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2.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3.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重难点:1.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意义。2.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主要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2.内容(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在宪法未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首都:北京;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纪年:公元纪年。(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3.职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暂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二、开国大典1.概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2.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启示、观点或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对世界历史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易错易混: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不是全国获得统一,因为当时香港、澳门还未回归,台湾还未统一。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949年9月,各党派、团体、民族、地区、解放军及海外华侨等662名代表齐聚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新中国国体、政体等根本问题。材料说明了( )A.会议实现全国人民大团结,充分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B.会议标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仅制定了临时宪法C.会议代表人员来源单一,主要讨论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工作D.会议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内容为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人2.《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指出:“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材料最有可能评述的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和平解放了西藏 D.土地改革的最终完成3.“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犹在耳畔,人民解放军三军部队首次同时受阅,30万军民的热情欢呼响彻云霄……”这一幕幕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定格于( )A.1949年9月21日 B.1949年10月1日C.1950年10月19日 D.1950年10月25日4.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开国大典的原始史料的是( )A.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B.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C.学者著作中有关开国大典的描写 D.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5.“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各地红色旅游景点人气旺盛,游客在红色旅游中厚植家国情怀。”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井冈山——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展示了( )A.国民革命的过程 B.红军长征克服艰难险阻C.抗日战争的历程 D.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6.下图是画家丁鱼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女拖拉机手》。该作品体现出( )A.市场经济促发展 B.民族独立建设忙C.人民公社掀高潮 D.改革开放热情高7.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区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该行为( )A.推动祖国大陆实现了和平统一 B.体现西藏和平解放的艰难性C.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使西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8.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9月20日C.《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D.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二、综合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中共百年党史的关键历史节点材料二 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内……,把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它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材料三 晚清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革命时代。但各种革命并非必然,革命的发生主要是“不改革”的产物。“不改革”则是“不想改革”或者“改革不动”的产物。清朝的慈禧太后是这样,国民党的蒋介石也是这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共所得出的执政党需要“自我革命”的结论,是对历史上“不改革,就被革命”现象的总结。(1)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图示,完善材料一所示①②③地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内实行什么样土地政策?你从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得到哪些启示?(答出一点即可)(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史实简要说明,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答出三点即可)10.“中国”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政治、文化和国家的象征。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尊,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意为“定居于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何尊的史学价值。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夏曾佑《中国古代史》(2)请用史实说明“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材料三可见,(在唐太宗和大臣讨论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时)中国、唐朝、天下或海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当时的“中国”主要是指长城以内的区域。“唐朝”则大于“中国”,它包括了长城以外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漠南(今内蒙古)和东北的契丹、奚等部。……而“天下”,又大于唐朝,它包括了吐蕃、南诏和突厥等唐朝尚未建立管理机构的地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据材料三,地图上的A处在唐统治者眼中属于“中国、唐朝、天下”中哪一范畴?请列举一例唐朝与该地区友好交往的史实。材料四 “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哪一机构的设置表明秦汉时期“中国”版图在西北方向进一步扩大?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词代表了民族国家的新生?(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一词内涵的认识。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详解】据材料“1949年9月,各党派、团体、民族、地区、解放军及海外华侨等662名代表齐聚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可知,会议代表涵盖各党派、团体、民族、地区、解放军及海外华侨,体现了广泛统一战线,实现全国人民大团结,同时,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定国名、国旗、国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等,均为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A项正确;虽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确立,但“仅制定了临时宪法”表述片面。会议还完成了多项筹备任务(如选举政府成员、确定国家象征),故仅制定了临时宪法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明确说明代表来源广泛,非“单一”。且会议内容不仅限于宪法制定,还包括国体、政体、政府组建等,排除C项;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于10月1日,时间顺序颠倒。此外,会议内容远超选举领导人,还包括《共同纲领》通过、国家象征确定等,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文章评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开国大典【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后,举行了阅兵式,B项正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排除A项;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排除C项;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志愿军取得首战告捷,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开国大典、史学理论【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是在开国大典这一事件发生的同时,由现场的记者等人员通过摄影、摄像设备直接记录下来的。它们属于 “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是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录,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的场景和情况,所以属于研究开国大典的原始史料,B项正确;电影《开国大典》在拍摄过程中会融入艺术加工、主观诠释等元素,并非是事件发生时的原始记录,不符合 “与事件同时” 以及 “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 的标准,排除A项;学者著作包含了学者的主观解读、分析以及对不同资料的整合,并非是事件发生时的原始呈现,不符合原始史料的标准,所以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C项;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是一幅艺术绘画作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艺术风格以及创作意图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场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作,并非是事件发生时的原始记录,而是一种艺术创作成果,所以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顺利会师陕甘(长征的意义)、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详解】据题干“上海—井冈山—延安—北京”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井冈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创地;延安是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成立。因此,这条旅游线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D项正确;国民革命是指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其主要地点是从广州出发,进行北伐,打到长江流域,排除A项;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最终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排除B项;抗日战争开始于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女拖拉机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参加经济建设,B项正确;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A【难度】0.85【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所以说 “办了一件大好事”,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签订 “十七条协议” 这一行为的积极意义,而非体现西藏和平解放的艰难过程,排除B项;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项;1951 年签订 “十七条协议” 只是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并未使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详解】据材料可知,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使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是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属于史论,D项正确;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是对史实的陈述,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9月20日,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属于史实,排除B项;《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9.【答案】(1)①:上海;②:井冈山;③:北京。(2)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启示:土地等各项政策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如何实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导致革命失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1927年),批判右倾错误,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失败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突破苏联“城市中心论”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实现军事路线的革新;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理论体系的成熟。【难度】0.65【知识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开国大典、遵义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①处是中共一大开幕地上海,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②处是井冈山,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③处是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等,也是中共领导全国建设的核心区域。(2)土地政策: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既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启示:土地政策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调整,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土地政策服务于抗日大局;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情制定合适政策。(3)做法: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思想的转变,例如选择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可阐述为: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导致革命失败。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批判右倾错误,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总方针,为党和人民指明方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突破苏联“城市中心论”,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实现军事路线革新,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在理论体系上走向成熟,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10.【答案】(1)史学价值:何尊是西周青铜艺术的典范,对研究西周青铜器铸造艺术有重要的价值;何尊是研究西周社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何尊还是研究中华文明早期国家观念的重要物证。(2)说明: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范畴:天下。史实: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穆宗时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任选一例即可)(4)机构:西域都护府。原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或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5)认识:“中国”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政治、文化和国家的象征:古代“中国”内涵的变化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趋势;近代“中国”内涵的变化则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难度】0.65【知识点】青铜器 、孔子和儒家学说、文成公主入藏、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详解】(1)史学价值:根据材料一“何尊,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青铜艺术的典范,对研究西周青铜器铸造艺术有重要的价值;根据材料一“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知,何尊是研究西周社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根据材料一“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意为‘定居于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何尊还是研究中华文明早期国家观念的重要物证。(2)说明:结合所学儒家的知识,可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范畴:根据材料三“而‘天下’,又大于唐朝,它包括了吐蕃、南诏和突厥等唐朝尚未建立管理机构的地区”可知,A处吐蕃地区属于天下的范畴。史实:结合所学唐朝时期与吐蕃地区的知识可知,可举例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例如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穆宗时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任选一例即可)(4)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使“中国”版图在西北方向进一步扩大。故机构:西域都护府。原因: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知识,可从其诞生的意义进行分析,例如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或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5)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中国”演变的概念、发展趋势、内涵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政治、文化和国家的象征:古代“中国”内涵的变化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趋势;近代“中国”内涵的变化则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