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案(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加强
时期 发展概况 具体措施
战国 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 正式建立 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西汉 巩固 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隋唐 完善 创立和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削弱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通判、转运使,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重文轻武
元朝 新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
明清 达到顶峰 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二、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三、专项演练
1.2024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发现了燕国国君——燕侯的家族墓地,为填补文献中燕侯世系的空白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与这一考古发现有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
2.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认为,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该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3.某校历史剧社排演“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剧目,小张扮演一位君主。他的台词中有以下内容:①“废除分封,全国推行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②“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度量衡皆依秦制”;③“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这位君主的历史原型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4.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也逐步递增。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 B.推恩封国,削弱诸侯
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5.《史记》记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实分其国而不削。”该政策(推恩令)的核心目的是(  )
A.恢复西周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B.完善科举制度选拔地方人才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D.通过分割封地削弱诸侯势力
6.隋唐时,中国选官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一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7.《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指出,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8.《蔡忠惠公文集》中写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一现象体现的统治策略是(  )
A.以法治国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无为而治
9.宋初惩藩镇之弊,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通判的设置(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协助知州处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检举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1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大都督府
1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不断发展、完善和强化,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三:如图是雍正帝时设置的某机构所在地,它在雍正帝时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的图1,图2分别是指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重大改组”主要指什么?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机构官员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4)综上所述,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四: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成为中国社会一条主要骨干:(一)是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之参预政治。(二)是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三)是促进政治统一。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加其调协力。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并且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2)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10 BBBDD BCBAC
11.(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朱元璋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3)照皇帝的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4)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对强化,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12.(1)依据:出身门第;选官制度:科举制;人物:隋炀帝。
(2)受益者: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根本目的:巩固维护其统治。
(3)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