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学习目标:1、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2、三大改造的结果、意义和问题。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政策、原因、实质和意义。2.难点:正确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和问题。知识梳理: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2)形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完成: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合作化(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公私合营1.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形式:公私合营。3.政策(创举):赎买政策。三、三大改造的评价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0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图书出版社发生的变化,与该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年份 私营出版社(家) 国营出版社(家) 国营所占总数比例(%)1950 184 27 12.81953 356 62 14.81954 290 70 19.41955 19 77 80.2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C.社会主义改造开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学者萧冬连提到:1952年土改以后,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对新政权提出挑战。在经济结构上,国家不仅已经控制了经济命脉,国有工商业所占比重也超过了私人工商业,国家有力量对它实现和平改造。这一论述指出了( )A.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五年计划的重要性C.三大改造的可能性 D.改革开放的迫切性4.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完成C.“一五计划”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截至1953年底,全国成立了480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达30万。手工业者通过合作化摆脱了商人的控制与剥削,生产模式从分散转向集体,从手工业生产到机械化生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B.手工业领域改造的初步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举措 D.国家对手工业私有制的保护6.1950年春,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这种模式(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尝试 B.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借鉴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7.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指示,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凡是国家统购和委托收购范围以外的农副产品,以及完成统购任务和履行收购合同义务以外的多余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买卖。这一指示(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推动市场体系初步形成C.聚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D.彰显经济政策灵活调整8.同1952年相比,1956年我国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0。这些变化直接得益于(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三大改造的完成C.政协会议的召开 D.土地改革的推行二、综合题9.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某班开展以“中国农业发展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完成相关任务。【任务一 辨析史料价值】(1)请从以上三幅图中,任选一个说明其所示文物在农业发展研究方面的史料价值。【任务二 解读统计数据】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1167.7 3.85 90%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1450.92 6.42 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2)根据上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3)如要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农业问题,除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外,你认为还应关注哪些因素?(举出2个即可)【任务三 分析美术作品】 (4)从图4和图5中,你分别提取到了哪些历史信息?【任务四 创作宣传画】(5)如果让你来创作一幅反映当代中国农村的宣传画,你会怎样设计?(请用文字说明)并解释你的理由。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著作《建国方略》部分目录《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8年)第一计划 第一部 北方大港 第二部 西北铁路系统. …… 第五部 开发直隶、山西煤铁矿源 第二计划 …… 第四部 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 第三计划 第一部 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 第二部 改良广州水路系统 第三部 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 第四部 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 第五部 创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 …… 第五部 高原铁路系统 第六部 设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 第一部 粮食工业 第二部 衣服工业 ……材料二 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性经济规划开始了……到1957年,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摘编自费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建设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先生撰写《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理想的。(3)综合材料和问题,概括从近代仁人志士和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956 年合作社经济大幅上升,资本主义经济消失,1953 - 1956 年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从表格看,表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味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项正确;“一五” 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奠定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基础,主要体现为工业建设成就,并非经济成分的这种变化,排除A项;土地改革主要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变革的是土地制度,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召开,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图书出版社发生的变化”可知,国营出版社在增加、私营出版社迅速减少,这是因为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使我国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题干表格内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开展导致的结果,C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克南京总统府,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终结,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53-1957年,我国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1952年土地改革后,新政权已稳固,且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具备了对私人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能力。这一背景直接指向1953年启动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是通过非暴力手段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此,题目所述内容最符合“三大改造的可能性”,C项正确;1952年土改已经基本完成,而且材料没有说明为什么必须进行土改,也就不能体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排除A项;五年计划是为了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而进行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而材料体现的是5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难度】0.85【知识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详解】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这一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一五计划”完成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工业化国家迈进,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详解】根据材料“全国成立了480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达30万”,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手工业采取了合作化的方式,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而“生产模式从分散转向集体,从手工业生产到机械化生产”体现出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规模较大,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领域改造的初步成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领域,没有涉及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1952年之前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而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不能体现国家对手工业私有制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详解】据题干“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可知,1950年,河南汝南县互助组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尝试。农民通过“换工互助”集中劳动力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为后续农业集体化(如初级社、高级社)积累了经验,B项正确;这种模式并未涉及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始于1958年,排除A项;土地改革于1952年基本完成,与题干1953年不符,排除C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指示,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凡是国家统购和委托收购范围以外的农副产品,以及完成统购任务和履行收购合同义务以外的多余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彰显经济政策灵活调整,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指政府通过统一计划管理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进行事先规划的体制,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经济政策灵活调整,排除A项;推动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经济政策灵活调整,排除B项; 农村经济发展 是指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和管理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经济政策灵活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详解】据题干“1956年我国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0。”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通过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消失,B项正确;抗美援朝在1953年结束,与国内经济成分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政协会议属于政治协商会议,与经济变化无关,排除C项;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9.【答案】(1)图1是实物史料,对研究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2是实物(图像)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铁犁牛耕的使用情况。图3是文献史料,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有重要价值。(任答一个即可)(2)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3)政策制度方面,如政治局势、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历法、水利工程等;生产技术方面,如耕作工具与技术、灌溉工具、农作物品种等;劳动者方面,如耕作者素质、人口数量、人口迁徙等。(任举2个即可)(4)图4反映1933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因牲畜匮乏,农民被迫以人力代替牛马耕作,说明生产力落后、民生艰难。图5反映新中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五计划”实施并取得重大成就,农村用上了农业机械(拖拉机)。(5)(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即可酌情给分。)现代化农田:无人机喷洒农药,联合收割机作业。农民形象:笑容满面,手持智能手机查看农业数据。背景是光伏大棚、整齐的新农村住宅。理由:无人机喷洒农药,联合收割机作业属于科技兴农,体现智慧农业、机械化生产,突出技术对生产力的提升;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展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光伏大棚象征绿色农业,呼应“双碳”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难度】0.65【知识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东汉时期的社会发展【详解】(1)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文献、实物、图像等类型,需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价值。图1属于实物史料,出土的碳化米粒对研究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2东汉牛耕石像画,属于实物史料,可实证东汉农业工具改进和耕作效率提升,反映农业技术发展;图3《齐民要术》卷四是文献史料,北魏贾思勰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系统记载了古代选种、施肥、轮作等技术,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农业生产的核心文献。(任答一个即可)(2)趋势:据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亩产从春秋战国的91市斤增至隋唐北方124市斤,技术进步推动单产增长,说明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从春秋战国614.8市斤增至隋唐1450.92市斤,生产力提升和耕地扩大保障了粮食供应,说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上升;全国耕地面积从春秋战国2.3亿市亩增至隋唐6.42亿市亩,反映土地开垦和农业规模扩大,耕地面积显著增加;魏晋后北方亩产数据停滞,隋唐南方开发加速(如江东犁普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从春秋战国94%降至隋唐90%,经济作物(如桑麻、茶叶)种植比例上升,农业结构多元化,说明粮食作物比重下降。(3)因素: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业问题,除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外,还要关注政策制度,如土地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赋税政策(两税法)、重农抑商政策等,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技术方面:如铁犁牛耕普及、曲辕犁改进、灌溉工具(翻车、筒车)应用,推动农业效率提升;自然条件是基础,但人为因素更关键,如耕作者素质、人口数量、人口迁徙等。(4)信息: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4面描绘农民人力拉犁,反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近代中国农村因战乱、贫困导致畜力不足,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破产,传统农业模式难以为继,民生困苦;图五展现集体化农业场景,背景有拖拉机等机械,反映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推行农业机械化,土地改革和合作社运动改变了生产关系。(5)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即可酌情给分。宣传画需紧扣时代主题,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价值观。当代农业强调科技、生态与政策驱动,设计需兼顾真实性与艺术性。示例:现代化农田:无人机喷洒农药,联合收割机作业。农民形象:笑容满面,手持智能手机查看农业数据。背景是光伏大棚、整齐的新农村住宅。理由:无人机喷洒农药,联合收割机作业属于科技兴农,体现智慧农业、机械化生产,突出技术对生产力的提升;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展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光伏大棚象征绿色农业,呼应“双碳”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10.【答案】(1)建设思想:发展实业。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掠夺,民族经济发展面临困境。(2)做法:进行一五计划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3)经验:要关注民生,发展经济。【难度】0.65【知识点】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详解】(1)建设思想:根据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著作《建国方略》部分目录”可知,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建设思想是发展实业,实现中国由贫弱到富强。故建设思想:发展实业。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8年)”,可从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列强的侵略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掠夺,民族经济发展面临困境。(2)做法:根据材料二“全国性经济规划开始了……到1957年,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可得出,进行一五计划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材料二“改造的新阶段”可得出,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故做法:进行一五计划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3)经验: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建设理想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民生思想可得出,获得经验是要关注民生,发展经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