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
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除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等自然因素
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内部层面看,中国具有强劲的“内生性”或“内生动力”,它为中国传统
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支撑;从对外交往层面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外化”方略,它为中国
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所谓“外化”方略,主要是指:中国以本战所具有的较高
水准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优越势能为基础,主要通过“融合”“化合”“教化”一类的
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过“征服”“掠夺”“扩张”的军事侵略方式,来进行对外交往活动,向
本域的四方区域逐渐扩大自身文明的影响力。
(摘编自吴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国传统文明绵延不绝》)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
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
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缺一不可,否则文明就无所依
赖,站立不稳。两个载体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强弱和延续:如果相互支撑,文明就生生不息、长盛
不衰;倘若搭配不当,文明就发育不全、难以为继。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
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自那以后,两个载体始终相辅相
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内核,跨越两千年而不变,由此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
相比之下,世界其他主要文明都不是这种情况。例如,西欧一直没有形成两大戟体的有机搭
配:古希腊既没有完整的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尽管古希腊哲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
遗产,但作为欧洲最早的文明,它却如过眼烟云。罗马时期的欧洲形成了庞大帝国,其国家力量强
大,却长期未出现统一的意识形态;待这种意识形态(基督教)终于出现时,罗马国家却行将就木。
中世纪的西欧雏持了基督教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文明的精神特征十分明显;但“国家”却被抛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警在用的扫描ApP2025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始终没有形成文明的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的有机配合”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虽然有“西欧一
直没有形成两大载体的有机搭配”,但在这一段结尾,作者做了修正,指明“近代民族国家的出
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2.D(A项是依据材料一中国“外化”方略做出的推断,原文用了两个“主要”,这里的表述绝对化。B
项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做出的推断,原文的焦点是“两个载体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强弱和延
续”,这里用“优于”,无中生有。C项依据材料二“再往后,关于‘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说法,
体现若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互动,而互动的结果,则是出现夏商周三代的变化和秦汉统一的
国家,完成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使命”做出的推断,把原文的肯定命题变成否定命题,错误。)
3.A(“就能出色地解决具体问题”的表述绝对化,原文强调文化远读主要从宏观上解决问题,需要
和传统的研究方法配合使用。)
4①使表意准确,增强论证的严谨性。“尽管…但…”“却”等关联词,准确地论述了古希腊文明和
罗马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与文明延续性、意识形态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矛盾和反差。
②突出关键信息,便于读者理解主要内容。“从而”强调了基督教精神力量对西欧文明精神特征的
塑造作用,“但”则突出了国家力量在中世纪西欧的缺失这一关键问题
③使层次清晰,增强论证的逻辑(连贯)性。在分析罗马时期的欧洲时,两个“却”构成的转折,前
后对比,展现罗马时期国家与意识形态发展的矛盾,层层递进地论述西欧文明不同阶段的问题,使
论证层层深入,逻辑环环相扣。(或者:在分析古希腊,“既…也…”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从两
个层面阐述古希腊文明载体的缺失,使对古希腊文明的分析条理清晰。)
(答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5.①保证文明的主体性:实现文明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的完美对接,形成文明的内核。
②增强文明的内生性:融合一切外来文化,让自身文明在交融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③扩大文明的影响力:实行“外化”方略,用和平交往的方式,扩大自身文明的影响力。
④创新、丰富研究方法:将数智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推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6.D(A项引用诗句侧重于写出镇安的特点,不能表达作者失落的感受。B项摇晃颠簸的体验和镇
安发展的波折之间没有关联。C项“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蛤蟆镜”是追求新潮的表现,不能体
现镇安青年大胆创新的精神。)
7.A(无法推知聂焘对镇安的修茸是小县“由野蛮落后走向文明繁荣的标志”。)
8.①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镇安人为了改变封闭的环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镇安得以
生存发展的基础。②自信自强、勇于担当的精神:镇安人不自感卑微,不嫌弃舞台小,积极主动
地改变现状,使镇安得以快速发展。③不惰不馁、奋斗不息的精神:镇安人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现
状,或走出家乡闯荡,或回乡参与建设,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