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语文试卷(二)(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语文试卷(二)(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模拟试卷(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德与幸福
我们都希望自己幸福吧?有句古老的话说: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另一
方面,我们也愿意自己是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别人说他是个缺德的人。
所以有可能你既拥有幸福,又拥有美德,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珠联璧合的。我们平常所
说的美德或者德性,并不一定都会给你带来好处。你勤勤恳恳地认真工作,也有才气,你花了半

年时间画了一幅画卖了五千块钱,而剽窃者可能一下子就卖了十万。这个矛盾简单说起来就是:
如果美德和幸福你只能选一样的话,你选哪一样?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勤劳、认真、善良、自我约束的人,他们往往还是能够给自己挣上一个好
生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美德并不总是跟幸福冲突。
那么美德跟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多思想家也都在考虑这个问
题。我们下面就稍微梳理一下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对这个事情大致有些什么看法。
我把他们的想法大致归为三类,第类就是功效主义。接照功效主义的说法,道德是达到幸


福的手段。第二类我把它叫做唯道德论的主张。这样一种主张是只认道德,而不管道德带不带
来好处。第三类就是像孔子、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家,他们把道德放在很高的地位上,但是他
们跟唯道德论不同,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美德,而且也包括使康、财富、长寿等等一些因素。
我先讲一下功效主义的理论。功效主义认为幸福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美德是获得幸稻
的手段。这种理论可能听起来有一,点点俗气。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劳的人,
个能够自我约束的人,他往往能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你会觉得美德
像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
但它的确也有些不足。第一个不足是,虽然有些美德有时候或者通常会带来幸福,但是并
语文试题(附中版)第1页(共10页)
是所有的美德,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带来好处,而的确有些恶劣的手段反而能够带来好处。这
时候如果你只是把美德看做手段的话,那你会不会为了幸福,为了过上好日子,去采用那些恶劣
的手段呢?这是功效主义一个很值得怀疑的地方。
更重要的值得怀疑的地方就是,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个手段,美德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
分。粗想起来,好像我们讲起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但其实要是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要比这多
一点。
多在哪儿呢?幸福这个概念它天然就包含着相当的品德的成分,甚至可以说,美德构成了幸福的
骨架,它是跟一个人的品质相联系的,它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骨架,那怕他吃好喝好
了,我们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实际上他自己也很难认为自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
下面我简单地讲一下唯道德论。堆道德论认为最重要的,甚至人生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美德。
功效主义把道德视做获得幸福的手段,与他们相反,唯遂德论孝童粪美德本身就是日的。功效主
义以福论德,道德主义是倒过来的,它说以德论福,就是说·个人有美德了他就是幸福的。
在实践中我们也见到过很多难道德论者,比如说我们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屈原、文天祥,他们
就是为了他们的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此而言,道德主义对我们始终是有一种吸引力的。
但唯道德论也有它的短处,我这里就列两条。第一条,即使是文天祥和屈原,他们也不反对
幸福,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理想放弃幸福,但如果他们的理想实现了,我们想象文天祥打败了元朝
人,最后给了他幸福生活,他并不会拒绝。
所以我们一开始讲人人都追求幸福,现在我们想说,这话可能要改一改,就是人人都愿意幸
福,但是他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幸福。比如说我愿意有私人飞机,但是它从来不是我的生活
目标。
唯道德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只论道德不管结果,我们普通人做不到。简单地说,哪怕我能够
放弃我个人的幸福,但是我还生活在社会中,我有妻子老小,这是我放不下的。
最后我讲一下第三种,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一种,他俩都是把德性放在最高一级,但是
他们都不否认在德性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带来幸福。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我们想过上好生活,想富贵,人人都是这样的。但对孔子来
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如果要让我用不道德的方式来获得富贵,这个我是不能接受
的。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良好生活也是把美德放在第一位,但是幸福仍然包括了健康、财富、长寿
等等。
和功效主义、唯道德论比,我觉得还是他俩的主张比较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一方面我们
希望自己健康,有财富,能长寿,但是我们也不愿意丧心缺德地去获得这些东西。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早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两者发生
了冲突,那怎么办?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的,它是没有一个人人共同遵守的答
案的。一个良好的社会中,那些有德的人将有更好更多的机会变得幸福。一个不良的社会就恰
恰相反。
语文试题(附中版)第2页(共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