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025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或者说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好多的社会问题都是来源于还在深化的城乡二元结构。老一代学者对于社会发展亦有这样的人文主张——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曾有大批知识分子、文化人深入到乡村里开展实地研究,也试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的问题——从贫穷的穷民教育开始。
全球化的过程中,全世界都表现出了一种乡村城市化的现象,然而未来社会发展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所有的人都要到大城市里去,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讲过“未来的城市无底、无形、无边”这样一句话,说到底,城市化就是传播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传播一种现代文明,关怀乡村就是让乡村人活得有价值。
当下,一边是中国的城镇化高速发展,一边是传统农村深陷在旧文化的泥潭中。如果全国百分之十的村落是空心村的话,那么我们实际面临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一个巨大的任务和问题。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来看,乡村文化重构的步伐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梯度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用一种方法、一种政策、一种理念解决不了所有乡村的问题。在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中,我们重新看到了城乡在空间上的地理差别和变革,看到了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理论与变迁,看到了发达国家城乡之间的差别发生了质变:“即便是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一个家庭住在农村并经营农业,但他们也不是农民”;即使住在乡村、住在很小的城镇里面,也是“城市人”。因为他们享受的是城市文明,他们以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践着市民社会的生活体系。
从另一个方面说,能否把乡村的文化保护好,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关注乡愁的关键所在。我们强调重构乡村文化,不能单纯地由农民来重构,一定是社会文化精英来引导农民重构。文化重构,主要是找那些优秀的空间、优秀的地域精神,找那些值得传承的集体记忆来进行重构。其本质就是让农民市民化,让他们受教育、有价值取向和集体良知,费孝通当年讲“在底层形成文化自觉、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而现在我们提出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则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让农民变成市民是城市化的根本目的之一,但这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定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习得的过程。
文化重构,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现代文明、现代城镇系统和现代科技农业把小城镇纳入火中城市的网状地域结构中来,像上海、苏州、无锡的郊区那样,让城市文明普及到乡村,这样,乡愁的文化和农民的现代生活空间体系才能建构起来。在这个意义上,需要再一次强调:重构乡村文化不是保护落后。理论意义上,那些能够值得我们记忆的特殊空间、有真正传统乡愁的村庄,像乌镇、周庄那样的村庄在1949年后并不是特别多。大量的乡村都是1949年后建立的,多数仅仅是能够居住的空间,而不是具有文化特质的和地点精神的文化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一方面是让农民先到城里来,参与城市建设,接受城市文明;另一方面是城里人到乡村去,重构乡村的文化自觉,创造城镇型农业,推进乡村的城市文明建设运动,即新型文化动力。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把农民留在那里就叫留住乡愁,而是要把那些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保存好,并让他们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才能够真正保护好乡愁。那么,乡村的乡愁通过什么来建构呢?就是尽可能把所有的乡村特色化、差异化。我们强调保护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原习俗、原风貌和原地点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乡愁才可能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记得住乡愁、表达一种乡愁、能够保护好乡愁,必须是在现代化路径中、社会整体财富增加时才能达到。而我们研究城市可以知道,城市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财富中心,50%的城市文明表明社会财富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它对农村的保护、重建、文明和经济血液的输入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浙江和江苏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强大的财政能力有助于改变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城市反哺乡村的功能。
乡村重构是要重构乡村的现代性,所谓现代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城市性,让乡村人有城市人的生活取向、价值取向和生存能力。传统的农村人是生产和生活不分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人是生产和生活时间相分离的,可以想象传统农村变成现代生活的聚集点、现代生活的小镇,就如孟德拉斯所说:那样的乡村里,农民的房子比城里人大、农民的冰箱也比城里人大,但那已不是传统农民,他们在敲响传统农业的丧钟,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要想保护好农民、要想农民生活得好,就必须减少农民。要想保护好美丽的乡村和“乡愁”,必须发展现代化、走城市化发展道路,反过来才有能力、有经济、有技术去保护好这种正在消亡的村落和集体记忆。
(摘编自张鸿雁《重构乡村是我们的使命》)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正的乡村城市化,并不是指乡村人口都向城市迁移,而是指乡村人能建构起城市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
B.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摊子大、问题多、任务重,可以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变革的成功经验中获得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
C.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形成乡村文化自觉为目的,在社会文化精英引导下重构优秀地域精神和值得传承的集体记忆。
D.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让他们受教育、有集体良知,才能保护好乡村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真正留住乡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从穷民教育开始解决农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B.文化重构是乡村重构的核心问题,应立足区域发展多元化样态,打通多学科知识边界,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
C.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单纯依靠农民,需要农民市民互融互通,以传播城市文明的方式助推乡村文化自觉重构。
D.乡愁的建构要强调打造和发展乡村特色,保护具有原地点精神的乡村文化和历史,避免出现万村一面现象。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重构乡村”理念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区与农业院校合作,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作物实施全过程智能跟踪管理,改变了生产方式。
B.某乡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活动,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C.某村依托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打造红色文化村落,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D.某地政府划出专款,逢年过节对孤寡老人予以慰问,并为其改造危房,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
4.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重构密切相关,请简要说明前者对后者的作用。(4分)
5.习近平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谢仰止半躺在椅子上,跷二郎腿,叼着一品梅牌香烟,不屑地睁着半只眼。旁边在唱《贵妃醉酒》,票友们的目光聚在唱和拉的圆心里,只有我堂伯的椅子斜着背对他们。他在等我。但我走近了,他睁开的半只眼也闭上了。
我弯下腰,像鞠躬。我说:“伯伯好。”
堂伯眼睛睁开一下又闭上。
“表来看您老人家了。”
①堂伯咳嗽了一声,嗓音利索,唱了大半辈子戏居然没唱出咽炎。
“昨晚我跟我爸通了一个很长的电话,他让我一定把问候带到。老谢家,他就您这一位兄长了,多大的事也务请您多包涵。”
堂伯突然放下二郎腿,噌地站起身,腿脚比我都利索。他转身往外走。我没弄明白他什么意思,②只觉得被闪了一下。眼看着他出了院门,我还晾在原地。一瞬间我做了决定:到此为止吧,明天买上半车火纸,到河边多找几个点烧,总有一处离谢家的祖先更近,我的大嗓门平遥公他们能听见。院门口出现半个身子,堂伯对我愤怒地招了一下手。让我出去?有点意思了。我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弟子规》上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你爸到底想说什么?”堂伯坐在石桥的栏杆上,背着我说话。
“我爸说,推荐上大学的事,我爷爷没做过任何手脚。他也没这个能力。”
“停!四十多年了,你爸就让你回来说这句话?”
堂伯的嘴唇颜色渐渐发紫变黑。腿脚再好,年龄不饶人,心脏这个发动机还是老化了。我在他旁边下首坐下来,递给他一根烟,帮他点上。我得缓和一下气氛,身体最重要。
“伯伯,上一辈的恩怨我没资格介入,也不想介入,但有点切身感受,还是想跟您交流一下。我爷爷对北京的激情的确让人费解,反正我是弄不明白,但是我敢肯定,老爷子是个好人,心软得看一场周信芳的戏都要流好几次眼泪。听说您唱淮海戏,除了周信芳,电视上他看得最多的就是淮海戏。老人家去世前的那些年里,多次想回到运河边,但最后还是作罢,是因为他觉得,误会不能消除,他回来就是刺激你。他想让时间来解决问题。但是您看,时间再伟大,有时候也是不作为的。”
“说得轻巧!你知道那种环境下,那样的机会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么?我为什么唱戏?在一个小地方,只有唱戏,才能把你从平庸的生活里解放出来,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你以为我不想去北京?你以为这里的人不想去北京?不为要去那里过日子,而是因为生活在河边,从小就知道这条河一直流到北京,那是终点,都想去终点看一看,流过清江浦的水流到那里,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还是水。”
“水跟水不一样。那是谁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堂伯说完,瞳孔突然放大,他的言辞把自己惊着了,夹着香烟的手都抖了。
“赫拉克利特。”我能感觉到,堂伯确实是憋坏了。也因此我突然发现,这些年他对此事不能释怀,放不下的理由其实早有所变化。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固然十分宝贵,被冒名顶替的愤怒固然也相当暴烈,但时间总会打磨掉外在的棱角;时间唯一不能消除的,是内心里的好奇与渴望,不仅无力消除,反还做了帮凶,像病蚌成珠一样,时间如运河水一般帮你把一粒沙子越磨越大,直到变成再也不能忽视和排解的珍珠。也许很多年里,堂伯自己都没意识到,事情已经悄然起了变化。想起父亲跟我说过,仰止堂伯是个游泳好手,年轻时他们在运河里比赛,从大闸口出发,③仰止伯伯总是第一个游到水门桥。“伯伯,我郑重邀请您去北京。愿意见见我爸妈,就见;不愿见,咱们就好好看看通州段的运河。就在我家门口。我可以陪您从这头一直走到那头。”
堂伯盯着我看,眼睛开始发亮,水珠聚集产生了光。他把烟吸得很响,吸烟的声音都带了鼻音,嘴唇也开始哆嗦。我,考虑一下。他站起来,脚底下飘飘忽忽地往南走。院子里谁在唱《萧何月下追韩信》,沙哑豪壮的唱腔传过来:
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进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成阳扶保在朝纲。也是我主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无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项羽不遵怀王约,反将我主贬汉王。
那天离去匆匆,留下住址,又和孙晏临采风去了。回到酒店,前台转告我,一位老先生留了封信。我打开信封,半张纸,只有五个字:永思园公墓。
鲜花和水果供上,我把火纸均匀地分到每一位祖先的墓前,点着。我把祖父和父亲想说的话给列祖列宗都说了一遍。我们没法逢年过节都来给你们烧纸上坟,但敬重和缅怀之心从未放下。真希望运河自济宁以北从未断流,我们就可以随时把想说的话放到运河里,一句句地让它们顺水漂流,一直漂流到你们身边。我像在电视台录节目一样,自言自语半天,我的祖先是最忠实的听众。说完了,我在谢平遥的墓前蹲下来,想象祖父回忆中那个坐在藤椅里的胖老头。祖先是一件遥远的事。我蹲在遥远的祖宗跟前抽了一根烟,站起来时,发现旁边站着一个人。两列坟墓之外的地方,背着手站着堂伯谢仰止。
“伯伯。”
堂伯对我点点头,背着手走过来。能告诉我祖宗的墓地,人还过来,至少说明他正视了历史。一辈子揣心里放不下的事,谁也无权要求他原谅,我说:“谢谢伯伯。”
他对我摆摆手:“不想提了。”他的声音沙哑不少。他对着祖先的坟墓说:“祖宗们在上,仰止和望和来看你们了。当年平遥先祖沿运河去了北京,今天望和沿运河又回到清江浦,这也是咱们谢家几代人聚得最全的一次了。大道理仰止也说不了多少,就给列祖列宗唱一段我自己写的《长河》,就当给祖宗们再奠一杯薄酒了。”
开腔吓我一跳,从平遥公的北上到我的南下,堂伯简明扼要地把清江浦谢家的历史梳理一遍。几代人或为事业,或为志趣,或为生计,谢家的经历竟一直不曾远离运河左右。我明白堂伯昨夜为什么没休息好了,他熬到半夜,把我编进了唱词里。
除了管理人员,永思园里只有我们俩,④堂伯把声音彻底放开,苍凉宽阔,悠远绵长,整个唱段里听得见洪波涌起、涛声阵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堂伯在等我时表现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小说对此进行细致刻画,凸显出人物鲜明而独特的性格特点。
B.小说在我与堂伯对话过程中交代了嫌怨产生的来龙去脉,也传达出我们一家对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的深深歉疚。
C.堂伯在听到我诚邀他进京后,一时间情绪颇为激动,说明他动心了,这对他后来态度的转变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D.小说以家族小故事反映时代大变迁,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增加了叙事的曲折性和厚重感。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用咳嗽回应问候,表现出堂伯对我的怠慢与不屑,暗含他对过往恩怨难以释怀。
B.②既说明堂伯抽身外出行动之迅疾,又刻画出我因始料未及而瞬间产生的失落感。
C.③强调了堂伯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不服输精神,侧面揭示他对往事耿耿于怀的原因。
D.④是堂伯对郁结心中多年的不平之气的尽情宣泄,也是他对谢家祖先的深情告慰。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如何表现“我”的说话艺术的?请根据内容加以梳理。(4分)
9.“运河”在小说中与谢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承载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晁错论
[唐]李观
观读汉史,见景帝杀御史大夫晁错,以姑息吴王濞,痛其非罪也,故直笔而议。
错,颍川人。起于诸生,事文帝为太常掌故,以英词射策,累擢为中大夫。及景帝即位,极言献替,未尝不忠于心,乃命副丞相。错所以推心不顾,思永汉室,而患诸侯侈大,上书请削其土,是用剪其翼而固其本也。度错之志,岂有负汉哉?原吴濞之反,诚有由然。间人骨肉而塞小忿,自非上达,能不生怨?怨端既立,臣节安附?欲无为逆,终不可得也。盖以南方富殖,而诸夏初乂,狂夫为计,料胜一举,遂摇长舌交结七国,借诛错为名。景帝无非常之见,而听乱臣一说,乃斩错不问。冀其纾难,而七国之兵曾不少减,是以察其来不为错明矣。且袁盎与错宿不相善,况景帝岂不知二臣之不叶?而听偏议,是为臣之报隙也,若宗社何?及邓公吴还,乃欷歔长悲,益为天子之羞尔。始高祖封濞于吴,已识东南之必乱,于时岂有错削地之议?盖天之历数有理乱也。脱使无梁国以绝其道,无条侯①以耀其武,则秦之鹿复骇,盎之肉可食。
初,错介然孤立,指画高议,大臣疾,小臣怖,人人束约,各欲剚刃。其父知其必戮也,而深病之,答曰:所以尊君上,安宗庙。父曰:刘氏安晁氏危矣吾不忍见祸及先祸死矣。噫!夫史臣责错之父不逮赵括母,何其鄙也!夫赵括持必败之势,而母言于赵王,不可使将,及括失律,母以先见获宥。晁错用至忠之略,与必败之势异也。其父虽惧祸至,奈其子所筹国之大事也。且使括母言之,足称明妇人也;使错父言之,是沮其子为忠也。孰可拟议?或人有复言错忠则有矣,而智不足。愚则不尔。夫忠所以补君,智所以济身。苟图济身,则忠有不遂。忠有不遂,是臣不臣,亦何生为?贼由袁盎,昧在景帝,非智之短,时不与也。古云直木先伐,愚智何道哉?
(选自《四库全书·历代明贤确论》)
【注】①条侯:周亚夫的封号。七国之乱,周临危受命,他利用梁国牵制吴、楚军队,在荥阳发起反击,击溃叛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氏安A晁氏B危矣C吾不忍D见E祸E及G先祸H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献替,是“献可替否”的略语,指臣子向君主进献合理化建议,废除不可行的措施。
B.诸夏,周朝王室所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亦指中原地区,常与偏远地区相对而言。
C.“安宗庙”的“安”与陶潜《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
D.“愚则不尔”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始尔未为久”中的“尔”意思用法都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晁错凭借出众的文采通过选拔考试,在文帝时得到多次提拔;景帝即位后,他忠心侍上,一心为朝廷谋划,最终却惨遭杀害。
B.作者认为吴王刘濞反叛并非因为晁错削藩,而是早有野心,他联合七国造反,意欲夺取南方富庶之地,对此汉高祖早有预见。
C.作者直言汉景帝缺乏远见,他明明知道袁盎与晁错不和,却偏信袁盎一面之词,使其借机得报私怨,让国家陷入到战乱之中。
D.晁错耿直孤傲,四面树敌,终招杀身之祸,有人据此否定晁错之智,但作者认为他舍身为国,并非智之不足,只是生不逢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错所以推心不顾,思永汉室,而患诸侯侈大,上书请削其土,是用剪其翼而固其本也。(5分)
(2)冀其纾难,而七国之兵曾不少减,是以察其来不为错明矣。(3分)
14.作者在行文中引入对赵括之母和晁错之父不同做法的比较,这样写有何用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
刘秉忠①
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尚惜飘零看落花。
闲客卧烟霞,应笑劳生鬓早华。惊破石泉槐火②梦,啼鸦。扫地焚香自煮茶。
【注】①刘秉忠,字仲晦,自号藏春散人。十七岁蒙古国为官,之后一度弃官隐居;元时,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②“石泉槐火”,指茶事,古人在寒食清明后,常取石上清泉之水,以槐木生火煮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蛮烟”和“塞沙”呼应首句“绕天涯”,以地域跨度之大,表现游子辗转跋涉之苦。
B.“尚惜飘零看落花”中“惜”字细腻传神,既怜落花飘零,亦自伤身世,物我相融。
C.“应笑劳生鬓早华”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笑”,都透露出自嘲之意。
D.“惊破”二句写闲客昼梦香甜,却被啼鸦惊醒,含蓄表达诗人功业未竟的遗憾与怅惘。
16.请结合全词赏析结句“扫地焚香自煮茶”的妙处。(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既要像“古之圣人”那样“ ① ”,又要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 ② ”。
(2)城市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对象,柳永《望海潮》中“ ③ ”一句,描绘出杭州西湖边老少同乐的欢愉场景;姜夔《扬州慢》则通过“ ④ ”一句,写出原本繁华的扬州长街遭劫后的满目荒凉。
(3)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指出君子“好学”的行为表现,除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外,还有“ ⑤ , ⑥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诗书画三者如何达到有机统一?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这样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话可谓(A),恰如其份地道出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关系。①诗的质量不但要达到画的水准,而且题画诗的书法也要遵循整副画的结构和布局。同时,“画之不足”,要由诗来抒发出“高情逸思”。
但是,这样的理论还是落在了实践后面。②比方薰早近半个世纪的郑板桥,已经在艺术上做到了三者有机统一。郑板桥在画中写诗,一首不满足,再写一首,有时甚至把诗写到画的主体石头上。他这样“位置画境”,丝毫没有造成对画面的干扰。这是因为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在汉隶的“八分书”中加入行书、楷书和草书的笔法,形成一种(B)的“六分半”书法字体。表面看似有点乱,但聚散纵横,错落有致。他的诗极富特色,诗思、书法、绘画统一和谐。如《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题在自己竹石画上的诗。郑诗强调竹之坚韧,用了“咬定”二字,竹胜于石;益之以“千磨万击”而不改“坚劲”;最后还加上“任尔东西南北风”,用了大白话,达到诗的高潮——(甲)?分明是在写人。③他的“高情逸思”确实提升了“画之不足”。
如果说此诗是借竹象征,《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就干脆直接抒情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中之竹是无声的,感人处乃在题画诗将这种植物的自然之声(乙)。郑板桥曾在《竹石图》中题写过“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应该补充一句,“(丙)”。诗中之竹,是诗人胸中一股为百姓疾苦而郁积之气,时时处处一触即发。“一枝一叶总关情”,画中之竹的一枝一叶获得了诗中之竹的精神,④而诗中之竹又因画中之竹获得了感性形象。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19.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引用郑板桥的这两首题画诗极具典型性,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也有人说,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各自立命,独自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形成乡村文化自觉为目的”错。)
2.(3分)A(“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错。)
3.(3分)D
4.(4分)①思想引领:城市文明能够引导乡村人的价值取向,在思想上使其形成文化自觉;②实践借鉴:城市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帮助农民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空间体系,在实践中提升乡村文化的品质和影响力;③经济支撑:城市文明拥有强大的财政能力,能够反哺农村,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与繁荣。(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农村作为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质,其文化价值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②乡村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连接着过去、当下和未来,不可割裂和中断,具有传承和发扬的必要性;③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空心化等问题,通过保护和重构乡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和繁荣,刻不容缓,有着现实迫切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传达出我们一家对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的深深歉疚”错。)
7.(3分)C(过度解读。)
8.(4分)首先,将自己从矛盾中剥离出来,以局外人身份来谈切身感受,表明客观公允的评价态度;然后,强调爷爷人好心善,暗示冒名顶替一事与他无关,为其辩白;接着,表明爷爷因为堂伯而关注喜爱淮海戏,拉近情感距离;最后,站在对方立场说事,既表达出爷爷对老家亲人的牵挂,又凸显了他的善解人意,这样说入情入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运河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寄寓着谢家人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摆脱平庸的希望,是希望之河;②运河拉开了谢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造成彼此天差地别的生活境遇,是命运之河;③运河见证了谢家几代人的恩恩怨怨,连结着彼此的血脉亲情,是血脉之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3分)ACG
11.(3分)C(前者是使动用法,后者是意动用法。)
12.(3分)B(“意欲夺取南方富庶之地”错。)
13.(8分)(1)(5分)晁错真心相待、不顾及自身的原因,是想让汉朝江山永固,担心诸侯势力过于强大,上书请求削夺他们的封地,借此削弱诸侯势力,巩固朝廷根本。(注意“推心”“永”“患”“削”“固”的翻译。)
(2)(3分)希望这样能解除危难,然而七国用兵竟没有稍稍减少,由此看来他们起兵并不是因为晁错,这是很明显的。(注意“纾难”“曾”“明”的翻译。)
14.(5分)①赵母劝阻赵王任用赵括为将,是明哲保身、保全家族;晁父不能劝止儿子尽忠,以死成全其志。(2分)②二者对比,意在突出晁错忠心为国的品行,批判史臣的浅陋认知,引出下文的忠智之论。(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
16.(6分)①“扫地”“焚香”“煮茶”三个动作自然寻常,展现了安适惬意的生活状态;②“自”与“卧”“笑”“梦”照应,更体现出随心所欲的自在形象;③与上片游子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闲适自得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①犹且从师而问焉②不耻相师
(2)③嬉嬉钓叟莲娃④尽荠麦青青
(3)⑤敏于事而慎于言⑥就有道而正焉(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分)将“份”改为“分”(1分)将“副”改为“幅”(1分)
19.(2分)A一语中的/鞭辟入里(1分)B别具一格/不拘一格(1分)
20.(4分)①不但诗的质量要达到画的水准③他的“高情逸思”确实弥补了“画之不足”(每改对一处给2分。)
21.(6分)甲:这哪里是在写竹乙:变成民间百姓的疾苦之声丙:诗中之竹也不同于画中之竹(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4分)①两首题画诗都写竹,都与各自的画境相和,诗书画俱佳,体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②两首诗都极具情思,分别表现了坚劲气节和恤民之心,弥补了画作在抒怀方面的不足,提高了画的立意境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