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北京地区2025届初三中考冲刺热点串讲光学一、知识点再回顾1、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2、光的反射—— 现象认识平面镜成像凹面镜、凸面镜成像3、光的折射—— 现象认识透镜成像规律光的色散1.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铅笔在水面处“折断”了放大镜把文字放大了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晷针在晷面上产生影子D.C.B.A.二、典型例题速递(一)选择题【答案】C【解析】【详解】A.从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B.用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晷针在晷面上产生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雨后彩虹水中倒影小孔成像立竿见影A.B.C.D.【答案】B【解析】【详解】A.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原理是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B.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D.立竿见影是由于竿挡住了射向地面的太阳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手在墙上形成的“影子”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C.花在透镜下的“放大像”月亮在水中的“像”A.B.D.【答案】C【详解】A.手在墙上形成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花在凸透镜下成的“放大像”是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的放大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D.月亮在水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 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A.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 “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看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答案】C【详解】A.水中的天,是天空在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C.水中的鱼的光线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偏折,从水面看到的鱼比实际鱼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D.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5、森林公园经常见到“请勿随意丢弃饮料水瓶”的警示牌,是因为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被阳光照射也可能会引发火灾。图中与此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B.C.D.A.【答案】A【解析】【详解】在森林里随地丢弃瓶子,雨水进入透明的瓶子后,形成水凸透镜,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太阳光会聚于一点,这点的温度很高,易发生森林火灾;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图示反映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符合题意;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蜡烛在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手影中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6、一只白鹤静立在平静的水中,在岸边可以看到白鹤的两个“影”——影子和倒影,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 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 白鹤飞得越高,水中的倒影大小不变D. 河水越深,水中的倒影离水面越远【答案】C【详解】A.丙是白鹤的影子,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B.乙是白鹤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白鹭飞得越高,水中的倒影大小不变,故C正确;D.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河水深度无关,与物体距水面的距离有关,故D错误。故选C。7、某实验兴趣小组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蜡烛A远离玻璃板,所成的像变小B. 甲图中蜡烛A的像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C. 乙图所示,光屏上呈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与照相机的相同D. 乙图中蜡烛远离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变大【答案】BC【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不变,故A错误;B.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因此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B正确;C.乙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因此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光屏上呈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与照相机的相同,故C正确;D.移动蜡烛渐渐远离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移动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变小,故D错误。故选BC。(二)填空题8、图乙所示,一束光贴着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从A点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ON是法线,入射角∠AON=45°。已知纸板上∠NOB=30°,∠NOC=45°,∠NOD=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图中______方向射出。【答案】OC9、(1)图1中的落日在颐和园昆明湖中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2)图2中,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该现象说明白光是由______组成的。图1图2答案:(1)反射;(2)各种色光;10、小晶利用两支激光笔、平面镜、可以显示光路的玻璃砖、量角器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先用固定的激光笔1发出的光束AO作为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OB,如图所示。(1)他用激光笔2发出垂直于镜面射向入射点O的光束NO作为__________线,从而确定入射角和反射角;(2)为了进一步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他不断调整激光笔1的位置记录数据;入射角/度 0 15 30 45 60 75反射角/度 0 15 30 45 60 75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3)小晶走到玻璃砖侧面时,观察到OB同时遮挡住了NO和AO,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4)当激光束沿着BO射入时,发现会沿着OA被反射,这说明________。【答案】 ①. 法 ②. 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 同一平面内 ④.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解析】(1)NO垂直于反射面,所以NO作为法线。(2)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所以可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OB同时遮挡住了NO和AO,说明OB、NO和AO在同一个平面内,由此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当激光束沿着BO射入时,发现会沿着OA被反射,即光可以逆着原来的方向传播,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小兴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时,进行如下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②改变凸透镜的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③重复步骤②,再做几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实验次数 1 2 3 4 5物距 60 30 20 15 12像距 12 15 20 30 60表1(1)小兴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1)利用控制变量法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物距、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故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跟物距有什么关系?(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12、小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前,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2)将蜡烛放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焦距是________cm;(3)把蜡烛移到25cm刻度线处,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_的实像;(4)实验中,小明发现不但虚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实像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如图乙所示,拿掉光屏,用肉眼在________(选填“a”“b”或“c”)位置沿图示方向能看到这个实像;(5)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动。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________(选填“完整变小”“完整变暗”或“变不完整”)了。【答案】(1)同一高度(2)10.0 (3) ①. 远离 ②. 放大(4)c (5)完整变暗【解析】(1)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先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图甲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物距为40.0cm-20.0cm=20.0cm像距为60.0cm-40.0cm=20.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u=v=2f=2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3)把蜡烛移到2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40.0cm-25.0cm=15.0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需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4)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在蜡烛的两侧,此时应在蜡烛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实像,故应在c位置沿图示方向能看到这个实像。(5)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因为焦距不变,所成像的大小不变,由于镜面较小,透过的光较少,故所成像较暗,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完整变暗。13.如图1所示,将焦距为f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得到图2中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图像。(1)根据上述信息可知,f=______cm。(2)将蜡烛置于15cm刻线处、凸透镜置于50cm刻线处、光屏置于70cm刻线处,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再放置一个合适的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则可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3)保持图1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取走蜡烛,将“F”粘贴在光屏上,如图3所示,并将光屏置于55cm刻线处,从左侧通过凸透镜观察,会看到图4中的______。FFFF 图3ABCD图4答案:(1)10;(2)凹;(3)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