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2氧化和燃烧 培优卷 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D D A C D A C C C C题号 12 13 14 15答案 B B CD B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解:A.燃烧需要可燃物,火折子能被点燃并复燃,其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故该选项说法正确。B.燃着后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竹简盖上开有小孔,不能完全密封,是为了让内部保持一定的氧气,使火折子内部能维持有红色亮点(即保持缓慢燃烧状态),故该选项说法正确。D.取出后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吹气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2.解:A、泡沫能够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泡沫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微泡沫不是可燃物,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B、灭火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泡沫能够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泡沫能够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3.解:人们曾经将煤加工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用于燃烧,原因是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故选:D。4.解:A.厨房天然气泄漏时,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因为打开抽油烟机时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B.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自己或他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液体沸腾时可能会喷出伤人,所以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故B正确;C.电动车在居民楼内充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电动车充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电池过热、短路等问题,容易引发火灾,所以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故C正确;D.油锅着火时,立即盖上锅盖灭火是正确的做法。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从而灭火,故D正确;故选:A。5.解: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C。6.解:A.化学反应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故A错误;B.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化学能减小,故B错误;C.干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使水温升高的过程,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故D正确;故选:D。7.解:A、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故A正确;B、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故B错误;C、反应后,发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出现“结冰”现象,所以反应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D、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凉,故D错误。故选:A。8.解:在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Cl元素在氯气中的化合价是0,在NaCl中的化合价是﹣1价,在NaClO中的化合价是+1价,即Cl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1价和+1价,所以氯气在该反应中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选:C。9.解:A、苹果切开变黄是因为含有的二价铁子被氧化生成三价铁离子,反应进行的很慢,所以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故选项说法正确。B、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实质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有空气(或氧气)并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但是也有特例,比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灭火的原理可知,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任意一条都可以灭火,若炒菜时油锅着火,放入切好的蔬菜可以把油降温至着火点以下,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都可以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0.解:A、动物呼吸、食物腐烂、钢铁生锈是缓慢氧化,不发光,故A错;B、动物呼吸、食物腐烂、钢铁生锈是缓慢氧化,不发光,不属于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缓慢氧化,故B错;C、动物呼吸、白磷自燃、食物腐败、钢铁生锈都属于氧化反应,故C正确;D、动物呼吸、食物腐烂、钢铁生锈是缓慢氧化,不需要达到着火点,故D错。故选:C。11.解:橙色的酸性K2Cr2O7遇呼出的乙醇蒸气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①乙醇沸点低,易挥发,若饮酒,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乙醇,与测定原理有关。②乙醇密度比水小,与测定原理无关。③乙醇有还原性,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可把乙醇迅速氧化为蓝绿色的Cr3+,与测定原理有关。④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与测定原理无关。⑤乙醇可燃烧,与测定原理无关。⑥乙醇是含氧化合物,与测定原理无关。故①③与测定原理有关。故选:C。12.解:A、氧化反应都要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B、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如氧气→臭氧,故选项说法错误。C、有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如碳+氧气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D、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3.解:A、食盐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A错误;B、生石灰(CaO)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故B正确;C、氯化镁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C错误;D、硝酸铵与水混合时,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B。14.解: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向水中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必须能吸热,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故A错误;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故B错误;食盐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U型管液面没有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C、冰块放入试管中,会使试管中液体温度降低,瓶内气体遇冷压强变小,使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故选项正确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瓶内气体遇冷压强变小,使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故选项正确。故选:CD。15.解: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不变,水的体积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B、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不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故选项说法错误。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而不是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共8小题)16.解:(1)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作用,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补充过来,形成对流。而在实验舱微重力环境中,重力的影响极小,蜡燃烧时周围的气体较难形成对流。(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实验舱里的摄像机能接收到三位老师的讲课声音,说明声音在实验舱中能够传播,由此推断,实验舱里存在空气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故答案为:(1)对流;(2)存在。17.解:(1)由燃烧的条件可知,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烧不着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2)由题意可知,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1)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18.解:(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2)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能够吸收热量并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故答案为:(1)可燃性;(2)着火点。19.解: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P点无法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某同学实验时发现在N点该物质也无法燃烧,可能原因是氧气的浓度太低(合理即可)。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氧气的浓度太低(合理即可)。20.解:(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由此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3%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3)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答案为:(1)氧气;(2)15.3%;(3)氮气。21.解:(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跟氧发生的反应,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2)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和单质生成,所以一定有化合价变化,因此乙为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丁)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甲或丙\(丙或甲)中,有的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反应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3)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不能摒弃,故错误;B.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可见,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故正确;C.电子转移说是从电子得失(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正确;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一定是有利的,例如金属的锈蚀等,故错误;E.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故正确。故选:BCE。故答案为:(1)还原;(2)乙;(3)BCE。22.解:(1)将少量硫粉与铁粉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小心地加热,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铁,则反应方程式为Fe+SFeS,因为一旦反应发生就停止加热,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依据物质分类可知,A磁铁属于混合物,B硫粉属于单质,C硫化亚铁属于化合物;(3)因为硫化亚铁也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磁铁能够吸引是含有铁元素的物质。故答案为:(1)放热;(2)磁铁;硫化亚铁;(3)铁元素。23.解:(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隔离带是移走可燃物;(2)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是隔绝空气;(3)消防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是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4.解:(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白磷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具备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虽然也是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同时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氧气(或空气)。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这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可能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答案为:(1)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3)隔绝氧气。25.解:(1)在烧杯中加入冷水,U型管内的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把冷水换成80℃热水,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因此实验中将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到达该物质的着火点这一条件;(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因此把燃烧的木条放在U型管出气口处,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则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故答案为:(1)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到达该物质的着火点;(2)把燃烧的木条放在U型管出气口处,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则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26.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中间部分宽度为2mm,狭窄处被点燃,因此若用此“锡纸”较快获取火种,应该选取2mm窄度的为宜;(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越容易充分燃烧,多次实验都是锡纸中间最窄处先燃烧或出现火星,原因是中间最窄处电阻大,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产生的热量多,温度最先达到着火点,最易先燃烧;(3)根据题中信息知,电池的型号不同,电流的大小也不同,产生的热量多少也不同,兴趣小组认为影响“锡纸”被点燃的因素还与电池的型号有关,他们又开始了探究;故答案为:(1)2mm;(2)中间最窄处电阻大,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产生的热量多,温度最先达到着火点,最易先燃烧;(3)电池的型号。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2氧化和燃烧 培优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火折子是一种古代的点火神器,如图所示。其材料一般用粗糙的土制纸加棉花,卷成紧密的纸卷装入竹筒内,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的亮点,盖上盖子,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折子的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B.燃着后一吹即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竹筒盖上开有小孔,不能完全密封D.取出后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2.水基型微泡沫灭火器含有特殊的灭火剂配方,主要是水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使用时,表面活性剂会使灭火剂产生大量微小且稳定的泡沫。这些泡沫能够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下列对水基型微泡沫灭火的过程及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微泡沫是可燃物B.灭火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变大C.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D.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人们曾经将煤加工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用于燃烧,原因是( )A.形状美观B.能降低煤的着火点C.能增加氧气的浓度D.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本次活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泄漏,要立即打开排气扇排气B.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向任何人C.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以免发生火灾D.油锅着火时,立即盖上锅盖灭火5.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灭火球,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C.隔绝助燃剂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不一定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种子内的化学能量增多C.干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生石灰与水反应使水温升高的过程,化学能转化成热能7.用研钵将约20g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小烧杯中。在一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g氯化铵[NH4Cl]晶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下列对如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B.该反应和燃烧一样是放热反应C.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热8.小羽同学在一本化学书上看到: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这个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这种物质就是还原剂;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种物质是氧化剂。那么,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对于氯气的描述,小羽应选择( )A.氯气只是一种氧化剂 B.氯气只是一种还原剂C.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D.氯气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B.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可燃物必须遇到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燃烧D.若炒菜时油锅着火,则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盖上锅盖来灭火10.对于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败④钢铁生锈,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发光发热 B.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C.都是氧化反应 D.都要达到着火点11.“酒驾入刑”已成社会共识。目前,交警对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的一种测定原理是:橙色的酸性K2Cr2O7遇呼出的乙醇蒸气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关于乙醇的性质中,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①乙醇沸点低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③乙醇有还原性 ④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⑤乙醇可燃烧 ⑥乙醇是含氧化合物A.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 D.①③⑥12.下列关于各反应类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都要放出热量B.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C.有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D.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13.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食盐 B.生石灰 C.氯化镁 D.硝酸铵14.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冰块 D.硝酸铵15.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二.填空题(共8小题)16.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开讲,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通过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太空科普授课。(1)图甲是在实验舱中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微弱、呈球形;图乙是蜡烛在地面燃烧的火焰,旺盛、呈锥形。这是因为在实验舱微重力环境中,蜡烛燃烧时周围的气体较难形成 ,所以燃烧后的气体和氧气只能进行扩散运动而形成球形火焰。(2)三位老师在实验舱里授课,实验舱里的摄像机能接收到他们的讲课声音。由此推断,实验舱里 空气。(选填“存在”或“不存在”)17.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18.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灯照明。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戴维灯(如图)。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燃矿井中的甲烷,原因是金属网可以把火焰的热量迅速传递出去,矿井中甲烷气体的温度达不到 。19.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根据如图分析,P点无法燃烧的原因是: 。某同学实验时发现在N点该物质也无法燃烧,可能原因是 。20.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2)当氧气浓度变为 时蜡烛不再燃烧。(3)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1.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反应。(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22.将少量硫粉与铁粉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小心地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铁。实验结束后,小科同学用磁体吸引该黑色固体,发现它不能被磁铁吸引。请回答:(1)该反应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请将①磁铁、②硫粉、③硫化亚铁三种物质的编号写在合适的方框内:A 、C 。(3)通过该实验,小科同学对磁铁有了新的认识:磁铁能够吸引含有 (选填“铁单质”或“铁元素”)的物质。23.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的灭火原理填入。(1)草原或成片树林着火时,常在着火地周围把草割除或将树砍伐,打出防火隔离带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3)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1)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它们遇到明火时,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 。25.小海通过图示实验装置(夹持部分已略去)及药品,按如下实验步骤,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1)实验中将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26.近日,一位资深驴友在微信圈分享户外野营经验时,称只要用一张口香糖的包装锡纸,用剪刀剪成中间狭窄的条形,并将锡纸两端分别接在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锡纸就可以燃烧起来,从而可以较快地获取火种。据此,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长度为9厘米,宽度为5毫米,中间窄度不同的锡纸条搭在一节5号干电池的正负极,实验现象如下表:中间部分窄度/mm 1 2 3 4 5现象 少量火星、狭窄处迅速裂断 狭窄处被 点燃 狭窄处出现大量火星,不断裂 狭窄处出现少量火星、不断裂 狭窄处无 火星(1)若用此“锡纸”较快获取火种,应该选取多少窄度的为宜? 。(2)请你分析为什么多次实验都是锡纸中间最窄处先燃烧或先出现火星? 。(3)兴趣小组认为影响“锡纸”被点燃的因素还与 有关,他们又开始了探究……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2氧化和燃烧 培优卷 答案.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2氧化和燃烧 培优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