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问:美西战争发生于何时,结果怎样,有什么影响?时间:1898年结果:美国胜利,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割让给美国,并将菲律宾的主权转让给美国。影响: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目录CONTENTS壹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叁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根源经济实力与殖民地面积倒挂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任务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蕴含的矛盾,并分析原因。意贸易摩擦英法德奥俄①争夺世界霸权(世界市场、殖民地)②争夺欧洲霸权巴尔干问题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2、多重矛盾任务1:阅读教材,梳理各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任务2:根据示意图,分析哪些国家可能结成联盟。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英大 西 洋地黑 海中海德奥匈意俄法3、两大集团20世纪初形成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4、萨拉热窝事件1.时间:1914年6月28日2.地点:萨拉热窝3.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斯普枪杀4.结果: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奥匈 vs 俄+塞尔维亚波-黑奥匈塞尔维亚吞并斯拉夫民族的统一俄德VS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材料三:“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德皇威廉二世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盛行,社会舆论鼓吹战争。极端民族主义者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根源: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展开瓜分世界的争斗。多重矛盾:德国 VS 英国(霸权、市场、殖民地)德国 VS 法国(领土、殖民地)德国 VS 俄国(贸易摩擦)俄国 VS 奥匈帝国(巴尔干半岛)两大集团: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思考: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吗?主要原因:战前的危机与冲突1908年奥匈与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危机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一战爆发过程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6日,英国向德国宣战8月8日,塞尔维亚向德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一战的性质?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小结: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不断矛盾重重。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连锁反应,一战最终爆发从战争目的来看:一战是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战从战争方式来看: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武力入侵、掠夺他国从战争结果来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爆发事后不久,德奥集团即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各国相互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招贴画西线南线东线德奥联军对战俄军德国对战英法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决定战场2、过程(1)三条战线(空间上)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决定性战场)南线:巴尔干半岛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准备近10年的“施利芬计划”“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施里芬及其计划(2)三个阶段(时间上: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战争阶段及重大战役 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 (1915-1916年)第三阶段 (1917-1918年)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同年,日本以英日同盟关系向德宣战,占领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青岛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6年,西线发生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屠场”)、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同年,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德国没有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徳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约100艘军舰。交战结果,英国的军舰损失数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形式:以工代战意义: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做了铺垫(华盛顿会议)。美国对德宣战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三、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材料二、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材料反映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前后态度的原因?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1918年----盟国崩溃, 战争结束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1919 巴黎和会1922 华盛顿会议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英法等战胜国: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波兰等国:民族主权一定程度得到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日美:获得在中国的特权,成为20世纪初侵华主要势力中国: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3.国际联盟简称国联,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18年,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1919年成立,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原则:全体一致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初衷:出于集体安全考虑,保护所有盟国利益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3.国际联盟简称国联,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18年,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1919年成立,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委任统治地人民的幸福和发展,是文明世界的神圣责任”。——国联宣称表面:对战败国殖民地的保护,运用国家法手段貌似公平公正地解决国际纠纷。实质;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英法等国通过操纵国联,使其成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国际联盟实际上沦落为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奴役世界的工具。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对国联的评价:进步性: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局限性:全体一致原则使其丧失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实质:成为英法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苏联、美国未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美国为国际联盟的发起国,但美国国会未批准美国加入国际联盟。新生的苏俄政权,也被排挤在国际联盟之外。国际联盟最终实际成为英法的傀儡。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征:(1)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单方面对德国以及战败国的苛刻条约(2)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战胜国肆意瓜分战败国殖民地,激化了矛盾(3)战胜国与战胜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达成暂时妥协,矛盾不可调和(4)国际联盟:为英法操纵的工具,委任统治制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它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材料1:“《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宁材料2: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国元帅福煦这样的体系,能维持长久和平吗?战败国德国的复仇主义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弱小民族被压迫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对世界: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对思想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5.一战的影响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觉醒对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对国际体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材料:战争使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结构解体。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处在痛苦的呻吟之中;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占地球陆地1/6 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英国的鲜血已流干;法国躺在手术台上。只有美国和日本,不仅势力没有削弱,相反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熊伟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一战的背景一战的过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美国、中国参战、苏俄退出结果:同盟国失败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建立国际联盟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未消除矛盾,埋下战争隐患·帝国主义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造成局势紧张·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