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燃烧与灭火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实验探究中比较其中的一个条件时,必须注意控制变量。(1)图1中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2)图2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图2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或空气)。(4)以上探究可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两种实验方法①对比实验方法:铜片上的红磷、白磷对比,白磷的着火的低,可燃烧,红磷的着火的高不能燃烧,说明燃烧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作对比,说明燃烧时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②控制变量法: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燃烧时,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4.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灭火,如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注意:着火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填会或不会)。5.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1)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 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3)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4)天然气或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切不可开灯或点火检查或打开任何电器。(5)进入窨井深洞或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但进入闲置的沼气池,切不可进行灯火试验。(6)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纯度,防止发生爆炸。(7)电器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8)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能或不能)。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和放热现象。①吸热反应:C+CO2 2CO②放热反应:物质的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生石灰与水的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及意义①燃料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或空气),如做饭时,调节燃气灶或煤炉的进风口等;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如工业燃烧煤时,常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等;③意义: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易错陷阱1 燃烧和燃烧条件易错点【易错典例】1.(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没有充分理解燃烧概念 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氢气、钠在氯气中燃烧,就没有氧气参与。活泼金属如钠和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的实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燃烧的实质是氧化反应燃烧时都有火焰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能发光放热,但不一定都有火焰,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特有现象。燃烧条件理解片面或错误 利用控温装置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所有的燃烧都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一般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但特别活泼的金属,如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燃烧条件探究中错误 没有控制温度变量 对比实验中没有控制单一变量没有控制氧气(或空气)变量【举一反三】【变式1-1】(2024·湖南·中考真题)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变式1-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B.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可调小灶具进风口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变式1-3】(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a处通入氧气,管①中白磷未燃烧,b处通入氧气,管②中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B.实验推知燃烧只需要氧气C.实验推知白磷着火点(T)的范围:20℃D.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减少污染易错陷阱2 灭火原理和方法易错点【易错典例】2.(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向粘有蜡烛的烧杯中加入水并点燃蜡烛,装置如图。蜡烛燃烧至水面处时熄灭,其主要原因是A.蜡烛与氧气隔绝 B.蜡烛的着火点降低C.蜡烛没有可燃性 D.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对灭火原理认识错误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旦可燃物状态、压强固定后,着火点就为一恒定的值,不可改变!灭火方法选择错误 电器灭火直接用水浇灭 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选择泡沫灭火器。 应选择干粉灭火器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品的失火,选择水基型灭火器。 应选择二氧化碳灭火器汽油、柴油等以及木柴引起的失火,选用干粉灭火器。 应选择水基型灭火器火灾自救方法错误 不冷静,选择跳楼或乘电梯等。 遭遇火灾要保持冷静,火势不大,可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灭火;当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墙壁逃离火灾现场,并寻找机会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逃生方法错误【举一反三】【变式2-1】(2024·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可燃物灭火D.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是隔绝氧气灭火【变式2-2】(2024·广西·中考真题)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A.撤走剩余木炭 B.用水浇灭火堆C.对火堆置之不理 D.用沙土盖灭火堆【变式2-3】(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变式2-4】(2024·辽宁·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易错陷阱3 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易错点【易错典例】3.(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D.实验用剩的药品,直接倒入下水道【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对爆炸发生条件理解错误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验纯,因此,可燃性气体泄漏遇明火一定会爆炸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验纯。可燃性气体泄漏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才会发生爆炸。将H2、CO气体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氢气和一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不能反应,不会发生爆炸觉察到有燃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燃气泄漏不能打开排气扇,也不能开灯检查,易造成爆炸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产生大量的热或气体,来不及散失,才会发生爆炸对爆炸的本质理解错误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但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举一反三】【变式3-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安全责任重如山,防火防灾记心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冬季在家里用木炭生火取暖,应注意开窗通风B.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C.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变式3-2】(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燃烧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下列关于燃烧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A.钠保存在煤油中,可隔绝氧气防止钠自燃B.“人要实,火要虚”,是增加了可燃物C.家用电器短路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D.用放大镜引燃茅草,是利用放大镜聚光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变式3-3】(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树立安全意识,形成良好习惯。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C.在加油站用手机打电话 D.携带易燃、易爆品乘坐高铁【变式3-4】(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目的 检验产生的气体探究水的组成 验证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爆炸 实验室制取CO2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实验A.A B.B C.C D.D易错陷阱4 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易错点【易错典例】4.(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一百多年前,虎门销烟是中国禁毒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吗啡(化学式)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吸食容易成瘾,对自身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据记载:在虎门销烟中,把烟土倒入盐水池浸泡,再投入生石灰,生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湮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吗啡是有机物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C.“生石灰遇水便沸”是吸收热量 D.人人应该“拒绝毒品、远离毒品”【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对化学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理解错误 错误认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放出热量 化学反应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个过程既有发热现象,也有吸热现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时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有热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有热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凝固放热,属于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表现为吸热或放热,与反应开始时是否需要加热无关。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C+O2CO2为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 8H2O与N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举一反三】【变式4-1】(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下列实验过程中,能量变化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向生石灰中加入水 B.稀释浓硫酸C.烧碱溶于水 D.硝酸铵溶于水【变式4-2】(2024·安徽·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 A B C D物质 氧化钙 液氮 盐酸 石墨用途 加热包材料 制冷剂 除铁锈 作电极性质 与水反应放热 气化吸热 挥发性 导电性A.A B.B C.C D.D【变式4-3】(2024·山西晋中·一模)春节期间,小明同学和家人外出游玩儿,携带了方便的自热米饭,租用了景点提供的铁制烧烤炉,他把固体酒精切成小块儿和木炭放在一起,很快就引燃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燃酒精是为了降低了木炭的着火点 B.自热米饭利用了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C.铁制烧烤炉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 D.固体酒精和木炭都是可燃物【变式4-4】(2024·安徽宿州·二模)一种“贴身暖宝宝”贴的标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品名:XX牌贴身暖宝宝成分:袋内物质: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用法:临使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打开外袋后保持温暖12小时A.铁粉和活性炭都属于单质B.暖宝宝中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气泡C.暖宝宝发热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铁生锈放热D.内袋使用透气材料的原因是使袋内的物质与氧气接触1.(2025·安徽·一模)每年的11月9日是“消防安全日”。下列有关说法与之相符的是A.高层失火时乘坐电梯逃生B.加油站四处张贴严禁烟火标志C.天然气报警器应安装在厨房最底端D.用水浇灭电线老化短路起火2.(2025·山东滨州·一模)下列关于燃烧、灭火、自救等生活常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加油站和面粉厂应严禁烟火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火灾现场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捂口鼻D.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主要目的是移走可燃物3.(2025·重庆·一模)下图是面粉爆炸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鼓气增大了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燃着的蜡烛提供了燃烧所需的温度C.不装面粉并鼓入一氧化碳也可能爆炸D.打开塑料罐盖子也能达到实验目的4.(24-25九年级上·湖北孝感·期末)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5.(24-25九年级下·云南楚雄·开学考试)火柴放置的方式最终会影响燃烧的结果,生活中常有如图情况出现,相同的火柴棍在同样条件下点燃后,头向下(B)比头向上(A)燃烧更彻底,下列分析可能的原因中正确的是A.木柴不是可燃物 B.图A中木柴周围的氧气被用光了C.A中木柴难以达到着火点 D.A中火柴周围二氧化碳浓度太大6.(24-25九年级下·重庆大足·开学考试)2025蛇年央视春晚在零点时分聚焦大足时刻,齐放孔明灯,全国人民一起许下新年愿望,关于孔明灯原理分析不正确的是A.孔明灯不宜完全密封,因为燃烧需要氧气B.孔明灯在高空自然熄灭可能是可燃物消耗殆尽C.孔明灯在高空自然熄灭可能是温度较低,降低了燃料的着火点D.燃料燃烧产生热量使灯罩内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少,浮力增大从而升空7.(24-25九年级上·四川绵阳·期末)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8.(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列有关酒的说法正确的是A.粮食酿酒属于吸热反应 B.酒精存放处应张贴C.酒精不可用作溶剂 D.适量饮酒不影响开车出行8.(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反应。关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变化: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B.能量变化:镁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C.反应条件:镁接触氧气就能燃烧D.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白光、释放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9.(2024·安徽宣城·三模)归纳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A.木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所以甲烷燃烧也是化合反应B.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铜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C.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灭火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所以一切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10.(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法或原理错误的是选项 实例 方法 原理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C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A.A B.B C.C D.D11.(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 ③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④跳楼 ⑤打湿床单,披在身上 ⑥携带贵重物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12.(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反应。关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变化: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B.能量变化:镁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C.反应条件:镁接触氧气就能燃烧D.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白光、释放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13.(2024·江西上饶·模拟预测)《天工开物》中关于“烧石成灰”的记载如下:每煤饼一层,垒石(堆石灰石)一层。…灼火燔之(灼烧石灰石)。”“烧酥石性…以水沃(淋)之,亦自解散。”“水调粘合,用以砌墙。”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A.“煤饼”的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B.“灼火燔之”时,碳酸钙发生了化合反应C.“以水沃之”时,反应放出热量D.“用以砌墙”的原理是14.(2025·河北石家庄·一模)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1)原始人类通过“钻木取火”迈进植物能源时代。钻木取火中“钻木”的过程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2)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简易的“火折子”是将草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火折子”不用时竹筒要盖上盖子,目的是 。(3)1830年摩擦火柴问世,原理是将白磷、硫、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作火柴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接着是硫燃烧。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15.(2025·吉林长春·一模)已知白磷的化学式为P4,着火点为40℃;五氧化二磷有一定的毒性。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十字型玻璃管探究燃烧条件实验。(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十字型玻璃管左侧管内白磷燃烧,右侧管内白磷不燃烧,可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要让管内水下的白磷燃烧起来,此时所需做的操作是 。(4)反应结束装置冷却后,将十字型玻璃管内液体充分振荡,看到白烟逐渐消失。该操作的目的是 。16.(2025·山西吕梁·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下图所示实验,请结合有关提示,补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1)点燃甲、乙烧杯中的蜡烛,向乙烧杯中依次加入二氧化锰和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在倾倒过氧化氢溶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写一点)。【实验现象】(2) ,乙烧杯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产生大量水雾,蜡烛燃烧得更旺,但一会儿就熄灭。【实验原理】(3)乙烧杯蜡烛燃烧得更旺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思与评价】(4)从灭火原理分析,导致乙烧杯中蜡烛一会儿就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5)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 都不改变。17.(2025·山西忻州·一模)强化安全意识,共建平安校园。在一次消防安全进校园实践活动中,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灭火器种类、灭火原理、简易灭火器制作以及消防宣传等,展开项目式问题探究。任务一:了解灭火器种类【专家咨询】常见灭火器有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不同灭火器所使用的灭火剂不同,灭火时要根据火灾类型正确选择灭火器。【小组交流】(1)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存放场所的失火要选用 ,理由是 。任务二:探究灭火原理【提出问题】干粉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剂发生了怎样的反应?【查阅资料】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②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变蓝。【进行实验】(2)设计实验方案,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灭火时灭火剂发生的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碳酸氢钠放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 a处: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钠分解有水和 生成【反思评价】(3)碳酸氢钠用于灭火的原理是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任务三:自制简易灭火器【动手实践】同学们利用废旧塑料饮料瓶和棒棒冰外壳制作了一个简易灭火器(如图2所示),并进行了灭火演练。【分析讨论】(5)制作简易灭火器时,在装置设计和试剂选择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答一点)。任务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主题 消防记心中,安全伴我行 活动对象 社区居民活动内容 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②介绍常见灭火器及使用方法。③讲解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救、逃生。【成果分享】(6)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灭火知识,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为保障校园防火安全,我们应该做到 。18.(2024·湖北随州·模拟预测)燃烧是常见的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陆游在《斋居记事》中有省油灯的记载:“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夹瓷盏结构示意图如图,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夹层盛水。①上图“省油灯”所示物质中属于可燃物的有 (填一种)。②省油灯的原理是:使用省油灯,夹层处的冷水可以降低油灯表面的温度,以此达到减缓油的蒸发,从微粒的角度分析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 。(2)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的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不同气体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臭氧中实验现象 红热 剧烈燃烧 非常剧烈地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分析上表可知,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 。(写一条)②木炭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19.(2025·安徽·一模)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燃烧(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填字母序号)_______。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如图1,烧杯中装有60℃水,底部放白磷。试管a、b中放入白磷与红磷,塞上橡胶塞,放入烧杯中。观察到只有试管a中有白烟生成。(3)通过对比试管a、b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所需条件是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傅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请写出物质M、N分别是 。答案和解析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实验探究中比较其中的一个条件时,必须注意控制变量。(1)图1中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2)图2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图2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或空气)。(4)以上探究可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两种实验方法①对比实验方法:铜片上的红磷、白磷对比,白磷的着火的低,可燃烧,红磷的着火的高不能燃烧,说明燃烧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作对比,说明燃烧时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②控制变量法: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燃烧时,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4.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灭火,如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注意:着火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会或不会)。5.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1)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 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3)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4)天然气或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切不可开灯或点火检查或打开任何电器。(5)进入窨井深洞或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但进入闲置的沼气池,切不可进行灯火试验。(6)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纯度,防止发生爆炸。(7)电器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8)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能或不能)。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和放热现象。①吸热反应:C+CO2 2CO②放热反应:物质的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生石灰与水的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及意义①燃料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或空气),如做饭时,调节燃气灶或煤炉的进风口等;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如工业燃烧煤时,常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等;③意义: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易错陷阱1 燃烧和燃烧条件易错点【易错典例】1.(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答案】C【详解】A、铜丝网不能隔绝氧气或空气。A不符合题意;B、蜡烛燃烧过程中,部分石蜡受热熔化,熔化后的液态石蜡气化成石蜡蒸气,热石蜡蒸气上升到铜丝网上方。所以铜丝网上方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B不符合题意;C、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即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铜丝网上方火焰熄灭,即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C符合题意;D、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C。【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没有充分理解燃烧概念 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氢气、钠在氯气中燃烧,就没有氧气参与。活泼金属如钠和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的实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燃烧的实质是氧化反应燃烧时都有火焰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能发光放热,但不一定都有火焰,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特有现象。燃烧条件理解片面或错误 利用控温装置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所有的燃烧都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一般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但特别活泼的金属,如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燃烧条件探究中错误 没有控制温度变量 对比实验中没有控制单一变量没有控制氧气(或空气)变量【举一反三】【变式1-1】(2024·湖南·中考真题)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答案】B【详解】A、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而氧气并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变式1-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B.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可调小灶具进风口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答案】C【详解】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达到灭火目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利用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达到灭火目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是氧气不足造成的,需要调大灶具进风口,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达到灭火目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1-3】(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a处通入氧气,管①中白磷未燃烧,b处通入氧气,管②中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B.实验推知燃烧只需要氧气C.实验推知白磷着火点(T)的范围:20℃D.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减少污染【答案】B【详解】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可以将管①、管②隔离开,说法正确;B、通入氧气管①中,白磷未燃烧,管②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管②中白磷通入氧气前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说法错误;C、实验推知白磷着火点(T)的范围:20℃D、白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可以被该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则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减少污染,说法正确。故选:B。易错陷阱2 灭火原理和方法易错点【易错典例】2.(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向粘有蜡烛的烧杯中加入水并点燃蜡烛,装置如图。蜡烛燃烧至水面处时熄灭,其主要原因是A.蜡烛与氧气隔绝 B.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C.蜡烛没有可燃性 D.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答案】A【详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蜡烛燃烧至水面处时熄灭,其主要原因是水使蜡烛与氧气隔绝,故选:A。【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对灭火原理认识错误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旦可燃物状态、压强固定后,着火点就为一恒定的值,不可改变!灭火方法选择错误 电器灭火直接用水浇灭 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选择泡沫灭火器。 应选择干粉灭火器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品的失火,选择水基型灭火器。 应选择二氧化碳灭火器汽油、柴油等以及木柴引起的失火,选用干粉灭火器。 应选择水基型灭火器火灾自救方法错误 不冷静,选择跳楼或乘电梯等。 遭遇火灾要保持冷静,火势不大,可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灭火;当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墙壁逃离火灾现场,并寻找机会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逃生方法错误【举一反三】【变式2-1】(2024·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可燃物灭火D.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是隔绝氧气灭火【答案】B【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有属性,不能降低,A选项错误;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B选项正确;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灭火,C选项错误;D、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是因为空气的迅速流动会降低蜡烛的温度,导致燃烧停止,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选项错误。故选:B。【变式2-2】(2024·广西·中考真题)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A.撤走剩余木炭 B.用水浇灭火堆C.对火堆置之不理 D.用沙土盖灭火堆【答案】C【详解】野外烧烤结束后,为避免引发火灾,应对火堆进行灭火处理;A、撤走剩余木炭,移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B、用水浇灭火堆,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C、对火堆置之不理,可能会引发火灾,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D、用沙土盖灭火堆,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2-3】(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答案】C【详解】A、灯帽盖灭酒精灯,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不符合题意;C、水汽化吸热,用水浇灭炭火,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原理,符合题意;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2-4】(2024·辽宁·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答案】B【详解】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易错陷阱3 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易错点【易错典例】3.(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D.实验用剩的药品,直接倒入下水道【答案】D【详解】A、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可以防止燃气继续泄露,故选项说法正确;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选项说法正确;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利用的是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对爆炸发生条件理解错误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验纯,因此,可燃性气体泄漏遇明火一定会爆炸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验纯。可燃性气体泄漏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才会发生爆炸。将H2、CO气体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氢气和一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不能反应,不会发生爆炸觉察到有燃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燃气泄漏不能打开排气扇,也不能开灯检查,易造成爆炸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产生大量的热或气体,来不及散失,才会发生爆炸对爆炸的本质理解错误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但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举一反三】【变式3-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安全责任重如山,防火防灾记心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冬季在家里用木炭生火取暖,应注意开窗通风B.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C.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D【详解】A.冬季在家里用木炭生火取暖,应注意开窗通风,因为木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如果不注意通风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产生头昏等现象,严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甚至丢失生命,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电线因老化短路而起火时,先关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熄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变式3-2】(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燃烧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下列关于燃烧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A.钠保存在煤油中,可隔绝氧气防止钠自燃B.“人要实,火要虚”,是增加了可燃物C.家用电器短路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D.用放大镜引燃茅草,是利用放大镜聚光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B【详解】A、钠保存在煤油中,可隔绝氧气防止钠自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人要实,火要虚”,是指将木材架空,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家用电器短路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用放大镜引燃茅草,是利用放大镜聚光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3-3】(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树立安全意识,形成良好习惯。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C.在加油站用手机打电话 D.携带易燃、易爆品乘坐高铁【答案】A【详解】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使酒精灯熄灭,操作安全,故正确;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会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故错误;C、汽油具有可燃性,在加油站打电话,易引发火灾,故错误;D、要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乘坐高铁,易引发火灾,故错误。故选A。【变式3-4】(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目的 检验产生的气体探究水的组成 验证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爆炸 实验室制取CO2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实验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尖嘴管口,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正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将点燃的木条放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尖嘴管口,观察到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有水珠产生,证明负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氢气由氢元素组成,由此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B、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子,快速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充满罐子,会听到“砰”的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塑料盖被掀起,说明面粉发生了爆炸,故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二氧化碳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故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D、将小木棍横放在火焰处,约1s后取出,外焰处炭化最明显,焰心处炭化最不明显,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可以比较火焰各层温度,故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易错陷阱4 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易错点【易错典例】4.(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一百多年前,虎门销烟是中国禁毒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吗啡(化学式)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吸食容易成瘾,对自身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据记载:在虎门销烟中,把烟土倒入盐水池浸泡,再投入生石灰,生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湮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吗啡是有机物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C.“生石灰遇水便沸”是吸收热量 D.人人应该“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答案】C【详解】A、吗啡(化学式)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热量,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吸食毒品容易成瘾,对自身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人人应该“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对化学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理解错误 错误认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放出热量 化学反应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个过程既有发热现象,也有吸热现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时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有热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有热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凝固放热,属于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表现为吸热或放热,与反应开始时是否需要加热无关。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C+O2CO2为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 8H2O与N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举一反三】【变式4-1】(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下列实验过程中,能量变化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向生石灰中加入水 B.稀释浓硫酸C.烧碱溶于水 D.硝酸铵溶于水【答案】D【详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热;B、稀释浓硫酸过程中放出大量热;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综上ABC均放热,D吸热;故选:D。【变式4-2】(2024·安徽·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 A B C D物质 氧化钙 液氮 盐酸 石墨用途 加热包材料 制冷剂 除铁锈 作电极性质 与水反应放热 气化吸热 挥发性 导电性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可以用作加热包材料,故选项正确;B、液氮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则可以用作制冷剂,故选项正确;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能除铁锈,利用的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产生氯化铁和水,利用了酸性而非挥发性,故选项错误;D、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电极,故选项正确;故选:C。【变式4-3】(2024·山西晋中·一模)春节期间,小明同学和家人外出游玩儿,携带了方便的自热米饭,租用了景点提供的铁制烧烤炉,他把固体酒精切成小块儿和木炭放在一起,很快就引燃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燃酒精是为了降低了木炭的着火点 B.自热米饭利用了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C.铁制烧烤炉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 D.固体酒精和木炭都是可燃物【答案】D【详解】A、酒精着火点低容易被点燃,引燃酒精后燃烧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木炭燃烧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降低,选项错误;B、自热米饭利用了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熟石灰与水不反应,选项错误;C、铁质烧烤炉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选项错误;D、固定酒精和木炭都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物,选项正确。故选D。【变式4-4】(2024·安徽宿州·二模)一种“贴身暖宝宝”贴的标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品名:XX牌贴身暖宝宝成分:袋内物质: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用法:临使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打开外袋后保持温暖12小时A.铁粉和活性炭都属于单质B.暖宝宝中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气泡C.暖宝宝发热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铁生锈放热D.内袋使用透气材料的原因是使袋内的物质与氧气接触【答案】A【详解】A、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活性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错误;B、暖宝宝中加入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可观察到会产生气泡,故B说法正确;C、铁与氧气和水通性接触会发生锈蚀,铁生锈,放热,则暖宝宝发热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铁生锈放热,故C说法正确;D、内袋使用透气材料的原因是使袋内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铁与氧气和水接触会发生锈蚀,铁生锈,放热,则可以使暖宝宝发热,故D说法正确;故选:A。1.(2025·安徽·一模)每年的11月9日是“消防安全日”。下列有关说法与之相符的是A.高层失火时乘坐电梯逃生B.加油站四处张贴严禁烟火标志C.天然气报警器应安装在厨房最底端D.用水浇灭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答案】B【详解】A、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因此不能乘电梯逃生,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加油站中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加油站要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故B选项符合题意;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天然气报警器应安装在厨房顶部,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不能用水浇灭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否则可能会发生触电的危险,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5·山东滨州·一模)下列关于燃烧、灭火、自救等生活常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加油站和面粉厂应严禁烟火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火灾现场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捂口鼻D.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主要目的是移走可燃物【答案】B【详解】A、加油站和面粉厂应严禁烟火是因为这些场所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粉尘或可燃的气体,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A正确;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B错误;C、为防止烟尘和有毒气体进入口鼻,火灾现场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捂口鼻。C正确;D、根据灭火原理,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首先开辟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3.(2025·重庆·一模)下图是面粉爆炸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鼓气增大了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燃着的蜡烛提供了燃烧所需的温度C.不装面粉并鼓入一氧化碳也可能爆炸D.打开塑料罐盖子也能达到实验目的【答案】D【详解】A、鼓气增大了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蜡烛燃烧放热,可以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C、CO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也可能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D、面粉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才能爆炸,打开塑料罐盖子不会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4.(24-25九年级上·湖北孝感·期末)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答案】B【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油浮于水面上继续燃烧,达不到灭火的目的,应该用锅盖盖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5.(24-25九年级下·云南楚雄·开学考试)火柴放置的方式最终会影响燃烧的结果,生活中常有如图情况出现,相同的火柴棍在同样条件下点燃后,头向下(B)比头向上(A)燃烧更彻底,下列分析可能的原因中正确的是A.木柴不是可燃物 B.图A中木柴周围的氧气被用光了C.A中木柴难以达到着火点 D.A中火柴周围二氧化碳浓度太大【答案】C【详解】A.木柴可以燃烧,为可燃物,故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B.由图A可知,木柴还在燃烧,说明图A中木柴周围的氧气没有被用光了,故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C.竖直燃烧时,内焰温度低,木柴不易达到着火点,头向下后,外焰温度高,火柴更易达到着火点,故分析正确,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浓度太大,火柴会熄灭,由图A可知,木柴还在燃烧,故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6.(24-25九年级下·重庆大足·开学考试)2025蛇年央视春晚在零点时分聚焦大足时刻,齐放孔明灯,全国人民一起许下新年愿望,关于孔明灯原理分析不正确的是A.孔明灯不宜完全密封,因为燃烧需要氧气B.孔明灯在高空自然熄灭可能是可燃物消耗殆尽C.孔明灯在高空自然熄灭可能是温度较低,降低了燃料的着火点D.燃料燃烧产生热量使灯罩内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少,浮力增大从而升空【答案】C【详解】A、燃烧需要氧气,若孔明灯完全密封,内部空气无法补充,氧气很快耗尽,燃料无法持续燃烧,所以孔明灯不宜完全密封,故选项说法正确;B、随着燃烧进行,当可燃物消耗殆尽,没有了可燃烧的物质,孔明灯就会在高空自然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C、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孔明灯在高空自然熄灭可能是因为高空温度较低,使得温度降到了燃料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燃料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当燃料燃烧时,灯罩内的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导致灯罩内的气体密度小于外部空气密度,从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浮力,使孔明灯升空,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7.(24-25九年级上·四川绵阳·期末)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答案】B【详解】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A说法正确;B、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B说法错误;C、由图b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说法正确;D、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即可,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风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D说法正确;故选:B。8.(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列有关酒的说法正确的是A.粮食酿酒属于吸热反应 B.酒精存放处应张贴C.酒精不可用作溶剂 D.适量饮酒不影响开车出行【答案】B【详解】A、粮食酿酒属于放热反应,A选项错误;B、酒精属于易燃物,酒精存放处应张贴图示标识,B选项正确;C、酒精能溶解碘等物质,可用作溶剂,C选项错误;D、饮酒会影响开车出行,D选项错误。故选:B。8.(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反应。关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变化: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B.能量变化:镁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C.反应条件:镁接触氧气就能燃烧D.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白光、释放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答案】C【详解】A. 物质变化: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此选项正确;B. 能量变化:镁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此选项正确;C. 反应条件:镁接触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此选项错误;D. 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白光、释放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此选项正确。故选C。9.(2024·安徽宣城·三模)归纳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A.木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所以甲烷燃烧也是化合反应B.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铜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C.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灭火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所以一切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答案】C【详解】A、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两种物质,只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A项错误;B、金属铜属于不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排在氢后,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B项错误;C、燃烧需要同时具备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其中之一即可,C项正确;D、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但有的吸热,有的放热,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需要吸热,D项错误。故选C。10.(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法或原理错误的是选项 实例 方法 原理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C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的目的是使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故选项说法正确;B、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以免发生触电危险,故选项说法错误;C、酒精洒在桌上起火,用湿毛巾盖灭,可以起到降低温度,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起到降低温度,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1.(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 ③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④跳楼 ⑤打湿床单,披在身上 ⑥携带贵重物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答案】D【详解】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过滤有毒烟尘,正确;②二氧化碳受热后密度变小,故高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故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正确;③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不易逃离,可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正确;④发生火灾时,不能跳楼,防止引发更大的危险,错误;⑤发生火灾时,可打湿床单,披在身上,防止皮肤被灼伤,正确;⑥发生火灾时,应迅速撤离,不能因携带贵重物品而耽误时间,错误。故选D。12.(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反应。关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变化: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B.能量变化:镁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C.反应条件:镁接触氧气就能燃烧D.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白光、释放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答案】C【详解】A. 物质变化: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此选项正确;B. 能量变化:镁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此选项正确;C. 反应条件:镁接触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此选项错误;D. 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白光、释放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此选项正确。故选C。13.(2024·江西上饶·模拟预测)《天工开物》中关于“烧石成灰”的记载如下:每煤饼一层,垒石(堆石灰石)一层。…灼火燔之(灼烧石灰石)。”“烧酥石性…以水沃(淋)之,亦自解散。”“水调粘合,用以砌墙。”下列对记载内容的阐释,错误的是A.“煤饼”的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B.“灼火燔之”时,碳酸钙发生了化合反应C.“以水沃之”时,反应放出热量D.“用以砌墙”的原理是【答案】B【详解】A、“煤饼”的主要成分是碳,碳燃烧放出热量,其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故A正确;B、“灼火燔之”时,即灼烧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C、“以水沃之”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热量,故C正确;D、“用以砌墙”,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D正确;故选B。14.(2025·河北石家庄·一模)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1)原始人类通过“钻木取火”迈进植物能源时代。钻木取火中“钻木”的过程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2)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简易的“火折子”是将草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火折子”不用时竹筒要盖上盖子,目的是 。(3)1830年摩擦火柴问世,原理是将白磷、硫、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作火柴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接着是硫燃烧。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减少与氧气的接触,防止迅速燃烧(3)白磷的着火点比硫低【详解】(1)钻木取火,就是通过钻木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从而燃烧,因此“钻木”过程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从燃烧条件分析,“火折子”不用时竹筒要盖上盖子,目的是减少与氧气的接触,防止迅速燃烧。(3)白磷着火点低,摩擦产生的热就可以使白磷燃烧,接着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KClO3分解,最后才是硫燃烧,由此可以推测白磷的着火点比硫低,因此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15.(2025·吉林长春·一模)已知白磷的化学式为P4,着火点为40℃;五氧化二磷有一定的毒性。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十字型玻璃管探究燃烧条件实验。(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十字型玻璃管左侧管内白磷燃烧,右侧管内白磷不燃烧,可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要让管内水下的白磷燃烧起来,此时所需做的操作是 。(4)反应结束装置冷却后,将十字型玻璃管内液体充分振荡,看到白烟逐渐消失。该操作的目的是 。【答案】(1)(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向玻璃导管中通入氧气(4)充分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详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十字型玻璃管左侧管内白磷与氧气接触并加热,白磷燃烧;右侧管内白磷只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可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管内水下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以上,此时所需向玻璃导管中通入氧气,这样白磷才可以燃烧。(4)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则反应结束装置冷却后,将十字型玻璃管内液体充分振荡,看到白烟逐渐消失,该操作的目的是充分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16.(2025·山西吕梁·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下图所示实验,请结合有关提示,补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1)点燃甲、乙烧杯中的蜡烛,向乙烧杯中依次加入二氧化锰和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在倾倒过氧化氢溶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写一点)。【实验现象】(2) ,乙烧杯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产生大量水雾,蜡烛燃烧得更旺,但一会儿就熄灭。【实验原理】(3)乙烧杯蜡烛燃烧得更旺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思与评价】(4)从灭火原理分析,导致乙烧杯中蜡烛一会儿就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5)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 都不改变。【答案】(1)标签向着手心(2)甲烧杯中蜡烛持续燃烧(3)(4)产生的水雾隔离了氧气(5)质量和化学性质【详解】(1)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防止液体腐蚀标签。(2)甲中蜡烛放在空气中,会持续燃烧。(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根据现象可知,乙烧杯中产生大量水雾,能隔绝氧气,从而灭火。(5)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17.(2025·山西忻州·一模)强化安全意识,共建平安校园。在一次消防安全进校园实践活动中,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灭火器种类、灭火原理、简易灭火器制作以及消防宣传等,展开项目式问题探究。任务一:了解灭火器种类【专家咨询】常见灭火器有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不同灭火器所使用的灭火剂不同,灭火时要根据火灾类型正确选择灭火器。【小组交流】(1)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存放场所的失火要选用 ,理由是 。任务二:探究灭火原理【提出问题】干粉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剂发生了怎样的反应?【查阅资料】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②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变蓝。【进行实验】(2)设计实验方案,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灭火时灭火剂发生的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碳酸氢钠放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 a处: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钠分解有水和 生成【反思评价】(3)碳酸氢钠用于灭火的原理是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任务三:自制简易灭火器【动手实践】同学们利用废旧塑料饮料瓶和棒棒冰外壳制作了一个简易灭火器(如图2所示),并进行了灭火演练。【分析讨论】(5)制作简易灭火器时,在装置设计和试剂选择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答一点)。任务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主题 消防记心中,安全伴我行 活动对象 社区居民活动内容 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②介绍常见灭火器及使用方法。③讲解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救、逃生。【成果分享】(6)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灭火知识,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为保障校园防火安全,我们应该做到 。【答案】(1) 二氧化碳灭火器 灭火器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2) 实验现象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二氧化碳(3)有隔绝氧气的作用或有隔绝空气和降温的作用(合理即可)(4)(5)装置是否安全,试剂是否有腐蚀性护目镜、是否戴好周围、是否有可燃物等(合理即可)(6)不要将易燃物带入学校(或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火势不大,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灭火;火势较大,能采取必要措施离开着火区域等)【详解】(1)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划痕,可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存放场所的失火。(2)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变蓝,则可观察到a处实验现象白色固体变为蓝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碳酸氢钠分解有二氧化碳生成。(3)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能隔绝氧气,且水蒸发吸热,能降低温度,则碳酸氢钠用于灭火的原理是:有隔绝空气和降温的作用。(4)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制作简易灭火器时,要考虑装置是否安全、试剂是否有腐蚀性、护目镜是否戴好、周围是否有可燃物等。(6)在校园中,不要将易燃物带入学校;发现火灾时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火势不大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灭火器材灭火/火势较大,能采取必要措施离开着火区域等。18.(2024·湖北随州·模拟预测)燃烧是常见的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陆游在《斋居记事》中有省油灯的记载:“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夹瓷盏结构示意图如图,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夹层盛水。①上图“省油灯”所示物质中属于可燃物的有 (填一种)。②省油灯的原理是:使用省油灯,夹层处的冷水可以降低油灯表面的温度,以此达到减缓油的蒸发,从微粒的角度分析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 。(2)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的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不同气体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臭氧中实验现象 红热 剧烈燃烧 非常剧烈地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分析上表可知,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 。(写一条)②木炭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 炷/油 温度降低,分子的运动速率减小(2) 助燃剂的种类/助燃剂的浓度/氧气的浓度【详解】(1)①上图“省油灯”所示物质中炷和油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②油的蒸发是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降低油灯表面的温度,以此达到减缓油的蒸发所以省油,故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慢;(2)①通过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氧气的浓度不同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木炭在氧气与臭氧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助燃剂种类不同,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②由表中信息木炭在臭氧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木炭在臭氧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方程式为:。19.(2025·安徽·一模)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燃烧(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填字母序号)_______。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如图1,烧杯中装有60℃水,底部放白磷。试管a、b中放入白磷与红磷,塞上橡胶塞,放入烧杯中。观察到只有试管a中有白烟生成。(3)通过对比试管a、b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所需条件是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傅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请写出物质M、N分别是 。【答案】(1)B(2)CH4+2O2CO2+2H2O(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详解】(1)A、三种物质燃烧都会发光,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含硫的煤燃烧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故选项符合题意;C、三种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会放出热量,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三种物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3)试管a中有白烟生成,说明白磷燃烧;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红磷不燃烧,试管中红磷、白磷均接触到了空气,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4)根据题意,M、N作用能产生氧气,则M为过氧化氢溶液,N为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