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创境设问学习目标:1min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说服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被尊称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作者介绍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孔子挚友,两人曾乘车到周国都城,观览周国史籍,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所推崇预习:阅读预习案,勾画作者、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等知识5min《左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诠释之作相继出现语言简练、难以理解《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谷梁传》谷梁赤体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特点: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战争; 保存大量史料。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对《春秋》这本书所作的解释说明预习:阅读预习案,勾画作者、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等知识5min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一字含褒贬”。简言之,就是语言极为简练,但又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如:“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春秋》用六个字简明扼要概括了这个事件。而《左传》在叙述秦晋围郑这场事件时,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详细。可以说,正因为《左传》才有了“春秋”的生动。预习:阅读预习案,勾画作者、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等知识5min预习:阅读预习案,勾画作者、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等知识5min按内容按方式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载历史事件。《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纪传体:通过记载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的史书体例。《通鉴纪事本末》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通史断代史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史记》《汉书》《春秋》《国语》《通鉴纪事本末》预习检测预习:阅读预习案,勾画作者、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等知识5min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伙伴,况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围郑由此产生。预习:阅读预习案,勾画作者、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等知识5min烛之武退秦师“烛”是氏,即氏族的名称。“武”是名。“之”为介于地方、名之间的语气助词,无实意。使动用法,使……撤退。军队。秦师:秦国军队。解题解题:2min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2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3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shě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fá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jiāo、瑕xiá,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quē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huán也。”亦去之。复述课文的故事: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叙事脉络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晋师撤退预习检测:复述故事,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层次5min学习任务:译读课文 深入分析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因为对动词,从属二主驻扎活动:口头翻译第1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1:秦晋围郑5min阐明形势: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交代原因:与晋有关,与秦无关,郑有可乘之机驻扎位置:分开驻扎,为瓦解提供了可能性活动2:请同学们齐读第1段,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否为真正原因?(5分钟)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进言向危急如果军队听从活动:口头翻译第2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2:临危受命5min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推辞取消句子独立性尚且做任用表转折这,代词同“矣”国君自称然而答应活动:口头翻译第2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2:临危受命5min活动4:请同学们齐读第2段,思考: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10分钟)“师必退”侧面衬托烛之武出众才能自责(情)晓义(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名词作状语,夜里表修饰已经胆敢,表谦虚用办事的官吏使动用法,使…灭亡。表顺承活动:口头翻译第3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3:说退秦师5min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yǔlǚ),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越过目的连词,来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名作动,远方的国家哪里、怎么以(之)为,当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行的使者目的连词,来增加同“供”形作名,缺少的东西得到的多得到的少活动:口头翻译第3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3:说退秦师5min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对恩惠答应早晨渡过黄河取消句子独立性表判断表转折建筑军事堡垒活动:口头翻译第3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3:说退秦师5min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满足名作动,吞并扩张边境使…减少目的连词,来使用用法语气词,表祈使哪里,疑问代词考虑活动:口头翻译第3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3:说退秦师5min劝退秦师坦言知亡,动之以情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巧设离间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见秦伯,陈利害活动5:—翻译并研读第三段,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试着用流程图画出烛之武劝说的思路。(10分钟)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请求代秦军没有借助结交同“智”损害符合武德祈使语气,还是活动:口头翻译第4段(5min)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文本分析4:晋师撤退5min“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起作用。活动6:请同学们齐读第4段,思考: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5分钟)学习任务:探究人物 总结归纳志士勇士辩士以国为重,深明大义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活动:齐读课文,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探究烛之武人物形象特点。(8分钟)请结合文本分析佚之狐、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的形象。秦穆公佚之狐郑 伯烛之武晋文公人物形象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佚之狐——关心国事,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佚之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 伯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郑 伯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知难而上——勇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一己之力说退秦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善于决策,善谋利益不受信用,见利忘义秦穆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头脑清醒,随机应变隐忍不发,审时度势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秦穆公晋文公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总 结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