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竹林资源丰富。福建省永安市生产的竹产品畅销国内外,被称为“中国竹都”。近年来,该市使用竹产品对部分公共空间、酒店、餐饮店等进行装饰,打造“全竹空间”。据此完成 1~2 题。1.永安市称为“中国竹都”的主要原因是A.竹资源丰富 B.竹文化悠久C.竹市场广阔 D.竹产业发达2.永安市打造“全竹空间”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品牌宣传 B.提升消费体验C.助力产业转型 D.弘扬地域文化雷暴是一种强对流天气。雷暴有时会形成远低于环境温度的局部强下沉气流,其触地时形成“冷池”,“冷池”辐散出的气流与暖湿空气接触时形成阵风锋(下图)。阵风锋移动至大气层结不稳定区域常触发对流,这种现象称为对流新生。据此完成 3~5 题。3.阵风锋多出现在A.夏季清晨 B.冬季傍晚 C.夏季午后 D.冬季午夜4.对流新生发生时多伴随A.阵性降雨 B.狂风暴雨 C.和风细雨 D.连绵阴雨5.有利于触发对流新生的环境场条件是①近地面大气升温明显 ②高空水汽条件充足 ③低空存在逆温层 ④高空有冷空气侵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省际人口流动包括城→城、乡→城、城→乡、乡→乡四种类型。我国中西部大多数省份城→城省际人口流动表现为净流出。近年来,湖北、四川等省城→城省际人口净流出明显减少。下图示意 2020 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据此完成 6~8 题。6.甲、乙、丙、丁分别对应A.乡→乡、城→乡、乡→城、城→城 B.乡→乡、城→乡、城→城、乡→城C.城→乡、乡→乡、城→城、乡→城 D.城→乡、城→城、乡→乡、乡→城7.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类型中A.城→城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工业 B.乡→城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最小C.城→乡流动人口文化水平最低 D.乡→乡流动人口收入水平最高8.近年来,湖北、四川等省城→城省际人口净流出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B.产业结构不断升级C.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D.人居环境日趋完善分汊河口是指河流在河口区通过两个或多个口门入海,是三角洲地区的常见地貌。珠江入海河段形成“八门入海、径潮交汇”的水系特征,其中蕉门和虎门(下图)是八大口门重要的泄洪排沙通道。伴随鸡抱沙岛形成,蕉门由单一河道入海演变为分汊入海。目前,凫洲水道与蕉门南水道分流比为 4:1,形成一主一次的分汊格局。据此完成 9~11 题。9.与“八门入海”水系特征的形成关联度最低的是A.气候 B.地形 C.潮汐 D.植被10.导致蕉门由单一河道入海演变为分没人海的地质作用有①流水侵蚀②潮流顶托③流水堆积④海浪侵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能导致凫洲水道与蕉门南水道分流比增大的是A.蕉门流速加快 B.凫洲水道变浅 C.虎门河道疏浚 D.鸡抱沙岛扩张黄淮海平原七省市(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和天津的所有区域范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产量约占全国 80%,稻谷产量约占全国 25%。下图示意 2004-2016 年黄淮海平原七省市粮食增产贡献状况及增产量。据此完成 12~13 题。12.影响黄淮海平原七省市粮食生产结构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政策13.对山东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是A.荒地开垦 B.优质粮种 C.粮食价格 D.种粮补贴表 1 示意山东菏泽与新疆哈密两地地理坐标和某日日出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 14~15 题。地点 地理坐标 日出时刻山东菏泽 35°N,116°E X新疆哈密 44°N,94°E 7:2714.该日最可能是A.1 月 1 日 B.4 月 1 日 C.7 月 1 日 D.10 月 1 日15.表 1 中 x 最接近A.5:48 B.6:04 C.7:19 D.7:35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下图)中间是一个“绿心”-乡村地带,周围分布着四个主要城市。该地区严格限制城市扩张,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联动发展,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形成竞争态势。“绿心”是受保护区域,70%用于花卉种植、养殖和民俗旅游,是荷兰花卉种植业最发达的地区。(1)从产业发展角度,说明兰斯塔德地区城市群的竞争优势。(6 分)(2)说明“绿心”对兰斯塔德地区城市的作用。(6 分)(3)从城市群角度,分析“绿心”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区位优势。(4 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贺兰山(下图)的植被固碳功能对稳定区域气候具有重要意义。贺兰山东坡单位面积植被固碳量高于西坡,但植被总固碳量低于西坡。近 20 年来,贺兰山植被总固碳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密切相关。表 2 示意近 20 年来贺兰山林地、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方式转化统计(单位:)图1表 2甲 乙 丙 其他甲 18 7 5 8乙 4 469 135 30丙 2 180 1500 180其他 8 35 200 2600示例:135km 2 为乙转化为丙的面积。(1)分析贺兰山东坡单位面积植被固碳量高于西坡,植被总固碳量低于西坡的原因。(8 分)(2)指出表 2 中甲、乙、丙分别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3 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楚科奇海(下图)沿岸入海径流较少,是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必经通道。受盛行风、海冰、水位差等影响,5~8 月是太平洋海水进入楚科奇海的高峰期。相对于中西部海域,楚科奇海东部海域水温偏高、盐度偏低。研究发现,这与阿拉斯加沿岸流进入楚科奇海后主要沿北美沿岸流动有关。(1)分析 5~8 月是太平洋海水进入楚科奇海高峰期的原因。(6 分)(2)说明楚科奇海东部海域的海水温度、盐度特点与阿拉斯加沿岸流的关系。(6 分)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科尔沁沙地主要位于西辽河流域,为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时期气候波动频繁。图 8示意科尔沁沙地某沙丘地层剖面。表 3 示意各地层的形成时间和厚度。黑沙土层为有机质含量较高、颜色较深的土层,风成沙层为质地松散、颜色灰黄的沙层,两者呈交替分布。图8表 3地层 形成时间 厚度S2-第三风成沙层 19世纪初至今 0.94米Cs-第三黑沙土层 1500年前~18世纪末 0.35米S3-第二风成沙层 3000~1500年前 0.73米C2-第二黑沙土层 5000~3000年前 0.45米S1-第一风成沙层 8000~5000年前 1.46米C1-第一黑沙土层 1.17万~8000年前 0.51米R-河湖相沉积层 1.17万年前 >200米(钻孔数据)(1)推测科尔沁沙地 R 层形成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6 分)(2)说明科尔沁沙地黑沙土层与风成沙层交替分布指示的气候波动特点。(6 分)(3)有专家指出,该地沙丘地貌景观自 8000~5000 年前开始形成。请说明依据。(4 分)高三地理参考答案1. D 2. A 3. C 4. A 5. B 6. C 7. B 8. A 9. D 10. C 11. C 12. A 13. D 14. B 15. B16.(16 分)(1)各城市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形成特色优势产业;(2 分)同类产业在同一城市实现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2 分)不同城市之间避免恶性竞争,借助快速交通系统强化协作,形成群体竞争力。(2 分)(2)提供生态屏障,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2 分)高效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丰富农产品;(2 分)作为都市后花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空间。(2 分)(3)符合区域限制城市扩张的用地规划,可获得政策支持;城市群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可提供消费市场;可借助快速交通系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任答两点得 4 分)17.(11 分)(1)贺兰山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东坡接收太阳辐射量多;(2 分)东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2 分)东坡水热条件好,植被长势好,光合作用强,单位面积固碳量高于西坡。(2 分)东坡坡度较陡,整体面积明显小于西坡,植被总量小,总固碳量低于西坡。(2 分)(2)甲—耕地;乙—林地;丙—草地。(3 分)18.(12分)(1)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盛行西风(西南风)吹拂太平洋海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2分)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峡的海冰大量融化,水流通道开放,海水流动阻力减小;(2分)受冰雪融水补给影响,太平洋沿岸入海径流量大,形成对北冰洋的水位差。(2分)(2)阿拉斯加沿岸流为楚科奇海东部海域输送大量热量,使其水温偏高;(2分)阿拉斯加沿岸流流经北美西部海域时,沿途接纳大量入海径流,海水被稀释;(2分)进入楚科奇海后,为东部海域输送大量低盐海水,使其盐度偏低。(2分)19.(16分)(1)沉积层厚度大说明科尔沁沙地处于地壳下沉阶段,地形平坦低洼;(2分)大量河湖相沉积说明此时河流、湖泊游荡频繁,地表长期处于积水状态;(2分)气候相对湿润,风沙活动少。(2分)(2)黑沙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颜色较深,说明其形成时期植被覆盖较好、气候相对湿润;(2分)风成沙层质地松散、颜色灰黄,说明其形成时期植被退化、气候相对干旱;(2分)黑沙土层和风成沙层交替分布反映了气候干湿交替的特点。(2分)(3)8000 年前形成的河湖相沉积层和黑沙土层 c1,均为水平形态,该时期气候相对湿润,不具备沙丘形成的条件;(2 分)8000-5000 年前,s1 层开始发育,属于最早的风成沙层,且表面为弧形,说明沙丘地貌景观开始形成。(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