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框,本单元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感悟其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总体性认识并增强文化自信。本课从实践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里主动弘扬和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主要涵盖三层: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做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人这五个小层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但在道德行为的稳定性和自觉性上仍有待提升。他们对中华传统美德有初步认识,比如知晓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概念,但理解较为表面,且容易受多元文化和网络信息影响,在传统美德与现实行为的衔接上存在困惑。同时,该年龄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实践意愿,渴望展现自我价值。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其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生动案例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深化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增强践行的主动性与坚定性。三、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掌握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提升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美德。健全人格:借助中华传统美德的浸润,塑造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且勇于担当的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弘扬传统美德,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宝贵资源,掌握践行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真正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解决知与行脱节的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中华美德》MV,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展现了诸多传统美德场景,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到了哪些熟悉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顺势导入新课:“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新课讲授1.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展示材料:教师展示一段文字材料,内容包括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道德的论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同时展示现代社会中传统美德在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案例,如“感动中国”人物中体现传统美德的事迹。思考讨论: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说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2.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1)做自强不息的人案例展示:展示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克服身体残疾,取得优异成绩的视频案例。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思考“从这些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自强不息精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不放弃,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顽强的意志。教师总结:内涵: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要求: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2)做敬业乐群的人角色扮演:设置一个模拟职场场景,如学校广播站,让学生分别扮演广播员、编辑、站长等角色,体验在工作中如何做到敬业乐群。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表演中哪些行为体现了敬业乐群,哪些行为还有待改进。总结要点:做法:①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②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重要性: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3)做扶危济困的人案例分析:展示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一位普通市民在看到老人摔倒后,毫不犹豫地将老人扶起并送往医院,垫付医药费的事迹。让学生分析该市民的行为,思考“扶危济困在现代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如果是你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总结: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②“仗义疏财”“雪中送炭”等成语是扶危济困美德的集中体现。重要性:正是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4)做见义勇为的人情境辩论:设置一个情境,如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行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一方观点是“应该见义勇为,立即制止”,另一方观点是“要见义智为,寻找合适的方法”。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总结升华:①“见义不为,无勇也。”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②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5)做孝老爱亲的人分享经历: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孝敬长辈、关爱亲人的具体事例,如为父母做一顿饭、给爷爷奶奶捶背等。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评价,共同感受孝老爱亲的温暖。拓展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家庭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如关爱社区的孤寡老人、参加敬老爱老的志愿者活动等。总结:①百善孝为先。“孝”的本质是“爱”和“敬”。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播放视频: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的场景,如学生在学校帮助同学、年轻人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在公共场所弘扬文明风尚等。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视频中这些人是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总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我们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美好。、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我们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同时,详细探讨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内涵与践行要求。传承美德,关键在行动,希望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主动帮助同学、关爱家人、参与志愿服务,将美德融入生活点滴,做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践行者,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布置作业1.以“我心中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如何践行。2.在本周内,做一件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事情,并记录下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五、板书设计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1.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2.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1)做自强不息的人(2)做敬业乐群的人(3)做扶危济困的人(4)做见义勇为的人(5)做孝老爱亲的人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热情较高,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真正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传统美德的魅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