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提能专项二回扣核心知识夯实必备基础课件+学案(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提能专项二回扣核心知识夯实必备基础课件+学案(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专项二
回扣核心知识·夯实必备基础
1.
无机物的转化及结构与性质应用
(1)钠和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再与盐溶液(与氢氧化钠交换成分后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盐)反应。
(2)钠与水、酸反应的实质都是Na与H+的反应,所以钠与酸溶液反应更为剧烈。
2.
(1)Fe与O2、H2O(g)在高温下反应的产物都是Fe3O4,而不是Fe2O3。Fe(无论少量或过量)与Cl2反应时都生成FeCl3,与S反应时生成FeS,说明Cl2的氧化能力大于S。常温下,Fe、Al在浓硫酸或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但加热后继续反应。
(2)制备Fe(OH)2的方法很多,原则有两点:一是溶液中溶解的氧必须提前除去;二是反应过程中必须与O2隔绝。
3.
(3)Fe3+的检验方法较多,如观察溶液颜色法(棕黄色)、NaOH溶液法(生成红褐色沉淀)、KSCN溶液法(生成红色溶液),前面两种方法需溶液中Fe3+的浓度较大时才适用,最好也最灵敏的方法是KSCN溶液法。Fe2+的检验可采用先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氧化剂的方法,也可以用特征试剂K3[Fe(CN)6]检验。
4.
(4)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确定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气体→无水硫酸铜确定水→品红溶液确定二氧化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净→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4)铵盐与碱反应主要用于实验室制备氨或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5)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两个反应中,硝酸均没有全部作氧化剂。铜与浓硝酸反应时在试管内就能看到红棕色的气体,而与稀硝酸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才能看到红棕色气体。
(1)氯水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强酸性——H+的性质;杀菌、漂白性——HClO的性质;氧化性——Cl2的性质。氯气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因此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被用于实验室吸收氯气尾气。
(2)HClO可作漂白剂和杀菌剂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长时间放置的氯水易变质是由于HClO在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所以新制的氯水需避光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
6.
7.
1.有机物的衍变关系
有机物衍变关系及有机反应类型
2.重要反应类型
(1)氧化反应
①醇脱氢氧化生成醛或酮。
②醛基化合物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反应。
③苯的同系物(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至少有一个氢原子)与酸性KMnO4反应生成羧酸。
(2)取代反应
①烷烃、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②卤代烃、酯、酰胺的水解反应。
③酯化反应与生成二肽的反应。
④醇与HX的取代反应。
⑤酚与浓溴水反应。
(3)加成反应
①烯烃、炔烃和芳香烃与H2的还原反应。
②烯烃、炔烃与H2O、HX、HCN的反应。
③醛、酮与H2的加成反应。
(4)消去反应
①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醇的消去反应。
(5)聚合反应
①加聚反应:烯、炔等加聚。
②缩聚反应:二元醇与二元羧酸、羟基羧酸、二胺与二元羧酸、氨基酸。
常见物质的制备
(3)侯氏制碱法
1.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Si、Na+>Mg2+>Al3+。
(2)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较小的元素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
(3)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如Li关注原子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两种比较
(4)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包括阴、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Na+、Mg2+、Al3+、F-、O2-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2->F->Na+>Mg2+>Al3+(“结构”相同,“序”小“径”大)。
(5)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离子,一般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l3+与S2-的半径大小,可用O2-作参照物,因半径:Al3+2.物质熔、沸点的比较规律
(1)由晶体结构基本粒子间作用强烈大小来确定。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决定同一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一般规律:原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如SiO2>NaCl>CO2(干冰)。
②同属原子晶体(共价晶体),一般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金刚砂>晶体硅。
③同类型的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阴、阳离子核间距越小,离子键越牢固,则熔、沸点越高,如MgO>NaCl。
④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
a.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F2b.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⑤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2)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进行判断。如H2O>CO2、Ag>Hg。
1.离子晶体的四种晶胞模型分析
三类晶体晶胞类型
晶胞类型 NaCl型 CsCl型 CaF2型
晶胞结构示意图
晶胞类型 NaCl型 CsCl型 CaF2型
配位数及影响因素 配位数 6 8 F-:4
Ca2+:8
影响因素 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半径比越大,配位数越大,另外配位数还与阴、阳离子的电荷比有关
晶胞含有的离子数 Cl-:4
Na+:4 Cl-:1
Cs+:1 F-:8
Ca2+:4
2.原子晶体(共价晶体)与分子晶体晶胞分析
金刚石
(共价晶体)
干冰(分子晶体)无机物的转化及结构与性质应用
1.
(1)钠和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再与盐溶液(与氢氧化钠交换成分后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盐)反应。
(2)钠与水、酸反应的实质都是Na与H+的反应,所以钠与酸溶液反应更为剧烈。
(3)Na2O2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1 mol Na2O2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被还原剂还原时,则转移2 mol e-,常用在考查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的题目中。
(4)Na2O2跟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时,应先考虑Na2O2跟CO2的反应,因为Na2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NaOH与CO2反应。
(5)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生成NaHCO3,然后是NaHCO3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两者滴加的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利用该区别可以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Na2CO3溶液和盐酸。
(6)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可能是、Na2CO3或两者的混合物,可根据Na和C守恒法确定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
2.
(1)Al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二者均与强碱和酸反应。
(2)[Al(OH)4]-的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和或。
(3)Al与难熔金属氧化物(如Fe2O3、V2O5等)发生铝热反应,利用了Al的还原性。
(4)冶炼铝可以电解熔融的Al2O3(加入冰晶石,作熔剂),不能电解熔融AlCl3。
3.
(1)Fe与O2、H2O(g)在高温下反应的产物都是Fe3O4,而不是Fe2O3。Fe(无论少量或过量)与Cl2反应时都生成FeCl3,与S反应时生成FeS,说明Cl2的氧化能力大于S。常温下,Fe、Al在浓硫酸或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但加热后继续反应。
(2)制备Fe(OH)2的方法很多,原则有两点:一是溶液中溶解的氧必须提前除去;二是反应过程中必须与O2隔绝。
(3)Fe3+的检验方法较多,如观察溶液颜色法(棕黄色)、NaOH溶液法(生成红褐色沉淀)、KSCN溶液法(生成红色溶液),前面两种方法需溶液中Fe3+的浓度较大时才适用,最好也最灵敏的方法是KSCN溶液法。Fe2+的检验可采用先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氧化剂的方法,也可以用特征试剂K3[Fe(CN)6]检验。
4.
(1)SO2表现以还原性为主,与、Fe3+、H2O2、O2、X2(X表示卤族元素)等反应。
(2)SO2和CO2的检验思路: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3)用浓硫酸制备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停止,导致其不能完全反应,因此所得的二氧化硫比理论值少。
(4)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确定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气体→无水硫酸铜确定水→品红溶液确定二氧化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净→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5.
(1)N2或NH3的连续二次氧化N2(NH3)―→NO―→NO2,不能误认为一次氧化生成NO2。
(2) N2O4在考查NA和Vm时常作为陷阱。
(3)既可单独被NaOH溶液吸收,又可以与O2一起被吸收,还能与NO一起被吸收,但NO不能单独被NaOH溶液吸收。
(4)铵盐与碱反应主要用于实验室制备氨或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5)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两个反应中,硝酸均没有全部作氧化剂。铜与浓硝酸反应时在试管内就能看到红棕色的气体,而与稀硝酸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才能看到红棕色气体。
6.
(1)氯水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强酸性——H+的性质;杀菌、漂白性——HClO的性质;氧化性——Cl2的性质。氯气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因此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被用于实验室吸收氯气尾气。
(2)HClO可作漂白剂和杀菌剂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长时间放置的氯水易变质是由于HClO在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所以新制的氯水需避光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
7.
(1)晶体硅可制作芯片、光电池等。SiO2可制作光导纤维、石英玻璃等。
(2)SiO2Si(粗)SiHCl3Si(纯)。
(3)SiO2制取H2SiO3的过程为H2SiO3。
有机物衍变关系及有机反应类型
1.有机物的衍变关系
2.重要反应类型
(1)氧化反应
①醇脱氢氧化生成醛或酮。
②醛基化合物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反应。
③苯的同系物(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至少有一个氢原子)与酸性KMnO4反应生成羧酸。
(2)取代反应
①烷烃、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②卤代烃、酯、酰胺的水解反应。
③酯化反应与生成二肽的反应。
④醇与HX的取代反应。
⑤酚与浓溴水反应。
(3)加成反应
①烯烃、炔烃和芳香烃与H2的还原反应。
②烯烃、炔烃与H2O、HX、HCN的反应。
③醛、酮与H2的加成反应。
(4)消去反应
①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醇的消去反应。
(5)聚合反应
①加聚反应:烯、炔等加聚。
②缩聚反应:二元醇与二元羧酸、羟基羧酸、二胺与二元羧酸、氨基酸。
常见物质的制备
1.工业制备原理
(1)生产硫酸
S或FeS2SO2SO3H2SO4
(2)生产硝酸
N2或NH3NONO2HNO3
(3)侯氏制碱法
(4)制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5)氯碱工业
2NaCl+2H2O2NaOH+Cl2↑+H2↑
2.实验室制备反应
(1)实验室制备H2
Zn+2HCl===ZnCl2+H2↑
(2)实验室制备O2
2KMnO4K2MnO4+O2↑+Mn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备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4)实验室制备SO2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应该用70%的浓硫酸)
Cu+2H2SO4(浓)CuSO4+2H2O+SO2↑
(5)实验室制备HCl气体
NaCl(s)+H2SO4(浓)NaHSO4+HCl↑
(6)实验室制备Cl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7)实验室制备NH3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NH3H2O(浓)NH3↑+H2O
(8)实验室制备C2H2
CaC2+2H2O―→Ca(OH)2+C2H2↑
(9)实验室制备NO2、N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0)实验室制备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11)实验室制备H2S
FeS+H2SO4(稀)===FeSO4+H2S↑
关注原子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两种比较
1.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Si、Na+>Mg2+>Al3+。
(2)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较小的元素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
(3)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如Li(4)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包括阴、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Na+、Mg2+、Al3+、F-、O2-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2->F->Na+>Mg2+>Al3+(“结构”相同,“序”小“径”大)。
(5)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离子,一般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l3+与S2-的半径大小,可用O2-作参照物,因半径:Al3+2.物质熔、沸点的比较规律
(1)由晶体结构基本粒子间作用强烈大小来确定。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决定同一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一般规律:原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如SiO2>NaCl>CO2(干冰)。
②同属原子晶体(共价晶体),一般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金刚砂>晶体硅。
③同类型的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阴、阳离子核间距越小,离子键越牢固,则熔、沸点越高,如MgO>NaCl。
④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
a.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F2b.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⑤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2)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进行判断。如H2O>CO2、Ag>Hg。
三类晶体晶胞类型
1.离子晶体的四种晶胞模型分析
晶胞类型 NaCl型 CsCl型 CaF2型
晶胞结构示意图
配位数及影响因素 配位数 6 8 F-:4 Ca2+:8
影响因素 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半径比越大,配位数越大,另外配位数还与阴、阳离子的电荷比有关
晶胞含有的离子数 Cl-:4 Na+:4 Cl-:1 Cs+:1 F-:8 Ca2+:4
2.原子晶体(共价晶体)与分子晶体晶胞分析
金刚石(共价晶体) a.每个C与相邻4个C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碳杂化类型为sp3;b.键角均为109°28′; c.最小碳环由6个C组成且6个C不在同一平面内; d.每个C参与4个C—C键的形成,碳原子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e.原子半径r与晶胞参数a的关系(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ρ=; f.原子空间利用率:34%
干冰(分子晶体) a.每个CO2周围等距离最近的CO2有12个 b.每个晶胞含4个CO2分子 c.ρ=(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无机物的转化及结构与性质应用
1.
(1)钠和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再与盐溶液(与氢氧化钠交换成分后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盐)反应。
(2)钠与水、酸反应的实质都是Na与H+的反应,所以钠与酸溶液反应更为剧烈。
(3)Na2O2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1 mol Na2O2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被还原剂还原时,则转移2 mol e-,常用在考查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的题目中。
(4)Na2O2跟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时,应先考虑Na2O2跟CO2的反应,因为Na2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NaOH与CO2反应。
(5)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生成NaHCO3,然后是NaHCO3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两者滴加的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利用该区别可以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Na2CO3溶液和盐酸。
(6)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可能是、Na2CO3或两者的混合物,可根据Na和C守恒法确定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
2.
(1)Al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二者均与强碱和酸反应。
(2)[Al(OH)4]-的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和或。
(3)Al与难熔金属氧化物(如Fe2O3、V2O5等)发生铝热反应,利用了Al的还原性。
(4)冶炼铝可以电解熔融的Al2O3(加入冰晶石,作熔剂),不能电解熔融AlCl3。
3.
(1)Fe与O2、H2O(g)在高温下反应的产物都是Fe3O4,而不是Fe2O3。Fe(无论少量或过量)与Cl2反应时都生成FeCl3,与S反应时生成FeS,说明Cl2的氧化能力大于S。常温下,Fe、Al在浓硫酸或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但加热后继续反应。
(2)制备Fe(OH)2的方法很多,原则有两点:一是溶液中溶解的氧必须提前除去;二是反应过程中必须与O2隔绝。
(3)Fe3+的检验方法较多,如观察溶液颜色法(棕黄色)、NaOH溶液法(生成红褐色沉淀)、KSCN溶液法(生成红色溶液),前面两种方法需溶液中Fe3+的浓度较大时才适用,最好也最灵敏的方法是KSCN溶液法。Fe2+的检验可采用先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氧化剂的方法,也可以用特征试剂K3[Fe(CN)6]检验。
4.
(1)SO2表现以还原性为主,与、Fe3+、H2O2、O2、X2(X表示卤族元素)等反应。
(2)SO2和CO2的检验思路: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3)用浓硫酸制备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停止,导致其不能完全反应,因此所得的二氧化硫比理论值少。
(4)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确定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气体→无水硫酸铜确定水→品红溶液确定二氧化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净→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5.
(1)N2或NH3的连续二次氧化N2(NH3)―→NO―→NO2,不能误认为一次氧化生成NO2。
(2) N2O4在考查NA和Vm时常作为陷阱。
(3)既可单独被NaOH溶液吸收,又可以与O2一起被吸收,还能与NO一起被吸收,但NO不能单独被NaOH溶液吸收。
(4)铵盐与碱反应主要用于实验室制备氨或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5)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两个反应中,硝酸均没有全部作氧化剂。铜与浓硝酸反应时在试管内就能看到红棕色的气体,而与稀硝酸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才能看到红棕色气体。
6.
(1)氯水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强酸性——H+的性质;杀菌、漂白性——HClO的性质;氧化性——Cl2的性质。氯气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因此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被用于实验室吸收氯气尾气。
(2)HClO可作漂白剂和杀菌剂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长时间放置的氯水易变质是由于HClO在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所以新制的氯水需避光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
7.
(1)晶体硅可制作芯片、光电池等。SiO2可制作光导纤维、石英玻璃等。
(2)SiO2Si(粗)SiHCl3Si(纯)。
(3)SiO2制取H2SiO3的过程为H2SiO3。
有机物衍变关系及有机反应类型
1.有机物的衍变关系
2.重要反应类型
(1)氧化反应
①醇脱氢氧化生成醛或酮。
②醛基化合物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反应。
③苯的同系物(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至少有一个氢原子)与酸性KMnO4反应生成羧酸。
(2)取代反应
①烷烃、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②卤代烃、酯、酰胺的水解反应。
③酯化反应与生成二肽的反应。
④醇与HX的取代反应。
⑤酚与浓溴水反应。
(3)加成反应
①烯烃、炔烃和芳香烃与H2的还原反应。
②烯烃、炔烃与H2O、HX、HCN的反应。
③醛、酮与H2的加成反应。
(4)消去反应
①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醇的消去反应。
(5)聚合反应
①加聚反应:烯、炔等加聚。
②缩聚反应:二元醇与二元羧酸、羟基羧酸、二胺与二元羧酸、氨基酸。
常见物质的制备
1.工业制备原理
(1)生产硫酸
S或FeS2SO2SO3H2SO4
(2)生产硝酸
N2或NH3NONO2HNO3
(3)侯氏制碱法
(4)制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5)氯碱工业
2NaCl+2H2O2NaOH+Cl2↑+H2↑
2.实验室制备反应
(1)实验室制备H2
Zn+2HCl===ZnCl2+H2↑
(2)实验室制备O2
2KMnO4K2MnO4+O2↑+Mn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备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4)实验室制备SO2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应该用70%的浓硫酸)
Cu+2H2SO4(浓)CuSO4+2H2O+SO2↑
(5)实验室制备HCl气体
NaCl(s)+H2SO4(浓)NaHSO4+HCl↑
(6)实验室制备Cl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7)实验室制备NH3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NH3H2O(浓)NH3↑+H2O
(8)实验室制备C2H2
CaC2+2H2O―→Ca(OH)2+C2H2↑
(9)实验室制备NO2、N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0)实验室制备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11)实验室制备H2S
FeS+H2SO4(稀)===FeSO4+H2S↑
关注原子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两种比较
1.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Si、Na+>Mg2+>Al3+。
(2)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较小的元素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
(3)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如Li(4)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包括阴、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Na+、Mg2+、Al3+、F-、O2-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2->F->Na+>Mg2+>Al3+(“结构”相同,“序”小“径”大)。
(5)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离子,一般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l3+与S2-的半径大小,可用O2-作参照物,因半径:Al3+2.物质熔、沸点的比较规律
(1)由晶体结构基本粒子间作用强烈大小来确定。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决定同一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一般规律:原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如SiO2>NaCl>CO2(干冰)。
②同属原子晶体(共价晶体),一般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金刚砂>晶体硅。
③同类型的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阴、阳离子核间距越小,离子键越牢固,则熔、沸点越高,如MgO>NaCl。
④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
a.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F2b.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⑤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2)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进行判断。如H2O>CO2、Ag>Hg。
三类晶体晶胞类型
1.离子晶体的四种晶胞模型分析
晶胞类型 NaCl型 CsCl型 CaF2型
晶胞结构示意图
配位数及影响因素 配位数 6 8 F-:4 Ca2+:8
影响因素 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半径比越大,配位数越大,另外配位数还与阴、阳离子的电荷比有关
晶胞含有的离子数 Cl-:4 Na+:4 Cl-:1 Cs+:1 F-:8 Ca2+:4
2.原子晶体(共价晶体)与分子晶体晶胞分析
金刚石(共价晶体) a.每个C与相邻4个C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碳杂化类型为sp3;b.键角均为109°28′; c.最小碳环由6个C组成且6个C不在同一平面内; d.每个C参与4个C—C键的形成,碳原子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e.原子半径r与晶胞参数a的关系(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ρ=; f.原子空间利用率:34%
干冰(分子晶体) a.每个CO2周围等距离最近的CO2有12个 b.每个晶胞含4个CO2分子 c.ρ=(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