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2025.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问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3-4章)十选择性必修3(第1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C.结核杆菌是细菌,但属于消贵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生产者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是自养生物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丙A.该食物网包含6个生物种群,6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C,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3.关于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为生产者周定的太阳能)错误的是BD生产者初级消费名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十B十C1十A2十B2十C2+D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W,×100%【高二期中·生物学第1页(共6页)】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十B十C2D.A,、A2可分别代表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4.研究发现群居蝗虫会释放出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腈,而散居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推测苯乙腈可能使蝗虫天敌大山雀具有捕食散居蝗虫的偏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蝗虫群居会使天敌减少对其捕食,最终导致蝗灾,属于正反馈调节B.群居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属于化学信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空气C,群居蝗虫通过苯乙腈向大山雀传递信息,表明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D.利用信息素干扰蝗虫交配可降低出生率,从而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不是独立进行的D.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6.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会保持相对稳定C.加快物质循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高、抵抗力稳定性低7.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平稳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生态赤字变大,生态环境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下列行为中,能减小生态足迹的是A.由开私家汽车改为使用共享单车B.多吃肉食,少吃素食C.生活垃圾一律焚烧处理D.使用一次性木筷8.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②地球紫外线辐射增强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大量排放导致臭氧层破坏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海洋环境被污染、土地荒漠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其原因是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富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9.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天然林往往比人工纯林具有较强的固氨能力,说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基因库、种子库,保护频危物种C.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通过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高二期中·生物学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