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时 糖类学习目标 1.了解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反应。2.能够设计实验确认淀粉水解的产物及水解程度。3.结合葡萄糖、蔗糖、淀粉,认识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一、糖类的组成、存在及葡萄糖的性质1.糖类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存在物质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分子组成色、 态、 味 色晶体, 甜味 色晶体, 甜味 色粉末, 甜味 色物质, 甜味 溶于水 溶于水 于冷水, 溶于热水 于水自然界 中存在 葡萄汁、蜂蜜、带甜味的水果 甘蔗、甜菜等植物体内 植物种子和块根、大米、小麦 植物的细胞壁、棉花、木材2.糖的分类分类 特点 代表物单糖 不能再水解的糖 葡萄糖、果糖二糖 1 mol二糖能水解成2 mol单糖 麦芽糖、蔗糖多糖 1 mol多糖能水解成很多摩尔单糖 淀粉、纤维素其中,(1)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2)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3)淀粉与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4)淀粉、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3.葡萄糖(1)分子结构分子式 C6H12O6最简式 CH2O结构式结构简式 CH2OH(CHOH)4CHO(2)化学性质①与银氨溶液反应(银镜反应)操作现象 向AgNO3溶液加入稀氨水,沉淀消失后再滴加1 mL 10%葡萄糖,水浴加热,在试管壁上生成 实验 结论 葡萄糖具有 ,能被弱氧化剂如 氧化,生成光亮的银镜 银镜反应实验中注意的问题a.选用洁净的试管。b.银氨溶液现配现用。配制银氨溶液时,要逐滴将稀氨水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到生成的沉淀刚好完全溶解为止,氨水不要过量。c.水浴加热。②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操作实验现象 有 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 ,能被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 为砖红色的 沉淀 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反应中注意的问题a.氢氧化铜溶液久置容易分解为氧化铜,并且氢氧化铜沉降下来也不利于与葡萄糖接触反应,所以本实验需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b.在配制时要保证溶液显碱性,一般操作是将硫酸铜溶液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至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即可。c.本实验加热煮沸,效果更好。③在酒化酶作用下,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C2H5OH+2CO2↑。1.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都符合通式Cn(H2O)mB.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六大类营养素之一C.糖类物质都有甜味D.符合通式Cn(H2O)m的都是糖类2.已知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下列关于葡萄糖的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B.在酸性条件下能用银氨溶液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C.葡萄糖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D.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HCHO)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相同3.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对应的性质不正确的是 ( )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B.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D.可与小苏打溶液反应产生气泡【题后归纳】 葡萄糖的性质(1)醛基的性质(还原性)化学反应 现象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 产生光亮的银镜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产生砖红色沉淀加入酸性KMnO4溶液 溶液褪色(2)羟基的性质(类比乙醇)①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1 mol葡萄糖与足量钠反应放出2.5 mol H2。②酯化反应1 mol葡萄糖最多可与5 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二、糖类的水解和糖类的用途1.糖类的水解反应除单糖外,低聚糖和多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单糖。(1)蔗糖的水解:(2)麦芽糖的水解:(3)淀粉、纤维素的水解:2.淀粉的水解反应实验 操作实验 现象 试管中出现 色 加入碘水的试管中不出现 色,另一支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的试管加热后出现 色沉淀 实验结论 淀粉在稀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物分子中含有 3.淀粉的水解反应及水解程度的检验(1)实验原理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主要是判断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已进行完全,也就是检验产物中是否生成了葡萄糖,同时确认淀粉是否还存在。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和碘水来检验。(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A 现象B 结论①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砖红色沉淀 尚未水解② 溶液呈蓝色 产生砖红色沉淀 部分水解③ 溶液不呈蓝色 产生砖红色沉淀 完全水解(4)注意事项①淀粉的检验,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I2能与NaOH溶液反应。②因为反应是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而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的反应必须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所以应先加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检验。4.糖类的用途(1)葡萄糖:用于制镜工业、医药、糖果制造业。(2)淀粉:人类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提供能量,生产葡萄糖,酿酒。(3)纤维素:生产葡萄糖、制造酒精。淀粉和纤维素制乙醇和醋酸的反应流程如下:淀粉(纤维素)葡萄糖乙醇乙酸。1.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其实验包括下列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取少量淀粉和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③加入碱液中和酸性 ④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 ⑤加入少量稀硫酸⑥水浴加热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⑤②④⑥③C.①⑤⑥③④② D.①⑥④⑤③②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甲方案:淀粉溶液水解液溶液变蓝结论:淀粉未水解乙方案:淀粉溶液水解液无砖红色沉淀产生结论:淀粉未水解结论:淀粉部分水解上述三种方案操作是否正确 结论是否正确 说明理由。甲 。 乙 。 丙 。 1.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是有甜味的物质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C.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系物,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系物D.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B.糖类是高分子化合物,能发生水解反应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反应D.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3.下列关于检验某病人尿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B.取尿样,加入过量稀H2SO4,再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C.取尿样,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D.取尿样,加入Cu(OH)2固体,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B.淀粉和纤维素都能发生水解反应C.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D.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发生水解5.葡萄糖[CH2OH(CHOH)4CHO]和核糖(CH2OH—CHOH—CHOH—CHOH—CHO)都是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根据两者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有关葡萄糖和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属于单糖B.两者都能溶于水C.两者互为同系物D.两者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E.两者都可以和银氨溶液反应形成银镜F.两者都是还原性糖,都可以被催化氧化G.等物质的量的葡萄糖和核糖分别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H.都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2)1 mol核糖最多能与 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3)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第四课时 糖类一、1.C6H12O6 C12H22O11 (C6H10O5)n (C6H10O5)n 白 有 白 有 白 无 白 无 易 易 不溶 部分 不溶 3.(2)①银白色光亮的银镜 还原性 银氨溶液 ②砖红色 还原性 氧化 Cu2O对点训练1.B [A项,不符合Cn(H2O)m这一通式的物质也可能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B项,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蛋白质、油脂、糖类和维生素,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营养素之一;C项,糖不一定有甜味,如多糖:淀粉、纤维素等;D项,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大都可用Cn(H2O)m来表示,但符合这一通式的不一定都是糖,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C2(H2O)2]等,故D项错误。]2.B [葡萄糖分子中只有C、H、O 种元素,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A项正确。用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需在碱性环境下才能进行,B项错误。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羟基和醛基2种官能团,C项正确。葡萄糖和甲醛的最简式均为CH2O,因此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相同,D项正确。]3.D [A项,葡萄糖中含有羟基,故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正确;B项,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正确;C项,葡萄糖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正确;D项,葡萄糖分子中无羧基,与NaHCO3溶液不反应,错误。]二、2.蓝 蓝 砖红 醛基对点训练1.C [验证淀粉水解产物的实验主要有以下步骤:(1)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即①⑤⑥;(2)加碱中和硫酸,即③;(3)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并加热检验产物,即④②。]2.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加入碘水溶液变蓝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的结论 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也错误。应用稀碱溶液中和水解液中的稀硫酸,然后再做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本方案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完全水解或部分水解 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解析 淀粉已水解完全,则溶液中不再有淀粉存在,用碘水检验,溶液不会出现蓝色;淀粉尚未水解时,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煮沸,不会有砖红色沉淀产生。淀粉部分水解时,则既要用碘水检验有无淀粉的存在,又要用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检验有无葡萄糖的存在。课堂达标训练1.D [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没有甜味,A项错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包括醇类、羧酸类、酯类等,它们都不属于糖类,B项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根据糖类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将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D项正确。]2.B [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水解生成葡萄糖,A项正确;单糖、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双糖、多糖可以发生水解,而单糖不能水解,B项错误;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光亮的银镜和砖红色沉淀,C项正确;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因此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D项正确。]3.C [葡萄糖的检验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4.C [A项,葡萄糖可以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正确;B项,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最终水解产物均为葡萄糖,正确;C项,葡萄糖、果糖等不能发生水解反应,错误;D项,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征反应,正确。]5.(1)ABEFGH (2)4 (3)C6H12O6+6O26CO2+6H2O解析 (1)根据葡萄糖和核糖的结构简式,可知两者都为单糖,分子中都含有羟基和醛基,都为还原性糖,可以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氧化,也可以被强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氧化,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故A、B、E、F、H正确,D错误;两者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OH”原子团,不是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故两者不互为同系物,C错误;葡萄糖分子中含5个羟基,核糖分子中含4个羟基,和足量钠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G正确;(2)1 mol核糖分子中含4 mol羟基,故最多能与4 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共60张PPT)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专题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四课时 糖类81.了解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反应。2.能够设计实验确认淀粉水解的产物及水解程度。3.结合葡萄糖、蔗糖、淀粉,认识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学习目标一、糖类的组成、存在及葡萄糖的性质二、糖类的水解和糖类的用途目录CONTENTS课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一、糖类的组成、存在及葡萄糖的性质对点训练1.糖类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存在物质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分子组成 物 理 性 质 色、 态、味 色晶体, 甜味 色晶体, 甜味 色粉末, 甜味 色物质, 甜味水溶 溶于水 溶于水 于冷水, 溶于热水 于水自然界 中存在 葡萄汁、蜂蜜、 带甜味的水果 甘蔗、甜菜等 植物体内 植物种子和块根、 大米、小麦 植物的细胞壁、棉花、木材C6H12O6C12H22O11(C6H10O5)n(C6H10O5)n白有白有白无白无易易不溶部分不溶2.糖的分类分类 特点 代表物单糖 不能再水解的糖 葡萄糖、果糖二糖 1 mol二糖能水解成2 mol单糖 麦芽糖、蔗糖多糖 1 mol多糖能水解成很多摩尔单糖 淀粉、纤维素其中,(1)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2)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3)淀粉与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4)淀粉、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3.葡萄糖(1)分子结构分子式 C6H12O6最简式 CH2O结构式结构简式 CH2OH(CHOH)4CHO(2)化学性质①与银氨溶液反应(银镜反应)操作现象 向AgNO3溶液加入稀氨水,沉淀消失后再滴加1 mL 10%葡萄糖,水浴加热,在试管壁上生成 实验 结论 葡萄糖具有 ,能被弱氧化剂如 氧化,生成光亮的银镜 银白色光亮的银镜还原性银氨溶液银镜反应实验中注意的问题a.选用洁净的试管。b.银氨溶液现配现用。配制银氨溶液时,要逐滴将稀氨水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到生成的沉淀刚好完全溶解为止,氨水不要过量。c.水浴加热。②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操作实验现象 有 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 ,能被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 为砖红色的 沉淀 砖红色还原性氧化Cu2O1.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都符合通式Cn(H2O)m B.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六大类营养素之一C.糖类物质都有甜味 D.符合通式Cn(H2O)m的都是糖类解析 A项,不符合Cn(H2O)m这一通式的物质也可能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B项,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蛋白质、油脂、糖类和维生素,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营养素之一;C项,糖不一定有甜味,如多糖:淀粉、纤维素等;D项,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大都可用Cn(H2O)m来表示,但符合这一通式的不一定都是糖,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C2(H2O)2]等,故D项错误。B2.已知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下列关于葡萄糖的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B.在酸性条件下能用银氨溶液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C.葡萄糖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D.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HCHO)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相同解析 葡萄糖分子中只有C、H、O 3种元素,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A项正确。用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需在碱性环境下才能进行,B项错误。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羟基和醛基2种官能团,C项正确。葡萄糖和甲醛的最简式均为CH2O,因此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相同,D项正确。B3.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对应的性质不正确的是( )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B.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D.可与小苏打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解析 A项,葡萄糖中含有羟基,故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正确;B项,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正确;C项,葡萄糖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正确;D项,葡萄糖分子中无羧基,与NaHCO3溶液不反应,错误。D【题后归纳】 葡萄糖的性质(1)醛基的性质(还原性)化学反应 现象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 产生光亮的银镜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产生砖红色沉淀加入酸性KMnO4溶液 溶液褪色(2)羟基的性质(类比乙醇)①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1 mol葡萄糖与足量钠反应放出2.5 mol H2。②酯化反应1 mol葡萄糖最多可与5 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二、糖类的水解和糖类的用途对点训练1.糖类的水解反应2.淀粉的水解反应实验 操作实验 现象 试管中出现 色 加入碘水的试管中不出现 色,另一支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的试管加热后出现 色沉淀 实验 结论 淀粉在稀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物分子中含有 蓝蓝砖红醛基3.淀粉的水解反应及水解程度的检验(1)实验原理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主要是判断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已进行完全,也就是检验产物中是否生成了葡萄糖,同时确认淀粉是否还存在。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和碘水来检验。(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①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砖红色沉淀 尚未水解② 溶液呈蓝色 产生砖红色沉淀 部分水解③ 溶液不呈蓝色 产生砖红色沉淀 完全水解(4)注意事项①淀粉的检验,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I2能与NaOH溶液反应。②因为反应是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而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的反应必须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所以应先加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检验。4.糖类的用途1.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其实验包括下列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取少量淀粉和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碱液中和酸性 ④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 ⑤加入少量稀硫酸 ⑥水浴加热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⑤②④⑥③C.①⑤⑥③④② D.①⑥④⑤③②解析 验证淀粉水解产物的实验主要有以下步骤:(1)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即①⑤⑥;(2)加碱中和硫酸,即③;(3)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并加热检验产物,即④②。C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结论:淀粉部分水解上述三种方案操作是否正确 结论是否正确 说明理由。甲 。 乙 。 丙 。 答案 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加入碘水溶液变蓝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的结论 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也错误。应用稀碱溶液中和水解液中的稀硫酸,然后再做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本方案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完全水解或部分水解 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解析 淀粉已水解完全,则溶液中不再有淀粉存在,用碘水检验,溶液不会出现蓝色;淀粉尚未水解时,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煮沸,不会有砖红色沉淀产生。淀粉部分水解时,则既要用碘水检验有无淀粉的存在,又要用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检验有无葡萄糖的存在。课堂达标训练1.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是有甜味的物质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C.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系物,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系物D.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解析 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没有甜味,A项错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包括醇类、羧酸类、酯类等,它们都不属于糖类,B项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根据糖类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将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D项正确。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B.糖类是高分子化合物,能发生水解反应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反应D.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解析 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水解生成葡萄糖,A项正确;单糖、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双糖、多糖可以发生水解,而单糖不能水解,B项错误;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光亮的银镜和砖红色沉淀,C项正确;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因此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D项正确。B3.下列关于检验某病人尿糖的做法正确的是( )A.取尿样,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B.取尿样,加入过量稀H2SO4,再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C.取尿样,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D.取尿样,加入Cu(OH)2固体,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解析 葡萄糖的检验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C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B.淀粉和纤维素都能发生水解反应C.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D.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发生水解解析 A项,葡萄糖可以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正确;B项,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最终水解产物均为葡萄糖,正确;C项,葡萄糖、果糖等不能发生水解反应,错误;D项,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征反应,正确。C5.葡萄糖[CH2OH(CHOH)4CHO]和核糖(CH2OH—CHOH—CHOH—CHOH—CHO)都是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根据两者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有关葡萄糖和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属于单糖B.两者都能溶于水C.两者互为同系物D.两者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E.两者都可以和银氨溶液反应形成银镜F.两者都是还原性糖,都可以被催化氧化G.等物质的量的葡萄糖和核糖分别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H.都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ABEFGH(2)1 mol核糖最多能与 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3)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1)根据葡萄糖和核糖的结构简式,可知两者都为单糖,分子中都含有羟基和醛基,都为还原性糖,可以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氧化,也可以被强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氧化,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故A、B、E、F、H正确,D错误;两者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OH”原子团,不是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故两者不互为同系物,C错误;葡萄糖分子中含5个羟基,核糖分子中含4个羟基,和足量钠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G正确;(2)1 mol核糖分子中含4 mol羟基,故最多能与4 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4课后巩固训练A级 合格过关练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银镜反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先用热烧碱溶液洗,然后用蒸馏水洗涤B.向2%的稀氨水中滴入2%的硝酸银溶液,配得银氨溶液C.可采用水浴加热,也能直接加热D.可用浓盐酸洗去银镜A解析 银镜反应实验成功与否与试管是否洁净有很大关系。先用碱液洗涤试管,主要是除去油垢,A项正确。配制银氨溶液是将2%的氨水逐滴加到2%的AgNO3溶液中且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B项错误。银镜反应实验一定是水浴加热,C项错误。盐酸不能洗去银镜,应用稀硝酸洗涤,D项错误。2.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糖类中既有高分子化合物,也有小分子化合物②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属于糖类,糖类也不一定都有甜味③糖类分子组成不一定都符合通式,符合通式Cn(H2O)m的物质不一定都属于糖类④淀粉、纤维素都属于混合物⑤虽然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均为(C6H10O5)n,但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全部D解析 单糖、二糖等属于小分子化合物,多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①正确;甘油(丙三醇)等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淀粉、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②正确;鼠李糖属于糖类,但其分子式(C6H12O5)不符合通式,乙酸(CH3COOH)的分子式符合通式Cn(H2O)m,但不属于糖类,③正确;淀粉、纤维素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分子式,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④⑤正确。3.乙醇、乙酸和葡萄糖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该试剂是( )A.金属钠 B.石蕊溶液C.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D.NaHCO3溶液解析 A错误,Na与乙醇、乙酸、葡萄糖均能反应放出氢气,Na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B错误,只有乙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石蕊溶液不能区别乙醇和葡萄糖;D错误,NaHCO3只与乙酸反应放出CO2气体,不能区别乙醇和葡萄糖;C正确,新制Cu(OH)2悬浊液与乙醇加热到沸腾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而与葡萄糖溶液加热到沸腾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新制Cu(OH)2溶于乙酸,溶液显蓝色,故C项能区别三种液体。C4.以玉米(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原料制备乙醇的流程如图:B5.下列关于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而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方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操作顺序:④③B.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操作顺序:③⑤C.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④⑤D.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③②④⑤D解析 证明蔗糖为非还原性糖,即证明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应为④⑤的操作顺序,故A、B不符合题意,证明蔗糖的水解产物应先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再加入NaOH中和H2SO4至溶液呈碱性,再用银氨溶液检验,故操作顺序应为①③②④⑤,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6.用来证明棉花和淀粉都是多糖的实验方法是( )A.放入氧气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都是CO2和H2OB.放入银氨溶液中微热,都不发生银镜反应C.加入浓硫酸后微热,都脱水而变黑D.分别加入稀硫酸后煮沸几分钟,用NaOH溶液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都生成砖红色沉淀解析 多糖在稀H2SO4存在下水解生成单糖(葡萄糖),加入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后,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D7.A是面粉中的主要成分,C与E反应可生成F,D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下图是A、B、C、D、E、F几种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A的化学式为 ,B的结构简式为 。 (2)F在稀硫酸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6H10O5)nCH2OH(CHOH)4CHO(3)E与小苏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其中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物质除D外还有 (填字母编号)。 (5)钠与C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有哪些不同 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 CH3COOH+NaHCO3――→CH3COONa+CO2↑+H2OB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乙醇<水,水中的H比乙醇中—OH中的H活泼;钠浮在水面上,在乙醇中沉入底部,因密度:水>Na>乙醇解析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C6H10O5)n],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H2OH(CHOH)4CHO],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CH3CH2OH),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CH3CHO),乙醛氧化生成乙酸(CH3COOH)。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CH2CH3),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催化下可发生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部分盐反应。凡是含醛基(—CHO)的有机物都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8.Ⅰ.有A、B、C三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为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中的一种,甲同学做实验得出如下结论:①B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A遇碘水变蓝色;③A、C均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液均能发生银镜反应。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1)A是 ,B是 , C是 。(2)有关化学方程式:淀粉水解: 。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Ⅱ.乙同学将34.2 g蔗糖与16.2 g淀粉的混合物放入水中,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完全水解,请回答:(3)“一定条件”指的是 。 (4)判断淀粉和蔗糖已经水解的方法是 。无机酸、加热或酶作催化剂加碱使水解液呈碱性后,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即可证明糖类已经水解(合理即可)解析 A遇碘水变蓝色,则A为淀粉,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B为葡萄糖,C为蔗糖。淀粉、蔗糖在无机酸、加热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只要使水解液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看是否有砖红色沉淀(Cu2O)生成,即可判断淀粉、蔗糖是否已经发生了水解。B级 素养培优练9.乙酸乙酯有多种常见的合成方法。已知A是一种单糖,广泛存在于带甜味的水果中,B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含氧有机物且相对分子质量为46,E是一种石油裂解产物,能作水果的催熟剂。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10.美国天文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天文观测台,探测到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处一巨大气云中的特殊电磁波,这种电磁波表明那里可能有乙醇醛糖(HOCH2CHO)分子存在。下列有关乙醇醛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HOCH2CHO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B.乙醇醛糖是一种有机物,能燃烧,可溶于水C.HOCH2CHO与乙酸、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D.乙醇醛糖与葡萄糖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且互为同系物D解析 HOCH2CHO中含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含有—CHO,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A正确。乙醇醛糖是一种有机物,能燃烧,—OH和—CHO都是亲水基团,且该有机物分子中的烃基很小,故可溶于水,B正确。HOCH2CHO与乙酸、甲酸甲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乙醇醛糖与葡萄糖的分子中羟基数目不同,二者不互为同系物,D错误。11.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试管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淀粉和纤维素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B.淀粉、纤维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D.糖类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2)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 D(3)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4)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 。(5)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温度催化剂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反应解析 (3)试管甲和乙均加入2 g淀粉和20 mL 20%的稀硫酸,试管甲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所以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试管丙加入2 g淀粉和20 mL水,与甲对比,未加20 mL 20%的稀硫酸,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所以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4)淀粉水解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溶液呈酸性,检验葡萄糖的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5)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是因为碘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专题8 作业16 糖类A级 合格过关练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6题,每题4分)1.下列有关银镜反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先用热烧碱溶液洗,然后用蒸馏水洗涤向2%的稀氨水中滴入2%的硝酸银溶液,配得银氨溶液可采用水浴加热,也能直接加热可用浓盐酸洗去银镜2.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在糖类中既有高分子化合物,也有小分子化合物②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属于糖类,糖类也不一定都有甜味③糖类分子组成不一定都符合通式,符合通式Cn(H2O)m的物质不一定都属于糖类④淀粉、纤维素都属于混合物⑤虽然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均为(C6H10O5)n,但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①② ③④④⑤ 全部3.乙醇、乙酸和葡萄糖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该试剂是 ( )金属钠石蕊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NaHCO3溶液4.以玉米(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原料制备乙醇的流程如图:玉米C12H22O11葡萄糖乙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12H22O11属于二糖1 mol葡萄糖可分解成3 mol乙醇可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不能用分液操作分离乙醇和水5.下列关于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而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方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操作顺序:④③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操作顺序:③⑤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④⑤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③②④⑤6.用来证明棉花和淀粉都是多糖的实验方法是 ( )放入氧气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都是CO2和H2O放入银氨溶液中微热,都不发生银镜反应加入浓硫酸后微热,都脱水而变黑分别加入稀硫酸后煮沸几分钟,用NaOH溶液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都生成砖红色沉淀7.(10分)A是面粉中的主要成分,C与E反应可生成F,D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下图是A、B、C、D、E、F几种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ABCDEF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2分)A的化学式为 ,B的结构简式为 。 (2)(2分)F在稀硫酸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2分)E与小苏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2分)其中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物质除D外还有 (填字母编号)。 (5)(2分)钠与C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有哪些不同 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 8.(9分)Ⅰ.有A、B、C三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为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中的一种,甲同学做实验得出如下结论:①B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A遇碘水变蓝色;③A、C均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液均能发生银镜反应。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1)(3分)A是 ,B是 , C是 。 (2)(2分)有关化学方程式:淀粉水解: 。 Ⅱ.乙同学将34.2 g蔗糖与16.2 g淀粉的混合物放入水中,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完全水解,请回答:(3)(2分)“一定条件”指的是 。 (4)(2分)判断淀粉和蔗糖已经水解的方法是 。 B级 素养培优练(9~10题,每题4分)9.乙酸乙酯有多种常见的合成方法。已知A是一种单糖,广泛存在于带甜味的水果中,B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含氧有机物且相对分子质量为46,E是一种石油裂解产物,能作水果的催熟剂。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有机物A能使碘水变蓝反应④和⑥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B、D和乙酸乙酯都是挥发性无色液体,可以通过气味不同进行区别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10.美国天文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天文观测台,探测到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处一巨大气云中的特殊电磁波,这种电磁波表明那里可能有乙醇醛糖(HOCH2CHO)分子存在。下列有关乙醇醛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HOCH2CHO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乙醇醛糖是一种有机物,能燃烧,可溶于水HOCH2CHO与乙酸、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乙醇醛糖与葡萄糖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且互为同系物11.(9分)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试管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1)(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淀粉和纤维素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B.淀粉、纤维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D.糖类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2)(2分)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 (3)(2分)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4)(1分)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 。 (5)(2分)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作业16 糖类1.A [银镜反应实验成功与否与试管是否洁净有很大关系。先用碱液洗涤试管,主要是除去油垢,A项正确。配制银氨溶液是将2%的氨水逐滴加到2%的AgNO3溶液中且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B项错误。银镜反应实验一定是水浴加热,C项错误。盐酸不能洗去银镜,应用稀硝酸洗涤,D项错误。]2.D [单糖、二糖等属于小分子化合物,多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①正确;甘油(丙三醇)等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淀粉、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②正确;鼠李糖属于糖类,但其分子式(C6H12O5)不符合通式,乙酸(CH3COOH)的分子式符合通式Cn(H2O)m,但不属于糖类,③正确;淀粉、纤维素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分子式,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④⑤正确。]3.C [A错误,Na与乙醇、乙酸、葡萄糖均能反应放出氢气,Na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B错误,只有乙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石蕊溶液不能区别乙醇和葡萄糖;D错误,NaHCO3只与乙酸反应放出CO2气体,不能区别乙醇和葡萄糖;C正确,新制Cu(OH)2悬浊液与乙醇加热到沸腾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而与葡萄糖溶液加热到沸腾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新制Cu(OH)2溶于乙酸,溶液显蓝色,故C项能区别三种液体。]4.B [由流程图可知,玉米中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C12H22O11,C12H22O11在酸性条件下继续水解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C12H22O11属于二糖,A正确;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C2H5OH+2CO2↑,1 mol葡萄糖分解成2 mol乙醇,B错误;乙醇和水互溶,不可用分液操作分离,D正确。]5.D [证明蔗糖为非还原性糖,即证明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应为④⑤的操作顺序,故A、B不符合题意,证明蔗糖的水解产物应先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再加入NaOH中和H2SO4至溶液呈碱性,再用银氨溶液检验,故操作顺序应为①③②④⑤,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6.D [多糖在稀H2SO4存在下水解生成单糖(葡萄糖),加入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后,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7.(1)(C6H10O5)n CH2OH(CHOH)4CHO(2)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3)CH3COOH+NaHCO3CH3COONa+CO2↑+H2O(4)B (5)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乙醇<水,水中的H比乙醇中—OH中的H活泼;钠浮在水面上,在乙醇中沉入底部,因密度:水>Na>乙醇解析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C6H10O5)n],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H2OH(CHOH)4CHO],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CH3CH2OH),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CH3CHO),乙醛氧化生成乙酸(CH3COOH)。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CH2CH3),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催化下可发生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部分盐反应。凡是含醛基(—CHO)的有机物都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8.Ⅰ.(1)淀粉溶液 葡萄糖溶液 蔗糖溶液(2)Ⅱ.(3)无机酸、加热或酶作催化剂(4)加碱使水解液呈碱性后,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即可证明糖类已经水解(合理即可)解析 A遇碘水变蓝色,则A为淀粉,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B为葡萄糖,C为蔗糖。淀粉、蔗糖在无机酸、加热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只要使水解液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看是否有砖红色沉淀(Cu2O)生成,即可判断淀粉、蔗糖是否已经发生了水解。9.A [A是一种单糖,广泛存在于带甜味的水果中,且能生成B,B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含氧有机物且相对分子质量为46,应为CH3CH2OH,A为葡萄糖。E是一种石油裂解产物,能作水果的催熟剂,应为CH2CH2,由转化关系可知C为CH3CHO,D为CH3COOH,以此解答该题。有机物A为葡萄糖,与碘不发生显色反应,遇碘水不会变蓝,故A错误;反应④中C为CH3CHO,由2个CH3CHO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产物,反应⑥中D为CH3COOH,D和E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OOCH2CH3,故B正确;乙醇具有特殊香味,乙酸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乙酸乙酯具有芳香气味,可以通过气味不同进行区别,故C正确;B为CH3CH2OH,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酸乙酯,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故D正确。]10.D [HOCH2CHO中含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含有—CHO,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A正确。乙醇醛糖是一种有机物,能燃烧,—OH和—CHO都是亲水基团,且该有机物分子中的烃基很小,故可溶于水,B正确。HOCH2CHO与乙酸、甲酸甲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乙醇醛糖与葡萄糖的分子中羟基数目不同,二者不互为同系物,D错误。]11.(1)D (2)(3)温度 催化剂 (4)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5)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反应解析 (1)淀粉和纤维素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A正确;淀粉、纤维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正确;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C正确;葡萄糖和果糖中含有不一样的官能团,D错误。(2)淀粉属于多糖,在酸性环境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3)试管甲和乙均加入2 g淀粉和20 mL 20%的稀硫酸,试管甲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所以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试管丙加入2 g淀粉和20 mL水,与甲对比,未加20 mL 20%的稀硫酸,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所以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4)淀粉水解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溶液呈酸性,检验葡萄糖的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5)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是因为碘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8 作业16糖类.docx 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 糖类.docx 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 糖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