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8练 可逆电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 单项选择题 1. 高电压水系锌—有机混合液流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充电时,中性电解质NaCl的浓度增大B. 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C. 充电时,1 mol FQH2转化为FQ转移2 mol电子D. 放电时,正极区溶液的pH增大2. (2024·南京、盐城一模)一种以钒基氧化物(V6O13)为正极材料的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通过使用孔径大小合适且分布均匀的新型离子交换膜,可提高离子传输通量的均匀性,从而保持电池的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过程中,Zn2+向Zn极一侧移动B. 放电过程中,电子由Zn极经电解质溶液向V6O13极移动C. 充电时,V6O13极与外接直流电源正极相连D. 充电时,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为V6O13+xZn2++2xe-===ZnxV6O133. 某有机物作电极材料的水系二次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 充电时a接电源正极C. 充电时阴极电极反应为:+2e-===D. 放电时每转移1 mol e-,右室离子数目增加2 mol4. LTO材料(Li4Ti5O12和Li4+xTi5O12)是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为方便表示,忽略原子半径大小),LTO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互转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KCl的有机溶液可以用KCl的水溶液代替B. 每转移1 mol电子,正极材料质量减少7 gC. 图2所示A→B的转化为放电时LTO材料中晶胞的变化D. 充电时,阳极的电极方程式为Li++e-===Li5.目前锌铁液流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热点技术之一。某酸碱混合锌铁液流电池的两极电解质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正极电解质呈酸性B. 放电时,锌板上的电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4]2-C. 放电时,每转移1 mol电子,中间室内的溶液中将减少1 mol NaClD. 储能时,应将该电池的碳纸电极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6. 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2二次电池,有望为火星探测提供一种潜在电化学能源系统。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2+4Na2Na2CO3+C。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ClO移向电源的正极B. 也可用NaClO4水溶液作为电解液C. 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O+C-4e-===3CO2↑D. 充电时,消耗1 mol Na2CO3转移1 mol电子7.锂—空气动力电池存储的能量是目前常规电池的数倍,放电原理如题图(隔膜只允许Li+通过)。下列关于锂—空气电池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正极反应式Li-e-===Li+B. 充电时该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 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4Li+O2+2H2O===4LiOHD. 充电时,“充电专用电极”接外电源的负极8. 下列关于金属腐蚀和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乙中钢闸门均为电子输入的一端B. 图甲、乙中钢闸门上均主要发生反应:2H++2e-===H2↑C. 图甲是外加电流法,图乙是牺牲阳极法D. 图丙中铜板打上铁铆钉后,铜板易被腐蚀9.(2025·姜堰、如东、沭阳三校联考)一种无需离子交换膜的新型氯流电池可用作储能设备(如图所示),充电时电极a的反应为NaTi2(PO4)3+2Na++2e-===Na3Ti2(PO4)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充电时,电极b是阴极B. 充电时,每生成1 mol Cl2,电极a质量理论上增加46 gC. 放电时,NaCl溶液的浓度增大D. 放电时,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Cl2+2e-===2Cl-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中性环境微生物介导的铁循环过程,其部分过程见图,此环境下主要发生析氢腐蚀B. 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负极反应式:Fe-3e-===Fe3+C. 以Zn、Fe为电极,以酸化的3% NaCl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连接成原电池装置,过一段时间,从Fe电极区域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入2滴K3[Fe(CN)6]溶液,观察现象,探究金属的电化学保护法D. 将中间裹有锌皮的铁钉放在滴有酚酞的饱和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铁钉周围溶液颜色变化,探究铁钉能发生吸氧腐蚀11. 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钢片上滴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看到钢片上有铁锈出现。钢片腐蚀过程中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2Fe+2H2O+O2===2Fe(OH)2,Fe(OH)2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Fe(OH)3,再在一定条件下脱水生成铁锈,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钢片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B. 钢片腐蚀生成的铁锈可以保护内层的铁不被腐蚀C. 钢片腐蚀过程中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O2+4e-===4OH-D. 钢片里的铁和碳与食盐水形成了无数微小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腐蚀12. 全世界每年钢铁因锈蚀造成大量的损失。某城市拟用如图所示方法保护埋在弱碱性土壤中的钢质管道,使其免受腐蚀。关于此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钢质管道易被腐蚀是因为在潮湿的土壤中形成了原电池B. 这种方法称为牺牲阳极法C. 钢管上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D. 也可用外接直流电源保护钢管,直流电源负极连接金属棒X第48练 可逆电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 A 解析:高电压水系锌—有机混合液流电池工作原理为:放电时为原电池,金属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Zn2+,为负极,则FQ所在电极为正极,正极反应式为2FQ+2e-+2H+===FQH2,负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充电时电解池,原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电源的正负极,阴阳极的电极反应与原电池的负正极的反应式相反,电解质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充电时装置为电解池,电解质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NaCl溶液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分别发生定向移动,即电解质NaCl的浓度减小,故A错误;放电时为原电池,金属Zn为负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故B正确;充电时电解池,阳极反应为FQH2-2e-===2FQ+2e-+2H+,则1 mol FQH2转化为FQ时转移2 mol电子,故C正确;放电时为原电池,正极反应式为2FQ+2e-+2H+===FQH2,即正极区溶液的pH增大,故D正确。故选A。2. C 解析:钒基氧化物(V6O13)为正极,则Zn极为负极,电池工作时,负极Zn失电子生成Zn2+进入溶液,透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区;在正极,V6O13得电子产物与电解质反应生成ZnxV6O13。放电过程中,Zn极为负极,Zn失电子生成Zn2+进入溶液,Zn2+向正极一侧移动,A不正确;放电过程中,电子由Zn极沿导线向V6O13极移动,电子不能经过电解质溶液,B不正确;充电时,V6O13极作阳极,将ZnxV6O13转化为V6O13,与外接直流电源正极相连,C正确;充电时,阳极ZnxV6O13失电子生成V6O13和Zn2+,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为ZnxV6O13-2xe-===V6O13+Zn2+,D不正确。故选C。3. D 解析:放电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a为负极;b极I生成I-得电子,为正极。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由题干可知,该结构为一种负极材料为固态聚酰亚胺—水系二次电池,则有机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充电时该极为电解池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B错误;由图可知,充电时阴极反应式为+2nH++2ne-===,C错误;放电时,右侧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I+2e-===3I-,则放电时每转移2 mol e-,右侧增加2 mol阴离子,同时有2 mol Li+离子进入右室,右室离子数目增加4 mol,即每转移1 mol e-,右室离子数目增加2 mol,D正确。故选D。4. C 解析:由图可知,放电时,锂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锂离子,LTO材料电极为正极,锂离子作用下Li4Ti5O1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Li4+xTi5O12,充电时,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锂电极做电解池的阴极,LTO材料电极做阳极。锂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所以氯化钾的有机溶液不能用氯化钾的水溶液代替,故A错误;由分析可知,放电时,LTO材料电极为正极,锂离子作用下Li4Ti5O1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Li4+xTi5O12,则转移1 mol电子时,正极材料质量增加7 g,故B错误;由分析可知,放电时,LTO材料电极为正极,锂离子作用下Li4Ti5O1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Li4+xTi5O12,则A→B的转化为放电时LTO材料中晶胞的变化,故C正确;由分析可知,充电时,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锂电极做电解池的阴极,锂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锂,电极反应式为Li++e-===Li,故D错误。故选C。5. C 解析:碳纸为正极,由于Fe3+、Fe2+与OH-会反应产生Fe(OH)3、Fe(OH)2沉淀,故正极电解质应呈酸性,A正确;放电时,锌板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4]2-,B正确;当反应转移1 mol电子时,为维持电荷守恒,左室有1 mol 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中间室,右室有1 mol Cl-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中间室内,导致中间室内的溶液中将增加1 mol NaCl,C错误;放电时,碳纸电极为正极,则在充电时,应将该电池的碳纸电极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D正确。6. C 解析:由电池的总反应可知,放电时,钠电极是原电池的负极,钠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钠离子,电极反应式为Na-e-===Na+,通入二氧化碳的镍电极是正极,二氧化碳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碳酸根和碳,电极反应式为3CO2+4e-===2CO+C,充电时,钠电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做阴极,镍电极为阳极。由分析可知,放电时,钠电极是原电池的负极,通入二氧化碳的镍电极是正极,阴离子高氯酸根离子向移向负极,故A错误;钠易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高氯酸钠水溶液作为电解液,故B错误;由分析可知,镍电极为阳极,碳在碳酸根离子作用下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式为2CO+C-4e-===3CO2↑,故C正确;由电池的总反应可知,充电时,消耗1 mol碳酸钠转移2 mol电子,故D错误。故选C。7. C 解析:由示意图可知,放电时,锂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锂离子,充电时,为电解池的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充入空气的一极为正极,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充电时,充电专用电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由分析可知,放电时,锂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锂离子,电极反应式为Li-e-===Li+,故A错误;充电时,该电池转化为电解池,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故B错误;由分析可知,放电时,锂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锂离子,充入空气的一极为正极,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Li+O2+2H2O===4LiOH,故C正确;由分析可知,充电时,充电专用电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故D错误。故选C。8. A 解析:题图甲为原电池,钢闸门作正极,题图乙为电解池,钢闸门作阴极,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解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向阴极、阳极流向正极,两图中的钢闸门都是电子的流入极,题图丙为吸氧腐蚀,据此分析。钢闸门被保护,为电子输入的一端,A正确;电解质溶液是海水,海水呈弱碱性,图甲是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O2在钢闸门上得电子:O2+2H2O+4e-===4OH-,图乙是电解池,H2O在钢闸门上得电子:2H2O+2e-===H2↑+2OH-,B错误;图甲有活泼金属,是牺牲阳极法,图乙有外接电源,是外加电流法,C错误;铁比铜活泼,铁作原电池的负极,故铜板打上铁铆钉后,铜板不易被腐蚀,D错误。故选A。9. A 解析:充电时,电极a的反应为NaTi2(PO4)3+2Na++2e-===Na3Ti2(PO4)3,则电极a是阴极,电极b是阳极,A错误;由得失电子守恒知,充电时,电极b生成1 mol Cl2,转移2 mol电子,电极a上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的Na+的质量,理论上增加46 g,B正确;放电时,电极a为原电池的负极:Na3Ti2(PO4)3-2e-===NaTi2(PO4)3+2Na+,电极b为正极:Cl2+2e-===2Cl-,NaCl溶液的浓度增大,C、D正确。10. C 解析:中性环境中,Fe发生吸氧腐蚀,A错误;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电化学腐蚀,其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B错误;该原电池装置中,Fe作正极被保护,从Fe电极区域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入2滴K3[Fe(CN)6]溶液,没有特征蓝色沉淀生成,该方案能用于探究金属的电化学保护法,C正确;Zn比Fe活泼,Zn作负极,铁钉被保护,未发生吸氧腐蚀,该方案不能用于探究铁钉的吸氧腐蚀,D错误。故选C。11. D 解析:结合题图知Fe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铁锈结构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B项错误;钢片腐蚀时,Fe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C项错误;钢片上的NaCl溶液为铁与碳形成原电池提供了电解质溶液,D项正确。故选D。12. D 解析: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形成原电池,因而易发生电化学腐蚀,金属铁作负极,易被腐蚀,A正确;原电池的负极被腐蚀、正极被保护的方法称为牺牲阳极法,B正确;由于发生吸氧腐蚀,故正极上氧气放电,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正确;用外加直流电源法时,被保护的金属作阴极,故钢管应接直流电源的负极,通常正极连接惰性电极,比如碳棒,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