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社会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舟山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社会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社会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据图,乙代表的气象灾害是( )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
A.洪涝 B.干旱 C.寒潮 D.台风
2.文物是历史的印记。下图是古希腊陶壶展现了古代奥运会一项竞技项目——重装步兵赛跑。这项比赛( )
A.反映了小国寡民的特点 B.适应了保卫城邦的需要
C.推广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D.展现了古代帝国的扩张
3.人物是鲜活的史书。圣雄甘地、玻利瓦尔、孙中山发挥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
A.废除封建制度 B.维护国家统一
C.推翻殖民统治 D.争取民族独立
4.图像是时代的见证。组图选自20世纪30年代刊印的《西行漫画》。画稿描绘的是( )
A.北伐进攻的行军路线 B.南昌起义的革命精神
C.红军长征的具体经历 D.渡江战役的艰苦斗争
5.歌曲《春天的故事》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位老人此次南方之行旨在( )
A.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推进党各条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
C.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 D.建立经济特区迈出对外开放步伐
6.货币是政治的反映。与世界大多数纸币不同,欧元纸币以欧洲各时期建筑代替人物头像,主要原因是( )
A.淡化货币主权属性增强认同感 B.欧洲地区缺乏共同的文化基础
C.欧洲国家对欧元改革存在分歧 D.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货币体系
二、选择题组
读图及A、B两地气候资料图,回答下面小题。
7.A地处于( )
A.巴西高原 B.安第斯山脉
C.非洲南部 D.低纬度地区
8.造成A、B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因素 C.人类活动 D.纬度位置
文献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每周评论》刊文,回答下面小题。
威尔逊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12.22)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两个和会都无用》(载于《每周评论》1919.5.4)
9.导致陈独秀对美国总统威尔逊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一战爆发令其希望落空 B.美国对德采取严厉制裁
C.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D.巴黎和会出卖中国权益
10.“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公理“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意在强调( )
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 ②和会确立了国际新秩序
③列强在华的矛盾空前激化 ④凡尔赛体系的不合理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流行是群体的选择。根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回答下面小题。
11.阶段一流行歌曲的变化说明( )
阶段一:1931~1945 ※《松花江上》 ※《十送红军》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义勇军进行曲》 《八路军歌》
阶段二:1949~1953 ※《东方红》 《翻身农奴把歌唱》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阶段三:1956~1976 ※《社会主义好》 《学习雷锋好榜样》
阶段四:1978年以后 ※《春天的故事》 《七子之歌》
①国民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②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③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④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阶段二流行歌曲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 B.新生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非选择题
13.地图是直观的史料。下图可用来说明( )
北约和华约组织
A.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B.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14.治水千年筑黄河安澜,兴水利民润两岸沃土。
【文化遗产承载中国智慧】
郑国渠示意图 始建于战国的郑国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无坝自流灌溉系统。它充分利用地势特点,引泾水东注洛水,并利用支渠自流扩大灌溉面积,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1)根据图,说明郑国渠水利工程的设计智慧。
【时代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1955年,全国人大决定在黄河干流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这是苏联援华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新中国首座大型水利枢纽。1957年动工,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在苏联专家带走大量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仍于1960年建成。艺术家紧跟时代脉动,深入实地,用图像为那个火红年代开拓创业、攻坚克难的大坝精神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摘编自《水电部党组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的报告》等 版画《战胜黄河》(1959年)
(2)结合材料,简述大坝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及赓续其精神内涵的当代价值。
【水美画卷交出中国答卷】
航拍黄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相继颁布施行。◎2014年,重在解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建成通水,黄河从平均4年3次断流到迄今连续24年不断流。 ◎2016年,由浙江首创的河长制在全国推行,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为主要任务,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落实制度化治水。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我国在治水兴水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
15.河西走廊,一条斜贯中国西北的地理通道,被喻为“中国最伟大的走廊”。某小组以“河西走廊,何以伟大?”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
【凿空·自然选择的通衢大道】图1丝绸之路及“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部分)示意图 图2河西走廊示意图
【辉映·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材料一 “三兔共耳”图案最早发现于敦煌,中原地区尚未发现。所采用的“共生”创作手法,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彩陶和青铜器上早已有之。三只兔子彼此共生,循环往复,与佛教“因果循环”之说相契合。 战国三兽纹 汉代三雁纹、辟邪纹材料二 敦煌佛窟艺术的装饰纹样与波斯、萨珊(今伊朗)、粟特(今中亚地区)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 ——摘编自陈振旺《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等 【新生·追风逐光的能源走廊】材料三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通过政企配合、农户参与,推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厂周种树”四位一体光伏治沙模式。 图3“光伏+”产
(1)河西走廊是丝路咽喉的必经之地。根据图1,说明原因。
(2)河西走廊是丝路文明的艺术圣地。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来源,学界有中国传统文化起源说、中外文明融合说。你持哪种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理由。
(3)河西走廊是丝路新貌的能源宝地。结合图文资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河西走廊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新路的必要性。
16.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过去。
【叮!“文化遗产”云展览邀您入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建筑、古遗址、石刻、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音乐、舞蹈等。 ——整理自《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A: ① 始建于战国时期,它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表示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用以指导农业活动,更包含丰富的民俗事象。 C: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后经改良走向全国,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誉为“百戏之祖”。
D:金字塔是 ② 的象征。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术。 E: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15~16世纪其经济文化发展至顶峰,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F:费城独立厅,因《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此签署而闻名于世,可称之为美国的诞生地。
(1)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将①、②两处文化遗产介绍补充完整。
(2)根据展览资料,对上述文化遗产进行分类。
(3)从展览中任选两个文化遗产,以“文化遗产”为主题,自拟观点,运用所学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社会试卷》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C
6.A
7.B 8.B
9.D 10.C
11.C 12.B
13.B
14.(1)智慧:干渠西高东低,可以自西向东自流;地势北高南低,支渠可以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
(2)历史背景:广大工人投身祖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热潮,在苏联撤走技术援助的形势下,开拓创业、攻坚克难,独立完成新中国首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当代价值: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奋斗中形成的大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传承开拓创业、攻坚克难的精神血脉,将为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3)经验:注重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水利建设关键技术,为水利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水利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水;坚持改革创新,以制度创新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15.(1)河西走廊西南、东北分别为青藏高原和大片沙漠,高寒、干旱难以通行;河西走廊地势低平,有河流和绿洲分布,能够为行人提供水源和食物。
(2)示例1:赞同中国传统文化起源说。“三兔共耳”图案在国外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
示例2:赞同中外文明融合说。“三兔共耳”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敦煌临近中亚、西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相对便利,易受异域文化影响;敦煌装饰纹样与中亚、西亚存在相似性;敦煌作为佛教艺术圣地,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
(3)示河西走廊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而光照资源丰富。推广光伏+产业,发展新能源,可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厂周种树,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分蒸发,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产生绿进沙退扶贫利民的社会效益。
16.(1)①都江堰;②古埃及王权/古埃及文明。
(2)物质文化遗产:ADEF;非物质文化遗产:BC。
(3)示例一:
选择A、B。
主题: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阐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巧妙,以自动调洪、排沙、灌溉享誉世界,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00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我国古代人民还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季节和气候变化,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综上,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示例二:
选择B、C。
主题:文化遗产展现文明的延续性。
阐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活动,其中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延续至今的固定节日,如清明节和冬至等,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昆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因其优美的唱调和细腻的表演而发展为全国性剧种,成为百戏之祖,从经典到新编,从历史到现代,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不断发扬广大,至今仍广受欢迎。由此可见,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渊远流长,我们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