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同步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土地改革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同步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年至1952年)
学习目标:
1.识记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目的的基本史实。
2.探讨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及历史意义。
3.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难点:
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难点: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梳理:
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目的: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3.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的完成,只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我国农村仍然实行土地私有制,只是土地的所有者发生了改变。
★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抵抗了帝国主义侵略
C.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2.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重要的史料和研究资源。下图是拍摄于1950年的一张照片,该事件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是( )
A.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B.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后,周恩来指出:农民购买力一般提高50%,(农村)日用百货已感供应不足。这说明土地改革( )
A.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有专家指出,1952土地改革以后,旧的国家政权、绅士或地主、农民的三角关系被新的国家政权与农民的双边关系取代了。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农民成为国家领导阶级
C.土地私有制被彻底消除 D.我国阶级结构发生改变
5.“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描绘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以下表格归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①②处应填入的事件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1950-1952年 ① 彻底消灭地主阶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50-1953年 ②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A.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土地改革 对外开放
7.“这一政策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一政策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农业合作化
8.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一书某一章节中提到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一章节的主题可能是( )
A.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二、综合题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巩固了新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史料①开国大典受阅式上的“功臣号”坦克 史料②《人民日报》报道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内容 史料③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 ——摘编自郑学富《新闻记者笔下的开国大典》
材料二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
材料三 各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整个战争期间,共有二百多万人先后赴朝鲜前线。全国铁路系统报名志愿赴朝员工达到总数的75%;志愿赴朝医疗队达五十余个。1951年6月—1952年5月,全国各省市人民银行汇解到抗美援朝总会的武器捐款共为55650亿元人民币,以每架飞机15亿元计算,共折合3710架飞机。
——摘编自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以上三则史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填写序号即可,多写或少写不给分);三则史料共同见证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史料③,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土地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拟定一个主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和《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提出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减租减息,以改变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的积极性。二是交租交息,以联合地主阶级抗日……由于政策得当,减租减息的运动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很快在革命地区推行开来。
——《中共土地政策内在逻辑的特殊实践——对陕甘宁边区土地政策的研究》
材料二: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及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区的土地改革”说依据的法律文献,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土地政策调整的认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详解】据题干图片“农民丈量分配土地”“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土地改革的开展都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A项正确;“抵抗了帝国主义侵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只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与图片土地改革无关,排除BC项;“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土地改革的意义,与图片抗美援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土地改革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正确;“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土地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民购买力一般提高50%,(农村)日用百货已感供应不足”和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农民有了更多的钱去购买生活用品,直接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粮食安全相关内容,主要说的是农民购买力提高和日用百货供应不足,排除A项;土地改革确实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题干未提及制度变革,而是聚焦经济效果,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直接提到农民在生产积极性方面的表现,如劳动时间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主要围绕农民购买力展开,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土地改革
【详解】据材料“1952土地改革以后,旧的国家政权、绅士或地主、农民的三角关系被新的国家政权与农民的双边关系取代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旧的国家政权、绅士或地主、农民的三角关系转变为新的国家政权与农民的双边关系,说明我国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D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A项;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并非农民,排除B项;1952年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直到三大改造后土地私有制才被彻底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土地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贫雇农获得了土地,所以“得地开心”;中农在土地改革中利益得到保障,因此“有利放心”;富农的土地一般不动,所以“不动定心”;地主也分到一份土地,需要参加劳动,从而“劳动回心”。这一政策符合土地改革时期的情况,A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形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材料中各阶层的状态描述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强调集体化程度更高,规模更大,追求公有化,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各阶层土地占有和心态情况不一致,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国有企业等进行改革,与农村各阶层的土地问题和心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难度】0.85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①处填土地改革;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②处填入抗美援朝,A项正确;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与①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与①②均不符,排除C项; 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与②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土地改革
【详解】据材料“这一政策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直接实现“耕者有其田”,与材料信息相符,A项正确;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分田到户”无关,排除B项;1958年推行集体化生产,强调“一大二公”,与分田政策相悖,排除C项;农业合作化属于三大改造的一部分,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土地归集体所有,并非分田到户,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有助于稳定经济,为政权巩固提供物质基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得解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镇压反革命斗争则是为了肃清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稳定社会秩序。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项正确;材料中还提到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恢复经济,还涉及到巩固政权的其他方面,排除A项;材料中所提及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直接关联不大,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属于巩固政权阶段,而非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9.【答案】(1)实物史料①;文献史料②③历史事件: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3)表现:积极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买武器等。(任答两点即可)
英雄人物及事迹:黄继光、邱少云等。(任答一点即可)
(4)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难度】0.65
【知识点】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详解】(1)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强调出现于事件发生当时的实物,①开国大典受阅式上的“功臣号”坦克属于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强调与史实相关的文献记载,如报刊等,因此②报刊《人民日报》报道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内容、③郑学富《新闻记者笔下的开国大典》属于文献史料。
历史事件:据材料一“开国大典受阅式上的‘功臣号’坦克”“《首都十月一日之夜》”“《新闻记者笔下的开国大典》”等可知,该事件为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据材料一“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可知,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据材料一“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可知,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据材料一“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可知,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变化:据材料二“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据材料二“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个阶级”可知,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据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知,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表现:据材料三“各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整个战争期间,共有二百多万人先后赴朝鲜前线”可知,积极参军、参战;据材料二“全国铁路系统报名志愿赴朝员工达到总数的75%;志愿赴朝医疗队达五十余个”可知,积极支援前线;据材料二“全国各省市人民银行……共折合3710架飞机”可知,踊跃捐款购买武器等。
英雄人物及事迹:结合所学抗美援朝的知识可知,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4)主题:结合所学可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因此可拟定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0.【答案】(1)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目的: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或者: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积极性;农民交租交息,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影响: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
(3)认识:立足国情,根据实际和群众的需求,及时调整土地政策;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土地政策调整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等。
【难度】0.65
【知识点】土地改革、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详解】(1)内容:根据“一是减租减息,以改变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的积极性。二是交租交息,以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可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目的:根据“以改变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的积极性”“以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得出: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文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这场改革依据的是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影响:根据“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及所学可知,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结合所学还可从未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方面进行回答。
(3)认识:根据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可知,可从立足国情、维护农民利益、与时俱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回答。如:立足国情,根据实际和群众的需求,及时调整土地政策;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土地政策调整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等。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