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2025.05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
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南帆教投为2011年长三角语文救育论坛作主题报告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更为
深入的关于散文阅读和写作的访谈
徐泽春:南帆老师,现在的文学研究者都喜欢讲西方的理论,您从中国古代文论开
始,有点让人出乎意料。
南帆:从哪里开始讲,我当然是有考虑的。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曾在多年前担任过语
文敬师。从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中学散文的救学相当注意文字的疏通、文章结构的分
析、主题的提炼和概括。当然,对于散文阅读乃至通常意义上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基
本功的训练非常必要。这意味着对散文作品的精读。但我想补充的是,文字疏通或者文
章结构分析不能破坏散文的整体感,不要使散文的分析成为散文的肢解,从而无形中把
作品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片段,
中国诗词传统中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就是破除字句的雕琢,追求作品的整体气韵。
什么叫“气”?这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观念.可以大体理解为,来自生命的内在冲动.
如果诗人有一等的胸怀,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个别字眼,自然会写出好句子来。当然,这
种观念也并没有取缔诗人的炼字炼句,而是形成了一种曲折的美学追求:诗人仍然在炼
字炼句,但是,“炼”的结果就是使人察觉不到“炼”的痕迹,这就是古代批评家所说
的“极炼如不炼”
徐泽春:“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重视的问题。“文如其人”就是这种对“气”
的追求吧?
南帆:在古人看来,诗文的格调源于心胸、气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神采、襟怀、气
象。曹丕说:“文以气为主。”这是一个可以体会而难以实证分析的命题。他认为散文
背后的“气”具有巨大的力量。真气饱满,内心充沛,言语自然滔滔不绝。只有内心贫
乏的人才在那里搜索枯肠,字雕句琢。语言、气韵、内心三者之问构成了互相呼应的关
系。这一切显示为散文的气势,也显示为人的气势,散文不仅是通常的抒情文类,而是
生命本身,是人格追求的象征。
第1页共10页
徐泽春:您在讲座中关于苏东坡讲了很多,您推崇他的旷达。这是一种人生气度,
是一种胸襟,很好理解。可是您也提到了鲁迅,提到鲁迅的犀利、尖刻和决不饶怒也是
一种情怀,请您再详细谈谈。
南帆:许多人十分喜爱苏东坡,我也是。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他的旷达从容不
迫地表现在散文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他与各种人生姿
态对话,文字背后有一种逾越庸常世俗人生而独步于宇宙天地之问的大自在。
当然,并不是只有旷达、超然、从容不迫才算胸襟情怀,激烈也是情怀,尖刻也是
情怀,决不饶恕也是情怀一一只要这一切在相当的高度上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一些人认
为鲁迅有些心胸狭窄,有些刻薄,爱和别人争吵,斤斤计较。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并非
全无依据。但是,当年那个历史段落,就是要有鲁迅这么一种人。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
虚伪深恶痛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鲁迅的这种性格
在散文、杂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鲁迅作品中最深刻的那一部分内容,中学生
可能读不太懂,但了解了那段历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他的愤世之言自然听得懂,
并且依然让我们痛彻心扉
徐泽春:嗯,深刻的历史感,而不是肤浅的历史知识。您刚才在讲座里讲到,我们
读到的大部分散文都十分“平庸”,您能县体解释一下吗?
南帆:因为我在这些散文里看不到胸襟和情怀多数作家的灵感只能支撑一个局部,
或者支撑一两篇。就这些局部片段而言,这些作家不会比托尔斯泰或者巴尔扎克差多少。
巴尔扎克的有些局部甚至相当笨拙,但是,回到作品的整体,伟大的作家拥有强大的追
求,有大胸襟、大情怀,他们把整个世界装在心里,而不是考虑琐碎的事情。这就是文
字背后的灵魂。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精巧结构都很重要,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表现散
文中最深刻的内容,如同一个人的服装不足以表现灵魂一样。
说到这里,我就忍不住还是要提到罗兰·巴特。他的随笔保存了许多生活表象,同
时又有如此精彩的思想,二者自然熔于一炉。这些思想不是藏匿在厚厚的概念因培后面,
而是直接体现为对世界的“看”,罗兰巴特对生活有那么多的看法,简直令人惊异.
另外,他擅长调遗文字,文辞精妙机智,桥确度和分寸感都远胜于许多作家。总之,一
个活跃的思想进入了世界。这个思想从未被生活表象淹没、覆盖,而是如同维子般地穿
出来,刺痛了人们。我曾经说过,散文如同一柄称手的快刀,散文写作具有一种直击的
快感。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而巴特的思想把生活震出一条
条裂纹,暴露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各种支架。
徐泽春:我明白了,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学与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接近”,才
会比较到位。
南帆:有几句话大体可以代表我对散文的理解:“经天纬地,纵论历史;品茶赏奇
书,煮酒论英雄;叙家常,谈风月,念旧情一一总之,散文总是一副从容不迫的神懂:
一路温达下来,遇到可圈可点之处,随时随地驻足而观。相对地说,散文最不屑于循规
蹈矩。戏剧或者小说的情节紧张、严谨,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最后一幕肯定要打响:诗
高悬于日常生活之上,斟的推敲丝毫不能苟且;论文如同马拉松长跑,一个无邂可击的
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