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卷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雾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B.钢笔吸墨水C.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药液吸进针筒4.(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甲说今天刮东风,乙说今天没有风,丙说今天刮西风。那么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最先到达终点的分别是( )A.东风、甲 B.东风、丙 C.西风、甲 D.西风、丙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实验室里可用如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注射器内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用热水对玻璃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热水( )A.向左移动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B.向右移动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C.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6.(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B.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C.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D.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7.(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花生又名长生果,如图是花生果实及内部种子的图片,下面说法中符合果实发育特点的是( )A.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过来的 B.一个子房内只有一个胚珠C.子房中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 D.子房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8.(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甲和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示其幼苗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是甲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有机物C.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有机物D.曲线乙中c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9.(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小周在学习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前有以下认知,其中正确的是( )A.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阴茎B.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子宫C.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一个月可产生一个精子D.阴道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10.(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图为探究某地区外来植物大蒜芥对水杨梅、路边青两种本地植物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是大蒜芥作用的结果B.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比对路边青的抑制作用大C.第2﹣5周,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越显著D.第1周,A'、B'两组种子的发芽率为0只是受到大蒜芥的影响1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索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形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C.实验②中U形管内壁有小水珠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1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某兴趣小组自制了一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如图)。图中的小孔和蜡烛的位置固定后,将光屏远离小孔,可观察到屏上蜡烛的像( )A.变大 B.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1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14.(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B.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t3℃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D.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1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则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A.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B.小鸟与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3:1C.小鸟回到A时,汽车到达AB中点D.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16.(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这句古诗的描述中,从传粉方式上看,油菜花属于 ,它可以靠 来传播花粉。17.(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草→昆虫→食虫鸟→鹰”,其中昆虫属于 消费者(选填“初级”或“次级”),而毒素富集最多的动物是 。18.(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肥皂,⑤血液,⑥豆浆分别加入到水中,其中形成悬浊液的是 ,形成乳浊液的是 。(填序号)19.(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1666年,牛顿将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1)①是太阳光,它属于 (填“复色光”或“单色光”);(2)②外侧是 (填“紫外线”或“红外线”),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理疗;(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另一侧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这个现象叫做光的 (填“色散”或“光的直线传播”)。20.(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图是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请读图回答:(1)菜豆幼苗的根由图中的 (填名称)发育而来。(2)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 (填字母),证明玉米种子成分中含有淀粉。(3)对菜豆幼苗来说,构成新一代的植物体是由图中种子的哪些结构组成的? (填字母)2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2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呢?以下是“人的由来”的相关概念图,请根据图中提示回答有关问题:(1)在A处填入恰当的词: 。(2)产生精子的器官是 。A的形成发生在 内。胎儿在母体的 中发育,并通过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同时将废物排出。2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C;D是一种无色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请判断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是 ;C是 。(2)写出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4.(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1)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 ,该温度下,钾溶液的溶解度是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第2个烧杯 第3个烧杯(填“>”、“=”或“<”)。2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某同学观察蜻蜓在静的水面直线飞行时,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如图所示,图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请据图片解答下列问题:①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 ;(填“向右”或“向左”)②蜻蜓飞行的速度 水波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6.(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左右,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鸡蛋 (填“甲”、“乙”或“丙”)。(2)配制密度1.03克/厘米3食盐水可用60克食盐溶于1000克水中,这种食盐水的质量分数约为 (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3)实验室在配制以上食盐水溶液时,一些操作步骤如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润洗C.氯化钠中有杂质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少量溶液溅出27.(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小科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后,发现用甲图装置实验误差大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于是他对课本装置进行改进,然后迅速插入瓶塞中来加热白磷(P),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如图丙。提示: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产物与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一致。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2)如果按照原来方式点燃红磷,若瓶塞塞的较慢,将导致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3)图乙中,a、b分别表示实验中先后测定的量。a为瓶中原有水的体积;b为反应后冷却至室温,集气瓶中水的体积;c为整个集气瓶的体积。若集气瓶中氧气耗尽,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等式关系: 。(4)结合题目信息,简要解释丙图中C点后气压上升的原因: 。28.(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29.(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科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①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不透明的纸板上,如图甲所示。②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发光二极管“F”对准小孔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其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2)小孔成的像能被光屏承接所以其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3)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1 2 3 4像距v/cm 12.0 16.0 20.0 24.0像高h/cm 3.0 4.0 5.0 6.0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4)于是小科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30.(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科学兴趣小组同学选取了多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知识进行了探索。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 ;(2)图乙中青蛙在繁殖时“抱对”,有利于受精卵形成。说明青蛙的受精方式是 ;(3)丙图中A、B、C、D依次为腊梅、夹竹桃、月季、桃四种植物的无性生殖,其中属于压条和嫁接的分别是 (填字母)。3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图二中的a、b、c与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且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动物,则b代表 。(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了能量,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大量气体造成了 的增强,加剧了全球变暖。(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特点是 。3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① 20 4 24② 20 6 26③ 20 8 27.2④ 20 10 m(1)表中m=________;(2)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3)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克?3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1)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在极低的温度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在极低温度中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答案】B【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B正确;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烟,故C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D错误。故选B。3.【答案】C【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利用,例如:钢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抽水机抽水、吸盘吸在光滑墙壁上,高压锅是利用锅内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煮熟食物的【解答】A、塑科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需要先用力挤压塑料吸盘,把盘内的空气挤出,然后吸盘就被外界的大气压紧压在了墙壁上,故A不符合题意;B、自来水钢笔在吸墨水时,是先把钢笔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墨水进入钢笔内,故B不符合题意;c、用抽气机可以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但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C符合题意;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注射器的活塞推下时,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出,再向上提起活塞时,针筒内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药液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针筒内, 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答案】B【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说法不同,要想判断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谁最先到达终点,关键是抓住“从东向西”、用他们各自的速度与风速作比较。【解答】甲:速度比风慢,所以感觉到了正常的风向。乙:速度和风速一样,所以感觉不到风。丙:速度比风快,所以感觉到了相反的风向。综上分析,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是东风;因为三人经过的路程相同,丙的速度最大,所以丙最先到达终点。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据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活塞先向右移动,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约占装置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恢复到室温后,活塞在4厘米刻度处停止。故答案为:D。6.【答案】B【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等白光其实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等方式可以将白光分解成各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而红、橙、黄等这些单一颜色的光为单色光。2、物体颜色的成因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而吸收了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在各种色光照射下都能呈现出相应色光的颜色;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无论用什么色光照射,它都几乎不反射光,看起来就是黑色。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蓝色的玻璃,只允许蓝光透过,其他色光被吸收,所以我们看到它是蓝色的。【解答】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红光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只有红色环能反射红光,观众看到的是红色,而红光照在其他四种颜色的奥运环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是黑色,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7.【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解答】A、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A正确。B、子房内有几个胚珠完成受精,发育成的果实内就有几粒种子。图中的花生有三颗种子,所以花生的一个子房内有三个胚珠,B错误。C、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C错误。D、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A。8.【答案】C【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吸水过程:种子萌发首先要吸收水分,这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之一。吸胀吸水是种子萌发初期的主要吸水方式,通过吸胀作用,种子的鲜重会迅速增加,使种皮变软,有利于氧气进入和胚根突破种皮。2、呼吸作用: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作用增强,通过有氧呼吸将储存的有机物分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用于细胞分裂、生长等生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不断被消耗,种子的干重会逐渐减少。3、干重和鲜重的概念干重:指细胞除去水分后的重量,主要反映细胞内有机物等干物质的含量。在种子萌发到幼苗生长过程中,干重的变化主要与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有关。鲜重:指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重量,包括细胞内的水分、有机物、无机盐等所有物质的重量。鲜重的变化主要与细胞吸水和失水以及物质的积累等因素有关。【解答】A、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曲线甲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曲线乙是表示种子干重变化,A错误。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B错误。C、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从a点到c点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C正确。D、大豆幼苗长出叶,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从c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D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D【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①男性主要生殖器官指内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官.内生殖器官主要包括睾丸和前列腺,以及附睾和输精管、射精管等部位,而外生殖器一般主要包括阴囊和阴茎。②女性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解答】 A.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其功能主要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故A错误;B.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其功能主要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故B错误;C.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能产生上亿个精子,故C错误;D.阴道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是女性的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管道,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C【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A、对照组没有大蒜芥的影响,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这是遗传物质或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故错误。B、实验组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水杨梅种子发芽率略低,而实验组路边青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很多,故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抑制作用更大,故错误。C、第2—5周,路边青的实验组曲线发芽率比对照组下降的多,而水杨梅实验组曲线发芽率比对照组下降的少,故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影响显著,正确。D、第一周实验组路边青和水杨梅发芽率低,除了受到大蒜芥的影响,还有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错误。故答案为:C。11.【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①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低处蜡烛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方空气的密度,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来分析解答;B、根据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来分析解答;C、根据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来分析解答;D、根据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小来分析解答。【解答】A、实验①U形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温度相同,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低处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二氧化碳上升至高处,高处先熄灭,选项错误;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不助燃,不可燃,选项正确;C、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所以实验②中U形管内壁有小水珠,选项正确;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小,所以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12.【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倒立的实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解答】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光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即屏上蜡烛的像变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3.【答案】A【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指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其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异养生物,如动物等;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物质基础。2、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如本题中的食物链就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这就导致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越多,因为低营养级生物能够获取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捕食和竞争关系,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多条食物链上其他生物的数量。【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故答案为:A。14.【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蒸发水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比较。【解答】A、由图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错误;B、t2℃时,A、B的溶解度相同,则t2℃时,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溶液的状态未知,无法比较,错误;C、t3℃时,A物质溶解度大于B物质溶解度,则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正确;D、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升温后,A、B的溶解度均增加,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不变,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答案为:C。15.【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小鸟飞向B的时间和飞回的时间相同均为t1,故有v1×t1+v2×t1=L,而对于汽车来说有s2=v2t2,再根据t2=2t1,便可解决本题。【解答】A、由图像可知,小鸟飞行的时间为t1,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2,因为t2=2t1所以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则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则由得: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有即①对于汽车来说有v2t2=L②联立以上两式可得v1=3v2由s=vt可知,小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因为t2=2t1所以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B、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s2=v2t2=L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6.【答案】异花传粉;昆虫【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分析】传粉是成熟花粉从雄蕊花药或小孢子囊中散出后,传送到雌蕊柱头或胚珠上的过程。【解答】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油菜花需要蝴蝶来帮助传粉,即属于异花传粉中的虫媒花;故答案为:异花传粉;昆虫。17.【答案】初级;鹰【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顶级消费者结束,如本题中的 “草→昆虫→食虫鸟→鹰”,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关系。(2)生物富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些有害物质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难以排出等特点。【解答】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属于初级消费者,故草→昆虫→食虫鸟→鹰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因此毒素富集最多的动物是鹰。18.【答案】①③④⑤;⑥【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难溶性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难溶性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解答】①面粉是一种难溶性固体,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②味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③肥皂不能溶于水,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④泥土是一种难溶性固体,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⑤血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血细胞,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⑥豆浆加入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因此:形成悬浊液的是①③④⑤,形成乳浊液的是⑥。19.【答案】复色光;红外线;色散【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解答】(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2)红外线的偏折能力弱,②外侧是红外线,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理疗(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另一侧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20.【答案】胚根;J;ABDE【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解析】【分析】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比较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胚都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在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是基本一致的,是新植物的幼体。不同点:菜豆种子是双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有两片,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无胚乳;玉米种子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有一片,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2、图中:A是胚轴、B是胚根、C是种皮、D是胚芽、E是子叶、F是种皮和果皮、G是胚芽、H是胚轴、I是胚根、J是胚乳、K是子叶。【解答】(1)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先吸水膨胀,种皮变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所以菜豆幼苗的根由图中的B胚根发育而来。(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里只有一片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加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J胚乳,证明玉米种子中含有淀粉。(3)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胚和种皮,主要结构是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因此,对菜豆幼苗来说,构成新一代的植物体是由图中的A胚轴、B胚根、D胚芽、E子叶四部分组成。21.【答案】A;B【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保肥性最强的是黏土土壤,通气性最好的砂土类型,最适宜耕种的是壤土类型。【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种无机盐。A、图A中的矿物质颗粒较多,可见保肥性能最强。B、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C、据扇形图可见:C土质的通气性能最好。故答案为A;B。22.【答案】受精卵;睾丸;输卵管;子宫;胎盘和脐带【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解析】【分析】(1)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解答】(1)A处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2)产生精子的器官是睾丸,产生卵细胞的器官是卵巢,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形成A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最终植入子宫内膜中,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取所需营养物质和氧,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23.【答案】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则A是氧气,B是硫,C是二氧化硫;D是一种无色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D是二氧化碳。【解答】(1)由分析可知,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C,则A能够支持燃烧,为氧气,B为硫,C为二氧化硫,故填氧气,二氧化硫。(2)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D为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24.【答案】(1)不饱和;11;50g;(2)C;(3)═.【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要求判断n的数值,这需要通过观察蒸发过程中溶质析出的情况,利用溶解度的概念进行推理。(2)要求判断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这需要根据蒸发结晶过程中溶质析出的难易程度进行推断。(3)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解答】(1)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析5g晶体,所以共析出11g,;通过分析可知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所以甲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50g;(2)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故选C;(3)第2个烧杯和第3个烧杯中都含有不溶解的固体,说明溶液都达到了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5.【答案】向左;等于【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①根据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以及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得出蜻蜓的运动方向;②根据蜻蜓飞行的路程和水波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①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形成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所以蜻蜓向左飞行。②因为蜻蜓点水后的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第二次点水的位置刚好是第一次水波运动到的位置,所以水波的速度和蜻蜓飞行的速度相同。26.【答案】丙;5.7%;④①②③;B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两者所受浮力关系和液体密度关系;(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考虑;(3)根据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考虑;(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从溶质少和溶剂多两个方面考虑。【解答】(1)根据浮沉条件可知,物体下沉时ρ液<ρ物,物体漂浮时ρ液>ρ物,物体悬浮时ρ液=ρ物,因为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即ρ液>ρ物,所以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丙;(2)配制密度1.03克/厘米3食盐水可用60克食盐溶于1000克水中,则食盐水的质量分数约为×100%≈5.7%;(3)实验室在配制以上食盐水溶液时,应先取药品称量,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液体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②③;(4)A、称量时砝码生锈比原来的砝码质量大了,称量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B、烧杯中原来留有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B符合题意;C、氯化钠中有杂质,会导致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符合题意;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27.【答案】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偏大;;打开止水夹之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进入集气瓶内,导致瓶内气压增大至标准大气压【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据白磷燃烧实验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故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如果按照原来方式点燃红磷,若瓶塞塞的较慢,会有部分空气逸出,将导致测量结果偏大;(3)(c﹣a)表示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b﹣a)表示实验后由于氧气的消耗导致的烧杯内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等于瓶子中氧气的体积,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则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等式关系为=;(4)丙图中C点后气压上升的原因是打开止水夹之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进入集气瓶内。28.【答案】Q;使冰受热均;不变;等于【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因此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好铁圈的高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器材;(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3)冰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间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解答】(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所以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该方法能使冰受热均匀。(3)分析图像后知道,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4)不考虑热量损失,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第2-4min和第10-12min加热时间相等,所以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29.【答案】无关;实像;h=0.25v;物体到小孔距离不变【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实像;(3)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h与v的关系;(4)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个定值,由此得出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解答】(1)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上下左右都相反,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图丙中4符合题意。(2)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3)由表格上的数据知道,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所以(4)根据表中的数据知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即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30.【答案】变态发育;体外受精;BD【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1)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 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蚕、蜜蜂、蝴蝶等昆虫。以蚕为例,蚕卵孵化出幼虫,幼虫不断进食长大,之后吐丝结茧变成蛹,最后从蛹中羽化出成虫(蚕蛾)。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蝗虫、螳螂等。蝗虫的卵孵化出的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发育为成虫。(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受精方式: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在繁殖季节,雌雄青蛙抱对后,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水质、水温等都会影响受精的成功率。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蛙有很大差异。随着生长发育,蝌蚪逐渐长出四肢,尾巴消失,变成幼蛙,最终发育为成蛙。(4)图丙A根的分蘖、B压条、C扦插、D嫁接。【解答】(1)图甲中的M表示蝗虫、家蚕、青蛙相同的发育过程,三者均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因此图中M表示变态发育。(2)青蛙的“交配行为”应该叫做“抱对”。因为青蛙是卵生的体外受精模式繁殖。(3)丙图中A、B、C、D依次为腊梅、夹竹桃、月季、桃四种植物的无性生殖,其中属于压条和嫁接的分别是BD。31.【答案】5;荒漠雕鸮;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的概念与组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它通常由生产者开始,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接着是各级消费者,消费者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生物。例如本题中图一中的食物链 “甲→乙→丙→丁”,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3)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表面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4)图二中:甲分解者;乙生产者;丙消费者;1分解作用;2光合作用;3、4呼吸作用;5化石燃料的燃烧。【解答】(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一中食物链有: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蛙→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共5条。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二中食物链为:乙→c→a→b;对应图一食物链有: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则b代表荒漠雕鸮。(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增强,加剧了全球变暖。(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2.【答案】(1)27.2(2)26.5%(3)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答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300g。【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溶解能力以及表格数据来分析;(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来分析【解答】本题难度较小,了解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是解答的关键。(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三次时20g溶剂加入8g氯化钠,只得到27.2g溶液,说明此时已经饱和,实验④,固体不再溶解,所以溶液质量为27.2g,故m=27.2g。(2)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详见答案。33.【答案】(1)客车是超速行驶;(2)1122m【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然后与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比较即可。【解答】(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①听到回声后客车继续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此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根据题意知道,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②①式﹣②式则有因为122.4km/h>120km/h,所以客车是超速行驶;(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卷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在极低的温度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在极低温度中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雾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答案】B【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B正确;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烟,故C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D错误。故选B。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B.钢笔吸墨水C.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药液吸进针筒【答案】C【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利用,例如:钢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抽水机抽水、吸盘吸在光滑墙壁上,高压锅是利用锅内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煮熟食物的【解答】A、塑科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需要先用力挤压塑料吸盘,把盘内的空气挤出,然后吸盘就被外界的大气压紧压在了墙壁上,故A不符合题意;B、自来水钢笔在吸墨水时,是先把钢笔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墨水进入钢笔内,故B不符合题意;c、用抽气机可以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但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C符合题意;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注射器的活塞推下时,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出,再向上提起活塞时,针筒内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药液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针筒内, 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甲说今天刮东风,乙说今天没有风,丙说今天刮西风。那么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最先到达终点的分别是( )A.东风、甲 B.东风、丙 C.西风、甲 D.西风、丙【答案】B【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说法不同,要想判断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谁最先到达终点,关键是抓住“从东向西”、用他们各自的速度与风速作比较。【解答】甲:速度比风慢,所以感觉到了正常的风向。乙:速度和风速一样,所以感觉不到风。丙:速度比风快,所以感觉到了相反的风向。综上分析,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是东风;因为三人经过的路程相同,丙的速度最大,所以丙最先到达终点。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实验室里可用如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注射器内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用热水对玻璃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热水( )A.向左移动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B.向右移动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C.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据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活塞先向右移动,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约占装置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恢复到室温后,活塞在4厘米刻度处停止。故答案为:D。6.(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B.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C.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D.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答案】B【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等白光其实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等方式可以将白光分解成各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而红、橙、黄等这些单一颜色的光为单色光。2、物体颜色的成因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而吸收了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在各种色光照射下都能呈现出相应色光的颜色;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无论用什么色光照射,它都几乎不反射光,看起来就是黑色。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蓝色的玻璃,只允许蓝光透过,其他色光被吸收,所以我们看到它是蓝色的。【解答】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红光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只有红色环能反射红光,观众看到的是红色,而红光照在其他四种颜色的奥运环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是黑色,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7.(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花生又名长生果,如图是花生果实及内部种子的图片,下面说法中符合果实发育特点的是( )A.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过来的 B.一个子房内只有一个胚珠C.子房中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 D.子房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解答】A、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A正确。B、子房内有几个胚珠完成受精,发育成的果实内就有几粒种子。图中的花生有三颗种子,所以花生的一个子房内有三个胚珠,B错误。C、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C错误。D、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A。8.(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甲和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示其幼苗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是甲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有机物C.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有机物D.曲线乙中c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答案】C【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吸水过程:种子萌发首先要吸收水分,这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之一。吸胀吸水是种子萌发初期的主要吸水方式,通过吸胀作用,种子的鲜重会迅速增加,使种皮变软,有利于氧气进入和胚根突破种皮。2、呼吸作用: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作用增强,通过有氧呼吸将储存的有机物分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用于细胞分裂、生长等生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不断被消耗,种子的干重会逐渐减少。3、干重和鲜重的概念干重:指细胞除去水分后的重量,主要反映细胞内有机物等干物质的含量。在种子萌发到幼苗生长过程中,干重的变化主要与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有关。鲜重:指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重量,包括细胞内的水分、有机物、无机盐等所有物质的重量。鲜重的变化主要与细胞吸水和失水以及物质的积累等因素有关。【解答】A、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曲线甲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曲线乙是表示种子干重变化,A错误。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B错误。C、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从a点到c点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C正确。D、大豆幼苗长出叶,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从c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D错误。故答案为:C。9.(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小周在学习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前有以下认知,其中正确的是( )A.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阴茎B.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子宫C.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一个月可产生一个精子D.阴道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答案】D【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①男性主要生殖器官指内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官.内生殖器官主要包括睾丸和前列腺,以及附睾和输精管、射精管等部位,而外生殖器一般主要包括阴囊和阴茎。②女性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解答】 A.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其功能主要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故A错误;B.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其功能主要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故B错误;C.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能产生上亿个精子,故C错误;D.阴道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是女性的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管道,故D正确。故选D。10.(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图为探究某地区外来植物大蒜芥对水杨梅、路边青两种本地植物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是大蒜芥作用的结果B.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比对路边青的抑制作用大C.第2﹣5周,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越显著D.第1周,A'、B'两组种子的发芽率为0只是受到大蒜芥的影响【答案】C【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A、对照组没有大蒜芥的影响,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这是遗传物质或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故错误。B、实验组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水杨梅种子发芽率略低,而实验组路边青种子发芽率比对照组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很多,故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抑制作用更大,故错误。C、第2—5周,路边青的实验组曲线发芽率比对照组下降的多,而水杨梅实验组曲线发芽率比对照组下降的少,故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影响显著,正确。D、第一周实验组路边青和水杨梅发芽率低,除了受到大蒜芥的影响,还有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错误。故答案为:C。1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索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形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C.实验②中U形管内壁有小水珠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①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低处蜡烛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方空气的密度,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来分析解答;B、根据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来分析解答;C、根据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来分析解答;D、根据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小来分析解答。【解答】A、实验①U形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温度相同,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低处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二氧化碳上升至高处,高处先熄灭,选项错误;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不助燃,不可燃,选项正确;C、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所以实验②中U形管内壁有小水珠,选项正确;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小,所以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1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某兴趣小组自制了一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如图)。图中的小孔和蜡烛的位置固定后,将光屏远离小孔,可观察到屏上蜡烛的像( )A.变大 B.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倒立的实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解答】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光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即屏上蜡烛的像变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答案】A【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指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其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异养生物,如动物等;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物质基础。2、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如本题中的食物链就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这就导致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越多,因为低营养级生物能够获取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捕食和竞争关系,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多条食物链上其他生物的数量。【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故答案为:A。14.(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B.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t3℃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D.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蒸发水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比较。【解答】A、由图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错误;B、t2℃时,A、B的溶解度相同,则t2℃时,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溶液的状态未知,无法比较,错误;C、t3℃时,A物质溶解度大于B物质溶解度,则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正确;D、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升温后,A、B的溶解度均增加,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不变,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答案为:C。1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则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A.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B.小鸟与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3:1C.小鸟回到A时,汽车到达AB中点D.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小鸟飞向B的时间和飞回的时间相同均为t1,故有v1×t1+v2×t1=L,而对于汽车来说有s2=v2t2,再根据t2=2t1,便可解决本题。【解答】A、由图像可知,小鸟飞行的时间为t1,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2,因为t2=2t1所以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则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则由得: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有即①对于汽车来说有v2t2=L②联立以上两式可得v1=3v2由s=vt可知,小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因为t2=2t1所以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B、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s2=v2t2=L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6.(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这句古诗的描述中,从传粉方式上看,油菜花属于 ,它可以靠 来传播花粉。【答案】异花传粉;昆虫【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分析】传粉是成熟花粉从雄蕊花药或小孢子囊中散出后,传送到雌蕊柱头或胚珠上的过程。【解答】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油菜花需要蝴蝶来帮助传粉,即属于异花传粉中的虫媒花;故答案为:异花传粉;昆虫。17.(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草→昆虫→食虫鸟→鹰”,其中昆虫属于 消费者(选填“初级”或“次级”),而毒素富集最多的动物是 。【答案】初级;鹰【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顶级消费者结束,如本题中的 “草→昆虫→食虫鸟→鹰”,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关系。(2)生物富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些有害物质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难以排出等特点。【解答】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属于初级消费者,故草→昆虫→食虫鸟→鹰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因此毒素富集最多的动物是鹰。18.(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肥皂,⑤血液,⑥豆浆分别加入到水中,其中形成悬浊液的是 ,形成乳浊液的是 。(填序号)【答案】①③④⑤;⑥【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难溶性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难溶性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解答】①面粉是一种难溶性固体,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②味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③肥皂不能溶于水,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④泥土是一种难溶性固体,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⑤血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血细胞,加入到水中得到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⑥豆浆加入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因此:形成悬浊液的是①③④⑤,形成乳浊液的是⑥。19.(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1666年,牛顿将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1)①是太阳光,它属于 (填“复色光”或“单色光”);(2)②外侧是 (填“紫外线”或“红外线”),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理疗;(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另一侧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这个现象叫做光的 (填“色散”或“光的直线传播”)。【答案】复色光;红外线;色散【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解答】(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2)红外线的偏折能力弱,②外侧是红外线,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理疗(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另一侧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20.(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图是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请读图回答:(1)菜豆幼苗的根由图中的 (填名称)发育而来。(2)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 (填字母),证明玉米种子成分中含有淀粉。(3)对菜豆幼苗来说,构成新一代的植物体是由图中种子的哪些结构组成的? (填字母)【答案】胚根;J;ABDE【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解析】【分析】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比较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胚都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在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是基本一致的,是新植物的幼体。不同点:菜豆种子是双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有两片,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无胚乳;玉米种子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有一片,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2、图中:A是胚轴、B是胚根、C是种皮、D是胚芽、E是子叶、F是种皮和果皮、G是胚芽、H是胚轴、I是胚根、J是胚乳、K是子叶。【解答】(1)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先吸水膨胀,种皮变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所以菜豆幼苗的根由图中的B胚根发育而来。(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里只有一片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加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图中的J胚乳,证明玉米种子中含有淀粉。(3)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胚和种皮,主要结构是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因此,对菜豆幼苗来说,构成新一代的植物体是由图中的A胚轴、B胚根、D胚芽、E子叶四部分组成。2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答案】A;B【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保肥性最强的是黏土土壤,通气性最好的砂土类型,最适宜耕种的是壤土类型。【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种无机盐。A、图A中的矿物质颗粒较多,可见保肥性能最强。B、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C、据扇形图可见:C土质的通气性能最好。故答案为A;B。2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呢?以下是“人的由来”的相关概念图,请根据图中提示回答有关问题:(1)在A处填入恰当的词: 。(2)产生精子的器官是 。A的形成发生在 内。胎儿在母体的 中发育,并通过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同时将废物排出。【答案】受精卵;睾丸;输卵管;子宫;胎盘和脐带【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解析】【分析】(1)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解答】(1)A处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2)产生精子的器官是睾丸,产生卵细胞的器官是卵巢,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形成A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最终植入子宫内膜中,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取所需营养物质和氧,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2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C;D是一种无色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请判断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是 ;C是 。(2)写出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则A是氧气,B是硫,C是二氧化硫;D是一种无色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D是二氧化碳。【解答】(1)由分析可知,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C,则A能够支持燃烧,为氧气,B为硫,C为二氧化硫,故填氧气,二氧化硫。(2)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D为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24.(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1)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 ,该温度下,钾溶液的溶解度是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第2个烧杯 第3个烧杯(填“>”、“=”或“<”)。【答案】(1)不饱和;11;50g;(2)C;(3)═.【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要求判断n的数值,这需要通过观察蒸发过程中溶质析出的情况,利用溶解度的概念进行推理。(2)要求判断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这需要根据蒸发结晶过程中溶质析出的难易程度进行推断。(3)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解答】(1)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析5g晶体,所以共析出11g,;通过分析可知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所以甲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50g;(2)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故选C;(3)第2个烧杯和第3个烧杯中都含有不溶解的固体,说明溶液都达到了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某同学观察蜻蜓在静的水面直线飞行时,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如图所示,图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请据图片解答下列问题:①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 ;(填“向右”或“向左”)②蜻蜓飞行的速度 水波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向左;等于【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①根据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以及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得出蜻蜓的运动方向;②根据蜻蜓飞行的路程和水波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①因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形成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所以蜻蜓向左飞行。②因为蜻蜓点水后的三个波纹刚好在O点内切,蜻蜓第二次点水的位置刚好是第一次水波运动到的位置,所以水波的速度和蜻蜓飞行的速度相同。26.(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左右,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鸡蛋 (填“甲”、“乙”或“丙”)。(2)配制密度1.03克/厘米3食盐水可用60克食盐溶于1000克水中,这种食盐水的质量分数约为 (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3)实验室在配制以上食盐水溶液时,一些操作步骤如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润洗C.氯化钠中有杂质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少量溶液溅出【答案】丙;5.7%;④①②③;B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两者所受浮力关系和液体密度关系;(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考虑;(3)根据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考虑;(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从溶质少和溶剂多两个方面考虑。【解答】(1)根据浮沉条件可知,物体下沉时ρ液<ρ物,物体漂浮时ρ液>ρ物,物体悬浮时ρ液=ρ物,因为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即ρ液>ρ物,所以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丙;(2)配制密度1.03克/厘米3食盐水可用60克食盐溶于1000克水中,则食盐水的质量分数约为×100%≈5.7%;(3)实验室在配制以上食盐水溶液时,应先取药品称量,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液体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②③;(4)A、称量时砝码生锈比原来的砝码质量大了,称量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B、烧杯中原来留有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B符合题意;C、氯化钠中有杂质,会导致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符合题意;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27.(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小科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后,发现用甲图装置实验误差大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于是他对课本装置进行改进,然后迅速插入瓶塞中来加热白磷(P),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如图丙。提示: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产物与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一致。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2)如果按照原来方式点燃红磷,若瓶塞塞的较慢,将导致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3)图乙中,a、b分别表示实验中先后测定的量。a为瓶中原有水的体积;b为反应后冷却至室温,集气瓶中水的体积;c为整个集气瓶的体积。若集气瓶中氧气耗尽,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等式关系: 。(4)结合题目信息,简要解释丙图中C点后气压上升的原因: 。【答案】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偏大;;打开止水夹之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进入集气瓶内,导致瓶内气压增大至标准大气压【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据白磷燃烧实验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故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如果按照原来方式点燃红磷,若瓶塞塞的较慢,会有部分空气逸出,将导致测量结果偏大;(3)(c﹣a)表示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b﹣a)表示实验后由于氧气的消耗导致的烧杯内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等于瓶子中氧气的体积,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则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等式关系为=;(4)丙图中C点后气压上升的原因是打开止水夹之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进入集气瓶内。28.(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答案】Q;使冰受热均;不变;等于【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因此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好铁圈的高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器材;(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3)冰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间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解答】(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所以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该方法能使冰受热均匀。(3)分析图像后知道,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4)不考虑热量损失,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第2-4min和第10-12min加热时间相等,所以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29.(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科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①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不透明的纸板上,如图甲所示。②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发光二极管“F”对准小孔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其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2)小孔成的像能被光屏承接所以其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3)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1 2 3 4像距v/cm 12.0 16.0 20.0 24.0像高h/cm 3.0 4.0 5.0 6.0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4)于是小科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答案】无关;实像;h=0.25v;物体到小孔距离不变【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实像;(3)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h与v的关系;(4)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个定值,由此得出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解答】(1)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上下左右都相反,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图丙中4符合题意。(2)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3)由表格上的数据知道,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所以(4)根据表中的数据知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即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30.(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科学兴趣小组同学选取了多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知识进行了探索。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 ;(2)图乙中青蛙在繁殖时“抱对”,有利于受精卵形成。说明青蛙的受精方式是 ;(3)丙图中A、B、C、D依次为腊梅、夹竹桃、月季、桃四种植物的无性生殖,其中属于压条和嫁接的分别是 (填字母)。【答案】变态发育;体外受精;BD【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1)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4 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蚕、蜜蜂、蝴蝶等昆虫。以蚕为例,蚕卵孵化出幼虫,幼虫不断进食长大,之后吐丝结茧变成蛹,最后从蛹中羽化出成虫(蚕蛾)。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蝗虫、螳螂等。蝗虫的卵孵化出的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发育为成虫。(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受精方式: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在繁殖季节,雌雄青蛙抱对后,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水质、水温等都会影响受精的成功率。发育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蛙有很大差异。随着生长发育,蝌蚪逐渐长出四肢,尾巴消失,变成幼蛙,最终发育为成蛙。(4)图丙A根的分蘖、B压条、C扦插、D嫁接。【解答】(1)图甲中的M表示蝗虫、家蚕、青蛙相同的发育过程,三者均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因此图中M表示变态发育。(2)青蛙的“交配行为”应该叫做“抱对”。因为青蛙是卵生的体外受精模式繁殖。(3)丙图中A、B、C、D依次为腊梅、夹竹桃、月季、桃四种植物的无性生殖,其中属于压条和嫁接的分别是BD。3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图二中的a、b、c与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且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动物,则b代表 。(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了能量,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大量气体造成了 的增强,加剧了全球变暖。(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特点是 。【答案】5;荒漠雕鸮;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的概念与组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它通常由生产者开始,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接着是各级消费者,消费者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生物。例如本题中图一中的食物链 “甲→乙→丙→丁”,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3)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表面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4)图二中:甲分解者;乙生产者;丙消费者;1分解作用;2光合作用;3、4呼吸作用;5化石燃料的燃烧。【解答】(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一中食物链有: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蛙→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共5条。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二中食物链为:乙→c→a→b;对应图一食物链有: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则b代表荒漠雕鸮。(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增强,加剧了全球变暖。(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① 20 4 24② 20 6 26③ 20 8 27.2④ 20 10 m(1)表中m=________;(2)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3)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克?【答案】(1)27.2(2)26.5%(3)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答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300g。【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溶解能力以及表格数据来分析;(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来分析【解答】本题难度较小,了解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是解答的关键。(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三次时20g溶剂加入8g氯化钠,只得到27.2g溶液,说明此时已经饱和,实验④,固体不再溶解,所以溶液质量为27.2g,故m=27.2g。(2)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详见答案。3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1)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答案】(1)客车是超速行驶;(2)1122m【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然后与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比较即可。【解答】(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①听到回声后客车继续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此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根据题意知道,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②①式﹣②式则有因为122.4km/h>120km/h,所以客车是超速行驶;(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