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 课件 (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庖丁解牛》 课件 (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庖丁解牛
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体会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特点,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
3.领会诸子散文论事说理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能够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和文言现象。
2.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体会文章的说理艺术。
3.理解儒家、道家不同的社会主张和人生志向,领略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庖丁解牛
作者简介
皎皎空中孤月轮——庄子 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品 庄子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中,《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庄子的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评价 司马迁认为: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作品背景
知其不可而无可奈何的时代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本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文化常识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
相关常识
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庄子》寓言的特点
《庄子》的寓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哲理著称。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寓言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物、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阐述抽象的哲理,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其深邃的哲学思想。
其次,寓言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常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寓言既具有文学性,又富含哲理。同时,其寓言中的形象往往具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庄子寓言的寓意深刻而多元,往往包含对人性、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这些寓言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名家点评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王蒙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句。

倚靠

抵住

合乎
节奏
怎么
天道
超过
接触
自然结构
缝隙
空处
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每年
技术一般
磨刀石
十分宽绰
因此
戒惧
因为
散落
张望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把刀擦拭干净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第1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强调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②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庖丁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作铺垫。
2.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②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①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②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③谨慎小心,不骄傲大意。
4.填空。
写庖丁解牛时的节奏感如音乐般的句子是
“          ,          ”。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5.庖丁的解牛经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这种经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1)分为三个阶段:①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③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
(2)哲理:只有拥有了长期专注做一件事的经历,洞悉事物的内在规律,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艺。
6.填空。
(1)面对文惠君“技盖至此乎”的疑问,庖丁回答
“          ,          ”,将原因归于“道”。
(2)诸子散文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所用的一些成语还可从中追根溯源,比如“          ,          ”等就出自庄子的《庖丁解牛》。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6.成语积累
《庖丁解牛》中的相关成语
(1)庖丁解牛:比喻技艺熟练,发挥起来得心应手。
(2)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4)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5)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指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6)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7)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问题探究
1.庖丁的回答中总领性的句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包含了哪三重境界
“所见无非牛者”
“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
2.“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之间有什么联系 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完成下表。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① 人 保全自身
牛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社会 ④
解牛 ② 处世 顺应规律

批大郤:避开硬骨 ③ ⑥
道理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⑦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导大窾:顺着空隙
关系错综复杂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做到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思路整合
梁惠王的“养生”指的是什么?
养生之道是指,在险恶的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到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总结:文惠君的“养生之道”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是倡导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不同意《庖丁解牛》是倡导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的观点。相反,我认为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它鼓励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但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和奋斗。相反,它提醒我们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加高效和优雅的方式处理问题。
庄子是如何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的?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将深奥的哲学思想寓于生动的寓言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他通过庖丁的口述和文惠君的赞叹,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
文中使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将庖丁解牛的过程比作“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既形象又生动地描绘了庖丁技艺的高超和动作的优美。
在你的学习或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庖丁解牛”那样,通过深刻理解规律而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例子?《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对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参考:在学习或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类似“庖丁解牛”的例子。比如,在学习上,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就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在工作上,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案的突破口,就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对现代人有很多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灵活变通。
(介词:替、给)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一词多义 

(疑问语气词:呢)
(疑问语气词:呢)
(相当于 “于”,介词,引出对象)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技盍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而况大軱乎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通“响”
通“盍”,怎么
通“缮”,擦拭
 “厚” 形作名,厚度
 “岁” “月”,名词做状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