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古代诗歌五首七下统编版教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作者介绍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朴质,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到从中受到启迪。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背景资料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读准字音节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chuànɡtì理解诗意向前看不见古代招贤的明君贤臣,向后看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贤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过去未来指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后来的明君贤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到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悲伤的样子眼泪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独”独自,有孤独之感,是全诗的诗眼,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的心情。“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探究意蕴思考诗文前后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个“不见”相互映照,缅怀古人,表达出诗人对明君贤臣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的悲愤。时间角度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诗歌韵味极强,苍劲有力。两个“不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逐步递进,由古及今。探究意蕴思考诗文前后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两个“不见”相互映照,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明君贤臣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的悲愤。时间角度空间角度登楼眺望,感慨空间辽阔无限,“悠悠”与“独”相互映照,衬托个人渺小。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诗歌韵味极强,苍劲有力。诗人把自己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之中,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个人便显得渺小,产生一种苍茫、寂寞、悲凉的孤独感。和其他古诗相比,这首诗句式有什么特别?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句尾无押韵,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寂惆怅的悲愤,和对赏贤任能明君贤臣的渴盼。课堂小结此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之情。望岳杜甫“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 是哪“五岳” ?谁是“五岳” 之首?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huà山,位于陕西华huà阴县。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sōng山,位于河南登封县。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è、湘一带,贫病而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 n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读准字音节奏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énɡzìdài理解诗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泰山指山色不尽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指天地、大自然。分聚集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眼眶也似乎要裂开)。(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众多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眼眶同“层”终当,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钟”:拟人,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感情,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神奇秀丽,参天矗立、巍峨高大。远望泰山整体——设问,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探究意蕴“割”: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巍峨高大的形象,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心情激荡、眼界开阔,仰望时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登岳愿望——思想感情:直抒胸臆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凝望泰山的景物——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气概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决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由前两句的静景转为动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有一个字提挈qiè全诗请找出来。《望岳》远望:泰山的绵延高大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凝望: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课堂小结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围绕“望”字,从“远望-近望-凝望”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气象雄伟、胸怀博大,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登飞来峰王安石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背景资料《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yín读准字音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理解诗意听说古代长度单位。八尺(2.67米)为一寻害怕视线因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的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了视线,只因为置身在塔的最高层。写景议论探究意蕴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千寻”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虚实结合,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的信心。“鸡鸣日升”指代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什么?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艰难险阻或奸邪小人,亦指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联系到后来诗人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和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即掌握了正确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蕴含怎样的哲理?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课堂小结游山西村陆游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中年时期有九年军队生活,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曾因此被罢官还乡。其诗风格豪迈,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和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背景资料《游山西村》作于宋孝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闲居在家感受到了家乡纯朴的生活,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于是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读准字音节奏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túnxiāoɡuānkòu理解题意游山西村“游”是“游赏”的意思,“山西村”在诗人的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标题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即写游览山西村时的见闻。理解诗意豚:小猪,这里指猪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用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莫:不要。腊酒:腊月所酿的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疑:怀疑。柳色深绿,花色明丽。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箫鼓:吹着箫打着鼓。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时风俗。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灶神(土地神),祈求丰收。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若:如果。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拄:拄着。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今后如果还能容许我趁着月来闲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整体感知全诗紧扣“ ”字,按 推移展开叙述,展示了农村生活的风貌。游时间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①热情好客的村民;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探究意蕴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热情好客的风尚。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赏析颔联中“重”“复”“暗” “明”“四个字。“重”“复”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明”字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这几个词写出了山西村美丽的自然风光。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哲理:在困境中要坚持下去,不退缩、不畏惧,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变化,世间事物是消长zhǎng(盛衰)变化的。深意:诗人虽罢官闲适在家,却未能忘国事。秉bǐng国者(执掌朝政的人)目光短浅,无深谋远策,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依然对前途抱有希望。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乡土民俗画卷。“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不难体味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热爱。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已“游”了一整天,仍意犹未尽,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生活悠闲惬意,热爱家乡,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无时”一词写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课堂小结这首诗赞美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赞美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诗人与北京有不解之缘,他祖父和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他幼年在京入塾就读,后来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背景资料《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己亥杂诗”。这年诗人辞官南归杭州,后又北上。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读准字音节奏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理解题意己亥杂诗(其五)“己”是天干,“亥”是地支,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理解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用此典。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诗人自喻。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培育更多的花)。指东方故里。探究意蕴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离愁”的无穷无尽,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在这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联想、移情于物、比喻。借“落花”自喻/自比,凋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启发:要有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放弃,继续奋斗,做出应该有贡献。心志: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己亥杂诗》(其五)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故里的喜悦,又有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情。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