复兴,这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增强实力,而德国国内法西斯势力崛起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原主张将莱茵河地区从德国分离以削弱其实力,但英美出于维持欧洲力量平衡的考虑联合施压,迫使法国放弃该要求,转而以获取萨尔煤矿开采权及收回阿尔萨斯—洛林作为补偿,同时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驻军、右岸非军事化,这种安排既部分满足法国安全需求,又避免德国被过度肢解,体现了英美法三国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相互妥协,A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打破战前欧洲传统均势,通过削弱德国、建立新独立国家形成新秩序,但未能真正实现稳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逐步恢复实力并突破限制,排除B项;条约对德国的压制引发民族复仇情绪,为纳粹党上台和对外扩张提供社会基础,未能有效遏制其扩张野心,排除C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先例,不是一战后这些安排,排除D项。故选A项。17.(1)研究视角;国际体系、国家层面、领导人、民族主义社会思潮。补充视角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补充视角2;地缘政治矛盾(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补充视角3;军事力量的竞争。补充视角4;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其他研究视角,言之成理即可)(2)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影响;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推动国际联盟的出现。【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研究视角:根据材料一“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言,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同盟体系的僵化是两个重要因素”可得出,国际体系;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实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国对于自身霸权的担忧,英国开始放弃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与俄国结盟,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可得出,国家层面;根据材料“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领袖们的特征。奥皇、俄皇特别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因素,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可得出,领导人;根据材料“从国家层次来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是多民族国家,都受到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的威胁”可得出,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的视角: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地缘政治矛盾(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各国在工业革命以后国内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竞争)以及需要争夺更大的海外殖民地的视角进行研究。(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矛盾:根据材料“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可得出,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根据材料“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可得出,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可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推动国际联盟的出现。18.(1)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背景:英国外交处于困境;拿破仑帝国覆亡(或法国大革命被镇压)皮特计划影响大;与奥地利关系密切;俄国成为最大竞争对手。(2)原因:战后条约带掠夺性;排斥苏联;排斥集体安全利益;裁军有名无实;国联采取“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制止战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主张: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详解】(1)本题为特点题、原因题。时空为近代欧洲。主要特征:根据材料“按照欧洲均势需要重构中欧版图”可知,特征为欧洲均势;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主导,联合奥地利等国家共同维护欧洲大陆的政治稳定,防止单一霸权崛起,可知特征之一为大国协调。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击败法国,拿破仑帝国覆亡;根据材料“英国外交却受困于孤立局面,接踵而来的美国独立战争加剧此种外交困境”可知,英国外交处于困境;根据材料“参加维也纳会议的英国全权代表卡斯尔雷深受皮特思想的影响”可知,皮特计划影响大;根据材料“在欧洲内陆选定了奥地利作为其政策支点”可知,与奥地利关系密切;根据材料“打击最大的敌对国——俄国,以实现欧洲大陆体系平衡与稳定”可知,俄国成为最大竞争对手。(2)本题为原因题、特点题。时空为近代欧洲。原因:根据材料“凡尔赛体系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都是战胜国强加于战败国的,是对战败国的掠夺”可知,战后条约带掠夺性;根据材料“主宰凡尔赛体系的西方国家却始终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可知,排斥苏联;根据材料“排斥集体安全利益”可知,凡尔赛体系排斥集体安全利益;根据材料“几大国都纷纷倡导裁军,‘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是怀揣完全的诚意而来’”可知,裁军有名无实;根据材料“仅仅是‘胜利者的和平’是不可能实现集体安全的”可知,国联采取“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制止战争。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本质是强权政治产物,未能解决根本矛盾;苏俄主张冲击了旧国际法体系,为战后国际关系注入新理念,《和平法令》:提出不割地、不赔款的公正和平,反对秘密外交,即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主张被压迫民族脱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即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19.(1)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战争成为欧洲各国认可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激发了战争狂热;新技术加速应用于军事和战争,提高了战争能力,各国扩军备战,加剧了战争危机;两大军事集团为战争作了组织准备。(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国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国际矛盾激化。故此学者认为,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由材料“ 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备受推崇,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强调竞争是进步的动力,国家必须为生存而战,战争是最佳手段,侵略性战争很容易被描述成自卫或预防性行动。”可得出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战争成为欧洲各国认可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由材料“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越来越狂热地进行帝国主义、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可得出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激发了战争狂热;由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事武器中既有蒸汽动力船舶、后装枪、机关枪、自推式鱼雷、地雷以及射程更远且精确度更高的火炮,也有可能带来大规模杀伤的窒息性气体、潜艇和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军事数据统计表”及所学可得出新技术加速应用于军事和战争,提高了战争能力,各国扩军备战,加剧了战争危机;由材料“英法俄、德意奥”及所学可得出两大军事集团为战争作了组织准备。(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国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国际矛盾激化。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0.一战,一方面,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战后,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国际法,重新确立国家领土、主权和独立等原则;成立了国际联盟,对一些地区采取委任统治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四大帝国瓦解,东欧等地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黎巴嫩等地脱离了帝国控制,许多地区国界线重新确认。另一方面,一战后通过《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领土等进行一定分割,德国等国领土被分割,违反了民族国家相应原则,激化民族国家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国际联盟实行的“全体一致”原则并在英法两国的操控下,对一些地区的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殖民统治,也阻碍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一战对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民族国家发展的同时,尚需不断完善国际法,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一战后的欧洲,首先,要观察图画,提取出相关信息。观察图表可知,以下信息:1.四大帝国瓦解,出现许多新兴民族国家;2.沙俄变为苏联,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3.战败国的领土与疆界发生变化;4.国际联盟对一些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等。其次,依据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注意应当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考虑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根据信息“1.四大帝国瓦解,出现许多新兴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帝国瓦解,东欧等地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黎巴嫩等地脱离了帝国控制;根据信息“沙俄变为苏联,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根据信息“4.国际联盟对一些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立了国际联盟,对一些地区采取委任统治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信息“3.战败国的领土与疆界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国际法,重新确立国家领土、主权和独立等原则,许多地区国界线的重新确认。从消极方面看,根据信息“3.战败国的领土与疆界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领土等进行一定分割,德国等国领土被分割,违反了民族国家相应原则,激化民族国家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根据信息“4.国际联盟对一些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实行的“全体一致”原则并在英法两国的操控下,对一些地区的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殖民统治,也阻碍着民族国家的发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综上所述,一战对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民族国家发展的同时,尚需不断完善国际法,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