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新乡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安阳市新乡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文旅”爆款频出。2025年年初,《哪吒2》《唐探1900》《封神》等影片与相关旅游目的地一道,再度为从“热映”到“热游”的影旅联动添一把火。

去线下寻找影视作品中的同款场景、体验同款情节、品味同款食物等,成为近年来影旅联动的重要方式。影视业链条与旅游产业链条日渐融合,激发出强大的发展动能。
春节档“顶流”《哪吒2》让“影视+文旅”模式再度升级,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电影上映后,“哪吒”相关旅游搜索量同比增长超5倍。四川宜宾翠屏区凭借哪吒行宫、哪吒文化体验馆、哪吒欢乐世界等主题景区,春节期间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34%;天津河西区,在陈塘庄与哪吒小镇双IP驱动下,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60%……
业内人士表示,得益于高品质影视作品的热播,“影视+文旅”的热度不再仅限于与一城一景联动,而是向全域融合演化。从热门城市到小众景点,从内陆文化到边陲风光,影视IP正以点带面重构文旅格局。

为了留住“跟着电影打卡热门景点”的流量,嗅到“影视+文旅”机遇的地方、景区纷纷发力创新消费业态,影视主题公园、影视旅游小镇等加速涌现。
“建筑细节精致,互动设计仿佛置身电影世界!”在电影《唐探1900》拍摄地山东乐陵影视城,来自山东滨州的游客小齐用了一整天进行深度体验,对影视城的细节连连赞叹。
河南安阳汤阴县麦里城遗址夯土墙前,扮演姜子牙渭水垂钓的工作人员刚抛出竹竿,便被游客层层围住求问卦象。借《封神》系列电影热映,该景区推出沉浸式旅游产品“封神宇宙”,设计丰富的演艺活动和NPC互动体验。“电影热度叠加周易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我们带来了旺盛的人气。”羑里周易博物馆副馆长说。
跟着电影打卡热门景点,不是简单的拍照留念,游客们更热衷于互动式与体验式旅游。创新业态的涌现反映出消费者旅游偏好新趋势,人们希望能够参与到与电影相关的活动中,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

影旅联动潜力极大。影视的受众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影视业和旅游业可以借助国际电影节、旅游展会等平台联合发力,推广电影和旅游景点,拓展市场边界。
汹涌而来的客流量,对旅游服务公司的接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一家旅游服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借助影视剧的引流效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影旅联动点燃文旅产业升级新引擎,这把“火”如何更好地烧下去?有关专家认为,文旅开发需突破对影视热度的单一依赖,转而深耕当地文化内涵。要避免流于场景复刻等表层开发,打造具备文化记忆载体的特色产品,构建可持续的IP转化生态。既要借影视流量破圈,更要深挖文化基因,实现影旅共生。
(摘编自《从“热映”到“热游”,影旅联动点燃文旅新引擎》)
材料二:
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的助力,首先在于其强大的视觉呈现能力和情绪感染力。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精彩的剧情、精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等多重要素,能够在观众心中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当观众沉浸于电影所营造的故事与氛围,往往会对影片中的取景地产生强烈的好奇与向往。比如,电影《英雄》极具东方美学风格的画面就曾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湛蓝的湖水上、漫天黄叶中精彩的打斗场景,让很多观众对九寨沟心驰神往。
近年来,电影从题材到体裁愈加细化,这也为旅游市场的策划提供了新思路。无论在电影创作还是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不同的题材与风格本质上都是对受众人群和消费市场的精细划分,这种细分思路可以帮助旅游企业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开发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电影主题的深度挖掘可以为景区赋予更高的文化附加值。
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为“电影+旅游”的融合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渠道。当下,各类网络传播平台成为观众分享电影观后感和旅游经历的主要阵地,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电影与旅游的关联得以快速传播并引发关注。这种基于社交网络的互动分享,不仅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效应,还为电影取景地吸引了更多潜在游客。
(摘编自《“电影+旅游”开辟文旅发展新空间》)
材料三:
推动文旅融合,不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文旅”在“旅”也在“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哪吒2》的热映带动四川宜宾翠屏区、天津河西区等地的旅游业,体现了影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B. “封神宇宙”通过NPC互动和演艺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游客需求的变化。
C. 电影的细分思路可助力旅游企业精准定位目标群体,为“电影+旅游”的融合提供多元的传播渠道。
D. 博物馆可以借助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帮助人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高品质影视作品的热播,很多人想要寻找影视作品中的同款场景、品尝同款食物等,影视与旅游链条日渐融合。
B. 如果电影拥有强大的视觉呈现和情绪感染力,就可能使观众在心中勾勒出神往的世界,激发观众对影片取景地的好奇与向往。
C. 电影题材的细分虽可使目标群体更清晰,但也将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小众化,难以吸引主流游客群体,限制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D. 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是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推动文旅融合要在守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体验。
B. 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 某市将历史街区改造为旅游街区,设置“网红风”商铺、涂鸦墙,背靠小吃、纪念品一条街,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打卡。
D. 通过严谨的考古研究和传统工艺的系统性还原,“应天门”“明堂”等隋唐时期标志性建筑“重现”于公园内。
4. 材料一的三个部分都是围绕影旅联动展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 家乡文旅部门正在策划“影视文化赋能家乡旅游”活动,请你结合三则材料积极建言献策。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灯笼的故事
姚雪垠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两个强盛的部落联合起来,向这个衰老的部落围攻。快要开仗的前一刻,老酋长已经看出来这一次作战的可怕结局。他把两个幼小的孩子叫到跟前,向孩子们叮嘱说:
“要是你们被敌人俘虏去,长大成人后,千万不要忘了为你们的爸爸和部落复仇。只要我不死,一定逃出去,住在敌人不容易找到的深山里;每季最后一月末尾的漆黑之夜,我会在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挂一盏血红的灯笼。只要能找到这盏红灯笼,就能够找到我。”
一直苦战了三天三夜,这个庞大的部落最终被联合的强敌毁灭了。大部分的青年人都英勇地倒在血泊里,剩下的人们全被俘虏去做了奴隶。他的两个小孩子也被俘虏了。
老酋长带着满身伤逃到很远的荒山中。每逢没有月亮的昏黑之夜,他便蹒蹒跚跚地走出山洞,把一盏红灯笼挂到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一直等待到天明。
两个小孩子随着人们被分开了,在战胜的部落里做奴隶。这两个部落因分赃时发生冲突,很快就变成了互相袭击的新仇敌。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日子久了,谁也不记得谁的面貌。他们在劳动与战斗中锻炼得像铁一般强壮,像爸爸一样聪明与英武。那些被俘虏的人们,暗中对他们表示着忠实的拥护,因为奴隶的生活是那么悲惨,哪一个不愿意早一天获得解放?他们不止一次地在暗中集合起来,包围住他们的小领袖,从心的最深处发出来那简单而真诚的呼声:
“或者我们立刻死,或者我们立刻去找那一盏红灯笼!”
在第十年的末尾,在午夜中,弟弟率领着忠实的同伴们,偷偷地洗去了奴隶的记号,毁掉锁链,用猩猩血在马头上和帽子上涂一颗红星星,逃出了敌人的部落。无限的热情和希望在鼓舞着这个奴隶群,他们要赶在十二月末尾的那个晚上,找到那盏飘荡在漆黑的天空中的红灯笼。
他们在山中又遇到那一个十年来不断交战的强大部落,人家立刻派出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经过了一天苦战,他们才从重重的包围中打了出来。
一阵神秘的、宏大的、稠密的牛皮鼓声,把老酋长从模糊的梦中惊醒。他睁大失去光彩的双眼,朝震响着鼓声的山口望去。他从肩上取下来血色大弓,手背上的青筋像跳动一般的痉起来。
鼓声稀一阵、密一阵、一刻比一刻近起来。火把也一刻比一刻多起来,亮起来,从山口向两翼伸展,慢慢地摇晃着,试探着向红灯笼围扰上来……
“呵,他们望着红灯笼来寻找我,我真糊涂!我该把它取下来,逃……不!不!多么怯懦的想头!”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各人的群众,寻找了许多日子,都赶在黄昏时走到这唯一的山口外,一碰头又厮杀起来。弟弟最先觉出那震天动地的牛皮鼓声是有另外的部落正向着爸爸围攻,但他无法冲进山口;好几次他在马上发出来和平的呼声,也没有得到同他交战的人们的答复。战事在山口外继续着,山中的牛皮鼓声却越响越急,弟弟的心完全碎裂了。
“我们的红灯笼快要被敌人撕毁了!”弟弟悲哀地呼喊说。
但老头子怎么能知道两个孩子自相残杀的事情呢?他已经看出来有无数人影在火把下晃动着,越晃动越逼近。于是老酋长试着去拉他的久已不用的血色大弓,准备用箭和矛来保护他自己和那盏红灯笼。
他的大儿子刚把一只毒箭搭在弦上,正准备射杀弟弟,忽然他听见周围的大部分群众都在响应着对方部落的停战号召:“他们是寻找红灯笼的,他们确是我们的兄弟呵!”这呼声愈来愈大,致使这位善射的英雄不由得打了个寒噤,没有把毒箭射出手来。
“再也不能延迟了!”满山满谷震响着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老头子快要给敌人杀死了!”
老酋长咬紧牙关,瞪着眼睛,重新把弓弦猛力一拉。嘣的一声,老旧的弓弦断了。
老酋长抛掉了他的血色大弓和青铜长矛,愤愤地长叹一声。他把自己悬挂在谷的边沿上,只要一松手,就会连骨头跌得粉碎……在这最后的片刻,他是多么舍不得那盏红灯笼呵!
带着雨星的狂风陡起了,满山、满谷,像海潮一般澎湃作声。雷,忽然像野兽沉闷地呻吟着,忽然像高山崩倒,天地都为它猛烈地打一个哆嗦。电光好似许多把抛出的青色宝剑,不住地劈开黑暗,用强烈的青光刹那照透了黑暗的宇宙。成群的猿猴、狐狸和虎狼,都惊骇得颤栗地哀鸣起来。
在无边黑暗的天空里,在带着雨星的狂风里,老酋长又看见了他那盏红灯笼,比血还红,比珊瑚还红,比银朱还红,比五月的榴花还要红,比带雨的夕阳还要红,人世上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电光一闪,他又从面前的地上看见了那条曾经战败过无数敌人的青铜长矛,在向他闪着骄傲的白光。于是他突然又转了念头,咬着牙齿说:
“我要上去打仗,为着这盏红灯笼,为着孩子们!”
他拼命地向谷岸上边爬,但等刚爬上来一点的时候,那些抓在手里的树根和荒草,就开始一根一根断了起来……
正在这时候,敌人的背后忽然响起来一片震天的杀声,满山遍野的火把立刻因这突起的杀声而紊乱了。
暴雨开始像瓢泼一样降下来。在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而红灯笼越发显得红了。
写于一九三九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酋长“每季最后一月末尾的漆黑之夜”悬挂红灯笼的细节设置,旨在体现原始部族对自然时序的敬畏和对生命循环的思考。
B. 弟弟率领奴隶们洗去奴隶记号、毁掉锁链,并用血涂红星星,展现了他们不甘被压迫、团结一致反抗的决心。
C. 兄弟二人在山口外的混战,折射出战争环境下人性异化的必然性,与老酋长守护红灯笼的执着形成对照。
D. 结尾处将灯笼的“红”与血、珊瑚、银朱、榴花、夕阳相比,使用排比句式,突出其鲜艳、美丽的特点,将悲剧氛围推向高潮。
7. 下列对文本结尾“狂风暴雨”的相关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风暴雨的环境渲染出一种紧张、动荡不安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老酋长处境的危急。
B. 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这一细节暗示在这场斗争中敌人的力量可能会逐渐减弱。
C. 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更能凸显老酋长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使他的形象更鲜明。
D. 狂风暴雨中红灯笼更加鲜艳可贵,它重燃老酋长内心的仇恨,凸显了小说的复仇主题。
8. 小说中多处出现鼓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说“红灯笼从私人复仇信物升华为公众反抗符号的过程,暗合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轨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②,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③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④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踊:受过刖刑(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人所穿的鞋子。②颂:通“容”,这里指逢迎取媚。③矫:假托,诈称。④约:穷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败军之诛A以千百数B犹北C不止D即治E乱之F刑如恐不胜G而奸尚不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拜,连拜两次,表达敬意,有时也用于书信中作为对尊长的敬语。
B. 利,使……获利,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利”意思不同。
C. 之,助词,的,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D. 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谏言,认识到自己刑罚过多的治理方式不恰当,于是减免了多项刑罚。
B. 有人认为,晏子劝说齐景公减少刑罚并不是真实的情况,他并不了解如何治理国家。
C. 韩非认为,治理国家需要的刑罚不在于多少,所以晏子劝说齐景公减少刑罚是荒唐之举。
D. 晏子指出齐景公听信谗言、不能知人善任,所以忠臣常遭遇灾祸,于是他请求离开朝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
(2)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
14. 材料一中晏子和材料二中弦章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请进行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潼关
温庭筠
地形盘曲带河①流,景气澄明是胜游。
十里晓鸡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③云愁。
片时④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⑤色秋。
麈尾角中⑥应旷望,更嗟芳霭⑦隔秦楼⑧。
【注】①河:黄河。②晓鸡:拂晓的鸡鸣声。《战国策》云:“鸡鸣而出客。”③陇:此处指潼关附近的山。④片时:片刻,一会儿。⑤岳:西岳华山,在潼关西南。⑥麈尾角巾:都是古代隐士常用的器饰。⑦霭:云气。⑧秦楼:此处喻指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题目“过潼关”,描绘潼关一带蜿蜒逶迤的地形和澄澈明洁的景色。
B. 颔联对潼关清晨景色进一步描绘,运用视听结合,展现一个赶路之人的心绪。
C. 颈联通过“片时”与“尽日”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繁忙生活的厌倦。
D. 尾联“芳霭隔秦楼”有所喻指,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手法类似。
16. 整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老师在开家长会时,引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引导家长不可忽视孩子的天性,要注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张华到南京旅游,登高远眺,看到长江平静如绢,远山青翠峻峭,会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奔流不息的河流经常在古诗文里出现,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龙凤”的成语 A ,如龙章凤姿、伏龙凤雏、龙吟凤哕、龙凤呈祥。在人们印象中,历来龙凤并称,且有时会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形象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而实异。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它们后来发展的,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升天,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 甲 ),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用“攀龙附凤”作为对一种依附事件的形容,因此,故事本来的不同意义也失去了,其实,二事应当分开的。
汉唐以来,龙的神性日渐增加。封王封侯,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因之占有一个特别的地位。( 乙 ),又和诗文爱情相联系,因而凤在多数人的情感中日益亲切。
封建社会结束,龙在历史上的尊严地位,也一下丧失无余。但是在装饰艺术史中,龙还有个位置。现代造型艺术中,龙的图案还在被广泛使用。戏文中皇帝角色必穿龙袍,必坐龙床。在北京,引起国内外参观者对建筑雕刻最大兴趣的,必然是明代遗留下来的那座 B 、别具匠心的九龙壁。木雕作品中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故宫各殿中的木刻云龙藻井。石刻中,殿前浮雕云龙升降的大陛阶,特别引人注目。春节期间,舞龙灯还是一个普遍流行、热闹有趣的节目。不过,由对龙的迷信而造成的抽象尊严,早已经失去意义了。至于凤呢,它对人们的情感还是十分深厚而普遍的。新的时代,凤亦成为许多装饰艺术的主题,作各种不同反映。人们已不怕龙,也依旧喜欢凤。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浮雕”的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飞翔 B. 油画 C. 雕塑 D. 封顶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我校公众号计划推出一期关于“龙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意义”的专题文章,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一段文字素材。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至少使用一组关联词,不超过10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以上内容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A 4. ①第一部分,侧重阐述“影视+文旅”向全域融合的特点。②第二部分,侧重阐释游客旅游偏好变化与旅游业态创新。③第三部分,侧重阐述深挖影旅联动潜力的具体措施。
5. ①深挖当地文化,与影视文化融合,实现文旅可持续发展生态。②注重游客的互动体验感、参与感。③利用媒体平台等新技术手段讲好文旅故事,多元推广。④优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⑤守正创新,举办影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活动,提升“文化味儿”。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D
8. ①鼓声越来越近渲染出紧张氛围,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②“稀一阵、密一阵”的节奏变化,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紧迫的节奏感。③弟弟通过鼓声判断有另一部落围攻父亲,继而发出和平的呼声,推动情节发展。
9. ①红灯笼最初是老酋长悬挂在山谷中提醒儿子为部落复仇私人信物,象征着部落的复仇使命。②当奴隶群体不堪忍受悲惨命运时,红灯笼变为抗争符号,寻找红灯笼成为他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共同目标。③红灯笼的升华过程暗合了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轨迹,象征着被压迫群体从分散的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的转变,他们最终为自由和独立而奋斗。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G
11. C 12. B
13. (1)(晏子)不以用刑不适合给齐景公汇报,却用刑罚太多来劝说他,这是不懂统治之术的弊病啊。
(2)齐景公信任使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的人,惩罚无罪的人。
14. ①晏子从身边“踊贵屦贱”不合理现象入手,让齐景公明白刑罚过多的弊病,劝谏委婉且易于接受。②弦章直言劝谏齐景公“废酒”,并以生命威胁,方式比较直接。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诗的开头,诗人称赞潼关的地形与景色,认为此地是胜游之所,心情较为愉悦。②接下来通过描绘昏暗的关树和带着愁绪的寒雁陇云,表达出一个赶路之人的孤独。③接下来诗人享受闲适,沉浸于溪泉,心情稍显放松;整日凝眸岳色的美好之中,心情宁静。④结尾诗人以旷达的隐士形象远望,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与无法触及的怅惘,情感陷入感慨和无奈。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能顺木之天 ②. 以致其性焉尔 ③. 千里澄江似练 ④. 翠峰如簇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B 19. A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B精美绝伦
20. 甲: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乙:凤的神性越来越低
21. 由对龙的迷信而形成的抽象尊严,早已经失去意义了。至于凤呢,人们对它的情感还是十分深厚而普遍的。
22. 龙凤文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分化:龙因与封建政治结合,成为权威象征;凤则融入诗文爱情,贴近人民生活。如今,龙虽褪去权威色彩,但仍在艺术中占重要地位;凤因亲切形象,依旧深受喜爱,成为传统与现代桥梁。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