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环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河池市环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季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6 分)
1-18 BACBD ABDAB ADCCD BCB
二、非选择题(39 分)
19.(12 分)
(1)原因:①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官员勤于政事;③关心
民间疾苦,以民为本。(一点 1 分,共 3 分)
局面:贞观之治(1 分)
(2)特点:①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②女装富有时装性。
(一点 2 分,共 4 分)
(3)表现:①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②陶瓷器种类繁多;
③色彩亮丽;④造型丰富。(一点 1 分,共 3 分)
(4)启示:①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②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③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为本等。(一点 1 分,符合题意即可)
20. (13 分)
(1)主要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经济
快速发展;③生产技术改进与发展;④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两点即可,2 分)
事件:安史之乱(1 分)
局面:藩镇割据(1 分)
(2)变化:①总人口不断增加;②北方人口先升后降,南方人口不断增加;③南
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超过北方。(一点 1 分,共 2 分)
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使得总人口增加。②魏晋时期和唐宋时
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一点 1 分,共 2 分,符合题意即可。原因答案此题超范
围,送分 2 分)
(3)①图一农业方面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秧马;②图二手工业方面是我国瓷器
的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③图三商业方面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一点 1 分,
共 3 分,符合题意即可)
(4)结论: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2 分,符合题
1
意即可得分。结论答案超范围,送分 2 分)
21.(14 分)
(1)实物史料:② 图像史料③ 文献史料①(一点 1 分,共 3 分)
(2)文成公主入藏;(1 分)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 分)
(3)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2 分)
(4)【示例 1】
观点:两宋时期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论述: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二者间长期和平,促进了汉族与契丹之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北宋与西夏和议后, 边境贸易兴盛,
互市不断,促进了汉族与党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了民族交融。
南宋与金议和后,维持长期的对峙局面,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进一步促
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政权与周边民族政权在长期的和平局面下民族交
流、交融不断增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 分,观点 1 分,论证 4
分,结论 1 分)
(2) 【示例 2】
观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利益交织,冲突不断。北宋与
辽争夺燕云十六州,宋真宗时发生澶州之战,战后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双
方维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与西夏最初不断交战,北宋屡战屡败,但因西
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订立和约, 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兴盛。
南宋将领岳飞抗金,保卫家国,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后南宋与金进行和议,
双方维持对峙局面。 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时有战争,但因双
方力量的均衡,最终选择和议,维持和平局面。 (开放性答案,有其它观点,论证符合题意的即可得分。观点 1 分,论证 4 分,
结论 1 分))
22025年春季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六世纪末灭掉陈朝,统一南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局面”的
皇帝是
A.汉武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2. 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灌商
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
A.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
改革。”材料中的“贤相”指的是
A.房玄龄与长孙无忌 B.魏征与杜如晦
C.姚崇与宋璟 D.郭子仪与李光弼
4.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
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5. 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
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6.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
54 年,每个政权统治时间平均约为 10 年,最短的不到 4 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A.政权更迭频繁 B.经济有一定发展
C.政局相对稳定 D.疆土日益扩大
7. “太医署以此书为教材,生徒需习‘本草’、‘识药形’、‘知药性’,凡九年。”由此
可知,《唐本草》对唐代医学教育的作用是
A.缩短了医学培养周期 B.成为官方医学教育标准教材
C.取代了前代所有医学典籍 D.仅用于民间医生自学
8. 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展现出的诗歌特色为
A.抒发进取精神 B.诗风淳朴厚重
C.直面社会现实 D.浪漫主义情怀
9.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内容既有描述敦煌的“乡土作品”,也有描述
塞外风情的异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经该地的各色商人。
这有助于研究隋唐时期
A.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 D.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
10.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政权并立 B.重文轻武
C.外重内轻 D.分权制衡
11. 北宋中后期国家的军费、官俸不断膨胀,在对西夏的军事中屡战屡败,土地兼并不断,
社会危机重重,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摆脱社会危机,北宋采取了什么应对之策
A.王安石变法 B.张居正改革
C.庆历新政 D.建立行省制度
12. 观察“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契丹、西夏都与北宋订立了和约 B.契丹、西夏都是游牧民族
C.契丹、西夏互市贸易往来 D.契丹、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13. 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三年(1173 年) ,金朝统治者正式设立女真进士科,以选拔女真
族子弟为官。“以策论进士取其国人,而用女真文字 以为程文”。女真进士科的考生
只要考一场,考题是策问,而且可以免 乡试、府试,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这一做法
意在
A.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B.全面学习中原制度
C.巩固女真人的统治 D.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14. 与右下方框中历史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草原 ·建立蒙古政权 ·1227 年灭西夏
D.忽必烈
15.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历史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A.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B.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C.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D.元灭南宋,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6. 2024 年 7 月 27 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体现了元大都(今北京)规划中蕴含的中华
文明特质。元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科举取士 D.分封制
17. 《元史 百官志》记载:“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此职能对应的中央机构是
A.枢密院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军机处
18. 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流、交融的盛
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A.蒙古族;朝鲜族 B.蒙古族;回族
C.维吾尔族;藏族 D.蒙古族;党项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9 分)
19.(12 分)大唐盛世,华章闪烁。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盛世大唐”为主题的学习任务请
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解读史料揭秘盛世之因】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
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
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对于都督、刺史一类的地方官,都亲自简选……史书记载,
到贞观四年(630 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到“外户不闭”。
——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1)解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其开创了哪一盛世局面?(4
分)
任务二【赏析文物感受盛世之美】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 这
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 的
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
“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孖著《中国服饰史》
(2)赏析文物,并结合材料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4 分)
任务三【走近遗址探寻盛世之迹】
唐朝处于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陶瓷器不仅流行国
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万两
千多块中国瓷器残片(以唐居多),有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邢
窑白瓷、长沙窑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形有碗、罐、
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
残片上刻划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有莲花纹、鹦鹉纹,甚至还有
水波龙纹等。
——摘编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
(3)走近福斯塔特遗址,概括唐代陶瓷业繁荣的表现。(3 分)
任务四【立足当下感悟盛世之鉴】
(4)请你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1 分)
20.(13 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
国古代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的结束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哪一局面的形成?(4 分)
材料二 中国人口变动数据表(局部)
时间 北方人口 南方人口
280 年 149 万人 65 万人
742 年 493 万人 257 万人
1080 年 459 万人 830 万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80 年以来我国人口情况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
化的主要原因。(4 分)
材料三
图一秧马(宋朝时长江
图三北宋纸币 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 图二宋代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
铜板拓片 一种拔秧工具)
(3)根据材料三,分领域说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3 分)
材料四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
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4)综合以上材料,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你可以得出怎样结论?(2 分)
21.(14 分)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
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唐太宗:“自古
皆贵中华,贱夷
狄,联独爱之如
一。”
②唐蕃会盟碑。此碑至
①摘自司马光 ③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描绘了唐太宗
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
《资治通鉴》。 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寺门前。
(1)根据材料一,请依次对材料进行分类(使用序号填写)。
实物史料是 ,图像史料是 ,文献史料 。(3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③涉及的民族交往事件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3 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2 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民族关系 ”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 相关史事加
以阐述或说明。(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