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32张)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32张)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一章 第二节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认识区域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理解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通过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认识各区域整体性的差异以及与区外关联性的差异,学习区域要素异同的比较方法,认识到区域的发展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导入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人口、文化、经济等
2.呈现方式: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景 观
局部
韩国的河回村位于洛东江一处曲流的凸岸,背倚青山,面向河流。村落中的房屋没有固定的朝向,主要是因为村民信奉五行,房屋主人按照个人生辰和 周边自然环境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选择房屋的朝向。2012年河回村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思考
水文、地貌、土壤、生物、 文化等
1、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
文化
2、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
(1)相互影响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亲矿、风能发电。
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如法律法规
3. 区域各要素的关系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3. 区域各要素的关系
(2)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
浙江省青田县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当地农户引山泉水自上而下自流灌溉稻田,春季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田间,使田鱼与水稻共同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5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温适宜;
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说明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有利条件。
田鱼觅食,减少水中杂草与害虫(卵),降低农药(除草剂)施用量; 田鱼粪便沉积,增加底土有机质,降低化肥施用量。
(2)说明田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
案例
阿曼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自古以来,阿曼: 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保持人水协调)
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 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为了公平、合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人们还遵循一套严格的用水制度。
最初露出地表的渠水用于食用,接下来的一段渠水用于沐浴,再下去的一段渠水用于洗衣、洗器皿等,最后的一段渠水用于灌溉果园和农田。这套用水制度至今还在执行。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从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看出各区域要素有什么关系?
据统计,阿曼全国曾有4500多条法拉吉,由于老化和地下水位太低,目前仍可有效使用的有3000多条。阿曼的法拉吉密如蛛网,毎条平均长3—5千米,总长度达上力十米,每年输送9亿立方米的水,占全国水消费量的70%。 2006年,法拉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的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区域差异
区域关联
基础
自然要素
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
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
人文要素
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
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的基础
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
P9 2014年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了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丹江口水库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了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而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这反映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关联性
2.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关联性
B
D
特征 区域整体性 区域差异 区域
关联性
P10
2.案例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理解区域整体性: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
(1)地势高,气温低,因而“高”“寒”。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2)自然要素制约着当地的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该区域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分布于热量相对充足的河谷地带。
P10
B
A
P11
浙江省青田县可以适度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增加农户收入,吸引进城务工的农民返回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言之有理即可)
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又如,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
读图比较分析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区域要素异同
地理
位置
气候
条件
土地
条件
矿产
资源
思考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因素的差异
石油等矿产较丰富
贫乏
矿产资源
多,高于全国平均
少,低于全国平均
人均耕地
集中连片
分散
耕地分布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耕地类型
黑土(肥沃)
水稻土(肥沃)
主要土壤
土地
条件
400~600mm
1000~1600mm
年降水量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
条件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相对位置
430N~480N,1250E
300N~330N,120°E
经纬度位置
地理
位置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共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地形);都位于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气候)
水热条
件好
水热条
件稍差
区域要素异同
思考
农 业 商 业 工 业
类型 作物 熟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一年两熟或三熟
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玉米
春小麦
大豆
一年一熟
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水稻
油菜
棉花
区域要素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想一想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为何近年来粮食商品粮不断下降?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商品率下降。
四、区域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典型事例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生产技术改进
气候变暖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扩大
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
粮食净输出区变为净输入区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
1.区域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P9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两个区域的区域要素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也明显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距冬季风的远近 D.纬度和距冬季风的远近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主要农作物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水稻、油菜、棉花;松嫩平原——玉米、春小麦、大豆
B.长江三角洲——水稻、油菜;松嫩平原——玉米、冬小麦、大豆
C.长江三角洲——小麦、花生;松嫩平原——玉米、花生
D.长江三角洲——小麦、甘蔗;松嫩平原--玉米、甜菜
D
A
P9 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 乙区域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两区域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 甲区域矿产资源贫乏,乙区域矿产资源丰富
6.甲、乙两区域人文要素特征的共同点是( )
A. 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 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C. 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D. 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速度快
D
B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图 1.16和图1.17)。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活动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墙体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则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逬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窄;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屋顶坡度增大(利于排水);
对保温要求降低、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因为北方建筑墙体厚,用料相对较多。
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因为北方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而南方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考向1 借助图文材料,考查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P15
例3生活在陕西省南部地区(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他发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右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多样 ②地形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②④
B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陕北地区南面窗户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冬季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3)陕南地区民居注重排水,陕北地区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B
C
一、区域的整体性
1、区域要素:自然要素、人为要素
2、区域要素的呈现形式:景观
3、区域各要素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二、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的表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
2、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的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四、区域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