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游园》课件 (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游园》课件 (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杜甫
激趣导入
你,既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
你,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
你,远离朝廷,依然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志向;
你,漂泊无依,仍然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博大胸怀。
你,用如椽的巨笔和现实主义的态度,抒写出:
一部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
一种情,一种忧国忧民,家国天下的感情。
你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背诵全诗。
素养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走近杜甫
走近杜甫
杜甫人生阶段 阶段 特点 大事件及作品
读书漫游(712-745) 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746-755) 忧国忧民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人生阶段 阶段 特点 大事件及作品
陷贼与为官(756-759) 现实主义高峰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47岁丢官入蜀。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思想深邃 诗风沉郁 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作品:《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杜甫诗作 代表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风格特色 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思想内容 ①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②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③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④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关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解题
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古人的登高情节
登楼源自古人登高的习惯,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能够让主体视通万里,进而实现思接千载。登高又与文学创作紧密关联起来,古人言“登高必赋”就是这个道理。后来登高又演化为登楼,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登楼已经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命情结,人们可以利用登楼将有限的视野空间扩展到无限,在吐纳万物中彰显自己的情怀。在唐诗宋词中,楼的意象频繁出现,尤其是宋词,据不完全统计,有至少2800处。
古人的登高情节
登高望远 情感类型 示例
1.游子思乡 秋草行将暮,登楼客思惊。(刘长卿 《同诸公登楼》)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2.思妇怀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3.壮志未酬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韦应物《登楼》)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4.心忧家国 李 煜 《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辛弃疾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鉴赏步骤
怀古诗的结构
1
2
3
4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其事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体悟情感
分析技巧
抒己志
回顾怀古诗的常见手法和情感。
对比 烘托 用典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感慨国运衰微 昔盛今衰 盛衰无常
抒发个人感慨 :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爱国情怀
揭露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萧索,以“悲情”为基调
这三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开篇奠定怎样的情感基调?
点名地点
故国
点名时令
晚秋
点明天气
初肃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比喻。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用典。“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本句运用了何种手法?
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峭拔。
知识补充: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远眺之近景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远近结合x动景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江岸酒楼处斜插的旗,迎风飘扬。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日落西山 ,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鹭迎着绚丽的彩霞飞向远方,隐入空蒙的天际。
上片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选取了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意象(景象),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壮丽又略带萧瑟的场景(景象),表达了自身对金陵景象的喜爱之情。
思考: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念”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叹”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
用典。引杜牧诗句,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门外楼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台城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思考: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借景抒情,以自然难变反衬人事匆匆,抒发悲叹之情。
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商女:
至今、时时:
《后庭》:
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历史教训:改变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生活,让悲剧不再重演。
怀古伤今
立意高远
奋起变革
免蹈覆辙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文章主旨
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cāng)浪/空阔。尽挹(yì)/ 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 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乌江人。南宋前期爱国词人。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 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 一 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本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洞庭春草”: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
“近中秋”:点出时间,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氛围。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玉镜
琼田:玉田
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比喻)
三万顷
一叶扁舟
说明湖面的广阔(对比 夸张)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 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 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难与君说”的“妙处”,到底有哪些内容
1、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这般犹如仙境,超凡物外的绝色之境是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出来的。
2、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空明如洞庭一般,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体验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3、作者沉浮经历与此情此景所创生的微妙孤独之感也是难以言说的。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月光的孤独正是一种自喻。在他以往的政 治生涯中,他自信光明磊落如月光皎洁,无 瑕疵可指,却孤掌难鸣,经年无人为伴,徒留一腔热血化为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尽管这样,却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湖水之中。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此句作者选取“西江”“ 北斗”“ 万象”等
宏大的意象豪放之气 连用了三个比喻想象超群,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 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全句气概豪迈,这是词人对构陷他的小人的 有力回击,也是对自己平生孤愤的淋漓倾泻但豪则豪矣,我们却仍能于豪放中见凄婉内心的郁愤之气 孤独之感也共寓基中。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此句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 >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 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① 人格高尚,光明磊落, 心无纤尘,如 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
② 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 。
③ 境界高远,气魄豪迈, 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这里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 屈原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狼狈;
这里有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没有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失意。
此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 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 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
不一样。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 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 心系天下的胸怀。
张诗通过“悠然” “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游园
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汤 显 祖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因不满朝政腐败,弃官回家,致力于戏剧创作,是明代戏曲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同时期,因此也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代表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共五十五出,是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作品简介】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封建礼教对她管束很严,有一次她在丫鬟春香的帮助下偷偷来到后花园,看到春光明媚,不禁发出虚度青春的感叹。
《牡丹亭》剧情介绍
杜丽娘游园回来做了个梦,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梅树下相会,令其念念不忘。梦醒后,相思之情更加炽烈,但现实与梦境反差太大,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经皇帝调解,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牡丹亭》汤显祖题词
自由讨论:
这首词美在何处?
请选择你喜欢的词或句子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