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 (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 (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念奴娇 过洞庭
【目录】
课堂导入
诵读初探
文本赏析
拓展升华




第一章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春潮带晚照,绿面卷日月长斜。
——李白《洞庭春潮带晚照》
课堂导入
1. 创作时间与地点
时间: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临近中秋。
地点:张孝祥途经湖南岳阳洞庭湖时所作。词中提到的“洞庭青草”指洞庭湖与相邻的青草湖。
课堂导入
2. 政治背景:被谗罢官
仕途波折:张孝祥此前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因主张抗金、正直敢言,遭政敌谗害,于1166年被免职。此次贬谪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北归心境:被免职后,他从桂林(今广西)北归,途经洞庭湖,面对壮阔的自然景象,触景生情,借词抒怀。
课堂导入
3. 张孝祥
(1)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祖籍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他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以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闻名,与苏轼、辛弃疾并称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课堂导入
3. 张孝祥
(2)早年与科举
张孝祥出生于南宋初年,家族因靖康之变南迁至鄞县,幼年贫苦。他自幼聪颖,二十三岁(1154年)状元及第,因殿试文章被宋高宗赏识,力压秦桧之孙秦埙夺魁。
登第后,他因上书为岳飞鸣冤、拒绝秦桧党羽联姻等举动,遭秦桧构陷,其父张祁被诬入狱,直至秦桧死后才获释。
课堂导入
3. 张孝祥
(3)主战抗金:张孝祥是坚定的主战派,反对议和。他多次上书力陈恢复中原,曾令主战派大臣张浚“罢席而泣”。
民本思想:为官期间秉持“恻袒爱民”理念,注重民生,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在多地留下惠民政绩。
课堂导入
3. 张孝祥
(4)词作风格
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兼有清旷与悲壮。其词多融汇家国情怀与个人际遇,语言凝练,情感充沛,被汤衡评价“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
第二章
诵读初探
诵读初探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诵读初探
任务一:小组合作翻译全词并展示。
要求:语句优美,符合词意。
诵读初探
洞庭湖衔着青草,时近中秋,天地间风息水止,静默如凝固的时光。
三万顷碧波平铺,是仙人失手跌碎的玉镜,是银河遗落人间的琼田,我的小舟如一片苇叶,轻轻泊入这浩瀚的皎洁。
皓月倾洒银辉,星河倒映清波,湖水与长空浑然一色,浸润我的衣衫与魂魄。
此间至美,唯有心与天地私语,纵有千言万语,又怎堪说与红尘客?
遥想岭南漂泊的年月,寒夜孤灯照彻肝胆,冰心雪魄未曾染尘。
而今萧疏白发,任霜风灌满衣袖,却仍稳稳荡舟沧浪,独拥这无边的空阔。
舀尽西江的流水作酒,摘下北斗的星斗为杯,邀山川草木共醉今宵。
拍打船舷,长啸当歌,月色太浓,星河太醉,竟忘了今夕是何年!
第三章
文本赏析
文本赏析
任务二:“玉鉴琼田三万顷”如何表现洞庭湖的澄澈与壮阔?
(1)比喻修辞:双重意象叠加,强化澄澈之美。
①“玉鉴”之喻——静态澄澈——暗示湖水的透明与圣洁
②“琼田”之喻——广袤平整——如美玉般不容玷污的高洁之境
(2)数字夸张:以“三万顷”写天地壮阔
以数字的巨量化传递心理震撼——人在浩渺自然前的渺小感,与后文“着我扁舟一叶”形成强烈对比。
(3)人格隐喻:景中藏我,物我同构
洞庭的壮阔澄明,成为南宋主战派文人家国情怀的象征——虽遭排挤压抑,仍以冰雪之志守望山河,如洞庭湖水般以柔克刚,涵容万象。
文本赏析
任务三:“表里俱澄澈”既是写景,又暗示词人怎样的心境?
表:物理之境:月光湖水交融的透明世界;
里:人格之境:冰雪肝胆、不染尘埃的士人风骨;
情:哲学之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
文本赏析
任务四:“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的“冰雪”有何象征意义?
道德层面:清廉自守的士人操守;
哲学层面:虚静澄明的精神境界;
文化层面:华夏风骨的当代诠释。
文本赏析
任务五:“万象为宾客”体现词人怎样的胸襟?
哲学胸襟: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宇宙观;
精神胸襟:逆境超脱,孤独绽放的生命力;
家国胸襟:以虚补实,心系山河的文人担当;
审美胸襟:浪漫想象,诗意栖居的艺术境界。
他不仅是一个被贬的官员
更是一个在时空长河中与万物举杯的永恒诗人
第四章
拓展升华
拓展升华
讨论:中国古代文人“山水寄托情结”在词中的体现(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赤壁赋》)。
疗愈性寄托:以山水为药,治愈现实创伤(如柳宗元、张孝祥);
哲理性寄托:以山水为镜,照见生命本质(如苏轼、王维);
象征性寄托:以山水为刃,剖开时代困局(如辛弃疾、陆游)。
这种情结的本质,是文人在“仕与隐”“个体与宇宙”“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中,借助山水构建的精神自治王国——既是对现实的疏离,更是对生命诗意的永恒追寻。
联系现实:如何理解“在逆境中自我超脱”的现代意义?
拓展升华
从洞庭湖的扁舟到元宇宙的虚拟舱室,自我超脱的本质始终是在不确定中守护内心的确定性。这种能力既需要“肝肺皆冰雪”的古典风骨,更需借助认知科学、数字工具构建适应现代语境的“精神免疫系统”。当每个个体学会在风暴眼中保持澄明,整个文明便拥有了穿越逆流的指南针。
拓展作业(二选一)
1. 对比张孝祥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撰写300字短文。
2. 以“澄澈”为主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片段。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