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贰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叁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肆壹丨危机与挣扎——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朱厚照朱厚熜朱佑樘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朱见深朱载坖朱翊钧1487年1505年1521年1572年1464年1620年1566年1620年1627年1644年明熹宗明威宗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年号庙号“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张居正改革《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这幅图出自明朝宫廷画师之手,图片描绘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正月十五元宵节在皇宫里游玩的情景。画面上,从早到晚的各种节目,都有明宪宗的身影。说明明朝皇帝沉迷享乐。明宪宗朱见深明神宗(1563—1620)明朝神宗皇帝在位48年,却长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机构无法正常运转。虽然他并不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后人常说,明实亡于明神宗。人们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明神宗长期怠政表现政治腐败壹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到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相关史事朱厚照明武宗明熹宗朱由校相关史事反映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哪些问题?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这反映出明朝末年A.皇帝昏聩无能B.大臣结党营私C.官吏贪赃枉法D.农民苦不堪言.表现政治腐败壹材料一 蜀昔有沃野之....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材料研读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二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明清史料》甲编明代周臣《流民图》这幅画描绘了二十四个流离失所的难民形象,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因政治腐败和朝政荒废导致的难民流亡和民生凋敝的凄惨景象 。后果政治腐败壹视频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加深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皇帝享乐,宦官专权社会动荡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农民流离失所张居正(1525—1582)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壹张居正,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后官至内阁首辅。面对政治混乱局面,张居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对他的评价是:“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人物扫描张居正才华出众,勇于任事,整顿吏治,为明朝作出重要贡献。整顿吏治项目 具体措施 成效 结果经济政治 军事 时间: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整顿吏治(考成法)巩固边防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张居正去世,改革举措大多废止。张居正货币税代替实物税明神宗长期不理朝政想一想为什么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被称为“一条鞭法”?概况张居正改革壹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顾宪成撰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书院以此为宗旨。他们针砭时弊,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士人的责任和担当。学史崇德东林书院依庸堂顾宪成(1550—1612)体现了东林书院的学风,即读书治学要经世致用,关注现实生活,提倡重实践、讲实用的实学精神,反对空谈误国。万历年间贰丨民变与覆灭——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材料二 (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原有的赋税)难缓,额外复急。——郑廉《豫变纪略崇祯元年(1628年)》根本原因:政治腐败,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灾荒,饥民遍野。原因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贰材料一 《陕西通志·卷八六》:“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一反映明末怎样的社会状况?材料二 反映了明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此种状况?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起义。材料研读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他投奔起义军,因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他承袭闯王名号,人称“李闯王”。针对明朝土地集中和赋税繁重的情况,李自成主张平均土地,免于纳赋,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人物扫描“均田免粮”的口号李自成(1606—1645)塑像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贰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土地的要求在中国农民战争历史上,它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态度如何?为什么?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gě),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明末歌谣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贰材料研读支持拥护1. 指出李自成起义军的进军路线。读地图明末农民起义形势过程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贰2. 找出建立大顺政权的地点。西安李自成起义军的进军路线,是先从陕西出发,攻克湖北襄阳、河南洛阳,在陕西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开始北伐,占领山西太原,军队分两路进军北京,最终两路军队会师于京郊,攻占北京。吴三桂降清后,军队奔袭山海关。——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襄阳→洛阳→西安→太原→京师→山海关西安崇祯帝自缢,统治276年的明朝灭亡北京1.明朝灭亡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请在□内画“√”。课后活动□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 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坚持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爆发地点 领导人物 口号 建立政权 结果 采取的措施陕北李自成“均田免粮”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推翻腐朽的明王朝严明的军纪,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结合所学,完成表格。爱新觉罗·福临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叁丨崛起与入关——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努尔哈赤像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叁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 ,史称 。努尔哈赤迁都盛京(沈阳)努尔哈赤死后, 继位,继续 明朝。皇太极定族称为 ;次年,改国号为 。1616年努尔哈赤大金后金1625年1626年皇太极进攻1635年满洲大清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沈阳故宫是清入关前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建成于1636年,有300多间房屋。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满洲兴起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各部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满洲八旗以外,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腐化无能。知识拓展八旗制度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1644年4月的形势图1644年11月的形势图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大顺政权李自成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大厦已经倾倒,农民会是胜利者吗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叁清兵入关1644年3月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5月清军入关1644年1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严重威胁明朝东北。继续进攻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起义失败合作探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材料一 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大清。” ——《明史·流寇传》材料二 大顺领导集团进入北京城以后,有的滋长了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有的开始腐化变质,政治上日益腐败。李自成身居金壁辉煌的深宫高殿.....而整天忙于庆祝胜利,改定官制,筹备登极的事宜。——马玉良:《试谈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满汉联合镇压。大顺领导集团进入北京后,开始贪图享乐,滋生腐朽的思想。材料研读肆丨统一与融合——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1648年11月的形势图1658年的形势图陆续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北京统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叁军事上1659-1664年的形势图清朝通过哪些措施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材料研读巩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叁材料一 面尊明太祖,封建其后(分封他的后人),以减少汉族的反感。圣祖(康熙)南巡,每过南京,必向明太祖陵致祭.......一面表彰程朱,尊崇理学(儒学),想唤起汉人尊君之心。 ——吕思勉《中国通史》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思想上善待前朝贵族,减少阻力课堂小结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政治腐败:朝政混乱、法纪松弛、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迅速壮大;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政权;1635年 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统治满洲兴起清军入关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2.梳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说说这些口号反映了农民的哪些诉求。课后活动口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唐末-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宋朝-王小波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宋初P46)(明末-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诉求:均贫富和获得平等地位。认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2.一条鞭法属于下列哪一个变法与改革的内容A.戊戌变法 B.商鞅变法 C.庆历新政 D.张居正改革3.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记载:“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A.“均田免粮” B.八股取士 C.均田制 D.井田制4.“君王死社稷”指明朝灭亡时,崇祯帝至死不离,自缢于煤山。下列与明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加派苛捐杂税 B.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C.政治腐败、朝政混乱 D.吴三桂降清、清军人关课堂练习....5.明末流行着这样的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反映了A.广大农民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B.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C.各级官吏对民众进行百般盘剥 D.明末民族矛盾异常尖锐6.历史课上讲了这些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举兵反明。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A.朱元璋 B.努尔哈赤 C.耶律阿保机 D.吴三桂7.如果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套用在历史现象中,将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比作“螳螂”,那么“黄雀”应该指A.明 B.清 C.元 D.后金8.清军人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 B.增强了统一国家的凝聚力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