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物质分类、物质变化与性质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如:物质燃烧、钢铁生锈、酿醋、酿酒、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煤的干馏等。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位置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如:活性炭净水、水的蒸馏、石油的分馏、汽油挥发、灯泡通电发光等。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会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依据:由感官感知的、用仪器测量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等。6.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依据: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7.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8.混合物在宏观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食醋、乙醇汽油。9.纯净物在宏观上由一种物质组成,在微观上由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如O2、H2O。10.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Fe。11.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SO2、KMnO4、KClO3。1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Fe2O3、P2O5。13.酸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H2CO3。14.碱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2、NH3·H2O。15.盐是在水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Cl、Na2CO3、NaHCO3、CaCO3。16.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物。17.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18.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19.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0.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2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易错陷阱1 物质分类易错点【易错典例】1.(2024·安徽芜湖·一模)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B.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杀菌消毒,因此净水时加入活性炭的目的就是杀菌消毒C.某些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不同种分子,也可能是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如黄铜是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或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物,也只含一种元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如CO2;也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溶液,组成元素不同,属于混合物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果超过两种元素,即使含有氧元素,也不是氧化物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属于有机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无机物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可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如铜是纯净物,是由同种原子构成,不是同种分子构成的。冰水混合物属于混合物 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混合在一起也属于同种物质,是纯净物碱和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氨水(NH3 H2O)是碱,硝酸铵(NH4NO3)是盐,都不含有金属元素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盐是指食盐 食盐,主要成分是 NaCl ,属于混合物;盐是一类物质,不是单指食盐【举一反三】【易错1-1】(2024·河南·中考真题)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 B.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氧、锌C.混合物:空气、冰水共存物 D.复合肥料:硝酸钾、磷酸二氢铵【易错1-2】(2025·江苏宿迁·一模)下列是某同学对已学化学知识的一些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化学之最 B.材料、能源与环保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②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②合金、玻璃钢都属于金属材料C.物质与分类 D.日常生活经验①烧碱、纯碱一常见碱②不锈钢、生铁一常见合金 ①采用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②家庭烘焙面包时可加入适量小苏打A.A B.B C.C D.D【易错1-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A.原子中一定含有中子 B.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易错陷阱2 物质变化易错点【易错典例】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B.用过氧化氢制得氧气C.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制得蒸馏水D.用液氢作燃料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石油分馏、煤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空气和石油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强热,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属于化学变化硬水中加肥皂水出浮渣是化学变化 硬水中的钙离子和肥皂水中的硬脂酸根离子作用,生成沉淀,属于化学变化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而潮解是化学变化 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表面潮湿逐步溶解,并未生成新物质,因此氢氧化钠潮解是物理变化。浓硫酸使木材发生炭化,是物理变化。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纸张、木材等物质中的氢、氧元素以2:1的比例脱去,产生了炭等新物质,因此脱水属于化学变化金刚石、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和石墨属于不同种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可以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如气球和轮胎爆炸)。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稀有气体通电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对成语的含义不理解,不能从化学角度正确分析 涉及物理变化的成语: 沙里淘金、花香四溢、刻舟求剑、海市蜃楼、破釜沉舟、凿壁偷光、大海捞针等。涉及化学变化的成语: 火烧赤壁、钻木取火、玉石俱焚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于水中,都放出热量,都属于放热反应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是放热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是溶解放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是放热反应。【举一反三】【易错2-1】(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易错2-2】(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遂宁射洪市享有“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的美誉,当地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生物发酵工业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研磨 B.发酵 C.蒸馏 D.灌装【易错2-3】(2024·广东揭阳·二模)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相互转化B.用碳素墨水填写重要资料,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稳定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D.所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易错2-4】(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大量排放的CO2造成了碳循环的失衡,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修复大气中 CO2,含量的平衡必定要“降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升高B.将CO2压入地下实现碳封存,CO2分子间隔变小、运动停止C.CO2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D.江河湖海的水体吸收CO2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易错陷阱3 物质性质易错点【易错典例】3.(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活性炭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 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作助燃剂。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化学性质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具有挥发性和吸水性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O2和O3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O2和O3虽然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金刚石和石墨虽然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属于不同种物质,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只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是相同的。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纸张、木材等物质中的氢、氧元素以原子个数比2:1的比例脱去,产生了新物质水和炭,因此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举一反三】【变式3-1】(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铜丝作导线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D.氮气作保护气【变式3-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反映的物质性质与后面所述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 木炭可用于吸附色素B. 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D. 酒精可用作火锅燃料【变式3-3】(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 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易错陷阱4 反应类型易错点【易错典例】4.(2024·江西·中考真题)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微粒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金属B.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C.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因此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转化观: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因此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置换反应【避错大招】易错内容 错误原因解读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但3CO+ Fe203高温2Fe+3CO2反应中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在Ca(OH)2+CO2===CaCO3↓+H20反应中,虽然也是生成两种化合物,并没有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有单质参加反应,也有单质生成,因此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例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就不是置换反应误认为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都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初中阶段常见的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燃烧、碱和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也都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是“多变一”,如过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反应CO2+H2O+Ca(OH)2==Ca(HCO3)2,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有的反应没有单质生成,也可能是分解反应,如H2CO3==CO2 ↑+ H2O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必须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是酸和碱的不属于中和反应,如Ca(OH)2+CO2===CaCO3↓+H20也有盐和水生成,不属于中和反应,也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不能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正确分析反应类型 首先要去除相同个数的反应前后存在的相同分子或单独存在的原子,再根据图示中分子种类、原子种类,确定各种物质是属于单质、化合物,抑或是氧化物、酸碱盐等,从而判断反应基本类型【举一反三】【例4-1】(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B.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有金属元素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D.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则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例4-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够导电,所以溶液一定能够导电B.点燃甲烷之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C.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所以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例4-3】(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A.点燃一氧化碳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检验纯度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复分解反应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所以制取所有气体时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例4-4】(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I表面高效分解水后,再利用高效催化剂Ⅱ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I中,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B.反应Ⅱ为置换反应C.整个反应过程中涉及到3种氧化物D.反应Ⅱ中,参与反应的与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湿法炼铜 B.蚕丝织布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2.(2024·河南·中考真题)《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草木灰(含K2CO3)的水溶液中加石灰乳,生成物能除去丝帛污渍。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3.(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造纸技术的提高与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唐朝时,人们在造纸过程中加“矾”以改善纸张质量。这种“矾”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铝[],硫酸铝所属的物质类别是A.混合物 B.酸 C.氧化物 D.化合物4.(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物质具有多样性。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加碘盐 B.纯金首饰C.果汁 D.苏打水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反应2CaO2+2H2O=2Ca(OH)2+O2↑可用于鱼塘供氧。其中属于碱的是A.CaO2 B.H2O C.Ca(OH)2 D.O26.(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分类是化学学习常用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A.盐: NaCl B.氧化物:CaO C.碱: D.单质:Hg 7.(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A.盐水用于选种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8.(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有关X、Y所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的是选项 A B C D概念 X 中和反应 混合物 碱性溶液 氧化物Y 复分解反应 纯净物 碱溶液 化合物A.A B.B C.C D.D9.(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40 3 5 2反应后的质量/g 4 x 5 34A.x=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是9∶810.(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2乙中的粒子均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B.图2甲表示的是纯净物,丙表示的是混合物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1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如图为H2O的转化和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转化①中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B.转化②中产生O2、H2的体积比为2:1C.转化③为置换反应 D.转化④是自然界中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12.(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SO2与O2反应制备SO3是硫酸工业中的重要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C.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质量比为2:1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O2SO313.(2024·海南·中考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炉甘石冶炼金属锌的工艺,其反应原理为ZnCO3 + 2CZn + xC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ZnCO3属于氧化物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3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14.(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的转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与某种单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的化学式为 B.丙属于氧化物C.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15.(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下列分类正确的是选项 酸 碱 盐 混合物A 醋酸 纯碱 小苏打 福尔马林B 碳酸 熟石灰 磷酸氢二铵 石油C 柠檬酸 NH3·H2O 高锰酸钾 冰水混合物D 磷酸 KOH 粗盐 石灰浆A.A B.B C.C D.D16.(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中止血的活性成分主要是三七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七氨酸属于有机物B.三七氨酸中含有氮分子C.三七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三七氨酸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5:817.(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电解水制氢联合碳酸钙分解制备氧化钙,能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该新方法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有:①②③2H2+CO (甲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3个反应包含单质、氧化物、碱和盐 B.以上3个反应只涉及2种基本反应类型C.传统的高温分解法会产生大量 D.新方法制得32g甲醇的同时产生48g氧气18.(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宋代《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青绿依旧。其中绿色颜料来自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也可表示为xCu(OH)2 yCu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u(OH)2易溶于水 B.Cu(OH)2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CuCO3属于碱 D.19.(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性质完全相同B.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和,则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D.碳酸盐能和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和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20.(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物质及变化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反应。其中甲、乙、丙均是单质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丁是氧化物。“—”表示相连两种物质可以反应,“→”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反应前后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B.甲、丙可以都是金属,且金属活动性:甲>丙C.→丁的反应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D.丁→丙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答案和解析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如:物质燃烧、钢铁生锈、酿醋、酿酒、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煤的干馏等。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位置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如:活性炭净水、水的蒸馏、石油的分馏、汽油挥发、灯泡通电发光等。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会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依据:由感官感知的、用仪器测量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等。6.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依据: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7.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8.混合物在宏观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食醋、乙醇汽油。9.纯净物在宏观上由一种物质组成,在微观上由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如O2、H2O。10.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Fe。11.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SO2、KMnO4、KClO3。1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Fe2O3、P2O5。13.酸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H2CO3。14.碱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2、NH3·H2O。15.盐是在水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Cl、Na2CO3、NaHCO3、CaCO3。16.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物。17.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18.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19.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0.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2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易错陷阱1 物质分类易错点【易错典例】1.(2024·安徽芜湖·一模)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B.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杀菌消毒,因此净水时加入活性炭的目的就是杀菌消毒C.某些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答案】A【详解】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A推理正确;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此净水时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除去色素和异味,而不是杀菌消毒,故B推理错误;C、某些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但是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使碳酸盐等,故C推理错误;D、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还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D推理错误;故选:A。【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不同种分子,也可能是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如黄铜是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或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物,也只含一种元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如CO2;也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溶液,组成元素不同,属于混合物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果超过两种元素,即使含有氧元素,也不是氧化物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属于有机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无机物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可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如铜是纯净物,是由同种原子构成,不是同种分子构成的。冰水混合物属于混合物 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混合在一起也属于同种物质,是纯净物碱和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氨水(NH3 H2O)是碱,硝酸铵(NH4NO3)是盐,都不含有金属元素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盐是指食盐 食盐,主要成分是 NaCl ,属于混合物;盐是一类物质,不是单指食盐【举一反三】【易错1-1】(2024·河南·中考真题)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 B.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氧、锌C.混合物:空气、冰水共存物 D.复合肥料:硝酸钾、磷酸二氢铵【答案】D【详解】A、合金合金金属材料,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故A分类错误;B、氧属于常量元素,锌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故B分类错误;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共存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C分类错误;D、硝酸钾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磷酸二氢铵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分类正确;故选:D。【易错1-2】(2025·江苏宿迁·一模)下列是某同学对已学化学知识的一些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化学之最 B.材料、能源与环保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②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②合金、玻璃钢都属于金属材料C.物质与分类 D.日常生活经验①烧碱、纯碱一常见碱②不锈钢、生铁一常见合金 ①采用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②家庭烘焙面包时可加入适量小苏打A.A B.B C.C D.D【答案】D【详解】A、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①说法错误;②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②说法正确,故A错误;B、①“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①说法正确;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②说法错误,故B错误;C、①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不是碱,①说法错误;②不锈钢、生铁是常见合金,②说法正确,故C错误;D、①真空包装可隔绝氧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①说法正确;②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家庭烘焙面包时可加入适量小苏打,②说法正确,故D正确。故选D。【易错1-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A.原子中一定含有中子 B.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答案】C【详解】A、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比如氢原子不含有中子,选项错误;B、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比如,质子、电子都带电,但不是离子,选项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选项正确;D、有机物中都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性质与无机物类似,习惯上还是看做无机物,选项不正确;故选:C。易错陷阱2 物质变化易错点【易错典例】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B.用过氧化氢制得氧气C.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制得蒸馏水D.用液氢作燃料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答案】C【详解】A、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用过氧化氢制得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制得蒸馏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用液氢作燃料推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石油分馏、煤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空气和石油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强热,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属于化学变化硬水中加肥皂水出浮渣是化学变化 硬水中的钙离子和肥皂水中的硬脂酸根离子作用,生成沉淀,属于化学变化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而潮解是化学变化 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表面潮湿逐步溶解,并未生成新物质,因此氢氧化钠潮解是物理变化。浓硫酸使木材发生炭化,是物理变化。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纸张、木材等物质中的氢、氧元素以2:1的比例脱去,产生了炭等新物质,因此脱水属于化学变化金刚石、石墨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和石墨属于不同种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可以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如气球和轮胎爆炸)。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稀有气体通电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对成语的含义不理解,不能从化学角度正确分析 涉及物理变化的成语: 沙里淘金、花香四溢、刻舟求剑、海市蜃楼、破釜沉舟、凿壁偷光、大海捞针等。涉及化学变化的成语: 火烧赤壁、钻木取火、玉石俱焚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于水中,都放出热量,都属于放热反应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是放热反应;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是溶解放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是放热反应。【举一反三】【易错2-1】(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答案】B【详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能够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此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B正确;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故D错误。故选:B。【易错2-2】(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遂宁射洪市享有“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的美誉,当地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生物发酵工业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研磨 B.发酵 C.蒸馏 D.灌装【答案】B【详解】A、研磨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发酵过程中生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蒸馏主要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灌装只是物质的转移和存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易错2-3】(2024·广东揭阳·二模)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相互转化B.用碳素墨水填写重要资料,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稳定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D.所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答案】A【详解】A、一氧化碳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相互转化,A正确;B、用碳素墨水填写重要资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高温时碳可燃烧,B错误;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和石墨属于不同种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但不包含CO、CO2、H2CO3、碳酸盐这四种,所以不是所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D错误。故选:A。【易错2-4】(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大量排放的CO2造成了碳循环的失衡,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修复大气中 CO2,含量的平衡必定要“降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升高B.将CO2压入地下实现碳封存,CO2分子间隔变小、运动停止C.CO2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D.江河湖海的水体吸收CO2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答案】B【详解】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气体,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A项正确;B、将CO2压入地下封存时CO2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但不会停止运动,B项错误;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将C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 O2,CO2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C项正确;D、CO2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D项正确;故选:B。易错陷阱3 物质性质易错点【易错典例】3.(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活性炭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答案】A【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详解】A、天然气能燃烧因此可作为燃料,可燃性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能吸热使水蒸气液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没有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 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作助燃剂。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化学性质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具有挥发性和吸水性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O2和O3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O2和O3虽然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金刚石和石墨虽然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属于不同种物质,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只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是相同的。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纸张、木材等物质中的氢、氧元素以原子个数比2:1的比例脱去,产生了新物质水和炭,因此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举一反三】【变式3-1】(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铜丝作导线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D.氮气作保护气【答案】D【详解】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铜丝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符合题意;故选:D。【变式3-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反映的物质性质与后面所述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 木炭可用于吸附色素B. 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D. 酒精可用作火锅燃料【答案】A【详解】A、木炭可用于吸附色素,是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属于木炭的物理性质,C还原CuO是C的化学性质,不具有对应关系,符合题意;B、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C、胃酸的成分是盐酸,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具有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D、酒精可用作火锅燃料,是因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具有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3-3】(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 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答案】B【详解】A、由于偏二甲肼具有可燃性,所以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A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B、由于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抗腐蚀性好,所以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B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C、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耐热、化学稳定性好,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C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D、由于特种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的性质,所以用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D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B。易错陷阱4 反应类型易错点【易错典例】4.(2024·江西·中考真题)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微粒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金属B.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C.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因此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转化观: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因此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置换反应【答案】B【详解】A、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但金刚石不属于金属,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但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但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避错大招】易错内容 错误原因解读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但3CO+ Fe203高温2Fe+3CO2反应中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在Ca(OH)2+CO2===CaCO3↓+H20反应中,虽然也是生成两种化合物,并没有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有单质参加反应,也有单质生成,因此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例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就不是置换反应误认为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都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初中阶段常见的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燃烧、碱和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也都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是“多变一”,如过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反应CO2+H2O+Ca(OH)2==Ca(HCO3)2,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有的反应没有单质生成,也可能是分解反应,如H2CO3==CO2 ↑+ H2O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必须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是酸和碱的不属于中和反应,如Ca(OH)2+CO2===CaCO3↓+H20也有盐和水生成,不属于中和反应,也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不能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正确分析反应类型 首先要去除相同个数的反应前后存在的相同分子或单独存在的原子,再根据图示中分子种类、原子种类,确定各种物质是属于单质、化合物,抑或是氧化物、酸碱盐等,从而判断反应基本类型【举一反三】【例4-1】(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B.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有金属元素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D.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则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答案】C【详解】A、中和反应指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不是酸和碱,不属于中和反应,错误;B、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但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氯化铵(NH4Cl)属于盐,但不含金属元素,错误;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但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故选C。【例4-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够导电,所以溶液一定能够导电B.点燃甲烷之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C.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所以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答案】B【详解】A、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均含自由移动的离子,故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够导电,但是不是所有溶液都能导电,如蔗糖溶液中不含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不能导电,不符合题意;B、甲烷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甲烷之前需要验纯,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符合题意;C、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但是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如氧气转化为臭氧,反应物只有一种,但是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是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还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4-3】(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A.点燃一氧化碳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检验纯度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复分解反应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所以制取所有气体时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答案】C【详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一氧化碳前需要检验纯度,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检验纯度,不符合题意;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不符合题意;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但是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浪费药品,制取所有气体时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例4-4】(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I表面高效分解水后,再利用高效催化剂Ⅱ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I中,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B.反应Ⅱ为置换反应C.整个反应过程中涉及到3种氧化物D.反应Ⅱ中,参与反应的与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2:1【答案】D【详解】A、反应I中,水在催化剂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反应Ⅱ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Ⅱ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乙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不符合“一换一”的特征,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整个反应过程中涉及到H2O、CO22种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与反应的与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湿法炼铜 B.蚕丝织布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答案】B【详解】A、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蚕丝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4·河南·中考真题)《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草木灰(含K2CO3)的水溶液中加石灰乳,生成物能除去丝帛污渍。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C【分析】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涉及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在草木灰(含K2CO3)的水溶液中加石灰乳,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详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置换反应,符合题意;D、在草木灰(含K2CO3)的水溶液中加石灰乳,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造纸技术的提高与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唐朝时,人们在造纸过程中加“矾”以改善纸张质量。这种“矾”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铝[],硫酸铝所属的物质类别是A.混合物 B.酸 C.氧化物 D.化合物【答案】D【详解】A、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但硫酸铝中只含一种物质,不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酸是指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硫酸铝的阳离子为铝离子,不属于酸,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氧化物中只含两种元素,但硫酸铝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硫酸铝中含有多种元素,属于化合物,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4.(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物质具有多样性。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加碘盐 B.纯金首饰C.果汁 D.苏打水【答案】B【分析】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详解】A、加碘盐含有盐、碘,不属于纯净物,A选项错误;B、纯金首饰只含金这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B选项正确;C、果汁含有水、维生素、糖类等物质,不属于纯净物,C选项错误;D、苏打水含有水、碳酸钠,不属于纯净物,D选项错误。故选:B。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反应2CaO2+2H2O=2Ca(OH)2+O2↑可用于鱼塘供氧。其中属于碱的是A.CaO2 B.H2O C.Ca(OH)2 D.O2【答案】C【详解】A、CaO2是由Ca、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碱,不符合题意;B、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碱,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钙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符合题意;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故选C。6.(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分类是化学学习常用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A.盐: NaCl B.氧化物:CaO C.碱: D.单质:Hg 【答案】C【详解】A、盐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FeSO4 由金属离子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NaCl由金属离子钠离子和盐酸酸根离子即氯离子构成,属于盐。A正确;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CaO、H2O2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氧化物。B正确;C、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Ca(OH)2 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是碱。C错误;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Hg 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C。7.(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A.盐水用于选种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答案】C【详解】A、盐水用于选种,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及异味,可用于冰箱除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C。8.(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有关X、Y所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的是选项 A B C D概念 X 中和反应 混合物 碱性溶液 氧化物Y 复分解反应 纯净物 碱溶液 化合物A.A B.B C.C D.D【答案】C【分析】X、Y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X包含Y。【详解】A、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但应为复分解反应包含中和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之间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碱溶液是碱性溶液中的一种,两者之间符合如图所示包含关系,故选项符合题意;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但应为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9.(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40 3 5 2反应后的质量/g 4 x 5 34A.x=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是9∶8【答案】C【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g=(40g+3g+2g+5g-(4g+5g+34g)=7g,故说法正确;B、丙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物质质量在减少为反应物,乙和丁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D、由表可以得出,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为(40g-4g):(34g-2g)=9:8,故说法正确。故选C。10.(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2乙中的粒子均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B.图2甲表示的是纯净物,丙表示的是混合物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答案】A【详解】A、图2乙中包括氧分子和氧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图2乙中的氧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图2甲中只有氧分子,表示的是纯净物;图2丙中含有氧分子和臭氧分子,表示的是混合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化学方程式为,则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如图为H2O的转化和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转化①中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B.转化②中产生O2、H2的体积比为2:1C.转化③为置换反应 D.转化④是自然界中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答案】B【详解】A、转化①中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不符合题意;B、转化②中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符合题意;C、转化③为碳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D、转化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该反应是光合作用的反应,二氧化碳、水属于无机物,葡萄糖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转化④是自然界中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12.(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SO2与O2反应制备SO3是硫酸工业中的重要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C.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质量比为2:1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O2SO3【答案】A【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详解】A、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质量比为(64×2):32=4:1,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13.(2024·海南·中考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炉甘石冶炼金属锌的工艺,其反应原理为ZnCO3 + 2CZn + xC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ZnCO3属于氧化物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3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C【详解】A、一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错误;B、氧化物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而碳酸锌中含有3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保持不变,反应前有3个碳原子,则反应后也有3个碳原子,故x=3,故正确;D、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反应产生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而题干中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产生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错误。故选C。14.(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的转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与某种单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的化学式为 B.丙属于氧化物C.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答案】A【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根据图示可知,乙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且乙为单质,所以乙为氢气,其化学式为,故A正确;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纯净物,而根据图示可知,丙的化学式为,则丙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而该反应的反应物中存在单质,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故C错误;D、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过程,其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数目之比为4:2,分子数目前后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A。15.(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下列分类正确的是选项 酸 碱 盐 混合物A 醋酸 纯碱 小苏打 福尔马林B 碳酸 熟石灰 磷酸氢二铵 石油C 柠檬酸 NH3·H2O 高锰酸钾 冰水混合物D 磷酸 KOH 粗盐 石灰浆A.A B.B C.C D.D【答案】B【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电离出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能电离出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详解】A、醋酸属于酸,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盐,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属于盐,福尔马林是甲醛溶液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B、碳酸属于酸,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属于碱,磷酸二氢铵属于盐,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C、柠檬酸属于酸,NH3·H2O能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高锰酸钾属于盐,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D、磷酸属于酸,氢氧化钾属于碱,粗盐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石灰浆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故选B。16.(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中止血的活性成分主要是三七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七氨酸属于有机物B.三七氨酸中含有氮分子C.三七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三七氨酸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5:8【答案】B【详解】A、三七氨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B、三七氨酸是由三七氨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氮分子,故错误;C、三七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8):(14×2):(16×5)=15:2:7:20,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D、三七氨酸是由三七氨酸分子构成的,一个三七氨酸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则三七氨酸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5:8,故正确;故选B。17.(2024·四川绵阳·中考真题)电解水制氢联合碳酸钙分解制备氧化钙,能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该新方法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有:①②③2H2+CO (甲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3个反应包含单质、氧化物、碱和盐 B.以上3个反应只涉及2种基本反应类型C.传统的高温分解法会产生大量 D.新方法制得32g甲醇的同时产生48g氧气【答案】A【详解】A、以上3个反应中属于单质的是氢气、氧气;属于氧化物的是水、氧化钙、一氧化碳;属于盐的是碳酸钙,属于有机物的是甲醇,以上3个反应的物质中没有碱,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反应①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③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而反应②不符合“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因此以上3个反应只涉及2种基本反应类型,故选项说法正确;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因此传统的高温分解法会产生大量,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反应①×3,反应②×2,反应③×2相加可知,总的反应为4H2O+2CaCO3=2CaO+2CH3OH+3O2↑,CH3OH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32):(3×32)=2:3,因此新方法制得32g甲醇的同时产生氧气的质量为32g×=48g,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8.(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宋代《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青绿依旧。其中绿色颜料来自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也可表示为xCu(OH)2 yCu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u(OH)2易溶于水 B.Cu(OH)2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CuCO3属于碱 D.【答案】D【详解】A、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不溶于水,故A说法错误;B、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故B说法错误;C、碳酸铜是由碳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故C说法错误;D、Cu2(OH)2CO3中含有铜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数目比为2:2:1。所以改写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数目比也应该为2:1,所以,则,故D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19.(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性质完全相同B.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和,则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D.碳酸盐能和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和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答案】B【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不符合题意;B、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反应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该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氧元素,符合题意;C、溶液是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物质,但是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D、碳酸盐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如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不符合题意。故选B。20.(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物质及变化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反应。其中甲、乙、丙均是单质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丁是氧化物。“—”表示相连两种物质可以反应,“→”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反应前后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B.甲、丙可以都是金属,且金属活动性:甲>丙C.→丁的反应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D.丁→丙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答案】D【详解】A、甲、乙均为单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而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则甲→乙反应前后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B、若甲、丙都是金属,且甲能把丙置换出来,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甲>丙,该选项说法正确;C、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其中体现了氧气的氧化物,该选项说法正确;D、丁为氧化物,丙为单质,若丁为氧化铜,丙为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属于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