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课程目标(一)系统梳理和概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关键事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探讨它们对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二)深入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及结果,理解冷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在冷战环境下,西欧、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政治力量的崛起与发展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具体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三)结合教材,简要叙述两极格局瓦解的历史事实;理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与妥协为前提的;认识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四)通过学习冷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认识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责任意识和外交理性,感受国际关系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进步性,并体会多元、理性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价值。(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冷战与国际格局什么是冷战?1、冷战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2、冷战原因材料一: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杜鲁门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②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根本)。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的演说》③美苏两国争夺地缘优势控制权,保障国家安全材料三: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并努力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材料四:“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之下 —丘吉尔“铁幕演说”④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3、冷战的表现(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当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作出选择:一种基于多数人的意志,以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保障个人自由为特征;另一种则以少数人意志强加于多数人,依赖恐怖压迫、控制媒体、压制个人自由。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们必须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的紧急行动,帮助自由国家维持其制度……如果我们未能在这场危机中支持希腊和土耳其,其影响将远超出中东地区,将动摇自由世界的信心。”--1947年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上的演说1947年9月,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2)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为重建被战争摧毁的西欧经济而实施的大规模援助计划。从漫画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苏联的对策: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援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影响:A.有利于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B.客观上推动了西欧走向联合;C.推动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3)军事上: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4)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成立德意志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德国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2)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3)总体冷战,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1973)教材P114 史料阅读:……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4)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的特点:二、冷战的发展1.20C50S中-60S初特点:美攻苏守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缓和:①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②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紧张:①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②1961年,东德修筑柏林墙;③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与中国关系A、美国态度:扶蒋反共到孤立中国,进入对抗状态。原因: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B、苏联态度:友好的同盟关系到中苏关系恶化友好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一致。恶化原因:苏联推行霸权,企图控制中国。2.20C60S中-70S末特点:苏攻美守①美国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②美国结束越南战争(1961-—1973);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苏联印度洋美国深陷越南战争(1965—1975)中美关系正常,中苏关系紧张3.80年代中-90年代初特点: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大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中美关系时好时坏,中苏关系恢复4.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美日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及民族利己主义。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两弹一星”发射,国防实力增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④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指出美国、苏联为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和加拿大等为第二世界;中国以及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为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近年来“第三世界”一词已不大常用,更常用的是发展中国家。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外部原因:东欧剧变和西方的“和平演变”。2.原因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当今世界格局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阶段 特点 表现20C50S中-60S初 美攻苏守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缓和:①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②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 紧张:①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②1961年,东德修筑柏林墙;③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进入对抗状态。苏联:友好的同盟关系到中苏关系恶化20C60S中-70S末 苏攻美守 ①美国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 ②美国结束越南战争(1961-—1973);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中美关系正常,中苏关系紧张80年代中-90年代初 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大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 中美关系时好时坏,中苏关系恢复1.(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1.D【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对点训练3.(2022·江苏高考)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3.B【详解】据上表,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宣扬本国实力,美国展出苏联薄弱的民生工业产品,苏联则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美苏两国都具有优势,无法比较两者谁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苏冷战,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美国展出了轻工业产品,苏联展出了重工业产品,两者没有对比性,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