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1、掌握哲理诗的基本特征。2、归纳赏析哲理诗的方法。3、准确分析哲理诗的内容。学习目标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夸张与动态描摹激发读者对自然力量的直观想象以“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的视角对比,概括庐山的多面性,借不同视角的观察差异,揭示“当局者迷”的认知局限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夸张与动态描摹激发读者对自然力量的直观想象以“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的视角对比,概括庐山的多面性,借不同视角的观察差异,揭示“当局者迷”的认知局限唐诗如 “画”,以意象的浓淡干湿绘就情感的图谱,让读者在 “味象” 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宋诗如 “论”,以意象为引子展开哲理的思辨,让读者在 “观理” 中获得智性的启迪。活动一 认识哲理诗宋诗以“理趣”著称,即在诗中说理,但避免枯燥抽象,通过意象、情境、议论的巧妙融合,展现哲理之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促使诗人从具体事物中探究普遍规律。其核心在于通过日常意象或生活场景,揭示深刻的哲理与人生体悟,展现出宋代文人对宇宙、生命、社会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宋诗的理趣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智性传统,钱钟书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何为哲理诗【回顾旧知】你能想到哪些课内学过的哲理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哲理诗”说什么揭示自然规律:借自然现象揭示客观法则核心特征:通过季节变化、物候更替、物理现象等自然规律,提炼普适性原理,侧重“格物致知”的观察与归纳。哲理分析:意象:以 “方塘” 比喻心智,“源头活水” 象征持续输入的新知识。自然规律:池塘清澈源于活水不断注入,暗合 “流水不腐” 的自然法则,引申为 “唯有不断学习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与清明”。手法:借景喻理,将抽象的 “学习道理” 具象为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诗”说什么反映人生哲理:借生活经验阐释处世智慧核心特征:聚焦人生态度、认知方法、价值选择等,从日常体验中提炼对 “人如何自处” 的理性思考,侧重实践指导意义。哲理分析:意象:庐山 “横看岭、侧成峰” 的多面性,象征事物的复杂性。人生哲理:揭示 “当局者迷” 的认知局限,强调跳出局部视角、客观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手法:借观察视角的差异类比人生认知,属于 “由象及理” 的逻辑推导。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诗”说什么表现佛禅义理:借禅意意象指向心性超脱核心特征:融合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 “明心见性”),通过悖论、空寂意象或顿悟体验,追求心灵自在,侧重 “即境悟禅” 的直觉体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佛禅义理分析:意象:琴与手指的关系设疑,二者单独存在时均无琴声,暗示 “声音乃因缘和合”。禅理核心:借 “琴指悖论” 阐释 “诸法因缘生,无自性” 的佛理,破除 “执着于单一因” 的迷思,指向 “万法皆由条件聚合而成” 的空观。手法:模仿禅宗机锋问答,以矛盾命题引发思维困境,促使读者在无解中领悟 “不二法门”。类别 自然规律类 人生哲理类核心指向 自然界的客观法则(如循环、因果) 人生认知、处世态度、价值选择意象特征 季节、物候、山水、物理现象 日常场景、生活经验、自我反思说理方式 归纳推理(由自然现象到普适原理) 类比推导(由生活经验到人生智慧)情感落点 智性启迪(理解自然规律的意义) 实践指导(如何应对人生问题)“哲理诗”怎么说哲理诗常见说理方式:直接说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说理:①借景说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托物说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托庐山一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借事说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④咏史说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哲理诗在题材上,多为写景、咏史、送别和咏物等题材。“哲理诗”怎么读哲理诗鉴赏方法抓:四抓(标题、作者、注释、内容),在抓内容时候,除了要了解诗歌大意外,还要注意描写形象(景物人事)或直接说理的句子。析:分析手法,哲理诗常见手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类比、比喻、象征、对比、用典等联:联课内教材,联社会现象、生活实际悟: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活动二 哲理诗怎么考常见题干1、这首诗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哲理?3、诗句有什么寓意?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6、其他间接方式…………卷 别 设 问 方 式2023新课标Ⅰ卷《答友人论学》宋·林希逸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1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陈师道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2021北京卷《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宋·苏轼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2021年新高考Ⅱ卷《示儿子》 宋·陆游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年全国Ⅱ卷《读史》宋·王安石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活动三 哲理诗怎么做真题引路(2023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逐字逐句钻研注疏,学问反而变得艰难,世人个个逢人便空谈曾子、颜回的圣贤之道。哪里知道剥落皮毛、直抵本质的学问,并不在口耳相传的表面流播之间。参禅需要亲自参悟,才能得到真正的印证,修仙必须亲自炼丹,才能让金丹炼成返还。如今我想起鹤山先生的话:在卖花担上欣赏桃李,(那些娇艳的花朵终究不是自然生长的生机啊)。“笺” 指注释,此句批评过度依赖文字注疏的学习方式:若只在字面训诂上钻牛角尖,反而会离学问的本质越来越远。“曾颜” 指孔子弟子曾子(曾参)、颜回,代表儒家圣贤。诗人讽刺时人空谈圣贤之名,却不践行圣贤之道,停留在口头标榜的虚伪层面。“剥落皮毛” 比喻抛开表面的形式(如文字、空谈),直探核心。真正的学问或真理,不在他人的言语传授中,而需自己深入体悟,反对浅尝辄止的 “耳学”。以禅宗与道教修仙为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参禅需亲自苦参,方能获得内心的印证;修仙需亲手炼丹,方能成就金丹。类比为学需躬行实践,而非空谈理论。“鹤山” 指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号鹤山),其语典出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相传六百年”,原指花担上的桃李是人工摆设,非自然生长,比喻空谈圣贤而不践行,如同观赏假花,失去真意。诗人借此重申:真正的学问如自然生长的桃李,需亲身培育,而非表面模仿。抓 标题、作者、注释等形象 (景、物、人、事)直接说理析联悟标题:“答”—《答司马谏议书》—酬和应答诗“论学”—与学习有关注释:“笺”—注释,研读经典—学习相关③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①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③句:类比 ④句:用典+类比《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做事要亲自去实践治学须亲身实践,反对空谈自、亲——实践出真知,亲自读典籍。担上花——经过包装、失去根基树头花——立足根基、回归本源批判浮夸不实的学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有“剥落皮毛”后才能显现,是无法靠口耳相传获得的。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模板:1.指出具有理趣的句子(点明意象、事件)并简单翻译2.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没有可不写),传达什么样的道理(或人生体悟)①不要到卖花担上看花,要去枝头才能看到他们的生机活力②卖花担上的花指对经典的注解。枝头上的花指经典原作。活精神指学问真正的内涵③揭示治学不能只是道听途说,须亲身实践,要去伪存真。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2022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真题引路上片:春色中的民俗祈愿“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开篇以 “无边春色” 渲染春日生机,却言 “人情苦向南山觅”—— 人们何苦执着于向南山(代指自然或远方)寻求什么?暗含对当下生活的珍视,为后文铺垫。“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村村”“家家” 强调全民参与,箫鼓笛奏出节日热闹;“祈麦祈蚕” 点明祭祀目的,祈求农作物(麦)和经济作物(蚕)丰收,呼应农耕社会的生存根基。“元正七” 即正月初七(人日),古人认为此日是 “人类诞生” 之日,祭祀兼具祈福与庆祝人文起源的双重意义。下片:人间烟火中的永恒之道“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翁前子后孙扶掖” 勾勒三代同堂、长幼互助的家庭图景,体现儒家 “家和” 思想;“商行贾坐农耕织” 涵盖商、贾、农、织等各行业,象征社会分工协作、安居乐业的和谐状态。“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点睛之笔:“此意” 指上述重视人情、家庭、民生的传统,强调其超越时空(“无今昔”)的永恒价值。“会得为人” 即领悟做人的根本(如珍视亲情、勤劳务实、顺应自然),若能如此,“日日是人日”—— 每天都能践行人文精神,而非仅在特定节日。整体主题民俗与人文的融合:通过人日祭祀、家庭团聚、各业共庆的场景,展现传统节日中 “敬天惜人” 的核心:既祈愿自然馈赠,更重视人间温情与社会协作。抓 标题、作者、注释等形象 (景、物、人、事)直接说理析联悟标题:作者正月初七日约友人应懋之同往南山探春,此词即作者为记述他们途中所见所闻而作。村村箫鼓家家笛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细节描写①“翁前子后孙扶掖”—“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②“村村箫鼓家家笛”——“萧鼓追随春社近”长幼有序,人伦之乐淳朴美好的生活践行于日常的做人之道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村村箫鼓家家笛”告诉我们要追求积极美好的理想,幸福的生活②“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做人应该长幼有序、注重人伦,追求家庭亲厚和睦,谐乐融洽。体现对厚人伦、正风俗的追求;③“商行贾坐农耕织”,要追求人生幸福与美好,各行各业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自食其力,努力劳作,这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巩固练习高考真题变式(2024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注】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6.刘克庄在《宿千岁庵听泉》尾联中写道:“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人生哲理?【注】此诗作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此刻作者处于“奉祠家居”阶段(即担任闲职或休假期间)抓 标题、作者、注释等形象 (景、物、人、事)直接说理析联悟标题:“宿”—暗示诗歌内容可能围绕夜间经历展开“千岁庵”—暗示环境清幽、氛围静谧“听泉”—核心事件,可能蕴含对自然、禅理的感悟注释:诗人处于“奉祠家居”阶段,暂离官场纷扰,心境趋于闲适,故能细致体察自然之趣②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③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骤闻→久听溪当户→屋是船怒声→细点壮伟→清圆无颔联:听觉、通感颈联:对比、拟人尾联:用典《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自然之声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以自然之趣超越世俗之乐、自然体验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满足16.刘克庄在《宿千岁庵听泉》尾联中写道:“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人生哲理?答题模板:1.指出具有理趣的句子(点明意象、事件)并简单翻译2.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没有可不写),传达什么样的道理(或人生体悟)①您看看从前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中所描绘的场景,当年的文人雅士们也是把流水声当作管弦乐器演奏出的音乐②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通过听觉、对比等手法写出泉水的多变,在听泉时 “疑屋是船”,已进入物我交融之境③听泉与兰亭雅集相联系,强调自然之声的纯粹和美好超越了人工创造的音乐,在自然之声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与超脱,体现诗人简朴本真的追求课堂小结哲理诗怎么说理说什么理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直接说理间接说理借景说理借物说理借事说理咏史说理方 法抓析联悟结 语从‘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求知,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诗歌里的理趣不仅是高考考点,更是人生指南。愿你们带着这份诗意智慧,在考场和人生路上从容破题!下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